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空间交互网络中的“核”建筑——南京林业大学新图书馆
业主:南京林业大学
建设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建筑设计: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冯金龙
设计团队:程超、陆春、彭伟轩、吴挚、陈瑶
总建筑面积:46 929.38m2
设计时间:2011
建造时间:2012~2017
摄影:侯博文、卜泽
随着20世纪90年代扩招政策的展开,持续30年大跃进式的校园规划实践大多聚焦于新校区建设,其间虽然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却也暴露出粗放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
在网络时代,作为校园知识生产和信息交流的中心,高校图书馆的功能由原来的各类学科书籍的“搜集”(Collection)转向校园空间网络的“交集”(Connection)
1在地思考:传承校园场所的典型生态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为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作为国家级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学是其核心学科,校训以“树木树人”为宗旨。
漫步校园,连绵成排的密植水杉林构成校园典型的生态环境。1961年建成的图书馆大楼面积约7 600m2,1996年老馆在原址上扩建至13 000m2。然而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迅速提升,老馆远远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于是2011年校方启动了新馆的规划建设——新图书馆建筑主体功能为图书馆及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近47 000m2,地上部分36 000m2,可提供2 000个阅览坐席,藏书量约200万册。
新图书馆作为老校区建造的新项目,从设计之初就面临了苛刻的场地限制——场地位于教学区和教工生活区之间,校园东西主轴线与南北新轴线的交汇点,周边道路环通,西临教学主楼,场地东北角的教师住宅在近期规划中必须保留,中部几乎正对校园轴线区域有一片密植的水杉林。而保留这片水杉林,延续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本真的场所精神,成为本方案在竞标阶段胜出的最大亮点。
2布局生成:非典型的校园“核”建筑
布局生成始于对一系列彼此矛盾问题的回应,即如何将较大的体量植入场地,满足其功能要求,又能保留现有的水杉林,最大限度获得开放空间,同时避免对东侧教师住宅的日照影响。从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典型校园布局模式来看,图书馆主体必定位于校园轴线之上,那么移走这片水杉林就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图书馆巨大的体量也会对场地东北角的住宅日照形成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融合了生态与人文层面关于“在地性”的思考,立足于现状分析,提出了反常规的布局模式——以保留现状杉林、确保住宅日照、置入内庭院、开放空间收住轴线以及扩大入口空间五个策略,最终生成非典型的校园“核”建筑,实现校园交往空间模式的创新。
(1)体量围合,保留杉林。将新图书馆的集中式体量偏于校园轴线一侧,形成L形围合,从西侧和南侧环抱基地内保留的水杉林。
(2)确保住宅日照。将新馆7层主楼置于基地西南侧,远离保留住宅;将5层裙楼置于基地东北侧,以满足其间距要求,从形体组合方面避免对住宅日照的影响。
(3)置入内庭院。在主楼和裙楼内置入位于不同标高的内庭院,提供阅览和办公之余的休憩空间,并为大进深的室内阅览和学习空间引入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4)以开放空间收住轴线。从远期来看,场地内的保留住宅将被拆除,贴临场地北侧规划的会堂将与新建图书馆主体、西侧的教学主楼共同围合成一个草坪式的缓坡开放空间,新馆的报告厅也将结合广场设计成与景观结合的覆土建筑,收住轴线,从而形成非常规的校园中心。
(5)扩展外部空间。虽然现有场地局促,我们还是通过景观在建筑西侧朝向校园主轴的方向设计了三个独特的入口空间:1)自修室入口位于新馆二层,结合北侧大草坪为校园师生提供了宽阔的户外交往和阅读空间,成为校园师生从教学区来到图书馆的前奏;2)在保留的水杉林中间留出一条林间小径,构成具有校园特色的会议中心入口;3)将原西侧规划穿越校园的城市道路纳入校园的整体设计当中
3内外兼修:多元阅读空间营造
对于图书馆而言,阅览空间的设计和光环境的营造是其建筑技术设计的重点。由于校园建筑的造价相对苛刻,因而采用的技术需要在满足功能前提下,综合考虑造价及运营的经济性,尽可能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图书馆主楼标准层平面采用圈层式结构,四个竖向交通核集中布置于内侧,形成南北两区开放的阅览空间,环绕着阅读中庭。在剖面设计上,考虑了室内外空间视觉的通透性,既保证阅读和藏书空间的适宜尺度,又鼓励视线联系。藏阅合一的阅览空间采用跃层模式,这使得外侧阅读区获得了6.8m的挑高空间,靠外窗位置设置吧台式阅览坐席,内侧围绕中庭形成紧凑高效的两层藏书区域,层高3.4m。阅读中庭引入自然光,屋面采用十字网格梁形成藻井,结合模块化天窗设计,确保日间中庭的照度要求,同时起到节约能耗的目的。中庭空间采用敞开式设计,以增强各楼层间的视线沟通,在新馆二、三层围绕中庭的环廊布置了非正式阅览坐席,提供了相对轻松、舒适的阅读感受,置入裙楼的两个内庭院则作为学生在阅读之余的交往休憩空间。
为满足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要求,结合阅览坐席的方位,在外立面竖条窗外侧设置穿孔铝板构成的竖向遮阳装置,并在设计过程中利用软件对其采光效果进行模拟。基于新馆各个立面朝向的差异,设计了不同角度的遮阳板,既能遮挡南向的太阳直射,降低炎热季节的热辐射效应,降低能耗,还能保证其他方向的漫射光源进入室内。由于大部分阅览坐席靠外墙设置,白天充足稳定的自然采光即可满足阅览区域的照度要求
竖向遮阳板采用“鞋盒盖”形穿孔铝板且不设龙骨,造价低廉,安装工艺简单。凭借穿孔铝板自身的厚度和折边构造满足结构强度和抗风压要求,利用角钢在铝板分缝处与挑檐吊顶和窗台的龙骨连接,并且竖向遮阳板的间距与立面开窗及窗台铝板表皮石材饰面划分的模数相对应。可以说,上述基于建造便利性和经济性的表皮策略成就了新馆优雅、简洁的外观。
4结语
作为校园空间交互网络中的“核”建筑,南京林业大学新图书馆以学生为中心,为师生提供了多元的阅读体验,并在空间营造上鼓励交往活动的发生,启用后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成为该校园网红建筑。新馆从设计到竣工历时七年,投入使用已近两年,回顾设计起点——保留水杉林作为校园场所的典型生态,既使校园文脉得以传承,又形成独特的非典型校园核心建筑布局。如今这里不仅是南林大的新文化地标,更是南林师生共同拥有的信息公园、文化家园和精神乐园。
[2] 吴骥良,李一峰,钱臻.信息化高校图书馆设计尝试——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文行政楼建筑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06(9):22-25.
[3] 王蔚.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的新趋势[J].图书馆建设,2013(7):66-69.
[4] 曾宇城.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延展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建筑学院,2013.
[5] 俞琳.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遮阳与表皮一体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