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G“是即是多”建筑进化思想的丹麦当代集合住宅研究

作者:郝桐 王明非
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丹麦当代集合住宅因其大胆创新的设计受到全球建筑业广泛关注。丹麦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BIG以其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旨在创造社会、经济和环境完美又切实可行的乌托邦式建筑, 在大量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是即是多”的建筑进化理论。本文解读“是即是多”建筑进化思想, 归纳总结该思想在丹麦当代集合住宅中的体现。
关键词:住宅建筑 集合住宅 BIG 乌托邦式建筑 建筑进化思想
作者简介:郝桐,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王明非,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传统单一的建筑居住模式受到巨大冲击。目前, 城市空间不断向高密度化发展, 研究和发展集合住宅成为解决城市高密度人居需求的重要手段。

丹麦地处北欧,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在其高福利、讲求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制度影响下, 凭借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建筑多采用环境友好的生态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形成朴实自然、简约精致、注重功能和人居环境的设计风格, 涌现了诸多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团队,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就是BIG (Bjarke Ingels Group) , BIG由丹麦建筑师比亚克·英格尔斯 (Bjarke Ingels) 于2006年在哥本哈根创建, 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一致好评, 尤其在丹麦当代集合住宅领域的实践独树一帜。

1 BIG“是即是多”的建筑进化思想

建筑进化理论认为建筑环境会给予建筑创作营养, 此肯定的态度在比亚克·英格尔斯的书中被描述成了“是即是多”代表性思想。BIG“是即是多”的建筑思想既不同于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 也不同于小罗伯特·查尔斯·文丘里的“少即是无聊”。比亚克·英格尔斯认为, 建筑界存在2个极端:一方是乌托邦式狂热的思想, 往往与现实脱节,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适合概念设计;另一方则是务实的功能主义, 善于建造一些平庸乏味、缺乏创意且单纯为满足使用功能的盒子。BIG认为乌托邦式狂热的思想和务实的功能主义可有重叠部分, 即一种理想化兼具实用功能的“务实空想主义” (见图1) 。

如图2所示, 比亚克·英格尔斯认为“是即是多”并非是在否定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新理论, 旨在建立“一个兼容的而非排斥的建筑, 一个不再被单调概念、单一想法禁锢的建筑, 一个你不必在公共和私人、密集和开放、城市和郊区、无神论者和穆斯林、廉租房和足球场之间选择的建筑, 一个你可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表示肯定的建筑, 无论这些方面可能会多么互相矛盾, 你不需选择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可以两者兼有之。”

从另一方面理解, “是”是对建筑设计中涉及的各种要素的肯定, 如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气候、地理位置、使用者需求等诸多因素, 建筑是一门兼顾多学科的艺术, 也是对社会流动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力量不断进行调整适应的结果。BIG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众多大牌建筑师和团队中独树一帜, 主要原因在于其兼容和开放的态度, 以包容之心对待事物的态度与丹麦讲求共识理念的传统密不可分, 故BIG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 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丹麦风格”建筑之路。

2“是即是多”建筑进化思想在当代丹麦集合住宅中的体现

2.1 兼容式功能重组

丹麦建筑极注重功能, BIG设计的集合住宅往往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居住功能, 为满足多元化的使用需求, 通常会叠加很多其他功能, 如办公、公共和商业等, 如同一个独立城市, 但兼容式的功能重组并非简单的功能混合, 而是各部分之间具有一种共生的密切联系。

2.2 有机共生式环境整合

丹麦人非常热爱自然, 绿色、可持续的思想一直影响其生活。丹麦建筑师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建筑设计最基本的理念, BIG也不例外, 比亚克·英格尔斯认为建筑与周围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应有机共生, 达到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提升的境界。

丹麦地形平坦, 若想住在山上, 只能造山。“山住宅”的产生绝非偶然, 是在客户霍普夫纳“建2个分开的建筑物, 10000m2的住宅大楼和紧挨着它的20000m2停车场”的设计要求下应运而生。BIG不想在场地内建造2座独立无趣的建筑物, 故将停车区域设计成台地, 使其从北到南蜿蜒向上升起, 居住区域顺势分布于停车场顶部, 层层叠加于停车区域之上, “山住宅”背面便形成了由住户后院堆叠起来的“山” (见图3) 。

2.3 住宅单元拓扑重构

住宅建筑注定了建筑整体由一个个使用单元组成, 在不同的基地环境下, 受不同因素制约, 住宅单元会拓扑重构出最适合当下环境的建筑组织方式, 如直 (折) 线式、集中式、围合式、点式等。VM住宅的组成单元通过一系列变形, 建筑体量从中间打开, 由围合式演变成平行直线式, 考虑到住户的观赏视野, 将直线式扭转, 不仅解决了楼间距问题, 同时获得了该地形条件下最理想化的变形 (见图4) 。

BIG最初设想在“8住宅”里创造一个城市, 首先像做分层蛋糕一样将办公、商业和居住功能层层叠加, 为设计一条通道穿越整个场地, 在建筑中央打了个结, 将长方形体块改为8字形体块, 在对角位置, 将体块下压至几乎着地的水平位置, 使位于西南部的庭院更开放 (见图5) 。

图1 BIG建筑思想的选择——务实的空想主义

图1 BIG建筑思想的选择——务实的空想主义   下载原图

 

图2 比亚克·英格尔斯提出“是即是多”

图2 比亚克·英格尔斯提出“是即是多”   下载原图

 

图3 BIG设计的“山住宅”

图3 BIG设计的“山住宅”   下载原图

 

图4 VM住宅拓扑变形

图4 VM住宅拓扑变形   下载原图

 

2.4 户型空间的多元重构

2.4.1 户型多样化

位于“山住宅”南侧的VM住宅总建筑面积不超过2.5万m2, 225个公寓单元里却有超过80种不同的户型。多样化户型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的需求, 保证了户型个性化。

2.4.2 户型内部空间灵活多变

设计VM住宅前, BIG了解到业主通常将装修前期大量时间都花在砸墙以扩大空间上, 故BIG决定不在室内设置多余墙体, 建造只有一个屋子的公寓, 使室内空间更灵动活泼。

2.4.3 立体穿插的户型组合

丹麦建筑师受本土乐高玩具文化影响, 善于通过对模块的拼贴、穿插, 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在VM住宅中, BIG打破了横向和纵向限制, 80多种户型在三维空间上穿插组合, 具有独特个性的单元体块 (户型) 被拼凑成了具“丹麦风格”的集合住宅, 比千篇一律复制而来的集合住宅更具趣味性。夜晚从立面看, 亮灯房间和暗房间组合成一幅俄罗斯方块趣图。

2.5 新型住区人际交往模式构建

当今社区环境中的居住者间关系淡漠, BIG设计的住宅极注重增加居住者间的接触和交往, VM住宅“V”形宅南立面, 伸出许多三角形阳台, 形成一种新型垂直后院社区, 增强了邻里交往。新型人际交往模式是BIG的独创, 居住者不必进入公共空间而在半私人空间内即可相互交往 (见图6) 。“8字形”住宅内, BIG使用坡道来连接各住宅单元入口, 每户入口前均有一个半开放院子, 坡道与院子组合增加了居住者间相互攀谈的可能 (见图7) 。

3 结语

在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 BIG建筑事务所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完善自身设计理念, 其思想多样性间的统一性可用“是就是多”建筑进化理论来概括:当代丹麦建筑师要积极听取和接纳来自各方的意见, 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处理设计中存在的多方矛盾, 权衡和协调各方因素, 以更广阔的视野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

住宅建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是BIG建筑理念最合适不过的载体。丹麦现代集合住宅因其大胆的设计构思、自由灵活的外部形态、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给人带来了巨大视觉冲击, 形成别具特色的“丹麦式”住宅风格。BIG设计的住宅有很强的现代性和雕塑感, 形体简洁且富有变化, 多用金属和玻璃材料, 强调公共空间的作用, 打破了传统集合住宅的统一性原则, 以兼容态度创造出形态新颖兼具多种使用功能的当代集合住宅模式。

图5“8字形”住宅拓扑变形

图5“8字形”住宅拓扑变形   下载原图

 

图6 VM住宅南立面三角形阳台

图6 VM住宅南立面三角形阳台   下载原图

 

图7“8字形”住宅入口坡道

图7“8字形”住宅入口坡道   下载原图

 


 

 

参考文献[1] BIG建筑事务所.是即是多!——漫画建筑进化论[M].王晨晖,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陈曦.原型建筑之进化——浅析BIG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方式[J].世界建筑, 2011 (2) :18-21.

[3]刘芳菲, 梅洪元, 陈剑飞.基于协同进化思想的当代丹麦集合住宅设计解析[J].城市建筑, 2014 (19) :112-114.

[4]陈肯.漫画式进化——BIG的设计方法与表达方式初探[J].新建筑, 2012 (6) :75-79.

[5]周瑞雪, 赵冠皓.大城市混合住区实践[J].城市住宅, 2018, 25 (5) :74-78.

[6]李华东.丹麦城市集合住宅3例[J].建筑学报, 2011 (2) :54-68.

[7]孟刚.住宅建造中人际关系的演变[J].城市住宅, 2017, 24 (5) :81-84.

[8]刘芳菲.当代丹麦集合住宅创新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Study on the Danish Contemporary Congregated House Based on BIG's “Yes Is More”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Thought
88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