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124中学改扩建探索

作者:崔永久 富振宇 耿梅 王一帆 张天蔚
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沈阳现代建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华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分析项目背景的基础上, 阐述沈阳124中学改扩建设计理念, 解读改扩建体现继承与创新的途径, 从功能布局、历史态度、场景及公共环境等设计要素切入, 探讨在历史环境中创作新建筑的方法, 引发对文脉主义的再认识。
关键词:学校 公共建筑 改扩建工程 建筑文脉
作者简介: 崔永久,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富振宇,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高级建筑师; 耿梅, 沈阳现代建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沈河分公司助理建筑师; 王一帆, 沈阳华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助理建筑师; 张天蔚, 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

 

 

在历史环境中创造新建筑无法回避建筑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关系。对建筑文脉, 即建筑与其具有的背景和环境的物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同将导致不同的设计价值取向。一方面, 因偏重历史形态要素引用, 易陷入对相邻现存建筑的模仿, 形同折中主义, 无实质创新意义;另一方面, 雷姆·库哈斯对文脉主义和后现代进行了批判, 认为与现状环境和谐的设计方法是一般概念的文脉主义, 提倡“解构”的建筑观。正因与文脉的分离和对比, 建筑才表现出一种美感, 但上述策略因其自身局限性, 无法完整地解释建筑与场所、建筑与历史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在历史环境中设计新建筑, 是回到过去还是面向未来?建筑师面临两难抉择, 为此笔者对刚完成的沈阳124中学改扩建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

1 项目背景

如图1所示, 沈阳市南京街与十马路交汇点坐落着一座古朴的校园, 即124中学, 学校建于1937年, 原名葵寻常小学, 现为一所24班高中, 在校师生人数约1600, 其内现有教学楼、体育馆、体育场等设施。原主教学楼为2层砖混结构和坡屋面, 被列为沈阳市第2批历史建筑。西厢教学楼于1993年建成, 为4层混砖结构。体育馆建于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体育馆房盖塌陷, 1980年经修复沿用至今。现有建筑年久失修, 已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区政府计划改扩建124中学, 在保留部分老建筑基础上新建教学楼、食堂、体育馆及地下停车库, 扩建后将成为一所48班全日制高中。新教学楼基地位于历史建筑与操场间的狭长地带, 被历史建筑和柳树包围, 开阔的操场近在咫尺, 不仅有浓郁的历史感更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如何体现人文环境与历史环境、当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和谐共生, 成为建筑设计面临的挑战。

2 建筑策略

2.1 功能布局

如图2所示, 新建部分总建筑面积9500m2, 包括2栋教学楼和1栋综合楼, 其中西侧教学楼为L形, 南北向为4层, 东西向为5层, 内有班级教室、功能教室、图书室、报告厅等。东侧教学楼为一字形, 南向为班级教室, 东北角标志塔楼的1层为教学楼门厅, 2~4层为办公室, 5~6层为校史资料馆, 7层为电梯机房及水箱间。在原体育馆偏东位置, 加建1栋综合楼, 1层为食堂和厨房, 2层为体育馆, 局部地下为设备用房。新建筑在功能上被定位为1个开放的教学机构, 建筑师并未设计明确的入口, 规划从4个方向都可进入建筑, 主入口仍利用原历史建筑的北入口, 通过横纵走廊及连廊连接新老建筑。

图2 124中学改扩建后首层建筑平面

图2 124中学改扩建后首层建筑平面   下载原图

 

2.2 建筑文脉

针对基地所处历史场所的条件, 建筑设计并未采取上文提到的2种策略。建筑的文脉可能包括完全不同的要素, 这对周边环境是一种刺激。124新教学楼设计既不能回到过去, 也不能与场所无任何联系, 故建筑师始终在寻找一种与场域、环境的对话, 既包括协调与融合又包括冲突与对比, 此设计理念使建筑与环境间充满张力。

在设计上, 建筑师首先考虑了新建筑与周围建筑的体量关系, 包括高度、水平方向的相互关系, 新建筑的竖向尺度与周围旱柳等高, 以一种谦逊姿态与环境保持联系。未采用周围建筑物形体作为形式原型, 建筑采用单纯的体量, 用动态“即插式”关系, 使自身化整为零, 与历史建筑有机结合。建筑外立面采用红砖和石材, 营造一种连续和非连续的感觉。红砖饰面是对早期历史建筑红砖外立面的呼应, 石材玻璃窗则体现了当代特征。校园景观根据建筑布局和场地功能要求进行改造提升, 增加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 通过植物搭配突出校园的观赏性,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图1 124中学现状区位与环境

图1 124中学现状区位与环境   下载原图

 

2.3 场景和公共空间

作为教学公共空间, 人在建筑空间中的活动是关键, 故分析人在建筑中的行为活动成为设计的立足点之一, 特殊场景的意义在于组织和创造交流机会, 故环境设计时, 空间、时间、交流和意义4种要素被结合起来。新建的2栋教学楼和1栋综合楼与原有的“山字形”历史建筑共同将整个校园恢复成传统合院形式, 围合而成的庭院不仅提供了新的建筑入口, 还增加了休闲空间 (见图3, 4) 。总体设计围绕庭院中原有的古树名木, 设置了休息座椅。看与被看、里与外、静与动、隔绝与交流、亲密与疏离被有效地组织起来, 均通过设计的公共空间来实现。

从建筑与校园间关系上看, 底层架空和开敞使建筑室内外界限变得模糊, 故校园空间成为建筑的一部分。食堂东侧的庭院, 植被茂盛, 古树名木众多, 古朴安静, 适合会谈和沉思。食堂西侧的庭院保留了课间学生的活动空间, 以现状植被为基础, 增加了五角枫、栾树等观赏性乔木, 突出了校园文化内涵, 在林下增加了小型运动健身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活动场所。

3 结语

作为过去与未来的延续, 沈阳124中学改扩建设计体现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在当今我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所应呈现出的精神面貌, 继承传统又面向未来。建筑的表皮和质感具有时代感, 为校园注入了新活力。历史、环境、传统、场所、地域等相关建筑要素之间彼此联系, 理解和认知上述特征要素将对建筑设计全过程造成深远影响。

 

图3 124中学改扩建后效果

 

图4 124中学改扩建后夜景效果

 

 

参考文献[1]秋元馨.现代建筑文脉主义[M].周博, 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侯毓, 赵耀.中小学建筑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策略研究[J].城市住宅, 2017, 24 (6) :76-79.

[4]徐劲.北京金茂府小学绿色技术策略与应用价值[J].城市住宅, 2016, 23 (6) :42-46.

[5]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 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Exploration on Re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of 124 Middle School in Shenyang
95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