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郊区大学里的人文社区创造——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设计
业主: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
建设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建筑设计:思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负责人:范文兵
设计团队:安康、张雨薇、李璟
分析图协助:HDD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国际所
总建筑面积:370m2
设计时间:2017.12~2018.06
建造时间:2018.06~2018.09
摄影:Creat AR Images
1时代与专业背景
以19世纪为转折点,欧洲大学经历了从寄身于城市之中但并不从属于城市,到大学与城市两者的关系愈发紧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国内大学校园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契机,同时受到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国外大学城建设示范的影响,开始急速扩张并向郊区转移
对既有校园进行更新改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教育诉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校园更新改造过程中,既需要关注交通体系的分流改进、功能布局的完善整治,也需要关注共享空间的重构整合、自然景观与人文脉络的协调延续
国内大学常见的以年度大修或新建工程为代表的大规模集中式校园改造工程量大、时间周期短、项目密集,对校园影响较大。与此同时,起源于美国大学校园改造研究的《俄勒冈实验》提出分片式发展、小项目、校园环境的自主完善修复,则是创造完美校园的另一个途径
本文将要分析的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交大)曦潮书店设计,就是关注文化要素、借助小项目进行的校园改造。主要是通过创造书店场所内多样的学生活动,重新定义交大闵行校园的“社交”生活,最终营造出一种郊区大学里的人文社区场所。
2现状与目标
2.1现状:郊区大学
始建于1987年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尤其东区),是当下中国郊区大学(新校区)的典型代表。从外部看,它远离城市中心,短期内迅速建成,与周边城乡环境隔绝,是一个有限对外开放的门禁社区;从内部看,车行为先,严格按照功能原则划分区域至每幢建筑,功能建筑之间是道路、停车场以及少人问津、但投资与维护费用不菲的各种景观设施。

4 平面图
这种柯布西耶“光辉城市”式的中国郊区大学,对每天24h生活其中的学生个体来说,除了功能清晰、空气清新外,缺陷也很明显。尺度过于巨大使得个体感知渺小,不宜人;建筑密度太低,让每次出行都不甚方便;功能划分明确到让每一次行为只能为一个特定功能,导致校园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大打折扣。
2.2目标:人文社区
大学不应只是由一系列功能单元(教学、科研、行政、社团等)组成的发生单纯功能行为的地方,还应是青年学子自主探索生活、长大成人的人性社区。这里可以借助大学校园书店的力量,作为实体书店的一种,大学校园书店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更是校园中的人文地标,是校园内重要的文化体验场所
国内的大学校园书店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为高校教材管理部门设立的读者服务部
在上述背景下,部分大学校园书店从改变自身定位与经营模式开始转型,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书吧复合化模式,通过丰富活动增加广度,使之成为一个文化体验与交流的场所,另一种是专业性精细化模式,通过经营特色图书增加深度,两种模式都面临网络营销、线上线下结合的趋势
据统计,2002年美国大学96%的书店设有网站并进行网上销售
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针对交大学生中对人文感兴趣者的社区空间。这里说的人文含义,并不是当下学科建制角度定义的人文学科,而是指那种“仰望星空、追寻诗与远方的”冲动——即超越了眼前现实利益,追求一种或指向未来,或自由无用,但滋养人心、启迪思维的精神与知识构成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今天的人文、艺术、社科、理工科里都应占有显著的一席之地。
本设计的目标是希望持有上述价值观或对这种价值观感兴趣的交大学生群体,借助书店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交流,发生故事,不仅读书,还可以看电影、听讲座、看演出、举办小组活动,在青春最重要的时间段里慢慢构成一种熟人社区,并成为这批人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一些积极有益的影响。
3主要设计概念与设计策略
通过调研以及与业主全面深入的沟通,逐渐确定设计调性不是肤浅时尚、简单拼凑的淘宝气,不是中庸保守、唯恐逾矩的官僚气,不是刻板教条、自恋僵硬的学究气;而是在与客户/用户的深入互动调研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策划出适应特定人群的空间与形态模式,进而提出以下四个层面的主要设计概念和设计策略。
3.1促进多样化人群相遇
通过将曦潮书店的功能设置多样化,与时俱进地定义郊区校园书店的内涵(Program)。从私人阅读区(又称树洞区)一人或两人的静处,到阅读区环绕往复、蜿蜒一体的曲形书架中的穿行、邂逅,再到定制选书区信息咨询的高效、透明,小组活动区的讨论、停留,再到软饮休闲区喝茶、交流的惬意,多功能活动区讲座、论坛、演出的炽热,再到入口店招处三三两两或立或坐、或交谈或拍照的人群,不同空间叙事主题丰富,差异鲜明。
不同空间领域尺度、氛围差异大,分隔暧昧、相互交融。通过家具形态的构成、色彩的选择、材质的运用以及光线的烘托,曦潮书店为到此的人们构建出一幅“画卷”般的空间意象,让身处店中的人们心灵放松、思维成长。
3.2满足网络时代年轻人的需求
受当下中国网络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碎片化阅读的倾向和网络时代建筑消费生产模式变化的影响,建筑呈现出美颜影像的表达趋势,并在大众网络媒体的催生下产生网红建筑现象
(1)直接、艳丽、可读
设计较多采用表达方式直接、呈现效果艳丽、蕴含内容可读的方式。例如,在书店入口处利用“曦潮书店”四个字设计出极具打卡功能的标示性店招,通过部分突出的汉字笔画形成入口处的等待休息空间,挑出构件中设置的LED射灯还同时照亮了下部的阅读空间。
此外,曦潮Logo中直线与圆的元素呈现在旋转入口、中央圆架、弧形木地板、黄铜导轨、书架、旋转书台、七巧板桌椅等设计中,Logo中的黄蓝两色点缀在树洞区内壁、弧形坐垫、旋转书台灯箱以及书店入口的店招中。在店内,人们视线高度看到的材质主要由浅暖黄的木、漆白的钢、白色磨砂半透明的PC板构成,兼有明亮的黄蓝、醒目的铜点缀其中,给人一种轻盈与青春的感觉,与以青年为主体的交大师生相呼应。
(2)脆弱感觉,可更换、不追求寿命的轻材料
书店中较多采用白色半透明PC板材料,具有轻透、可更换的特点,尤其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圆形办公区域,这里既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区,也提供为师生定制书籍的服务。此处采用木结构格栅和白色半透明PC板为主要材料,弧形的造型既活跃了外部空间,也体现了中心办公功能。
(3)拥抱商业广告的力量
在设计中拥抱商业广告的力量,要求设计师具有坚持专业价值观与解决实际问题两者并重的意识,并不是简单的建筑商业化或形式追随财政(Form Follows Finance)
此外,在项目策划、设计与运营的过程中,曦潮的企业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作用。曦潮,典摘自交大校友、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之《西潮》,谓“理想,希望和意志”,曦者为圆,潮者为线,圆圈直线,对立统一,其愿景为建构“人文生活常态”,致力于构建大学文化综合体。因此,曦潮书店在策划中,试图通过校园实体书店,配合以面向交大师生的独具特色的选书、校内外丰富的人文活动与文艺资源的链接,结合文创产品打造一个交大校园内的文艺互通平台,具体体现在定制选书区、小组活动区、纪念品零售区、多功能活动区的设立。尤其是定制选书区,以圆形格架的形式被置于整个书店空间的中央,地面上数条弧形木纹地板、纪念品零售区的一角格架、空中悬吊的黄铜导轨都与中央圆架相切,状若从中央圆架甩出,凸显出定制选书区在整个空间中的统领地位。
3.3创造场所,催生事件
曦潮书店的设计运用了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空间内容策划观念
其中,旋转入口、旋转书台、七巧板桌等多个灵活家具装置可在满足书店功能的同时,变化、组合出多种事件发生的催生地。具体而言,旋转入口位于整个书店的入口,由4个绕中轴旋转的大书架构成,既作为整个区域的入口空间,也是一个展示书架。材料采用半透明的轻质PC板,达到模糊内外边界的效果,体现书店的公共属性。入口大书架的旋转组合,可以和书店内部的不同活动进行匹配:日常使用时,可旋转至垂直状态,方便人流进入;有活动及演出时,可旋转至斜角状态,防止外部带来的干扰;作为展示面时,可旋转至对称状态,形成一定的空间仪式感和引导性。旋转书台用于区分公共活动区域和图书区域,拥有建筑构件和装置构件的双重属性,自身作为桌子及展示架的同时,还兼具屏风效果,间接分割空间。多功能活动区域采用七巧板桌的设计理念,不同形状的桌子可以自由组合,依据不同使用需求形成各种各样的组合桌,从而适应多变的校园活动。
3.4打造一个熟人人文社区
最终,本项目实现了功能、造价与效果的平衡,即在书店各个功能均有细致考虑的前提下,控制投资与造价。整体采用了低造价的材料,包括PC板、穿孔板、木饰面板等。施工采用工厂定制家具的成熟技术,将常规的土建与精细的家具分开制作,在有限的投资造价下确保最终完成度。
通过结合社区不同使用需求,设计师将装置设计、视觉设计、广告设计、家具设计融入曦潮书店空间整体设计之中,实现功能多样、混合、可变换,满足私密阅读与休憩、半私密小群体活动、公共音乐会或讲演集会等活动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将一个人文社区的各种活动囊括其中,进而打造出一个以交大学生为主体的熟人人文社区,并使其成为交大校园里的一个重要人文地标。
4结语
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目前已使用了一年有余,虽然它只是一个室内改造项目,但是设计师与业主希望通过其特殊定位,改变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尤其东区)规划上的不足。以打造人文社区为切入点,营造一个功能多元的开放性学生社区,希望这个书店能在莘莘学子青春中最重要的时间段里,慢慢变成一个对人文感兴趣者相互交流、产生故事的港湾,成为这批人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
图1,3,5~7,9~11,18,19,22来源于Creat AR Images;
图17,20,21为作者自摄;其余图片均由思作设计工作室与HDD提供。
[2] 赵俊芳.大学郊区化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8):64-71.
[3] 沈国尧,孙万文.从广州到兰州--大学校园规划的反思[J].建筑学报,2006(6):68-71.
[4] 哈成.既有校园的改造与发展[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
[5] 范晓剑.大学老校区更新与发展[D].上海:同济大学,2007.
[6] 邓剑虹.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7] 亚历山大.俄勒冈实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何皓.大学校园书店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选择[J].现代出版,2018(6):28-29.
[9] 果庆.大学校园书店特色经营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12(5):88-90+93.
[10] 马宇平,吕宁,漆秋豆,等.校园书店大面积被餐馆取代网上购书并非“罪魁祸首”[N].中国青年报,2015-07-08.
[11] 刘伟.大学书店的生存空间与经营方略[J].现代出版,2013(4):42-43.
[12] 许衍凤,周健,崔正炘.刍议大学校园书店的创新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42-44+55.
[13] 2000-2002年国外大学社纪事[J].出版参考,2002(23):38-39+35.
[14] 方卿,王宁,王涵.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发展--国外“文化+”书店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12):16-19.
[15] 范文兵.互联网时代中国建筑媒体的四种现象[J].时代建筑,2019(2):41-47.
[16] 艾琳.后现代城市主义[M].张寇增,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7] 安康,范文兵.直面现实的建筑设计转型--以八分园及相关设计为例[J].新建筑,2019(5):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