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营地公共空间场所的自主性营造——以日照1971研学营地为例

作者:王学艺 杨攀
单位:DK大可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以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非传统教育场所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对应的研学营地也有了极大的市场需求。结合日照1971研学营地改造项目,从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建筑艺术等方面,探讨了废旧校舍的改造和非传统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问题。
关键词:研学营地 公共空间 改造 自主性
作者简介:王学艺 DK大可设计创始合伙人。; 杨攀 DK大可设计创始合伙人。;

 

业主:1971研学营地

建设地点:山东省日照市

建筑改造设计:DK大可设计

项目负责人:杨攀

设计团队:杨攀、高浩军、王学艺

总建筑面积:11 050m2

设计时间:2018.03~2018.06

建造时间:2018.06~2019.02

摄影:刘玉祥

1 研学营地:知行合一,重回自然的课堂

2014年8月国务院开始鼓励研学旅行的开展,并提出研学营地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的成长空间营造,引导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拓展视野、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国家支持地方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研学营地,以此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与同伴、老师、书本的交流,创造一个好的研学营地,笔者认为可以从自主性、人文性、群体性三方面入手。

1.1 自主性

实践是研学营地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提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需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开发其潜在的智慧,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自主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主动发展。由于青少年通常是在体验中成长,因而良好的空间营造和具有趣味性的空间组合形态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最佳的学习情境。

1.2 人文性

研学营地的空间是为那些来这里体验的人服务的,因此人性化是营造场所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研学营地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学生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情况以及思维方式,在满足他们接近自然并获取知识的需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关心他们的自我认知,创造他们喜欢的环境。

1.3 群体性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是孤独地长大,而是与伙伴、同龄人一起交流成长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脑的使用慢慢削弱了儿童的群体意识,彼此之间的沟通行为逐渐减少。在研学营地的设计中,无论是服务中小学生的研学体验还是服务素质拓展的政府企业,创造群体性的沟通空间尤为重要。

2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如“1971研学营地”的名字所述,基地原为1971年建立的陈疃镇中学学堂,该学校最初由当地百姓出工出料自发修建而成。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承载了无数陈疃人的记忆和青春。近几年由于教育资源的整合,老校舍无法满足现代校园建设的要求,学校停招。没有了学生的陈疃中学校园几乎荒废,为了能够让学堂继续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学堂委托政府将其打造为一个综合性的青少年研学教育营,并对现有的建筑群进行升级改造,使这所学校能够继续为学生服务。

2.1 基地现状

原陈疃中学学堂位于陈疃镇驻地,南临335省道,北临山海西路,距日潍高速陈疃出口2.5km、日东高速西湖出口5km,交通便捷,辐射力强。基地呈长方形,建筑是规整的军营式排列,呈对称式布局。南北各四排校舍,承载了学校教学、餐饮、活动等功能,校园中心为随后新建的4层办公楼。原有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红砖屋身,木框架屋顶,铺设红色或青色瓦片,拥有浓厚的历史记忆。教室外院落空间杂乱、单一,建筑虽经过多次修缮,但是门窗、屋顶等建筑构件,从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考虑,都无法再使用。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1 景观带鸟瞰图

1 景观带鸟瞰图

 

2.2 改造方向

为了继续发挥学堂教书育人的功能,项目目标定位为体验与学习相结合的非传统校园——研学营地。营地课程体系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导向,以“三生”(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主线,以日照市特有的手工艺和滨海实践为主导,将陈疃中学改造为展示本土文化的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五大方向,主要承接日照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中/高军训活动、夏令营/冬令营等外省市团体研学活动以及亲子游活动,办学目的是以德树人、培养人才,让青少年在研学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会生存生活,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研学营地占地面积150余亩,建筑面积约12 000m2,按照省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标准建设,规划了住宿、食堂、研学场馆、风雨操场、非遗文化馆、农耕体验、素质拓展、国防教育、野外生存、操场十大功能区域。黑格尔曾说:“建筑自身和理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可以通过环境的渲染和造型的处理,表现出某种象征的含义……使人认识到其中的伦理内容。”因此,如何改造现有建筑,整合各类公共空间,满足研学营地的需求,成为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 公共空间营造原则

传统的学习观念把学习看作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社会情境。因而在此次研学营地改造设计中,我们不仅考虑了课程的需求,还提供了一系列具有社会互动性、情景性的趣味公共空间。

项目的改造重点是原有基地北部建筑面积约5 000m2的教学空间,我们计划将其改造为1971研学营地的住宿接待区,并且改造后需同时满足1 000人的正常居住使用。在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其公共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将零碎的空间串联、统一起来,整合院落空间并适当增加院落景观,以营造符合研学营地的空间场所精神。

3.1 整体性

为了更好地传承老建筑的历史文脉,将红砖作为主要材料,沿用传统砌筑方法将老建筑与改造部分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群风格更加统一。

在老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方面,我们只是对其屋顶进行了结构加固,为保证安全,将原先的木框架改为钢结构,并未破坏建筑物的主体,屋顶依然铺设旧的砖瓦以维持老建筑应有的历史韵味。竖向上,利用玻璃框架增加建筑高度,既满足了住宿空间的光照需求,提升了空间亮度,又为室内二层床铺提供了更加宽敞的空间。改造后的室内空间设有双层行军地铺、独立卫生间、洗浴及晾晒空间,每个房间可满足20人同时住宿,地铺主体全部采用高强度钢材建造,抗震能力达8级以上。横向上,拓展了建筑连廊,营造了建筑与庭院的灰空间,让学生们可以随时与自然对话。

3 景观带整体鸟瞰图

3 景观带整体鸟瞰图

 

4 改造前场地建筑与环境

4 改造前场地建筑与环境

 

5 改造前环境

5 改造前环境

 

6 营地主入口

6 营地主入口

 

7 景观带节点

7 景观带节点

 

8 光井

8 光井

 

9 走廊

9 走廊

 

1 0 破旧屋顶的改造施工

1 0 破旧屋顶的改造施工

 

1 1 建筑结构的改造施工

1 1 建筑结构的改造施工

 

1 2 室内一层空间

1 2 室内一层空间

 

1 3 室内二层空间

1 3 室内二层空间

 

为保证整个营地视觉元素的统一,对1971研学营地的主入口进行了再设计。右侧利用红砖砌筑“1971研学营地”几个大字,左侧传达室主体采用自然生锈的耐候钢板材。经过时间的冲刷,铁锈红与红砖相得益彰,将入口功能与美学体验紧密结合。同时保留校园原有树木并进行重新梳理,大树下的空间自成一体,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3.2 自主性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对应研学营地这种特殊的体验性教育场所,我们希望创造出一种具有自主性的公共空间——既能满足必要的活动所需,还能为个体的自发性活动提供可能性。

在空间规划层面,中国传统建筑以组合见长,以“间”为建筑单位,再以多个单体建筑围合成庭院。四合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空间组合中尤其重视空间序列的组合,善于将功能多样、不同风格的单体建筑组合形成实用的空间环境,具有采光好、通风好等特征,既满足使用要求,又有视觉上的美感。

通过分析基地现状和学生住宿的需求,我们将破旧情况严重的小空间建筑拆除,对主要红砖建筑群进行重新梳理,依托传统四合院的空间构成样式,将该区域划分为五个独立的院落和一个趣味景观带。

院落入口是一个从外界进入宿舍的过渡性空间,我们采用了含蓄的半开放式空间结构,每个庭院入口均配置了圆形的几何元素,打造了趣味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入口空间。五个院落作为核心区域虽独立却统一,既将建筑统筹连接为一个整体,也成为研学营地教官与学生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供孩子们交流、娱乐、玩耍,具有艺术特色的景观设计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自主地融入到环境当中。

1 4 一号院子入口

1 4 一号院子入口

 

1 5 改造后的总平面图(重点改造区域)

1 5 改造后的总平面图(重点改造区域)

 

1住宿庭院2庭院入口3露营区4景观带入口5下沉篝火剧场6圆环小道7通道8趣味迷宫9小广场

3.3 趣味性

研学营地是一种结合“游、学、研”的新型学习场所,除了基本的设施配置外,公共空间的营造十分重要。良好的室外公共空间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中停留,进而产生一系列自发性社会活动,所以趣味景观带就成为我们此次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

首先,采用与建筑墙体一致的红砖材料砌筑而成。其次,选用圆形几何元素作为设计母题,因为圆形元素更能给人安全感。不仅如此,由于研学营地的使用者大多数是中小学生,弧形的设计可以在视觉上减少距离感,且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够带动学生融入环境之中。再次,大小不一的圆形和弧形元素将条形景观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了三个不同主题的趣味社交场所:1)西侧下沉式剧场——篝火晚会、才艺展示等聚集性活动场所空间;2)中间环形式小道——起到连接作用的开放空间;3)东侧圆形迷宫墙——具有趣味性的互动空间。

4 结语

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校园空间的转变,依托不同的体验需求进行自主性的公共空间营造成为今后研学营地建造的重点。在本项目改造设计中,我们试图从教育与设计两个维度对参与者进行知识引导,潜移默化地将文化与艺术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达到研学的最终目的——服务于教育。

1 7 篝火剧场夜景

1 7 篝火剧场夜景

 

1 8 作为军事演练场地

1 8 作为军事演练场地

 

1 6 圆环小道

1 6 圆环小道

 

1 9 作为真人cs活动场地

1 9 作为真人cs活动场地

 

 

Spontaneou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Research Camps:Taking Rizhao 1971 Research Camp as an Example
WANG Xueyi YANG Pan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mand for new talents in modern society has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 The non-traditional education place combining research learning and travel experi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camp also has great market deman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ssue of old school retrofit and public space design in non-tradition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human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art and so on.
Keywords: research camp;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design; autonomous;
166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