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字母进行到底——清华大学W楼博士生公寓周边景观更新探索
业主:清华大学修缮校园管理中心、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
建设地点: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区博士生公寓14~17号楼南侧
景观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郑晓笛设计团队
景观设计负责人:郑晓笛
景观设计团队:王玉鑫、徐菊杰、王柳昕、卓百会、张琳琳、曹彤
照明设计:张昕、韩晓伟、周轩宇、吕亦逊
施工图设计:陈吉妮、曹然、孙建宇
项目面积:8 920m2
设计时间:2016.06~2017.05
建造时间:2018.03~2018.09
摄影:王玉鑫、郑晓笛、王柳昕、曾繁尘
学生作为校园景观的主体使用人群之一,其成长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空间“环境育人”作用的深刻影响
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区(以下简称紫荆区)格局由第八次校园总体规划(2001年)形成,公寓建筑与户外景观于2004年完成建设,整个区域占地28.4ha,建筑面积37万m2
秉承校园“环境育人”的理念
1项目概况与设计构思
1.1项目背景与概况
紫荆区博士生公寓14~17号楼位于清华大学的最北端,每栋公寓楼呈“V”字形,分别朝向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建筑高约54m。地面首层架空作为自行车库,近5 000余名博士生居住于1~14层。4栋外观高度相似的公寓楼首尾相接,形成了校内高度最高、体量最大的学生公寓建筑组群;由于建筑平面呈W形,校内师生也将其称为“W楼”。本项目的改造范围位于建筑南侧,包含总面积约8.9ha的3个三角形楼间绿地,既是博士生公寓的主要户外景观,也是整个紫荆区的重要节点空间(图1,2)。三角形绿地现状以植物景观为主体,建成时种植的一系列小树苗,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已生长为一簇簇郁郁葱葱的高大树木,成为场地的一大特色。
然而,绿意盎然无法掩饰其暴露的重重问题,景观改造势在必行(图3,4)。
(1)通行不便。公寓建筑的主入口区地面坡度普遍偏大,非但不满足无障碍通行的坡度要求,最陡处的坡度甚至超过15%,加之地面铺装的破损老化,通行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尤其在雨雪天气,地面泥泞湿滑造成了不小的安全隐患。此外,入口区还缺乏无障碍通道的设置。
(2)停车不易。为了解决楼内学生的自行车停车问题,公寓的首层虽被专门设置为自行车库,但连接户外与车库的推车通道坡度过大,使得车库的可达性与利用率较低,加重了室外空间露天停车的负担。在设计之初,项目组进行了《清华大学紫荆宿舍区户外空间使用情况调研》(2016)与《清华大学学生户外活动行为调查》(2015),约36%的受调查者将“坡度大”作为不选择将自行车停放在建筑首层的主要原因,有近40%的受调查者希望能通过“改进坡道将车停入首层”。
(3)密而不透。楼间绿地中植物长势旺本是优点所在;然而现状植被郁闭度过高——乔木的枝下高普遍偏低,场地内缺乏阳光,庭院内杂草丛生,庭院边界处的灌木丛使得外界视线不可达,故此类乔木“低压”、灌木“拥堵”的茂盛长势反而降低了绿地对使用者的友好度。另一方面,调查中近90%的受调查者认为“休闲活动场地非常重要”,有58%将“不使用楼下绿地的原因”归结为“无停留空间”。可见改造前的园路布局、场地功能设置与使用者当下的需求不吻合,降低了绿地被使用的频率。整个场地呈现出边界封闭、植被郁闭度高以及设施破败凋敝之态,从心理和空间双重维度将人拒之园外。
上述三大典型问题为这片学生宿舍区场地的优化提出了挑战,需要重赋校园空间应当具备的活泼、现代的校园气息;同时,4栋公寓的建筑外观、3个楼间绿地在尺度、设计风格、植物配置手法上的相似性,导致绿地的可识别性很低,对于不熟悉该区域环境的使用者来说,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校园中户外空间需为学生们提供学习、交往、娱乐的活动空间,随意性的交流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所在
1.2设计构思
1.2.1强限制下的竖向设计:寻求最优解
改造项目必须面对复杂的现状条件。本项目的竖向问题是最大难点,主要限制来自于植被保留的要求、管网系统的改造限制、建筑与场地入口标高三方面。
场地中的植被需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并保留,特别是现状乔木。这就要求在设计时树干外侧1.5m以内的地形标高必须维持现状;同时,其他区域的土方改动也应尽可能尊重现状地形地貌。
场地中遍布了各类市政管网系统,尤其集中于通道等人流密集区,其井口的高度直接影响竖向改造的可能性。这些包括给水、污水、雨水与热力等在内的管网系统,一部分支持结合地形的改造并允许适当下降井口高度,另一部分则不允许改动井口的高度。因此,井口竖向标高的可调整程度,决定着竖向改造中高程调整的下限,设计前需提前明确。
建筑入口与南侧场地入口的标高均为固定值,这使得我们无法通过改造其中一方标高的方式来减缓过大的坡度,即设计时需在两处固定标高间寻求最优解。
1.2.2安全性与联通性的提升:“绽放”的设计概念
封闭边界导致的楼间绿地可达性差,是使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人行、非机动车的动静态交通,在改造中具有最高的优先级顺序,涉及到多个尺度。在宏观层面,关乎校园宿舍区人车交通流线的布局;在微观层面,影响具体的空间尺度与形式语言的选择。安全通行、便捷停车也应考虑如何与高效的联通空间统筹设计。
基于上述前提条件及2017年校园景观规划中作为户外学习空间节点与三级生态斑块的定位,我们提出了“绽放”的设计概念,其本身也是对“封闭”态势的扭转,力图通过合理的路径引入与功能划分,使核心绿地可达、可用。
1.2.3增加可识别性:XYZ——将字母进行到底
博士生公寓的建筑高度,为楼内的人与室外的场地建立了一种特殊纽带,赋予土地鸟瞰与景观第五立面更多的含义;除了从视平层感知空间,人们通过“万能视角”
基于将最初“绽放”的概念与字母表相结合的构想,我们试图将W之后的3个字母(X、Y、Z)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投射于3处楼间绿地中。由X、Y、Z形成的新骨架提供了更多的场地入口;同时,作为路径与边界,它们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特征的空间;在保护与利用现状植被(尤其是位于每处绿地中心区域的几株高大乔木)的基础上,对骨架的宽度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宽处变为休憩场地,窄处则成为路径通道,全新的空间结构依托于被保留下来的乔木得以形成(图5~7)。
2景观更新策略
2.1功能性优化
在整个改造范围内,建筑主入口区是学生进出宿舍的唯一通道,面临刚性的更新需求。受竖向现状的限制,设计通过适当增加台阶并降低井口高度的途径,最大程度降低了地面坡度,使最陡处坡度由15%降低至7.3%,步行环境的安全性与舒适度得以提升;同时利用入口前必须保留的三角形花池,增设了符合规范要求的无障碍坡道。
对于自行车交通而言,改造延长了现有坡道,使其更加平缓,学生们由室外推车至建筑首层自行车库也更为方便、高效。经过改造,能明显感受到自行车库的使用率提升,也缓解了露天停车的压力(图8~10)。
2.2休憩空间的营造与植被的再利用
更新后的场地应提供足够的设施,以应对使用者们多样的休憩需求。故结合3个字母形硬质铺装区的轮廓线安装了400mm宽的弧形整石矮墙;墙体高度从绿地入口与铺装齐平的状态逐渐升至400mm,形成连续、简洁、明快的石墙座椅带,强调了绿地入口的引导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每处绿地中心保留的大乔木(以皂角树、悬铃木为主),将其与休憩空间的营造结合,如将石墙在乔木树荫覆盖的区域转变为木质座椅。
此外,利用每处庭院南侧的两排现状七叶树,设置了东西向贯穿3个庭院的连续人行道,满足了各宿舍楼入口间的交通穿行需求,减少了南侧人车混行校园道路的交通压力(图11~13)。
2.3场地可识别性的提升
3处场地可识别性的塑造首先是通过对其氛围的不同定位。从宿舍学生性别分布的角度,自西向东分别为男生宿舍区(14与15号楼)与女生宿舍区(16与17号楼)。西侧的宿舍楼邻近食堂与校园快递点,人群密度更高。因此由西至东的3处空间对应了从相对活泼到相对安静的过渡氛围设定;在功能布局上则体现为在“X庭院”布置活动草坪,在“Y庭院”与“Z庭院”布置漫步花园。
第二个层级来自对地被层草本花卉的补种。在3处绿地靠近建筑入口一侧的坡地上分别种植黄菖蒲、多倍体萱草与紫菀,作为基调地被花卉,花期依次对应了春、夏、秋三季。
第三个层级则体现为标志性构筑物的植入。我们在每个庭院的通道处布置了一处室外停车棚,天花的冷暖漆色选择呼应庭院的不同性格;车棚南立面的设计也分别融入了字母X、Y、Z,主动为庭院的使用者提供从视平层解读场地身份特征的标志物(图14)。
2.4夜间景观品质的提升
在改造过程中,团队与照明设计师合作,完成了夜间照明的升级,也提升了夜间景观的可识别性。车棚的照明设计与造型相结合,使用插泥投光灯照亮南立面的X、Y、Z三个字母,并结合车棚顶部结构肋安装长短不一的LED线条灯以活跃空间氛围(图15,16)。为引导人流并保证相对私密的适宜亮度,木座椅下方镶嵌了低功率的户外防水灯带,以剪影效果突显石墙形态(图17);此外,在3处绿地中各选取一株树形优美的乔木以地埋灯照亮,成为夜间交往环境中的视觉焦点(图18)。
3结语
自改造完成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能明显感受到经过此次“绽放”,空间的“硬伤”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楼下绿地也不再“消极”,W楼的景观面貌焕然一新。绿地的使用率变得更高了,更多学生愿意在宿舍—食堂—教学楼的三点一线式生活之余,增添一些在楼下驻足、休憩的时间。对于设计团队而言,本次项目除了切实服务于校园景观提升,也是一次难得的研究探索过程。
清华大学的校园历史悠久,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满足新的需求是校园改造的重点与难点。相对于常年工作在校园内的教师群体而言,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大、更替频率高,学生们的需求往往与时代是同步前进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需求、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环境的育人作用,是未来中国高校景观更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宿舍区景观而言,其改造应尽可能少地影响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意味着改造项目的工期需尽量与学生们的寒暑假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许多现状限制会增加改造难度,有时不得不选择妥协折中的处理方案。因此校园景观改造的设计师须在设计初期就做到“摸清家底”,主动理清场地中包括竖向信息、现状植被、地下管网等在内的各项限制因素,并培养在与多方协调的过程中获取最优解的能力,构建可行性高、落地性强、适应时代而又富有创意的综合性校园景观更新途径。
[2] 徐菊杰.高校宿舍区景观更新研究--以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区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2017.
[3]郑少鹏,何镜堂,丁洁.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思考[J].风景园林,2018,25(3):59-64.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佛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朱文一.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二)浅析城市地标之扁平化设计[J].城市设计,2016(2):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