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城市碎片——佳虹小区楔形绿地改造

作者:童明 任广 杨柳新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
摘要:金桥镇佳虹小区入口绿地是一块典型的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被遗留的碎片,由于统筹性规划和设计的缺失,场地内的各处功能和空间均处于孤立散落、使用不佳的状态。设计以调整出入社区的路径为核心策略,曲廊的置入将原先场地中互相孤立的建筑、景观和室外空间协调整合起来,将绿地连缀为一片有机关联而又领域分明的复合式场所空间。多重功能的汇集同时也激发了居民多方位的参与和整个社区的活力,而这正是建筑更新在表面的视觉改善背后更贴近城市可持续更新本质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城市更新 建筑更新 城市碎片 资源整合 社区活力
作者简介:童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任广,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项目建筑师。; 杨柳新,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1项目背景和现状问题

佳虹小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中心区的东侧,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一个以动迁居民为主的居住区。小区的规划格局较为规则,以行列式住宅为主,但是由于朝向原因,与路网地形形成了大约45°的扭转关系,于是在与东侧城市道路金京路之间形成了若干三角形隙地。这些三角形隙地很难布置住宅,并且与东侧的工业区相邻,因此被规划成为小区的公共绿地。由于规划方面考虑不够精细,这些三角形绿地在实际使用中偏离了小区居民的活动范围。

位于佳虹路口的一块绿地由于规模较大,还被进一步划分出一个三角形的街角公园,其中有一块较为开敞的圆形广场,供居民晨练使用。与此同时,一座二层高的大型地区变电站及其封闭院落占据了绿地的中央部位,使得街角公园与小区内部进一步割裂开来,难以使用。

在变电站西侧与佳虹路之间,坐落着一座二层楼的居委活动室,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这个原本应当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的小楼也采用金属栅栏围合起来,所形成的内院被用于工作人员的停车场,这样的格局使得小区内部与外部场地进一步割裂开来。居民若要出入其中,不仅需要通过封闭曲折的小径,而且需要穿过若干栅栏围墙的小门,一旦这些小门在居委会下班之后被关闭,小区居民若要前往南边的街角公园,则需要先向北走出永业路正门再绕行大半个小区才能到达,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使用效果:在白天工作时间,原本开阔的居委会小院被车辆塞得满满当当,居委活动室也呈现出一种坚硬封闭的外观效果;而一旦下班后,随着几道铁门的锁闭,街角公园和小区绿地就成为了相互断离的荒疏空间。

类似佳虹小区绿地这样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以往的小区建设中较为普遍。由于当时的快速建造过程,很多涉及小区居民公共生活的内容并未得到很好的考虑。地区变电站、居委办公楼、街角公园、小区绿地等设施要素,由于其布局关系缺乏相应的认真推敲,在实际使用中基本上处于互相孤立的隔绝状态,从而导致每一处空间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尽管居住区在规划指标与总体格局方面未有明显不妥之处,绿化景观的配置也较为良好,但由于在功能内涵、行为路径方面缺乏针对社区居民使用的考虑,这些原本应当成为小区活动中心的绿地,沦为了各类场所之间的夹缝和边角地带,难以得到良好的利用。

总体而言,佳虹小区绿地的规划格局和使用状况也体现了在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开发模式所导致的一些典型城市环境问题。人们在规划过程中,较多注重的是指标性建设和便捷性管理,但是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使用缺乏充分考虑。不论是在尺度较大的城市片区之间,还是在尺度较小的建筑物之间,都或多或少形成了许许多多缺乏活力的城市碎片。

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城市规划层面上已经难有良策,值得关注的不应再是规划指标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因素,而是人与环境之间进一步的互动关系,这需要通过更为精确而细致的观察和操作,通过具体的物质性设计去统筹整合这些空间碎片以及背后的社会资源。因而,建筑设计可以成为在当下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整合、激活这些城市碎片的重要途径。

1 佳虹小区入口绿地改造后鸟瞰图

1 佳虹小区入口绿地改造后鸟瞰图

 

2 佳虹小区入口绿地范围

2 佳虹小区入口绿地范围

 

3 佳虹小区入口绿地原状鸟瞰,场地内的各处功能和空间均处于孤立散落的状态

3 佳虹小区入口绿地原状鸟瞰,场地内的各处功能和空间均处于孤立散落的状态

 

4 居民出入小区的曲折路径

4 居民出入小区的曲折路径

 

5 立面封闭、院落停满车的居委办公楼

5 立面封闭、院落停满车的居委办公楼

 

2设计策略和具体操作

佳虹小区绿地的提升性工作,对于重新梳理社区结构,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十分重要。若要使得这一偏心绿地能够回到社区生活的中心地位,不仅需要良好的建筑与环境设计,而且也需要可行的实施策略。

针对这类普遍存在的城市碎片空间优化项目,推倒重建或大动干戈的物质性更新一般会导致不必要的规模性投资,不宜作为首选方案。如何通过相对较小的操作方式,获得最大化的使用效果,才是这类项目的核心问题。

因此,佳虹小区绿地优化项目的出发点是通过节点性公共空间的提升,为整体社区环境带来活力。具体的设计策略就是以最小化的精准介入,激活现状中孤立的场所节点,并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的景观资源和户外空间,为社区居民及周边市民提供一处有吸引力的复合式活动场所。

在这样的“微创”型更新模式下,针对居民出入小区的路径进行调整,成为这个项目的设计核心。由于路径是结构性的,它决定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能够最大程度地连接和激活现有场地中的碎片要素。与以往的区位状况不同,随着周边城市建设的完善和地铁九号线站点的开通,基地西南侧的步行人流逐渐增加,佳虹小区绿地的区位特征将会愈显重要,而出入路径的调整和改善,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设计前期调研中,设计师发现了在变电站与居委会之间的一条塞满树木的狭缝,尽管在当时显得非常隐秘,但如果一旦打通,就将会把现有的圆形广场、居委院落、居委活动室、小区内部绿地和运动设施广场连接起来。

这一路径的调整,一方面可以将场地中原本四分五裂的碎片空间串联成一个清晰可辨、方便高效的公共空间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场地中长期以来处在边缘空间中的绿化资源,为这一公共空间条带提供良好的景观。如果进一步加强这条路径的空间品质和可停留性,就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休憩环境。

在设计过程中,这一条路径的具体成形将成为思考的核心,它一方面需要针对几处室外场所进行空间完型,同时也要避让场地中的成熟树木,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形状较为奇特的线性,在附加3~4m的宽度后,就形成了一条空间化、功能化的曲廊。

曲廊一方面以自身柔软的形式,重新整合、织补了原本松散隔离且存有高差的几处活动场地,结合居民回家的动线,带动了几处节点的功能便利和行为可达性,同时通过对曲廊内部的空间设计,丰富了出入社区过程的空间体验;另一方面,曲廊自身也被构想为一种空间设施,它不仅界定了其周边的活动场所,而且在不同段落中又融入自身内容,针对不同节点的精准应对,也使得曲廊在不同的段落中呈现出多样面貌,形成圆形广场、社区休闲广场、亲子沙坑、社区田圃农园、居委活动室等几个重要节点,经由曲廊而连缀成为一片有机关联而又领域分明的复合式场所。

6 居民出入小区路径原状

6 居民出入小区路径原状

 

7 居民出入小区路径调整

7 居民出入小区路径调整

 

8 曲廊形式生成与室外环境的关系

8 曲廊形式生成与室外环境的关系

 

9 改造后节点功能示意图

9 改造后节点功能示意图

 

圆形广场以曲廊为背景形成了一处向心的社区集会空间,曲廊则沿着紫藤架的弧线为广场提供了一处小型舞台口。紫藤架下,掩映在凤尾竹中的水磨石坐凳塑造出广场的边界,曲廊也岔开一角,与弧形紫藤廊架咫尺相望,在形态上强化了原有广场与曲廊在空间中的延续性。舞台设施的加入以及与居委活动室的连接使得广场成为更为活跃的社区平台,可以定期举行露天电影、跳蚤市场、室外聚餐、文化演艺等各类活动。

将居委院落中的车辆停放稍作调整,其本身则腾挪出来,成为供居民使用的休闲广场。曲廊则在南侧形成围合,将原先院墙外的几株香樟环抱进来,形成了一个树荫庭院。场地间原有的高差形成了几级踏步,恰为新辟出的活动场地提供了小型看台。原本沿街的栅栏围墙也都替换为半高的花台,既维护了广场的边界,隔开马路的喧闹,又不妨碍路过的行人一窥广场上的热闹景象。

在变电站、居委办公楼与圆形广场之间,重新界定出来的一个三角形曲廊段落,成为了新的社区入口。在变电站围墙转角与居委山墙间的缝隙处,一扇开有海棠花形窗洞的曲形旋转门成为社区的夜间门禁。在白天,打开的曲线转门与曲廊完全吻合,成为一段短墙,保持了曲廊流线的顺畅,而在居委活动室中的居民,则天然成为小区安全的看护者。三角形沙坑兼容了原有的两株香樟,周围环以休息坐凳形成一个半室外的社区门厅,社区的老老少少在此聚集停留,俨然成为家门口的亲子乐园。

1 0 水磨石坐凳塑造出广场的边界

1 0 水磨石坐凳塑造出广场的边界

 

1 1 曲廊撇开一角与廊架咫尺相望

1 1 曲廊撇开一角与廊架咫尺相望

 

1 2 围绕场地上的香樟树和高差形成休息看台

1 2 围绕场地上的香樟树和高差形成休息看台

 

1 3 围绕树木和亲子沙坑形成的社区门厅

1 3 围绕树木和亲子沙坑形成的社区门厅

 

在外围环境的调整中,居委办公楼则围绕空间开放与提升功能进行展开。居委楼原为砖混结构,限制了较大程度的空间调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设计师将居委一层的外窗开至落地,同时置入了多种家具化的功能立方体,将剩余的承重柱及窗间墙消融其中。在扩大空间感受的同时,这些家具立方体容纳了共享厨房、卫生间、读书屋、健康屋等社区服务设施。在南北两侧,通过扩展一层窗口的挑檐,使得标高相同的室内吊顶通过挑檐向外水平延展,消弭了室内外空间的边界,使得一层活动室的内部空间成为整个场所环境的一部分。居委二层同样被改造为开放化大空间,容纳了原本一层所承担的会议、办公等功能。

通过路径调整,原先处在居委北墙后的荒疏绿地被开辟为小块的田圃都市农园。由于佳虹小区居民大多是原先周边地区的动迁村民,因此都还保持有果蔬种植的习惯。于是在靠近小区一侧的苗圃主要种植蔬菜,由居民认养,还原种植蔬菜的农田生活场景;靠近居委楼的一侧主要种植花卉,平日由居委组织儿童花卉科普社团共同养护,同时也可供社区的“达人讲堂”在居委活动室举办园艺插花课程时使用。这一段曲廊内部则容纳了原先社区入口小径旁的展览功能,也将原本在墙角荒疏的杂草树木转化为曲廊内的景致。

1 4 居委一层改造成为多功能活动室

1 4 居委一层改造成为多功能活动室

 

1 5 居委北墙后开辟的田圃花卉农园

1 5 居委北墙后开辟的田圃花卉农园

 

1 6 原本荒疏的绿植成为曲廊内部的框景

1 6 原本荒疏的绿植成为曲廊内部的框景

 

3项目意义和思考

佳虹小区绿地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当下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所面临的一种普遍状况,其特点就是碎片化。

随着时间的延展,许多建造于20多年前的城市地区也开始逐渐变得老旧,在城市形象和风貌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与之相比,由于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因素所导致的城市功能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城市空间碎片化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较为粗放的城市管理,由此而来社会活力下降,则更进一步导致环境的消极性变化。

城市环境毕竟是社会生活的最终载体,需要广大市民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因此空间方面的融合性发展,是这一提升性工作的首要前提。同时,它也相应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契机,将原本零碎的、不相关的社会因素链接到一起。

佳虹小区绿地的改造项目,不仅成功地激活了这个原先死角空间的城市活力,而且将来自于不同片区、不同领域的居民融合到一起。在项目尚未完全竣工时,周边的许多居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场地中进行活动,体验这一新近营造出来的共享空间。随后,原本较为沉闷的居委会活动室也变得越来越活跃,围绕着周围的绿化环境,建立了种植、烘培、读书、棋牌、运动等许多居民兴趣小组,成为这一项目最大的提升效应。

城市更新所面对的是既有城市环境,不仅空间环境、项目类型比较零散,资金来源也比较多元。在当前的城市发展形势下,各级政府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但它们往往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路径,从而导致许多项目设计与资金配给之间缺乏关联性,在现实工作中缺乏统筹性考虑和精细化应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并进一步造成了项目效果的一种低效应。如何使政府每年在城市更新工作上的投入更有合理的目标和方向,如何提升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能,将有限的投入转化成为长期的社会收益,这也是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的一种维度。

筹划佳虹小区绿地改造项目的初衷,是金桥镇为了实施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所提出的“缤纷社区”、“家门口”服务站、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要求。但是在政策与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究竟应当做些什么并不会提出特别的想法。按照常规做法,最终这些政策基本上就会落实为店面整治、墙面粉刷、电线改造等常规工作。

对于当下的社区规划而言,更重要的目标是能够通过这些政策计划,去提炼出一些更深层面的社区功能提升工作,为社区环境和后续自我运营带来实质性的改善,这也就是最终佳虹小区绿地项目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原因。但是所有这些工作的前提,又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载体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来自空间方面的提升,任何的政策、管理方面的计划都很难得到具体实施。因此,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使原先较为抽象的各类计划具体成形,并且可以交融起来,这相应也为专业性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1 7 曲廊作为居民出入时可以观看的展廊

1 7 曲廊作为居民出入时可以观看的展廊

 

1 8 社区门厅成为儿童玩耍、居民聊天的汇集点

1 8 社区门厅成为儿童玩耍、居民聊天的汇集点

 

1 9 居民在休闲广场上围观精彩的乒乓球对决

1 9 居民在休闲广场上围观精彩的乒乓球对决

 

2 0 居民在居委活动室热情参与蛋挞制作活动

2 0 居民在居委活动室热情参与蛋挞制作活动

 

2 1 居民在共享客厅中愉快聊天

2 1 居民在共享客厅中愉快聊天

 

佳虹小区绿地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精细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将一系列原先零散的空地、建筑和绿化景观串联为整体,将不同的社区活动功能、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的使用者汇集在一起,同时也将原本分散的不同资金来源整合在一起,使得“缤纷社区”、“家门口”服务站、老旧小区改造等这些不同口径的项目发挥出整体效益。

这样一种多方位的、具有叠加效应的资源整合也正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意义所在,因为城市更新的本质意义不仅在于去实现一个光鲜亮丽的外在环境,更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共同机制。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建筑更新就可以获得更为明确的导向,通过微创的方式对社区进行小型化、渐次性的修补,并且以此形成叠合效应,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机新陈代谢和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

图1,12,18~21为任广拍摄;图2~9来源于TM Studio;图10,11,13~17为田方方拍摄。

业主: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镇

建设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镇金京路与佳虹路交叉口

建筑设计:童明、任广

设计团队:张珂维、侯坤奇、许岭、郭鴻衢、王安澜、曹源

施工团队:上海衡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约5 000m2

建筑面积:约350m2

设计时间:2018.03~2018.07

建设时间:2018.08~2019.01

 

Assembling the Urban Fragments:Reforming the Green Wedge for Jiahong Residential Community
TONG Ming REN Guang YANG Liuxin
Abstract: The green wedge at the east entrance of Jiahong community in Jinqiao town is a typical piece of debr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Due to the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all current functions and spaces on the site are in an isolated and scattered situation with poor use. Based on the core strategy of adjusting the path for residents to enter the community, the proposed “winding corridor” integrates the existing isolated buildings, landscape resource and outdoor spaces on the site, and transforms the green wedge into an organic and distinct complex space. The convergence of multiple functions also stimulates the multi-dimensional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and the vitality of the whole community, which is the significance of architectural renewal closer to the essence of sustainable urban renewal behind the external visual improvement.
Keywords: urban renewal; architectural renewal; urban debris;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munity vitality;
86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