从剧场到礼仪——深圳龙岗贤义外国语学校

作者:郭江波
单位: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郭江波 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董事,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苏州吴江震泽中学、上海川沙中学南校、深圳金御半山居住小区、深圳龙岗贤义外国语学校、深圳宝安领域中心等。

 

业主:深圳信义地产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建筑设计: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范纯青、郭江波

设计团队:胡高伟、刘洋、杜成岭

建筑面积:2.1万m2

设计时间:2013

建成时间:2015

摄影:陈俊伟

1 对剧场化和仪式感的思考

剧场化无疑是当代“媒体化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 不必说各种事件庆典活动、选秀娱乐节目, 就连政治生活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剧场化。而紧随时代潮流的建筑师也将其带入到建筑设计当中, 将其定义为开放性和个性化, 甚至是开放的公共性、实验性。尽管一再强调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 强调激发主体性, 从而激发新的公共生活, 但实际上, 商业模式下的这种所谓互动不过是“购物”模式的变体, 正如库哈斯所说:“购物可能是最后仅存的公共活动方式”。

当代语境下的剧场化实际是现代演艺模式中处在光芒中的表演者与阴影中的沉默观众之间的简单并存, 而沉默往往意味着不存在。我不禁思考, 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回到起点, 最初的剧场因何产生?所有公民参与到合唱的仪式中, 从而确定自己是城邦的一份子, 而不只是被动的看客。交流、集会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求, 而在古代, 这正是以仪式来实现的。交流, 不仅可以是同时代的人, 更包括了过去所有时代的人。剧场化是瞬时的空间结构, 而仪式感就是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性。个人、集体的记忆在仪式过程中被强调和升华, 仪式决定了古罗马广场、神庙、修道院、文艺复兴广场……仪式的本质是情感, 不仅是个人的情感, 更是一种集体传承的情感。剧场化和仪式感结合的建筑, 往往更能够打动人心。

如何将剧场化这一当代特征通过重建“仪式”来表现, 从而将个人的需求结合到集体的记忆中去?或者说, 怎样在一个没有历史痕迹和一个普通无序的城市环境当中, 创造出一个具有仪式性独特凝聚力的校园空间, 来营造一个“世界中的世界”?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开始了深圳市龙岗区贤义外国语学校的设计。

2 剧场的场景塑造

作为仪式化的重要起点, “敬”是核心, 但我们并没有采取通常意义上的退让或者转角处理来与周围建筑取得暧昧的呼应, 而是以一种“清除杂质”的态度创造清晰的秩序, 重塑场所精神。

在设计中, 我们将操场布置在东侧, 教学功能以U形布局放在南侧, 体育馆综合楼布置在北侧, 在南向设置学校主入口, 建筑群自然形成两大院落:南面的教学庭院和北面的休憩庭院。南向主要教学空间向东打开, 迎着朝阳, 面向体育场, 最大程度延伸了视野和空间感;北面由体育馆和宿舍围合的庭院朝西打开, 接受夕阳。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下载原图

 

1 从东侧操场看教学楼

1 从东侧操场看教学楼   下载原图

 

4 首层平面图

4 首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3 校园鸟瞰

3 校园鸟瞰   下载原图

 

5 二层平面图

5 二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以连续的界面串起整个建筑群, 形成不同氛围的庭院空间, 让各个建筑相互为背景。这一呈现出修道院模式及经典广场特征的充满张力的城市空间与周边松散的城市剩余消极空间形成极大的反差。在杂乱无章的城市中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中心, 本身也是建筑仪式化的过程。

经过狭窄的街道, 从南侧入口拾级而上, 穿过两侧一道道门式的墙体, 便来到主教学楼中庭, 空间在眼前戏剧性地豁然展开。中庭近似一个拉丁十字空间, 入口方向为短轴, 片墙增加了重门的进深感, 长轴方向面对东侧运动场敞开, 将整个校园最大限度地纳入建筑空间当中, 以简单的手法在狭小的地块中营造出“大”校园的感觉。长轴西端为剧场式大台阶, 台阶上方还有一个巨大的楼座式风雨平台, 面向东方。十字交叉处就是“舞台”区域, 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 两侧教学楼二层的走廊斜墙犹如剧场舞台的侧片或楼座, 作为舞台的背景, 使“看”与“被看”始终处在整体氛围之中。三、四层走廊上出挑的体量犹如包厢, 俯瞰着中庭舞台。

6 教学楼局部

6 教学楼局部   下载原图

 

7 教学楼外景

7 教学楼外景   下载原图

 

1 0, 11教学楼庭院中庭

1 0, 11教学楼庭院中庭   下载原图

 

8 教学楼庭院中庭回看主入口

8 教学楼庭院中庭回看主入口   下载原图

 

9 教学楼庭院中庭东看夜景

9 教学楼庭院中庭东看夜景   下载原图

 

3 仪式的情感烘托

站在中庭中央, 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阳光的无盖大剧场, 被整个空间包围。一尊巨大的雕像, 正俯下身凝望着自己。两侧高耸侧墙上深陷的洞口以及二层走廊上的斜墙宛如柱列向前延伸, 形成强烈的光影, 创造出鲜明的仪式序列感。在这里, 空间转变为时间, 将中庭舞台空间转化为仪式空间, 人在其中, 不自觉就成为视线的焦点, 仿佛行进在舞台中——约束着自己, 展示着自己, 也让自己参与到公共生活中。

整个校园生活都处在仪式之中, 正如巴洛克的信条所述——说服即参与。

二层片墙形成的锯齿状空间, 自然将均质的走廊分为一个个的半私密空间, 三两好友聚集, 使个人情感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中释放成为可能。各种集会、演出等活动都可以在中庭中展开:今天在阳光下高举着旗帜走向运动场的年轻人, 曾经同样在过去的世纪里高举着烛火在黑暗中前行, 坚定的身影犹如驱散阴影的光束。空间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特殊造型、标志物或者炫酷的表皮, 光作为载体充满着整个校园, 光的张力令那种打动人心的原初力量得以展现。光弥漫在空间中, 仿佛舞台在等待着舞者, 草叶渴望着生长, 大理石期待着释放出灵魂的双手。

1 2 教学楼片墙走廊

1 2 教学楼片墙走廊   下载原图

 

1 0, 11教学楼庭院中庭

1 0, 11教学楼庭院中庭   下载原图

 

1 3 教学楼片墙走廊局部

1 3 教学楼片墙走廊局部   下载原图

 

1 4, 15体育馆综合楼庭院

1 4, 15体育馆综合楼庭院   下载原图

 

在功能组织上, 中央大台阶也是整个公共交流空间的起点核心, 从这里可以到达三层的大平台, 不必穿过教学区就可以直达图书馆。学习、阅读的行为不再只强调结果, 而是将学生去往图书馆的过程变成一种仪式, 正如路易斯·康所说:拿着一本书走向光明。仪式最终表达的是情感, 日常生活的仪式化使个人与集体的情感达到了统一。

沿着短轴方向穿过教学楼中庭, 来到由体育馆、综合楼围合成的方形花园庭院, 与之前教学空间的剧场化动感空间相反, 这个庭院试图以简单、宁静的状态勾起人们对修道院回廊的记忆——光柔和地洒在草地和白色的柱列上, 树影落在高大的白墙上, 错落的树池犹如建筑废墟, 增加了建筑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三座建筑以连廊相连, 斜墙的运用将三者统一起来, 宛如中世纪回廊的现代回声。体育馆西侧的三片白墙成为庭院的视觉焦点, 给人以典型的意大利广场式体验, 没有任何造型甚至理念上的炫耀, 仅以一种简单的组合手法统一起整个建筑群。

浓烈的光影塑造出建筑形体, 并故意模糊了通常意义上建筑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重新定义了尺度的概念。在这里尺度不是简单处理人体的物理高度, 而是更关注精神的尺度, 人与建筑、自然的直接对话才是永恒的尺度。站在草坪中央, 阳光与阴影塑造出建筑清晰的形体, 简单重复的构筑体块散发出古代遗迹般的光芒, 仿佛盛大演出后的落幕, 再看着蓝天下犹如白帆的片片白墙, 不禁想起了瓦雷里的著名诗句——放眼眺望这神圣的宁静, 该是对你沉思后多美的报偿!

1 4, 15体育馆综合楼庭院

1 4, 15体育馆综合楼庭院   下载原图

 

1 6, 17体育馆局部

1 6, 17体育馆局部   下载原图

 

1 6, 17体育馆局部

1 6, 17体育馆局部   下载原图

 

4 结语

剧场空间与仪式化空间的转化其实也对应了集中式与拉丁十字的争论, 我们在设计中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使这座不起眼的小建筑仿佛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至此, 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暴露出这个小建筑所蕴含的宏大目标——创造一种空间图像学。设计应拒绝任何仅为了漂亮的东西, 而是要发现打动人心的原初力量。建筑师不仅是创造者, 更应该是一个发现者、传承者, 我们所追求的是个人的情感与集体的记忆在日常生活的仪式感中融为一体。

这所学校的设计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作为建筑师, 与这些莘莘学子一样, 也在迈向新的学习和思考的征程中。

 

98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