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的景观再生——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停车场微更新

作者:戴代新 史湘蕾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正在多样化,其学习场所也从原先的课堂逐渐向开放的室外公共空间扩展,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逐步被认识,成为校园空间再生的重要视角。项目对接了“无废城市”理念,以再生设计手法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四块停车场进行微更新改造,通过功能置换、植物造景以及场地材料的再生利用,探索了一种在校园更新中创造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 大学校园 再生设计 微更新 无废城市
作者简介: 戴代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景观空间分实验中心主任。; 史湘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业主:同济大学

建设地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戴代新

设计团队:戴代新、刘知为、薄茗洋、丁歆

设计时间:2018~2019

建造时间:2018~2019

摄影:林梦楠、司润泽、戴代新

校园空间的改造通常伴随着功能的变化。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学习与交流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泛在学习”时代随之开启[1],学习场所也从原先的课堂逐渐向开放的室外公共空间扩展。因此,在校园中提供更多可供独立思考、自由交流、群体讨论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开放空间,成为校园空间再生的重要手段。本项目通过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四块停车场的景观再生设计,对在“针灸式”的校园更新中创造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想法进行了探索。

1项目概述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校园面积约60ha,在校生2万余人,属于典型的位于中心城区的高密度校园。作为教学活动最为集中的校区,同济百年历史底蕴沉淀于此,校园内景观丰富多样,人文气息浓厚,师生活动密集。但是近年来机动车数量过多、道路过窄、人车混行等校园交通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创造更加安全、宁静的校园环境,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于2018年完成了“无车校园”的转变,重新组织了机动车流线,将师生的主要活动范围设置为机动车禁行区,实现了校园核心区的无车化。这使得原先位于校园核心区的许多停车位失去了使用价值。在对这些弃置停车位的改造中,如何进行再定位并融入校园公共空间是本项目关注的重点。

本项目总体构思贯彻了再生设计的概念,利用场地原有的资源与要素,保留场所记忆,通过简洁的设计营造出静谧、舒适的非正式学习场所,融入校园景观中,并以场地种植的乔木命名,分别为梧桐广场、玉兰广场、柳树广场、枫林广场。

2功能转换——场地使用需求的发现

四块场地均位于校园重要轴线或功能动线上,这些场地在停车功能被移除后成为了消极空间,然而高活力的周边环境又让其具备了作为景观公共空间的潜力。经过调研发现,柳树广场位于重要校园水系同心河畔、现状滨河景观带的尽端;梧桐广场位于学生宿舍区通往食堂的路径上,且该区域存在多个方向人流;玉兰广场和枫林广场位于重要校园建筑瑞安楼的两侧,同时也是多条校园轴线的节点。因而这四块场地的空间再生以提升活力为导向,植入休憩、观赏、学习等新的使用功能,以创造非正式学习空间。

具体来说,梧桐广场为前往食堂就餐的师生以丰富的穿行体验,同时在这块高流动性的区域开辟出可供停留休憩并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场所,因而设计方案以宿舍区通往食堂的路径为轴,布置了三个方形的空间:首先是围绕梧桐树的休息广场,两侧垒筑石笼墙作为半围合墙体和休息台阶;然后是一个较为通透的方形花园,该空间与场地边界形成的网格体系交错,并用景墙进行半围合,在保证中心地块一定私密性的同时,赋予整个场地视线的通透性;最后是位于西南角的入口空间。除了路径的引导,这三个方盒子提供了不同私密性和围合感的空间体验。

1 四个待改造停车场位置

1 四个待改造停车场位置

 

2 梧桐广场改造前

2 梧桐广场改造前

 

3 玉兰广场改造前

3 玉兰广场改造前

 

4 柳树广场改造前

4 柳树广场改造前

 

5 枫林广场改造前

5 枫林广场改造前

 

玉兰广场、柳树广场和枫林广场均位于和平路附近,而和平路景观带是师生来往于课堂、图书馆等的必经之路。和平路景观带作为校园主轴,提供了包括林下、亲水、草坡等丰富的活动空间,使其不仅成为重要的游憩场所,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户外学习空间,观展、独自学习、小组讨论等活动模式随处可见。因而这三个场地的空间再生以创造可供泛在学习的硬质广场为目的,对主轴线上已有的活动空间类型进行补充,营造可停留、交谈、学习的氛围。

在更新中,三块场地均采用了较为一致的简洁空间划分手法,仅根据场地差异略有变化。玉兰广场现有场地空间过于开敞,后侧景观不佳,因此使用平行于和平路方向、高度各异的石笼墙划分出多个空间。一方面通过不同私密程度的空间营造围合感,另一方面组织空间序列,加强纵深感。柳树广场采用垂直河道的低矮石笼墙划分空间,结合汀步在原有的矩形场地内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路径,低矮的石笼墙保留了开敞的视觉感受,并引导视线从物理楼看向水岸。枫林广场以整修为主,为迎合休憩需求扩大了现有硬地,并以条石座椅和草带切割。三个广场均在主要节点布置了小型的围合空间及座椅,并通过各式种植穿插搭配,营造了丰富的视觉体验。

8 柳树广场改造方案

8 柳树广场改造方案

 

3文化主题——场地植物特征的体现

围绕植物造景,因地制宜地创造鲜明的场所氛围,是本次场地改造的另一着眼点。

梧桐广场保留了角落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作为轴线的一个端点,在引导路径的同时也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而围绕梧桐树通过阶梯式的石笼墙围合出内向的空间,营造相对私密、安静的场所氛围,高大的梧桐树阐述着场地的过去,赋予人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玉兰广场两侧行列式种植的8棵白玉兰和紫玉兰,暗示着石笼墙的空间位置,与瑞安楼左侧现有的广玉兰形成呼应。柳树广场临同心河,沿河一侧植柳与河岸景观协调。瑞安楼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所在地,为了传达研究生会的枫林主题,在瑞安楼西侧场地改造而成的广场两侧种植加拿大糖槭,并将之命名为枫林广场,象征“赤诚、热情、奉献、卓越”的枫林精神。

4生态技术——场地材料的回收利用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来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剧增,其中,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固废总量的40%。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出“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2]

6 梧桐广场改造方案

6 梧桐广场改造方案

 

7 玉兰广场改造方案

7 玉兰广场改造方案

 

9 枫林广场改造方案

9 枫林广场改造方案

 

1 0 梧桐广场改造后

1 0 梧桐广场改造后

 

1 2 柳树广场改造后

1 2 柳树广场改造后

 

1 4 梧桐树下的沉思空间

1 4 梧桐树下的沉思空间

 

1 1 玉兰广场改造后

1 1 玉兰广场改造后

 

1 3 枫林广场改造后

1 3 枫林广场改造后

 

1 5 层层景墙划分的空间

1 5 层层景墙划分的空间

 

1 6 植草砖重筑的景墙围合成花园

1 6 植草砖重筑的景墙围合成花园

 

在此背景下“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物质流动模式的循环经济得到提倡。在建成环境的再生设计中,环形设计模型应运而生,对场地现有材料和产物的回收利用成为其选择性解构的重要一环。例如,悉尼巴拉斯特角公园以材料的创新性再利用,传达其生态诉求和对场地的理解。新建公园的挡土墙所采用的砂岩并非来自其他采石场,而是场地遗留的碎石和混凝土块,而由旧储油罐再生的雕塑配合8个竖直轴线风力涡轮机构成的装置重新阐释了这块土地曾经存在的历史[3]

1 7 石笼墙下的讨论

1 7 石笼墙下的讨论

 

1 8 场地材料回收利用

1 8 场地材料回收利用

 

基于上述对低排放筑景的追求及场所的特色解读,我们主张利用场地废弃材料进行景观营造,即充分利用现有混凝土铺装和植草砖废料。将原铺装翻起后,遴选植草砖洗净,砌筑景墙;收集大块废料砌筑石笼墙基座,剩余植草砖连同混凝土打碎制作石笼墙。将原场地地面翻转为景观立面,通过隔断围合出新的空间。作为新的空间语言,石笼墙和景墙保留了这个场所的记忆,也为校园景观增添了新的形式。

5结语

同济大学四块停车场的微更新主要采用了功能置换的设计手法,借由多种类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引入对现状使用需求予以呼应,提升其活力,再通过植物塑造场所氛围,最后利用现有材料重新构建场地的独特性并赋予其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1] 庞磊,戴代新,王昱菲,等.泛在学习+AI辅助教学场景下的校园微更新设计思考[C]//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9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539-545.

[2] 新华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1/content_5359705.htm, 2019-01-21.

[3]李璠.巴拉斯特角公园,悉尼,澳大利亚[J].世界建筑,2010(9):114-119.
Landscape Regeneration in University Campus:Micro-Renewal of Parking Lots at Siping Road Campus of Tongji University
DAI Daixin SHI Xianglei
Abstract: The lear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iversifying, and the learning place is gradually expanding from the classroom to open public space.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learning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of campus space regeneration. Connected with ‘Waste-Free City' and regenerative design, the microrenewal of four parking lots at Siping Road Campus of Tongji University explores the creation of informal learning space in campus renewal through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plant landscaping and recycling of materials on sit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campus; regenerative design; microrenewal; waste-free city;
1778 2 2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