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研究
1 引 言
2017年住建部颁布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要制定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培育产业工人队伍。而目前一线的操作人员以农民工为主,职业院校、中专高校培养的建筑工人为辅,产业工人职业化素质普遍不高,制约着装配式建筑乃至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建立一套产业工人职业胜任力评价体系,摸清目前产业工人胜任力状况,对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胜任力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提出,主要指的是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能够将绩效表现卓越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宁培中从知识、技能、能力、人格、动机五个方面对我国高级技术工人建立了胜任能力模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胜任力主要是指能够区分绩效卓越者和一般者的个体特征。关于胜任力指标无统一的定论,但普遍认为核心指标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特质、动机。目前关于建筑工人职业胜任力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从装配式建筑角度阐述产业工人应具备的胜任力特征及对产业工人胜任力进行评价,分析胜任力不足之处,为有针对性地对产业工人进行培养提供参考。
2 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理论需求分析
装配式建筑作为产业现代化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对产业工人提出了诸多新的职业胜任力需求。
2.1 生产建造方式转变对产业工人胜任力需求
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方式不同于传统建筑,传统建筑的建筑工人多在施工现场作业,主要通过手工进行作业,机械化利用程度较低。而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表现为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部分工人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了预制工厂,在施工现场的工人更多地通过机械进行作业。这就要求产业工人改变生产观念,掌握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技能及生产方式,具备装配式建筑建造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动手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2.2 组织管理方式转变对产业工人胜任力需求
工人的组织管理方式由传统建筑业下零散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的农民工组织管理方式,转变为装配式建筑下具有固定劳动合同关系的产业工人组织管理方式。产业工人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明确的岗位,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这就要求产业工人转变管理理念,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自身职业发展规划。
2.3 技术工种的变化对产业工人胜任力需求
装配式建筑由于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技术工种也由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等传统工种,转变为构件装配工、灌浆工、内装部品组装工、钢筋加工配送工、预埋工、打胶工等相关关键工种。这就要求产业工人更新专业知识、提升新岗位的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技术与工艺改良创新能力。
2.4 产业链一体化对产业工人胜任力需求
相对于传统建筑业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更高,产业链贯通其全寿命周期,上游可包括项目开发、技术咨询与研发、项目设计,中游可包括部品构件工厂化生产、物流配送、构件吊装与装配化施工,下游可包括物业管理、技术后期跟踪、拆除与回收再利用等诸多环节。产业工人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对职业角色认同,提升自我技术及管理能力,向技术管理人才及更高层次人才转型。
2.5 绿色精益建造对产业工人胜任力需求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利用程度高,可持续发展性强,更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特征要求行业及企业借鉴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方式—精益生产,即装配式建筑需要精益建造,同时生产特征由技术密集型代替了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以BIM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动着装配式建筑的精益建造。这就要求产业工人拥有绿色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模型构建
3.1 胜任力维度及测项构成
根据上述装配式建筑生产建造方式转变、组织管理方式转变、技术工种的变化、产业链一体化及绿色精益建造对产业工人胜任力需求分析,汇总得到产业工人胜任力特征分析表(见表1)。
除表1中重复的胜任力特征,共计有13项胜任力特征,结合上文关于胜任力重要特征表述为知识、技能、能力、特质、动机,13项胜任力特征中专业知识对应知识,操作技能对应技能,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改良创新能力对应能力,团队协作、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属于工作中特定的个人表现与特质,可对应于特质,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角色认同可对应动机。最后发现绿色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没有相应的维度可以归纳。为考虑产业工人胜任力特征的完整性、准确性,与装配式建筑企业3位项目经理、3位技术负责人、5位班组长,2位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总工,2位装配式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研究专家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同时在两个装配式建筑工地对产业工人发放了50份预调研的胜任力特征问卷。结合访谈和预调研反馈,总结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等四大维度。
(1)专业知识与技能维度
根据访谈和预调研反馈,发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胜任力特征的衡量过于宽泛,不能完全体现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内涵,需要细化。产业工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受到其教育程度、工作资历、资格证书与职业培训的正相关影响,所以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作为第一维度,涵盖了受教育程度、岗位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工作资历、资格证书与职业培训6个胜任力特征测项。
(2)学习与创新能力维度
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改良创新能力,合并为第二维度。考虑到具备新知识、新技术学习能力及工艺、技术改良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先具备适应能力,故将第二维度命名为学习与创新能力,涵盖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改良创新能力3个胜任力特征测项。
(3)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维度
在访谈与问卷预调研中,多位访谈者和产业工人一致认为吃苦耐劳与责任心是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职业胜任力的重要特征,为不可缺少项。装配式建筑工作强度虽有别于传统建筑行业,但施工中仍存在大量的体力活,重复性、机械性、枯燥单调性的劳动需要工人有较大的耐力及耐心,工人需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装配式建筑中对于灌浆、装配等各类工作需要工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从源头上保证建筑质量,产业工人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考虑到吃苦耐劳与责任心属于工作中特定表现与个人特质,与团队协作、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合并为第三维度,命名为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涵盖团队协作、工匠精神、吃苦耐劳、职业道德、责任心5个胜任力特征测项。
(4)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维度
考虑到装配式建筑的固有特征,绿色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为产业工人胜任力特征不可缺少项,由于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为产业工人在操作过程中对项目的质量把控与安全防范,可合并为质量与安全意识,将绿色环保意识、质量与安全意识命名为职业意识。
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角色认同可同属于动机,考虑到职业发展规划较为宽泛,用职位晋升动机替代,将职业角色认同与职位晋升动机命名为职业规划。与职业意识合并,命名为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为第四维度,涵盖绿色环保意识、质量与安全意识、职业角色认同与职位晋升动机4个胜任力特征测项。
建立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维度及测项构成,具体见表2。
3.2 胜任力模型检验
3.2.1 问卷设计
为验证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模型维度及测项,设计最终调研问卷,共18个题项,涵盖专业知识与技能6个测项、学习与创新能力3个测项、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5个测项、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4个测项,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按照1-5分分别计分。其中,受教育程度按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分别计1至5分;工作资历按1年及以下、1-3年(含3年)、3-5年(含5年)、5-10年(含10年)、10年以上分别计1-5分;资格证书按无证书、初级工证书、中级工证书、高级工证书、技师或高级技师证分别计1-5分;职业培训按没有参加过培训、1-2次、3-5次、6-8次、9次以上分别计1-5分;其余测项按非常不符合、不符合、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
选取江苏南通5个装配式建筑工地,5个工地的用工规模均有一定的差异。总计发放调研问卷280份,考虑到产业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由教师及培训过的学生对大部分工人进行了一对一问卷调查。共回收226份,经仔细检查与核对,剔除有不完整项及明显错误项的问卷,有效问卷总计为205份,有效率为73.2%。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将所有有效问卷的18个题项评分导入SPSSAU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分析,KMO为0.887,满足须大于0.6的因子分析要求。球形度检验值Bartlett的显著性水平p为0.000,满足须小于0.05的因子分析要求。提取出4个特征根值均大于1的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0.098%,满足大于60%的要求,因子可以有效的提取出信息。
除A6因子载荷系数接近0.5外,其他各项因子荷载系数均在0.5以上,问卷构建效度较好。A、B、C、D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98、0.708、0.778、0.751,总体为0.893,均超过0.7,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将提取出的4个因子命名为专业知识与技能(A)、学习与创新能力(B)、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C)、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D),见表3。
3.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利用SPSSAU软件对产业工人胜任力205份问卷样本评分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卡方自由度比小于3;CFI、IFI超过了0.9;GFI为0.878,虽未超过0.9,但接近0.9,可以接受;RMSEA小于0.1;RMR小于0.05;PGFI大于0.5;SRMR小于0.1(具体见表4)。综上,模型拟合效度情况良好。4个因子的组合信度CR均超过了0.7,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4个因子的平均方差萃取AVE虽未达到0.5的水平,但接近0.5,由于组合信度较高,可以接受,具体可见表5。综上,问卷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模型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的分析。
4 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评价
采用等权重评分法对205份样本数据进行评分,得到胜任力维度各测项的评分,利用SPSSAU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法对205份样本数据进行各测项权重的确定,评分及权重见表6。根据表6中各测项的评分及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各维度的胜任力及产业工人总体胜任力,见表7。
(1)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总体胜任力为3.58分,位于中等水平。其中,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得分最高,为4.03分,4个测项评分均较高,表明产业工人对绿色环保、质量与安全有着较高的意识,对装配式建筑职业比较认可,有着一定的个人职业规划。
(2)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得分较高,为3.89分,其中工匠精神不足,为3.17分,作为企业及整个行业,需要大力弘扬、倡导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从精神倡导及物质奖励两方面双管齐下,激发产业工人自身内动力,提高工匠精神。其余各项评分较高,表明产业工人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较高的职业道德、责任心。
(3)学习与创新能力得分为3.28分,其中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位于中等水平,但改良创新能力评分仅有2.72分,表明产业工人虽然对于装配式建筑具有一定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但对于新工艺、新技术的改良及创新能力匮乏。企业要鼓励产业工人对新工艺及新技术在实践中能改良创新,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科技含量。
(4)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分3.24分,其中岗位操作技能评分较高,表明产业工人对操作技能较重视,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同时评分显示产业工人具备一定的岗位专业知识和工作资历。但受教育程度评分仅为2.13分,表明产业工人的学历不高,调研显示以初中生居多,企业须鼓励现有的产业工人提升学历,作为人才输出基地的职业院校、中专高校等可构建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的多重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人才的培养。职业培训仅为2.3分,表明产业工人接受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严重不足,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需加大对工人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及培训力度。资格证书的评分为2.35分,调研显示资格证书等级普遍为初级工,部分工人存在无证操作,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须鼓励工人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要强制实施。
5 结 语
本文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胜任力进行理论需求分析,提炼胜任力特征,结合专家访谈和预调研对胜任力特征进行了补充、细化和调整,最终确定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职业意识与职业规划四大胜任力维度及其18个测项。发放调研问卷进行实证研究,利用SPSSAU软件客观地计算与评价产业工人胜任力状况,结果表明产业工人的总体胜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表现与个人特质中工匠精神不足,学习与创新能力中改良创新能力匮乏,专业知识与技能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职业培训缺乏、资格证书等级较低,甚至存在无证操作。研究成果以期为建筑主管部门及行业企业摸清产业工人职业胜任力状况,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产业工人职业素养,促进装配式建筑及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宁培中,田莉.高级技术工人胜任能力模型与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财经,2006(9):32-37.
[3] Eisinga R,Te Grotenhuis M,Pelzer B.The reliability of a two-item scale:Pearson,Cronbach,or Spearman-Brow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4).
[4] 周俊.问卷数据分析-破解SPSS的六类分析思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5] 张书凤,朱永跃,杨卫星,等.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技能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8):119-127.
[6] 刘方媛,于威.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农民工流动就业管理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4):468-470.
[7]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DBJ50T-298-2018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工人职业技能标准[S].2018.
[8] Eisinga R,Te Grotenhuis M,Pelzer B.The reliability of a two-item scale:Pearson,Cronbach,or Spearman-Brow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4):637-642.
[9] Spencer L M,Spencer S M.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绩效模式[M].魏梅金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