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空中街道”的公共价值认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探析

作者:扈龑喆 郑攀 陈泽胤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新长宁集团
摘要:高密度背景下的城市空间从地面走向立体,高层建筑“空中街道”作为立体化城市空间的一种实现方式应运而生。从高层建筑“空中街道”的创作事实出发,通过对促进交流交往、提高疏散效率、增强协同效应等话题的论证,梳理了其公共价值认知;并从功能、管理及设计两方面分析了公共性缺失导致“空中街道”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总结了其作为有效连接高层建筑的公共空间必要条件,为“空中街道”现象提供一种探讨的视角。
关键词:高层建筑 空中街道 公共价值 公共性缺失

高密度城市背景下,“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人们将高层平面不断地向空间复制。在城市空间立体化的过程中,高层建筑“空中街道”是一种常见的有效实现方式(图1)。自它诞生以来一直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回应了人们在高空中对地面街道生活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作为组织城市高空多维路径的交通方案(图2)。

“空中街道”是高密度条件下城市空间立体化的产物,它所形成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与地面街道相似而又不同的功能、结构与空间元素,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高层建筑单体或群体为实现载体;在本质上表现为组织水平、垂直立体维度的交通;从功能上表现为保持街道活力的复合性,作为“次级地面”承载人们在空中的交往生活;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别于空中平台、空中庭院的连续性路径空间。

当下丰富的“空中街道”现象,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三个历史源头(表1)。可以看到三个历史源头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共同影响了当下高层建筑“空中街道”的形式与功能原型。

1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的公共价值认知

本文重点对“空中街道”的公共价值进行剖析,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之道。“空中街道”的公共价值将通过“从交通到促进交流交往”“提升疏散效率”“增强协同效应”三方面展开。

1.1 从交通到促进交流交往

许多高层建筑“空中街道”的方案在设计之初便把促进交流交往作为重要的社会人文目标,为不同程度的社会往来提供机会,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并能处于心理自在状态。高层建筑“空中街道”对交流交往的促进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多样化功能。“空中街道”根据不同类型往往植入了复合性功能,其中包括相对必要性功能如邮局、办公、酒店、银行,购物(如马赛公寓商业街)等;或提供咖啡厅、展览、阅读等休闲功能(如当代MOMA)等。人们在舒适良好的高空环境中能够自在地休憩、发呆、散步等,与之相伴的交流交往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图3,4)。

(2)多层次空间。优质且成功的高层建筑“空中街道”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空间以满足不同交往程度的需要,人们可以更为惬意地选择自己最舒适的社交状态。在很多案例中,交通空间是公共性最强的空间,为点头、打招呼等基本交流提供机会;一侧的休憩空间通过绿化、座椅的限定或围合创造出略微私密的空间,供人们进一步小坐、闲聊,如BIG设计的纽约螺旋塔和萨夫迪设计的新加坡空中居所(图5,6)。

表1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三个历史源头图解   

表1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三个历史源头图解
1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形式图解

1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形式图解

 

2 行走城市中的“空中街道”连接

2 行走城市中的“空中街道”连接

 

3 当代MOMA的多样化功能

3 当代MOMA的多样化功能

 

4 深圳湾超级城市竞赛“空中街道”的多样化功能

4 深圳湾超级城市竞赛“空中街道”的多样化功能

 

(3)适应性空间。众多“空中街道”案例中,通过适宜的坡度(如BIG设计的柏林新媒体中心)(图7)、充足的自然光(如达士岭组屋)、适宜的温度条件(如香港置地广场)、完善的休憩设施(如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等保证了人们使用街道空间的舒适度,愿意在此停留成为其他街道生活发生的前提条件。

1.2 提升疏散效率

在“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后,安全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高层建筑最重要的问题,其中疏散系统——集中于像电梯和楼梯这样垂直的疏散系统更是其中的关键[1]

1.2.1 借助高层群体“空中街道”疏散

在形式上,群体式水平“空中街道”即为多个高层在空中进行一个或多个层面的水平连接。在本质上,这给某高层内的人群在紧急情况下提供了多个疏散出口,也有利于减轻只有单一疏散方向情况下的路线拥堵问题。瑞典隆德大学的消防工程系Egazon Haliti对高层群体的多层面水平连接对疏散效率的提高进行了数据模拟[2],数据显示全部使用天桥疏散所用的疏散时间最短。因此,水平“空中街道”的使用有助于整体疏散时间的缩短。

1.2.2 借助高层单体“空中街道”疏散

垂直式“空中街道”所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疏散的角度讲,由于道路的宽度不同、所用的行进手段(坡道、楼梯、自动扶梯等)不同、空间形式不同,很难抽象成固定的模型进行研究。但在紧急情况下,实质上也是增大了垂直疏散面积,提供了新的疏散路线。因此,水平式“空中街道”有助于疏散效率的提高,同时一定程度解放了高层建筑的高度设计上限,因为垂直式“空中街道”则能够提供新的疏散路径。

1.3 增强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本来是一个经济学词语,这里借用来描述“空中街道”使得高层群体间或者高层单体各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互补从而相互增强并获得“1+1>2”的效果。下文将通过“物”与“人”两方面的协同进行阐述。

1.3.1 物的协同

公共设施方面:如前文大量案例所提到的,植入高层的公共设施常包括图书馆、健身房、小商店、咖啡厅、小花园等。连接起高层群体的“空中街道”,对于减少单幢高层公共设施的数量、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通过“空中街道”实现了各高层物理上的互通之后,这些设施实质上实现了资源共享,需要某种设施的人们可以轻松通过“空中街道”前往其他高层进行使用。当代MOMA和达士岭组屋都是很好的例子(表2)。

1.3.2 人的协同

办公协同方面:不管是高层群体之间还是高层单体,“空中街道”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办公协同提供或增强了物理联系,原先不在同幢高层之内或被楼层分隔开的不同公司、不同部门能够在这一包容性的公共空间中得以组织、整合并进行互动,激活创造力,点燃活力。

商业人流方面:“空中街道”对于商业高层的整合作用尤为明显。通过“空中街道”系统加以整合之后,对市民来说极大地提高了可达性与便利度,吸引了比原来单个商业单元所能吸引的更多人群数量,将为每个商业单元带来额外的盈利机会。香港中环的“空中街道”系统连接了12个独立主要商厦,超过44 500m2办公或零售面积,服务超过四万名上班族,为集体零售网络吸引了大量的人群[3](图8)。

5 纽约螺旋塔的空中街道的多层次空间(BIG设计)

5 纽约螺旋塔的空中街道的多层次空间(BIG设计)

 

6 新加坡空中居所的空中街道的多层次空间(萨夫迪设计)

6 新加坡空中居所的空中街道的多层次空间(萨夫迪设计)

 

7 柏林新媒体中心的空中街道的适应性空间(BIG设计)

7 柏林新媒体中心的空中街道的适应性空间(BIG设计)

 

表2“空中街道”物的协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表2“空中街道”物的协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9 达士岭组屋通过26层门禁选择使用者

9 达士岭组屋通过26层门禁选择使用者

 

8 香港中环“空中街道”网络使商业能够整体协同

8 香港中环“空中街道”网络使商业能够整体协同

 

1 2“空中街道”成为有效公共空间的必要条件

1 2“空中街道”成为有效公共空间的必要条件

 

1 1 高空层面“空中街道”往往接地性不足

1 1 高空层面“空中街道”往往接地性不足

 

2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所面临的挑战

从高层建筑“空中街道”的定义可知,“公共性”是“空中街道”很重要的一面,是高层建筑“空中街道”产生公共价值的先决条件。然而,历史上或当今的高层建筑“空中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实现仍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

2.1 功能、管理导致的公共性缺失

管理部门为了保证人们能够恰当地使用高层建筑“空中街道”,避免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和来自其他使用者的控诉,以及安全问题(禁止不良分子进入),往往对这些空间的使用主体(被选择的使用者)和使用方式(住区守则、开放时间等)加以严格限制。

因此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许多“空中街道”呈现出两难的局面:它们有着良好的物理状态,却没有人气、死气沉沉,与地面街道的生动景象有天壤之别。在笔者对于达士岭组屋和当代MOMA的探访中,“空中街道”的使用者寥寥,与生动的街道生活场景还有一定距离(图9,10)。

严格的使用条件也限制了人们社会交往权利的行使,不利于邻里凝聚力与场所感的培育与营造。这一切都需要对当代高层建筑包括“空中街道”在内的公共空间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与创新(表3)。

2.2 方案设计导致的公共性缺失

“空中街道”公共性缺失的另一个原因是,设计上留出的城市接口不足,无法引入城市人流。一方面管理上的原因使设计抹杀了这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单一的建筑内部人流又无法支撑起空间的复合功能,导致营运困难,进一步让“空中街道”作为公共空间衰败下去。如果没有明确目标,城市人群一般不会通过电梯等封闭式垂直交通前往,无法自然地引入更高层面的空中街道,因此中高空层面的高层建筑“空中街道”先天不足,很难获得持续的人流来源,以维持足够的街道活力(图11)。

3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成为有效公共空间的必要条件

高层建筑“空中街道”作为公共空间,满足了功能内容要求之后,仍需要一系列其他必要条件,公共空间才是有效成立的,其公共价值才能够最大化得以体现(图12)。恰当的管理、可持续的运营以及良好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三个必要条件。

诚然,用“空中街道”构筑未来垂直城市的愿景是很多建筑师的梦想,然而100多年前针对纽约城那些疯狂的幻想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实现。纵然建筑师有着对“空中街道”明确的价值认知,但在各方面挑战的压力下有着各种现实的妥协。高层建筑“空中街道”从纸上到现实的跨越到今天仍然任重而道远。然而,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远见和视野的扩大,加之运营管理等的日趋成熟,高密度城市空间立体化进程将逐步推进,高层建筑“空中街道”有望伴随实践而成熟,相信这些挑战会逐步得到解决。

图片来源

图1,10~12,表1~3为作者自绘或自摄;其余均来自网络。

表3 达士岭组屋“空中街道”被限制的行为   

表3 达士岭组屋“空中街道”被限制的行为
1 0 当代MOMA无人的“空中街道”

1 0 当代MOMA无人的“空中街道”

参考文献[1] Wood A.反思疏散:反思城市[C]//世界都市高层建筑学会编.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论文集.上海: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2:444-449.

[2] Haliti E.Modelling the impact of sky-bridges on total evacuation in high-rise buildings[D].Lund:Department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s Safety Lund University,2013.

[3] Robinson J,Wood A.超越建筑标志性的意义:垂直领域中的水平向开发[C]//世界都市高层建筑学会编.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十一届全球会议论文集.上海: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4:81-88.

[4] Hadi Y,Heath T,Oldfield P.垂直公共空间:营造空中的城市空间[C]//世界都市高层建筑学会编.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十一届全球会议论文集.上海: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4:112-119.

[5] Pomeroy J.The skycourt and skygarden:towards a vertical urban theory[J].Urbanism Architecture Design Reseach,2016

[6] Holl S,Baan I.连接复合体——当代MOMA[J].建筑技艺,2010(4):35-41.

[7]亢德,芝胡娟,曹玉洁,等.美国城市空中连廊规划建设研究及其启示——以明尼阿波利斯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5):112-117.

[8]史建.联接复合体——霍尔的马赛公寓[J].时代建筑,2009(2):105-113.

[9]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Analysis on the Public Value Cogni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Air Street" of High-Rise Buildings
HU Yanzhe ZHENG Pan CHEN Zeyin
Abstract: The urban space in the high-density background is from the ground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and the high-rise building "air street" has emerged as a realiz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urban space. Based on the creative facts of the "air street"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public value cogni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opics such as promoting exchanges, improving evacua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synergy; then analyzing through functions, management and design. The lack of publicity has led to the challenge of "air street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public space to effectively connect highrise buildings, and provides a perspective for the phenomenon of "air street".
Key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air streets; public values; lack of publicity;
129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