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总体景观设计导则初探——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总体景观设计导则》为例 精读
业主:中国科学院大学
建设地点: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北岸
总体景观设计导则: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景观设计:无界工作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施工图设计:无界工作室
总面积:约110 000m2
设计时间:2013~2014
建造时间:2014~2016
摄影:兰俊
1背景
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名称更迭的背后是深层次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变革。在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科学院每年招收的近15 000名研究生均需要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完成第一年的学习,这对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北岸的校园空间在功能上和品质上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是由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在整个科学院研究生培养阶段中的特殊地位,校园空间品质的提升、人文自然氛围的营造和文化认同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建于2008年,占地71.6ha,总建筑面积343 300m2,包含东西两个校区,中部被101国道(京加路)分隔。尽管规划设计中对校园的总体景观空间有一系列设想,实际建设过程中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形。因此,当2013年西校区投入使用的时候,校园的景观建设工作还未全方位展开,而东校区的建筑尚处于建设过程中,这为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和景观导则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可施展的基本平台。
2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人文观念中认为“山南水北为阳”,而如果能做到“背后有山,面朝水系”,则能汇聚良好的气韵和气势。从选址上看,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北侧为慕田峪长城所在的军都山,西侧为虎山,东侧为龙山,西南侧为雁栖湖,整个校园选址完全符合上述“吉地”要求,在总体自然景观层面的优势在北方校园中可谓“独树一帜”。
以山为伴、以水为邻的校园基底为师生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极佳条件。校园规划也将“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周围体态壮美的山体的关系,把自然作为校园的一部分”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此外,西校区两山之间形成天然的屏障,南北两侧的山脉与建筑群落共同围合成内向型平地,在空间上塑造出具有内向性的校园核心环境。
在这样的山水大格局下,我们首先确定了“营造校园景观,即大学建造”的定位,凸显景观营造对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作用。同时,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有形空间的环境塑造实现无形的科学院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传承,更希望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心的经营,将校园塑造成为短时间能给“未来校友”留下“乡愁”的重要场所。
在景观改造设计伊始,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对校园景观建设寄予了厚望,在对校园基本地质条件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凸显文化、朴实大方、绿树成荫”几个重要基本原则。
将“凸显文化”的要求放在最先,体现了对“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说法的直接回应,蕴含了中国科学院和国科大领导对校园改造的极大期望。如何通过景观体现属于国科大和科学院的校园文化、科学文化,是设计中首先需要思考和回应的问题;“朴实大方”强调作为研究型校园的理性特点,体现了以山水资源为基底的校园空间的本来特色;“绿树成荫”中包含了“绿”和“树”两个概念,“绿”意指希望校园中种植大量草坪,最大程度地改变校园当时“风吹土扬”的状况,“树”则指在保留校园现有高大乔木的基础上,采用移植的手段为校园种植一定数量的大树,使校园的绿色环境在三维空间上有所发展。
依据原校园规划设计中提取出的“山、水、园、林、院”五大要素,将校园景观空间分为“山、水、园、林、院、广场、道路”七种要素系统,并分别对每种要素应该具备的景观特性在导则层面进行了初步规定。
(1)山:保持原有植物配比,适当整理山中小径,安装防火和安全设备。
(2)水:水中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水岸种植芦苇及垂柳,水岸铺装可淹没石材道路,适当配合种植槐树等乔木。
(3)园:营造一定面积的常绿绿地,以冬青球和修竹等常绿植物为主,布置一定数量的景观石、座椅、遮阳伞等可供休闲交流的景观小品。
(4)林:保持地段内现有乔木和灌木,草地选择长韧草种,新植乔木以杨树、槐树和法桐为主,地段内有起伏并布置巨石等。
(5)院:地面以大面积常绿草坪为主,草坪周边及中部小径以砖(页岩砖或粘土砖)及天然石材(烧毛花岗石)铺装为主,种植修建整齐的灌木(冬青球、桧柏)或修竹,适度辅以乔木。
(6)广场:地面以大面积常绿草坪为主,草坪周边可适当种植修竹和灌木,硬质地面保证一定比例,采用植草砖铺装,广场周边种植槐树等高大乔木。
(7)道路:利用道路路线铺装环校园塑胶跑道,沿京加路校园内部道路一侧设置植草砖停车位。
将要素应用于主要的景观改造设计中,即校园景观节点的“底层架构”也需要基于上述七种要素,在其后每个景观节点的设计和改造中,充分尊重其位置及空间属性特点,强化突出其最重要的属性特征(图1)。
3景观改造设计框架
在“底层架构”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校园建筑空间本底和未来发展规划,在校园空间的中观层面提出“一轴、两系、一带”的基本景观改造设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策划出37个需要着重设计和改造的景观节点(表1)。“一轴”指连接东西校园核心空间的主轴线,串联西校区的礼仪广场和东校区的休闲娱乐广场,且直接指向西校区西侧的雁栖湖北岸山体;“两系”指东西两校区腹地的狭长地带,试图营造具有统领地位的连续空间系统,将园林绿化、水景、家具小品等景观节点串联为一体,使其成为校园内部最具活力和凝聚力的能量中心;“一带”则主要针对雁栖湖校园被101国道(京加路)从中部分隔的现状,沿国道两侧设置节点丰富的景观廊道,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丰富校园景观系统的层级,又为校园外部提供良好的景观展示面(图2)。
4景观改造设计导则
将山、水、园、林、院、广场及道路等要素赋予每个景观节点,希望在未来的节点设计中能将这些要素的特征体现出来,从而共同构建与这些特征对应的人文传承与科学精神共存的校园文化。
“一轴”包含了东西校区广场周边的15个重要景观节点,是校园景观设计导则重点关注的空间序列。针对当时该空间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提出未来景观设计的四点导则:1)凸显校园识别性;2)强调东西序列感;3)满足使用者需求;4)营造适宜的尺度(图3)。
“两系”是东西两个校区的腹地,是最具校园活力的内向性空间,共包含11个重要的景观节点。依据校园建筑及环境现状和未来预期,从总体上提出未来景观设计的六点导则:1)强调公共空间的连续性;2)营造形式多样的交往空间;3)塑造公共空间的亲和力;4)滨水及水生植被的季节性色彩配置;5)营造校园记忆;6)设置景观小品(巨石)(图4)。第四点后来由于校园地质特征不适宜水景营造而改为“植被营造注重季节性色彩搭配和形态的协调与呼应”。
“一带”是东西校区的边缘地带,尽管只包含两处景观节点,却基本形成纵贯校园的“内脊”,具有非常重要的空间和功能意义。因此,我们也从总体上提出未来景观设计的三点导则:1)强调校园领域感:通过连续界面的营造、大门形象的特殊处理以及门前广场纵深感的悉心布置,强化校园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2)便捷的出入功能:校园沿京加路沿线既要保证对外界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应当强调边界的出入功能和通畅的交通联系。在设计和管理时,宜依据校园内部功能需要沿路开设不同管理方式的出入口,同时提供多种让师生自由安全穿行京加路到达对面校区的可能性;3)阻挡交通噪音:利用京加路两侧校园界面,结合景观设计,适当“堆土成山”形成不连续的绿坡景观。它们既可以有效阻挡交通噪音,又能形成别具特色的校园边界,同时为师生提供能够享受地形高低起伏和自然气息的良好景观场所(图5)。
在提出整体校园框架导则的基础上,我们还针对若干校园重要节点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设计导则,并以前后对比示意的方式展示出来(图6~13)。
5景观改造设计成果
上述校园景观设计原则、框架和导则整合提升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总体景观设计导则》,并于2013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办公会上全票通过。此次校长办公会还决定由建筑中心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开展深入的校园景观节点设计。随后,建筑中心与无界工作室的景观团队密切合作,以无界景观团队为主体对导则中的大部分重要节点进行了详细的景观深化设计。
在景观深化设计过程中,无界景观团队针对东西校区不同的氛围和不同景观节点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诸如“石笼挡墙亲水平台”“细石透水混凝土林中漫步道”“排洪通道花田”等既体现独特创意又尊重景观导则的景观处理方式,形成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案;甚至在景观施工期间常驻施工现场,随时跟进施工进度和协调问题,较好地保证了景观设计成果的落地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中心师生也积极参与到部分景观节点的深化和景观小品等的设计中,为整体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贡献了力量(图14~23)。
6结语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景观改造设计和建设工程自2013年11月开始至2014年9月基本结束,后续的植物栽种培植及美化提升工作则延续到2016年。期间,建筑中心师生设计团队从总策划、景观设计原则、景观设计导则、景观节点设计方案和小品设计等过程全程参与,见证了雁栖湖校园从“风吹土扬”到“草木繁盛”的蜕变,也体会到了用自身专业力量改造身边环境并且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