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群体需求的西南营历史街区微更新改造策略

作者:沙翠利 刘皆谊 李晶晶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针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峻与历史街区衰败的问题,以南通西南营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以街区内老年群体需求和文脉传承为导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的方式分析街区现状与问题及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提出肌理秩序化、步行系统、功能更新,以及各类设施的点、线、面的微更新改造策略,为我国历史街区改造与公共空间适老性提升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西南营历史街区 老年群体 微更新
作者简介:沙翠利,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刘皆谊,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李晶晶,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基金:江苏省2018年度建设系统科技项目(2018ZD183)资助;

 

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街区日趋衰败,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往往采取诸如原住民部分迁移来引进过量的商业旅游、原住民全部迁移以及土地全部出让来重建或保留传统形式但改变原有功能等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并不能保护居民居住的真实性。

微更新相比于大拆大建或古迹保护的更新方式,更加强调注重文脉传承,主张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用现有资源,以小规模、循序渐进的方式整治和丰富空间,注重居民居住的真实性保护[1]

作为老龄人口密集的西南营历史街区,其环境、设施、交通等已不能满足居民当前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如何使街区适应现代生活的新需求,同时满足街区内老年群体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西南营历史街区概况

1.1基地概括

西南营历史街区因旧时驻有军队而得名,地处南通老城西南片(现南通市中心),由人民中路、南大街、环城南路及环城西路围合,总面积10.8hm2[2]。街区建筑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保存着老城区特有的社会网络,街巷肌理清晰,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尚且完整(图1,2)。

1.2存在的问题

为了真实地了解居民的日常需求与街区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的方式对西南营历史街区内公共空间、老年人的行为规律以及活动期望进行了调查。实际发放了2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人口结构偏老年化

根据南通市公安局人口普查数据,西南营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29%,远远超过国际上对城市老龄化判断标准,街区内部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图3)。

(2)街区与周边区域联系不紧密

街区位于南通市商业区的最佳地段,但入口隐蔽、可识别性差、非机动车任意穿行、内部人车混杂。长此以往,西南营历史街区会被隐没在繁华闹市里,逐渐萧条。

(3)街区生活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

院内违章搭建的现象较严重,原有院落空间遭破坏;周边商业污水排放到街区内部,而内部垃圾堆放点数量少、位置不合理、密封性差;市政排水、排污管道差(图4)。

(4)公共空间严重缺乏

以基地中心为起点,分别以500m和1 000m为半径画圆,根据老年人的步行速度,5min步行范围在177~465m,10min步行范围在348~930m(表1)。

除基地内部以外的5min生活圈内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地点仅有环西文化广场,10min生活圈内有盆景园、濠河风景区、人民公园,而这四处活动区老年人均需穿过城市主干道才能到达。街区内部可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绿地空间极少,居民常在基地内部4个地块内活动(图5,表2),院落内自发形成台阶式花坛或屋顶种植来增加绿化面积(图6)。

我们对街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平时一天的活动进行调研发现,老年人早上的活动主要以散步、锻炼、养花、聊天、接送小孩为主,下午主要以下棋、聊天、接送小孩、养花为主,晚上主要以锻炼、散步、看电视为主(图7),一天的活动类型中占大多数的是散步、锻炼、养花、聊天、接送小孩和下棋(图8)。通过民意搜集,72%的老年人希望增加散步、健身以及可供儿童游戏的空间。

1 西南营传统建筑风貌

1 西南营传统建筑风貌

 

2 西南营历史街区资产分布

2 西南营历史街区资产分布

 

3 西南营历史街区人群年龄结构

3 西南营历史街区人群年龄结构

 

4 基地出入口以及设施环境

4 基地出入口以及设施环境

 

5 居民步行生活圈和活动地块

5 居民步行生活圈和活动地块

 

6 居民自发形成的景观

6 居民自发形成的景观

 

7 60岁以上居民一天活动类型

7 60岁以上居民一天活动类型

 

8 60岁以上居民一天活动比例

8 60岁以上居民一天活动比例

 

2西南营历史街区微更新改造原则

2.1尊重历史文脉原则

历史街区的微更新改造必须以历史文脉保护为前提,尊重历史文脉传承。综合考虑街区、院落、建筑等各层次的问题[3],整体修复街区肌理和空间形态。对物质环境与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要统筹兼顾,还要适应人的尺度,注重使用者的需求。

2.2适老性原则

此适老性特指活动空间的无障碍、安全性和舒适性。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日常活动和移动都较为不便,故而需要为老年人创造无障碍的生活环境[4]

(1)以无障碍设计来促进老年人生活的独立,且在老年人的行动范围内,通过改变字体大小、色彩、形式、建立明确的视觉中心等方式使得环境得到弥补和强化。

(2)通过适当的空间形态和围合方式来增加老年人的领域感,且尽可能地避免老年人频繁穿越车流大的道路,同时在设施、路面与铺地等场所构成要素设计中要消除安全隐患,如减少陡斜的步道。

表1 老年人步行速度与步行范围   

表1 老年人步行速度与步行范围

表2 5~10min步行生活圈活动调查统计   

表2 5~10min步行生活圈活动调查统计

(3)保持活动空间的安静、温暖通风、光线柔和,创造富有生机的环境,以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延长自理自立年龄。2.3识别性原则

随着自身生理条件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记忆和视觉辨别力上会出现显著的功能衰退现象,故易识别性的强弱程度会影响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认知度和使用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上的刺激来增强老年人的方位感,如材料、色彩和形式的变化、标志物的处理、空间的特征与个性塑造等。

9 微更新策略构建

9 微更新策略构建

 

2.4交往性原则

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交往是使他们消除这种感觉的主要途径[5]。构建街区内小型功能性装置与复合型交往空间,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6]

3西南营历史街区微更新改造策略

微更新相比传统的更新手法更加注重当地的文化脉络、社区结构、地方的生活方式等固有特质,最大程度地降低干预,并尽可能地修复空间肌理与场所精神[7]。基于上述现状问题以及老年人活动特点和需求,本文提出西南营历史街区的“点—线—面”微更新改造策略,先关注居民自家院落的“点”空间,既而延伸到步行街道的“线”空间,再扩展到置入的公共“面”空间,从而塑造出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图9)。

3.1 街区肌理的秩序化

西南营历史街区街巷肌理呈现出清晰的鱼骨状结构,街巷之间是规整的建筑与院落组成的居住单元。尽管当前建筑出现违章搭建的现象,但依旧能还原地块的真实肌理。在街区更新过程中,需从街巷、保留建筑和院落空间三个方面进行控制。强调空间院落的围合关系,拆除后期加建部分来还原街区原有格局以及梳理重修、改建、保留的建筑,使几个住户成为一个整体空间,争取最大的自由生活空间。

3.2街区功能的更新

通过对西南营历史街区的建筑年代、风貌、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以及结合古井分布、闲置空间的分布和居民意见(图9),初步得出废弃的建筑和闲置的空地,再进行民意征集来进一步甄选节点,最终将这类空间置换为其他功能,满足街区内部老年人使用的需求。

(1)增设健身休息空间

依据老年人群体对运动空间的需求,将西南营东边出入口和掌印巷附近的闲置空间改造为健身广场,同时考虑无障碍设施、丰富嗅觉和视觉体验的植物配置形式(图10),既满足居民打太极拳、舞剑、下棋等活动的需求,又增加了街区内外的联系。

(2)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

将街区内新建和搭建建筑整合与改造(图11),为老年人提供集图书阅览、棋牌室、计算机房、办公于一体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开设义务卫生组、水电技工组、民间纠纷调节组等,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使老年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筑设计上采取新老建筑并置的方法,保留坡屋顶形式,提取传统住宅的部分元素,如建筑材料、门洞形式、花窗等。

(3)植入园艺园

园艺园作为北入口的标志性地块,以古井为中心,为老年人和小孩提供一个可参与植物种植和养护的机会。花坛形式可利用居民自发形成的阶梯状,有利于坐轮椅的居民使用(图12)。鼓励居民捐赠废弃的物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认领植物并种植。通过这种参与性活动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归属感。

3.3街区步行系统与设施的重组

(1)步行系统的更新

在街区外部增设停车场,使人、车分离。街区内部由两条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将基地分为三个区域,一条南北向的主要道路贯穿这三个区域,将商业街作为主要的景观轴线(图13)。在步行道上选用既防滑又能体现西南营特色的青石砖作为最主要步行道路的铺砖材料,并设置座椅满足老年人中途休憩的需求。

(2)公共设施与标识系统的完善

完善西南营历史街区的照明、交通、信息、环卫类公共设施设计与空间导向标识系统,遵循以下原则:1)放大的同时采取笔画少、无装饰的粗体字体;2)利用图案与符号来显示信息;3)色彩鲜明,多采用“亮图文标志暗背景”的图底组合方式;4)在标识系统旁设置语音提示,提高照明的亮度。

4结语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始呼吁人本精神回归的背景下,本文关注西南营历史街区的主要使用人群老年人居住的真实性,提出微更新的改造策略,通过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方式,达到整体活动环境的适老化提升,旨在提高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最终也使得历史街区得以活化、延存与发展。

1 0 健身广场设计示意图

1 0 健身广场设计示意图

 

1 1 老年人活动中心设计示意图

1 1 老年人活动中心设计示意图

 

1 2 园艺园设计示意图

1 2 园艺园设计示意图

 

1 3 街区道路更新

1 3 街区道路更新

 

参考文献[1]宋若尘,张向宁.口袋公园在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1).

[2]姜妍,徐永战,陆磊.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形态的再生研究--以南通寺街-西南营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

[3] 盛吉.“织布”--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3.

[4]陈雯昳.苏州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5.

[5]刘魁峰.居住区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6] 韩胜发.基于老年弱势群体诉求的城市微更新探究--以上海杨浦区鞍山三村中心花园微更新为例[J].理想空间,2018,79.

[7]王承华,张进帅,姜劲松.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17(6).

Micro-Renovation Strategy of Southwest Camp Historic Block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Group
SHA Cuili LIU Jieyi LI Jingjing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ging problem and the decline of historic blocks in China,this paper takes Nantong Southwest historic block as the research object,takes the need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elderly groups in the block as the guide,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block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through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The microrenewal strategies of texture ordering,walking system,function renewal and facility renewal are put forward,which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 block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space aging.
Keywords: southwest camp historical district; older groups; micro-renewal;
115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