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红砖古厝墙体特色与营造技法探究

引用文献:

陈诗瑶 吴任平 李游. 莆田红砖古厝墙体特色与营造技法探究[J]. 建筑技艺,2019,49(12)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田园社区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2015BAL01B03)资助;.

CHEN Shiyao WU Renping LI You. Research on the Feature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Red-Brick Wall in Putian[J]. build,2019,49(12)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田园社区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2015BAL01B03)资助;.

作者:陈诗瑶 吴任平 李游
单位: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摘要:通过对古厝墙体内部的解剖分析,探寻莆田红砖厝的营造特色。以“甲(角)砖”“满堂锦”“石丁头”“梅花砖墙”“内生外熟”等多种特色营造为例,解读当地工匠对红砖与泥土之间各种接地气的特色应用与掌控。
关键词:莆田 传统民居 红砖厝 墙体构造
基金: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田园社区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2015BAL01B03)资助;

 

以山海著称的福建传统民居,受地理气候、人文风俗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其实,无论是炎热潮湿的沿海侨乡亦或是寒冷的贫困山区,物美价廉的生土材料始终是保障建筑冬暖夏凉的根本。除了土楼、土堡等典型生土建筑之外,深藏在红砖厝、马鞍墙[1]等传统民居之中的很多特色生土奥秘至今鲜为人知。

红砖厝是典型的福建传统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沿海侨乡,大体可分为莆田与闽南两大派系。从历史文化发展来看,莆田的儒学文化、商贾文化、华侨文化、农耕文明、民间信仰综合影响了莆田民居的发展,造就了莆田红砖厝与闽南红砖厝的鲜明区别。

在《福建民居》[2]中,以地区方言为分类方式将莆仙民居单列一类,可见莆仙民居在福建民居中的重要性;《莆仙老民居》[3]对全市现存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民居进行普查与记录,为本次调研提供案例支援;《寻访莆仙红砖厝》[4]根据不同地区人文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总结出莆田各地区人文及民居特点,本文以此作为依据深入讨论莆田人文特色对红砖古厝的建造影响;《论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的保护与发展——以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红砖厝建筑为例》[5]一文中以涵江区红砖厝建筑群为例展开对民居建筑群的保护、《莆田市涵江区华侨大厝研究》[6]对华侨大厝的空间形态、建造技艺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目前对于莆田红砖厝墙体构造与营造方面的研究较少,姚敏峰曾按照历史年代顺序对莆田民居墙体构造发展进行过研究。笔者广泛调查后发现,作为福建“红砖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莆田红砖厝在建造方式上与闽南红砖厝大相径庭,可谓自成一派[3,7]。笔者走访了多家匠人与住户,结合多年耳濡目染的信息,整理出了莆田传统民居墙体几种独特的外观特征,并挖掘了这些特色墙体的内部构造与营造技法。

1“土坯墙”主体

用红砖包裹土坯的“内生外熟”混合式墙体结构,是莆田红砖古厝的最大特色之一。

莆田“红砖厝”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民国时期,主要有“三间张”“四目房”和“五间张”等单体形式。民国以后,多钱善贾的莆田商贾和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在莆田建起大量红砖“洋楼”以彰显他们的成功,至今在莆田涵江城区仍保存有大量此类历史建筑(图1)。

传统的莆田红砖古厝多在3层以下,在各种红色砖瓦的掩饰下,不仅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就连当地年轻人都不知道——红砖墙内部竟然是大量土坯砖(图2),从构造角度来说,红砖墙其实是一种隐藏着的“土坯墙”,红砖厝更是一种绝妙的“土坯房”。

福建地区夏季高温,冬季阴冷,土墙拥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在福建各地传统民居中被广为使用。土坯工艺简单,可实现就地取材,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墙体形式,建造成本远低于全砖砌筑。外包红砖掩盖了土坯粗糙的外表,满足了装饰需求,土坯结构还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弥补了砖墙热工性能差的缺点。

这种“内生外熟”的构造方式从明清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与闽南地区红砖厝先完整起厝、再做外立面装饰的建造顺序不同,用土坯与红砖同时垒砌的莆田红砖厝是一体化建造,一气呵成。建造顺序一般为:砖砌墙基,外用石板做墙裙,在墙裙上再砌数皮红砖(莆田崇尚奇数为吉,一般砌3、5、7皮,视各家财力状况决定),最后用土坯与红砖同步垒砌外墙。表皮红砖为全顺式,内侧的土坯则全为侧立式,水平方向的卧缝用土泥浆胶结,竖直方向的立缝偶尔插入碎瓦填缝。

为了与红砖尺寸相协调,土坯的规格相对固定,高度相当于当地三皮红砖厚度,经测量纵向截面尺寸大致为18.5cm×7.5cm(高×厚),长边长度与墙厚设计有关,大致在20~30cm之间。土坯的垒砌方式与红砖不同,立砖垒砌相比顺砌有三点优势:一是省料省工,将土坯最大的面留作立缝,相比全顺砖砌法留出的空隙更多,可提升墙体保温隔热效果;二是土坯墙在结构上并不承重,一块立砖所承受的压力远小于顺砖,翻修墙体时便于回收土坯;三是立砖相比顺砌土坯更能适应墙头的造型,可以通过改变土坯砌筑角度、数量、形状来控制曲线起伏高低与走势。

2“梅花砖墙”包裹

用梅花式“石丁头”锁定墙体后呈现出来的“梅花砖墙”(图3),是莆田红砖厝墙体的典型标志性特征之二。

砖石混砌的墙面构造与立面形式是福建红砖厝的独到之处,闽南红砖厝中就有一种“出砖入石”的说法。从立面效果与构造做法来看,砖石混砌后形成的“梅花砖墙”是莆田特有的一种砖石混砌墙体形式[2],与闽南做法完全不同。闽南大量的红砖白石在色彩上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莆田少量白条石呈梅花式点缀红墙,立面简洁素雅,常用于等级较高的商贾洋楼和华侨大厝。而且从构造上看,莆田红砖厝用条石来搭接红砖与土墙似乎更符合“出砖入石”的定义。

2.1甲(角)砖

相较闽南红砖厝中多种规格烟炙砖采用“斗子砌”的砌筑形式,莆田红砖厝则只使用同一规格砖体的全顺砌形式。莆田红砖厝所用的砖被称为“甲砖”(或称“角砖”),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手工砖,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与闽南烟炙砖刻意烧制的纹理不同,甲砖表面的深浅变化是烧制时自然形成的,每块砖都有独一无二的纹理,砌筑而起的墙体更加绚丽斑斓。与一般砖坯制作不同,甲砖在制作后需用后脚跟在砖面上踩两脚,使之形成两个凹坑(图4)。

研究分析认为,角砖凹坑的奥妙之处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1)成本方面,以体积为0.12dm3的五斤砖为例,凹坑占据0.02dm3,一定程度上节省原料;2)生产方面,凹坑形成的空腔提高了烧制的透气性,砖体内外受热均匀,降低了手工烧制砖易开裂的可能性;3)施工方面,与一般整砖在砖面抹灰浆方式相比,甲砖用泥浆胶结,即将盛泥浆的甲砖迅速倒扣砌筑(图5),凹坑里的泥浆干燥后如同暗扣,砖与砖之间因此变得更加紧密牢固;4)立面效果方面,由于泥浆盛于凹坑内,与在整砖表面抹灰形成的粗灰缝相比,立面灰缝细小且不明显;5)物理特性方面,泥浆干燥收缩后,凹坑内形成空腔,可提升墙体保温、隔热、降噪等物理性能。

2.2石丁头

红砖厝红砖表皮构造如此坚固,更需要精巧的方式将红砖表皮与土坯墙合为一体,使墙体发挥出最大功能。与闽南红砖厝先起厝后铺红砖装饰不同,莆田墙体普遍的做法是主体土坯垒砌与外包红砖同时进行,在垒砌土坯时嵌砌一块宽度与红砖一致,长度大致为墙体总厚度1/2~2/3的条石,且条石内侧伸入土坯层,其外侧与红砖外侧平齐,以此拉结土墙与红砖,提升墙体整体性(图6)。

拉结用的石条在当地被称作“丁头”,而这种精巧的方式也被称为“出丁”(图7),寓意添丁。“丁头”的放置也颇有讲究,纵向与横向每隔7或8块甲砖砌筑1块,角砖分为“五斤砖”与“七斤砖”两种,顾名思义是重量与尺寸上的不同,五斤砖尺寸为6cm×10cm×20cm,七斤砖为6cm×10.5cm×22cm,因此横向丁头左右间隔在140cm~176cm,上下间隔在42cm~48cm,每层相互交错,呈五点梅花形。有单砖与双砖两种不同厚度规格的“丁头”(图8),双砖厚的“丁头”点状装饰效果更明显,露出的白色石丁头与甲砖红白分明,在满足结构强度需求的同时也给单调的红砖墙增添特有的艺术装饰,甚至在房屋转角处也有此构造,“丁头”的形状也随转角的角度改变(图9)。这种梅花砖墙建造方式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使用。

3“满堂锦”铺装

用特制的“贴壁瓦”铺装土墙面是莆田红砖厝墙体的鲜明特征之三。

土墙围护结构是中国传统民居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但雨水是土墙最大的天敌,除了加大屋顶出檐,例如北方会在土墙上钉蓑草来阻挡雨水,而在闽南、台湾地区,有一种叫“穿瓦衫”的墙体防护做法,在土墙表面用灰浆粘结瓦片,以此来为墙体挡雨。经考察发现红砖厝虽从闽南流传并兴盛于台湾,但“穿瓦衫”的源头却来自莆田[8]

1 涵江红砖厝老街

1 涵江红砖厝老街

 

2 墙体内侧的土坯

2 墙体内侧的土坯

 

3 梅花砖墙外观(涵江馨美堂)

3 梅花砖墙外观(涵江馨美堂)

 

4 甲砖及凹坑

4 甲砖及凹坑

 

5 倒扣砌筑

5 倒扣砌筑

 

6 梅花砖墙内部构造

6 梅花砖墙内部构造

 

7 梅花砖墙构造做法

7 梅花砖墙构造做法

 

8 现场测量两种“丁头”

8 现场测量两种“丁头”

 

9 转角“丁头”

9 转角“丁头”

 

1 0“满堂锦”构造

1 0“满堂锦”构造

 

“穿瓦衫”在莆田当地被称作“满堂锦”(或称“贴壁瓦”“搭壁砖”),寓意子孙满堂、福禄满堂,是一种以瓦片作为外墙皮的做法,形似铠甲[4]。贴壁瓦的价格远低于甲砖,因此常用于等级一般的住宅或街屋。做法是在土坯垒砌完成后涂抹草筋泥,将一种预制两个小孔的薄平红瓦片(22cm×22cm)用灰浆错缝贴在墙面上,再用7~8cm炒干的竹钉或铁钉钉在土墙上,露出的钉头用灰浆封口,竹钉起到防止瓦片脱落的作用(图10)。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多发,该做法多用于迎风面,瓦体保护土墙体免受风吹雨淋,形成当地特有的装饰效果。

与闽南“穿瓦衫”相比,“满堂锦”的精致在于钉的装饰与瓦的排列。封口有精细与粗糙两种造型,精细的封口做成钻石般的三棱或四棱锥形,而粗糙的做法是将白灰直接包裹钉头,钉的排列有对角线与竖直排列两种方式,并且行行交错,立面节奏感与韵律感强烈(图11)。为了利于引流雨水,常见的排列方式有三种:一是平铺式,为保护下端墙体,贴最底层与鸟踏相交的瓦片时,会向外出挑一部分,让雨水顺势排出;二是三行式,每三行向外出挑,外观上层次感突出;三是鱼鳞式,层层出挑宛如鱼鳞片,更有效地防止了雨水通过缝隙渗漏进土墙(图12)。

莆田红砖厝身披铠甲使得建筑经历百年风雨却依旧光彩夺目,形成当地又一地域特色,并广为流传并发展,这也侧面印证了莆田红砖厝独特构造的合理性。

4其他细部做法

清末民初,受商贾归乡、华侨归国的影响,西洋文化与审美随之流入莆田,与中式建筑产生冲突与交融,在设计上融入了一些西方元素,最为明显的就是开窗形式。山墙鸟踏线以上的墙体称作“规尾”,规尾处开的小窗称“规尾窗”[9],受西洋文化影响,莆田将规尾窗常做成圆形或多边形,许多窗户还会搭配精致的巴洛克式顶花或砖砌造型的顶花(图13);候倚窗是莆田特有的开窗形式,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敞窗与传统廊道的美人靠相结合,半遮半敞,好似如今住宅的飘窗,常见于大户人家的闺房(图14)。

此外,莆田红砖厝将瓦的运用发挥到极致,充分发挥瓦的实用性,挖掘其美观性。除了屋顶铺设的瓦片与“满堂锦”,许多山墙露出的檩条也挂上了形式各异的瓦片,当地俗称“杉头瓦”,保护檩条端头免受雨水侵蚀,同时装饰了悬山出檐(图15)。

5结语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对莆田红砖厝来说,就体现在用厚实的墙体实现冬暖夏凉的宜居性、用大量的土坯做墙体现它的宜建性、用红色甲砖饰面呈现它的美观性、用花岗岩做勒脚与牵拉确保它的稳固性等。“满堂锦”“出丁”等富有美好寓意的设计展现了莆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甲(角)砖”“石丁头”“满堂锦”“内生外熟”等特殊构造及其营造技法体现了当地人的独具匠心。

1 1 钉头装饰

1 1 钉头装饰

 

1 2“满堂锦”排列方式

1 2“满堂锦”排列方式

 

1 3“规尾窗”与窗框顶花

1 3“规尾窗”与窗框顶花

 

1 4 敞窗与美人靠结合的候倚窗

1 4 敞窗与美人靠结合的候倚窗

 

1 5 檩头瓦

1 5 檩头瓦

参考文献[1]方维,关瑞明,吴任平.福州传统民居中瓦砾墙的特征及其应用[J].建筑技艺,2016(5):122-124.

[2]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莆田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莆仙老民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 徐学仕.寻访莆仙红砖厝[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5]林丽丽,陈颐,李慧,等.论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的保护与发展--以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红砖厝建筑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4):69-74.

[6]欧庭菘.莆田市涵江区华侨大厝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6.

[7]姚敏峰.福建莆仙地区传统民居墙体构造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4-116.

[8]汪晓东.台湾穿瓦衫变异成因考[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0(3):131-136.

[9]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00-101.

Research on the Feature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Red-Brick Wall in Putian
CHEN Shiyao WU Renping LI You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tomic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redbrick wall,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Putian's redbrick dwellings.Taking the "Jia(Jiao) Brick" "Mantangjin" "Shidingtou" "Brick-Masonry wall" "Inner Raw Earth and Outer Brick"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ains the local craftsmen's characteristic application and master of various kinds structure of redbrick.
Keywords: putian; traditional residence; red-brick dwellings; wall structure;
208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