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1 引 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与支柱性行业,在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以往在评价建筑业发展质量时,较多关注建筑业的支柱性作用,而忽视其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增长的需求条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近五年建筑业的实际表现来看,总产值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下,远远低于本世纪初20%的增速;房屋竣工面积也自2015年起一直呈现收缩的态势。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有必要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对建筑业发展质量进行客观科学地统计和监测。
测定和评价建筑业发展情况的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已有较多学者对建筑业发展评价开展了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如Sha等和陈辉华等从行业规模、效率效益、行业结构和技术装备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Liu等和王旭等进一步考虑了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两个方面。二是对评价方法的讨论,大多学者往往采用加权平均法测定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但也有一些学者采用了其他方法,如刘贵文等和王文钊等选取TOPSIS模型,李小冬等采用了DEA模型。现有成果为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参考,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主要围绕旧发展理念选取评价维度和指标,评价维度多聚焦于行业内部,难以充分体现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②现有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分散的信息集成为综合指数,这将遗漏单个指标间的部分评价信息。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紧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构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以期能够为我国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
2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2.1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分析及评价框架设计
基于对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及建筑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现阶段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在面临宏观经济调整、科技迅猛发展、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达到瓶颈等机遇与挑战时对未来发展道路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更高质量、更具有效率、更加集约环保的现代建筑业发展模式,具体体现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建筑产品高性能、社会效益显著化、发展格局国际化以及建造过程现代化五个方面。
(1)产业基础高级化
建筑业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共同组成国民经济,因此建筑业具有与国民经济以及其他行业门类共有的属性。根据以往研究,行业的共有属性包括行业规模、效率效益、行业结构、市场环境、创新能力以及成长潜力等维度,综合反映一项行业的产业基础。因此,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产业基础的高级化。据此,本文从行业规模(A1)、效率效益(A2)、结构秩序(A3)、创新能力(A4)及成长潜力(A5)五个方面衡量建筑业的产业基础维度。
(2)建筑产品高性能
建筑业的基本职能是生产房屋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建筑产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建筑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生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建筑产品。“新基建”、“碳达峰”等理念也间接对建筑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当着力于实现建筑产品的高性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性能建筑产品的需要。据此,本文从质量安全(B1)、适用性(B2)及绿色节能(B3)三个方面衡量建筑业的产品性能。
(3)社会效益显著化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据统计,建筑业对于GDP的贡献连续十年保持在6.5%以上,创造了超过5000万的就业岗位,贡献了将近5%的税金收入。此外,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了建材、能源、轻工和机械等50多个部门的发展。因此,从实现建筑业的支柱性产业定位来讲,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巨大的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从经济贡献(C1)、产业带动(C2)、就业贡献(C3)以及财政贡献(C4)四个维度全方位解释建筑业的社会效益。
(4)发展格局国际化
建筑业承担着“走出去”的重任。一方面,建筑业“走出去”能够释放国内市场的建造产能,实现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建筑业“走出去”的同时能够带动相关装备、技术、服务的出口,促进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从更大的层面来讲,建筑业“走出去”服务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力支持了“一带一路”以及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建设。因此,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发展格局的国际化。据此,本文采用建筑业外贸贡献(D1)和建筑企业国际化(D2)两个维度衡量建筑业的国际化水平。
(5)建造过程现代化
从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来看,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2万美元总产值/人,远远小于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从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来看,以碳排放为例,我国建筑业在2005年的完全碳排放为8亿吨左右,到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31亿吨。从建筑业安全形势来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建筑业伤亡情况仅次于交通运输业。未来,建筑业应着力提升建造过程的安全性、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建造过程的现代化。基于此,本文从安全性(E1)、工业化(E2)、绿色化(E3)、信息化(E4)四个维度衡量建筑业的建造过程。
2.2 可测度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Step1:指标预选
基于评价框架(图1),同时在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本文从以往研究、国内外政策文件、公开的统计报告等文献中提炼了相应的指标,初步构建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Step2:指标筛选
为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通过两次向业内权威专家进行咨询(共37名专家参与,其中19名专家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委员会),对第一版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补充与剔除并确定了各项可测度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包含5项一级维度、17项二级维度和30项可测度指标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3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物元是由“事物、特征、量值”组成的有序三元组,物元可拓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则在于使用物元描述研究对象。物元可拓评价法通过构建可拓集合以及关联函数量化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能够有效拓展经典与模糊集合的边界。具体而言,物元可拓评价方法有三点优势:(1)降低不相容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度;(2)充分考虑各项评价维度以及各项可测度指标的信息;(3)根据现实环境的需要相应调整经典域以及节域,以保证评价方法的时效性。结合建筑业实际,本文构建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具体过程见以往文献,本文在此不再详述。
3 实例应用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节在进行案例研究时选取的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重庆,主要基于四个地区在行政级别上均为我国直辖市,且在经济社会发展、建筑业规模方面有一定差异。因此,本研究认为,四个直辖市相较其他地区更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本章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自各直辖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建筑业发展统计报告、住建委公布的统计信息,中国统计年鉴,建筑业统计年鉴,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
3.2 建筑业发展质量评价
(1)确立经典域与节域
通过研究各个省份建筑业的相关数据,咨询建筑领域内权威专家,结合一些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将建筑业发展质量划分为Ⅰ(优)、Ⅱ(良)、Ⅲ(中)、Ⅳ(差)四个等级。在划分可测度指标的各项评价等级的取值范围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参考行业的标准规范或对统计数据进行等宽划分。由于本研究选用的指标不涉及技术参数,暂无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参考,故在此处选择大多文献所使用的等宽划分方法。对各项可测度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行等宽划分,可得可测度指标的经典物元矩阵与节域元矩阵。限于篇幅,本研究采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矩阵的内容,如表2示。
(2)建立待评物元
以2014年北京市建筑业发展状况为例,建立Rq:

(3)计算待评物元综合关联度
根据待评物元综合关联度计算公式,计算得到2014~2019年间四个直辖市关于各评价等级的综合关联度,如图2所示。
3.3 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地区的建筑业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2014~2019年四个直辖市的建筑业发展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大致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格局。四地区建筑业发展质量的差异大体上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北京与上海分别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且都在一线城市之列,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其他城市,产业结构相对更为先进和高级。由此,北京与上海两地在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借助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每一次的建筑业组织模式和工程技术的变革中都能走在前列,因而也促进了两地建筑业发展质量保持在较高的等级。从近些年来看,天津市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差异不大。然而,在2016年之前,天津市GDP规模一直领先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也略优。由于本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14~2019年,两市建筑业发展质量尚未能随着两市经济总量的转换而发生变化,保持了一定的“惯性”,因而在2017~2019年仍旧呈现出天津优于重庆的结果。
4 结 语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立足建筑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定义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建筑产品高性能、社会效益显著化、发展格局国际化以及建造过程现代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含5项一级维度、17项二级维度以及30项可测度指标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构建了定量评价模型,并以北京、上海、天津与重庆四个直辖市为实例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可用性和有效性。论文围绕高质量发展内涵所构建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能够在更高层面把握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和作用,对于相关部门制定建筑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行业发展统计和监测,识别薄弱环节和领域,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2] Sha K,Yang J,Song R.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J].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2008(1):97-109.
[3] 陈辉华,王孟钧,彭庆辉.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22):128-130.
[4] Liu B,Wang X,etal.Research into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J].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4(1):1-10.
[5] 王旭,李林,邓鸿星.我国区域建筑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基于PP-DEA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23-28.
[6] 王文钊,綦振法,张立涛.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及评价[J].建筑经济,2019(12):21-26.
[7] 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8] 何清华,解燕平.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建筑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765-1770.
[9] 邢玉玲.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