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庭园——景山学校图书馆改造设计

作者:汪湘君
单位:回囙建筑/回因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摘要:在位于北京中心区域、用地局促的景山学校中,将曾经黑暗、封闭的书库改建成新的学校图书馆,并引入“光”“风”“绿”等自然元素,创造出被书籍环绕的“庭园”空间,在提升藏书量和丰富阅读空间的同时,扩展出当代校园所需的学习共享空间。
关键词:教育空间 校园更新 图书馆 精细化设计
作者简介:汪湘君 回囙建筑HUI-YIN Design& Research/回因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

业主:北京景山学校

建设地点:北京市东城区

建筑设计:回因建筑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汪湘君

设计团队:汪湘君、赵晖、李学思

总建筑面积:800m2

设计时间:2017.05

建成时间:2018.08

摄影:金伟琦

进入存量发展时代的北京,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模式。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校园建筑也相继到了需要改造更新的阶段。现有校园中的改造更新通常是局部、渐进式地开展,大多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简单的装修翻新、环境装饰、更换家具来改变现状,但这往往只能改善部分教学环境,并不能真正应对未来的教学需求。

校园空间是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而每个学校的图书馆则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发展,对学校图书馆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图书馆的形式、空间、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以收集资料、借阅和存储书籍为目的,更重要的是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同时拥有足够的开放度和包容感。

每次走进北京景山学校,都可以在校门口看到这句熟悉的话语:“教育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这是1983年邓小平为这个校园写下的,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也启发了我们这些教育建筑的设计者。景山学校是一所承载着许多代学子成长记忆的校园,同时也是一所具有探索和改革精神的校园,该校目前使用的主教学楼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空间已不适合现在的使用需求。我们希望此次改造设计不仅能够解决现存的使用功能问题,更要让更新后的教育空间适应不断发展的未来教育。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景山学校主教学楼一层中间区域,原为中学部外借书库,四周被走廊围绕,空间内无任何自然采光和通风。改造前,室内维持着20多年前书库的空间格局:一共3层,从上到下布满书架,层高压抑;以钢书架结构为支撑的简易楼板堆满书和古籍,即使灯光全开也显得十分昏暗;几乎没有阅读区,只能查找和借还书籍。

在信息时代的校园,这样年久失修的藏书库让很多珍贵的书籍只能处于沉睡状态,远远不能满足馆藏图书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师生阅读的需求,空间需要彻底改造。

学校最初提出的设计需求是希望改造后藏书量能达到十万余册,并且在原有局限空间内增加两个可教学空间、一个独立电子阅读室以及古籍修复/展示区。

面对这些需要更多面积才能完成的设计需求,其他设计团队普遍选择了更加密集的排布书架方式,以达到藏书量要求,再努力兼顾其他空间需求。在进行充分的现场勘测和图纸研究后,我们认为学校图书馆改造的首要问题是为学生提供一处愉悦、舒适的阅读空间,这种环境将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被书籍所围绕的喜悦。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基础设施,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触发剂,因为书籍具有强烈的真实存在感,而这种感觉是无法从电子设备中得到的。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决定彻底改变这个书库。

1 从一层入口看开放阅读区

1 从一层入口看开放阅读区

 

2 设计需求

2 设计需求

 

3 设计思路

3 设计思路

 

4 改造前书库样貌

4 改造前书库样貌

 

2面积做减法,空间做加法

面积的缩小是为了空间的提升。将任务书中3层共1 200m2的设计面积调整为2层共800m2,层高设置为舒适的空间高度,并丰富空间层次。这种做法打破了原有压抑的3层简易楼板式书库格局,将空间界定为更加舒适的上下两层,首层以丰富体验的开放阅读区为主,地下一层以目的型借阅和密集书库为主。通过调整各功能区域的空间高度,满足学校的不同使用需求。

为了突出空间中的主角——书,首层的开放阅读区降低了书架高度,中间矮周边高;在东侧较低层高处设计局部下沉空间,形成开敞的视觉活动中心;书架与下沉空间的结合进一步降低了书架高度,扩大了存书区;书架与座椅圆角的处理方式增大了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使得这个小空间更加灵动流畅。

3根据时间和空间组织功能,高效利用空间

改造前书库虽然存储了图书十几万册,却只有被密密麻麻排布在3层低矮空间的五万册可供借阅。改造后除密集书库外,新馆其他部分均实现了全开架式借阅。不仅如此,全面升级的文献展示区、密集柜、书架、自助借阅系统等软硬件设备为多功能、多用途、开放式的现代教学空间提供了基础,使得原有书库空间不仅满足了藏书和借阅书籍的基本功能,还能根据不同使用时间开展阅读指导、交流展示、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活动,成为学校师生交流的公共空间和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

5 开放阅读区从北向南视角

5 开放阅读区从北向南视角

 

6 一层平面图

6 一层平面图

 

1主入口2存包区3咨询台/办公区4开放阅览5中心下沉区6阅览/教学区7安全出口8小组阅览9电子阅览10办公人员出入口11书籍用货梯

7 地下一层平面图

7 地下一层平面图

 

1古籍展示区/小组阅览2开放阅览3咨询台4密集书库5安全出口6书籍用货梯

8 开放课堂(上课模式)

8 开放课堂(上课模式)

 

9,10地下一层阅览区

9,10地下一层阅览区

 

首层是开放自由的。设计采用了弧形的空间元素,与圆角的井字形顶棚相呼应;作为上下层主要联系的楼梯也进行了适当偏转,扶手上方特别设计的灯带将学生指引到以目的性阅读和借阅为主的下层空间。

地下一层空间是理性密集的。为顺应图书馆方便阅读以及与其他功能结合的发展趋势,下层采用了紧凑的自动化书架系统,并将其作为封闭的密集书架使用。这种高效书柜与密集书库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完成了现阶段图书的馆藏需求,还预留出25%的可增加部分。

9,10地下一层阅览区

9,10地下一层阅览区

 

1 1 图书馆主入口

1 1 图书馆主入口

 

4从体验感出发,创造清新“悦”读空间

原主入口空间因上层结构局部降板,形成无法改变的2m压抑层高,入口为金属防盗门,同学们即使每天经过,也常会忽略这个图书馆的存在。为此,我们将原有封闭的墙和门拆除,在顶部布置一道带状LED显示屏,上面滚动的文字仿佛是从图书馆里潺潺流出的。主入口门的方向旋转了45°,箭头形状的投影灯投射至门口,在加强区域照明的同时,明确指引出入口的位置,玻璃弧形墙面模糊了室内外边界,拓展了视觉界面宽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师生走进图书馆。

图书管理老师和学生之间以服务和交流代替了传统的监管。咨询台作为图书馆老师与学生轻松沟通的界面,从主入口一直延续到办公入口,在三个不同的标高上串联起多个区域,复合了存包、办公、收纳、图书分检等多种功能。

对于读者来说,沐浴于光中是书籍给予的一种精神感受,也是图书馆的一个必备物理条件。由于原有空间照明与通风严重不足,在各专业的紧密配合下,我们创建了一个模拟屋顶天窗效果的吊顶系统:在这些仿结构“井字梁”里面集中组织照明、新风及空调等设备管线,将原有杂乱、暴露的结构和管道藏于其中;所有光源采用最接近自然光的色温,并将其置于大面积软膜天花当中。这个综合系统不仅提供了设备所需的高度,还拉伸了视觉高度,营造出一种洒满柔和“日光”的屋顶花园氛围。

新风系统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前置的PM2.5过滤装置可以保证在任何天气状况下馆内空气的纯净。在方案之初,通过视线分析确定了各个区域的视觉重点,并结合家具设计预留绿植池。丰富的绿色元素立体地配置在空间里,让图书馆充满了生机,也塑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悦读”空间。

1 2 剖面图

1 2 剖面图

 

1咨询台/办公区2主楼梯3开放阅览4储藏室5密集书库6办公用楼梯7地下层走廊8首层走廊

1 3 中心下沉阅览区

1 3 中心下沉阅览区

 

1 4,15图书查询及办公台

1 4,15图书查询及办公台

 

1 4,15图书查询及办公台

1 4,15图书查询及办公台

 

1 6 在“路灯”下阅读

1 6 在“路灯”下阅读

 

1 7 室内坡道

1 7 室内坡道

 

5校园改造中的精细化设计

前期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确定后,我们对灯具、家具和标识进行了定制化设计,各部分细节的精细化、一体化设计保证了图书馆的整体感。具体措施如下:

(1)除白墙、金属孔板、原色实木、深灰色标识系统外,空间没有多余的装饰,将书籍和学生作为空间的主体。

(2)在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同时,特别定制了小型平板升降机,以便管理员老师在三个不同层高里便捷地运送书籍。

(3)加建的圆柱形钢柱定制成阅读“路灯”的样式,学生们可以靠在灯下阅读,也可引导他们快速找到想去的书籍区域。

(4)半透明的存包柜门提醒学生们及时取走自己暂存的物品。

(5)书架上的书籍分类标识设计成可抽拉调换的亚克力板,方便管理员老师根据图书增减进行调整。

上述众多细节共同打造出现在我们看到的图书馆模样,这是与师生充分沟通后,为真正的使用者定制而成的。

1 8 古籍展示及阅览区

1 8 古籍展示及阅览区

 

1 9 中午休息时图书馆实景

1 9 中午休息时图书馆实景

 

2 0 主楼梯灯光设计

2 0 主楼梯灯光设计

 

2 1 书籍用货梯

2 1 书籍用货梯

 

2 2 阅读用“路灯”

2 2 阅读用“路灯”

 

2 3 入口临时存包柜

2 3 入口临时存包柜

 

2 4 书籍分类标识牌

2 4 书籍分类标识牌

 

6结语

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写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诗曾让很多爱书的人产生精神共鸣,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美好的图书馆空间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无数高大密布的书架让人敬畏地感到知识的浩瀚,但对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少年学子们来说,具有亲切尺度、温暖质感的空间也许会让他们更愿意轻松地漫步到图书馆,主动发现知识的美好。

景山学校图书馆是老校园局部更新改造中的一个小型设计实践,这个由书组成的庭园仿佛是原有传统校园空间系统中的新内核,激发了传统教学楼的内在活力,并以开放、包容的空间姿态面对未来。

项目完工拍摄时,图书馆已经开始试开馆,我们最初设计的场景都一一实现了——如果把校园看作一个微型城市,这里就如同城市社区中的公园,有温如暖阳的光,有清新的空气,有下沉小广场,有绿树边的座椅。中午时分,学生们纷纷走进图书馆,三三两两,低语畅谈;或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读天读地。相信这样具有幸福感的氛围和情境,能够让学生们充分享受这段沉浸在知识中的时光。

2 5 小组阅览区

2 5 小组阅览区

 

 

Book of Garden:Renovation Design of Jingshan School Library
WANG Xiangjun
(HUI-YIN Design& Research)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Beijing, in the cramped campus, the once dark closed library was transformed into a new school library. "Light", "wind", "green" and other natural elements are introduced to create a "garden" surrounded by books. At the same time, it expands the space for shared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needed by the contemporary campus.
Keywords: education space; campus renovation; library; fine design;
138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