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如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旧院区织补设计分析

作者:蔡建滨 赵强 崔磊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蔡建滨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聚和设计研究中心建筑师。主要参与项目: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昆山西部医疗中心、柳江古镇新区璞庐酒店温泉区、淳化县教育培训和健康医疗综合园区城市规划设计等。; 赵强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聚和设计研究中心室主任, 教授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昆山西部医疗中心、大同市妇幼保健院、大同市御东新区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深圳疾控中心、广州疾控中心等。

 

医院作为工艺流线复杂的类别建筑之一, 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医院老旧院区大多根据不同时期的医疗功能需求见缝插针地扩张, 缺乏有预见性的统一规划, 导致土地利用率严重不足、院区内空间品质差、功能流线混乱等问题, 严重限制了城市大型医院的发展, 难以满足当代的硬件要求。

1城市中的医院建筑

城市高效的交通规划、明确的功能分区以及高度的复杂性, 与医院建筑的性质相似。医院的发展, 对内有着严格的流线控制, 对外则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因此老旧院区内的加扩建工程, 不仅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功能优化, 还必须解决与城市的连接问题。

医疗事业的发展是高速的、动态的, 具有不可预见等特征, 医院的建设也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 这也是医疗建筑设计的最大特点。因此,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需适时地对医院建筑进行改扩建。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发展是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典型案例, 该项目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南路与湖滨中路交界处, 地处厦门核心区位置, 交通便捷、可达性高。院区周围分布有城市公园嘉禾园、白鹭洲公园, 景观条件优厚。随着城市的发展, 医院逐渐形成大量的病患客流, 每周一高峰期都会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拥堵, 这也是全国各大城市核心区医院的普遍现状。医院作为治疗康复场所, 功能重大, 如何梳理院区与城市的关系是城区大型医院的重要研究课题, 需要因地制宜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

2院区现状研究

此次扩建的主体是门急诊综合楼, 原门诊楼为砖混结构, 设施陈旧, 格局不够合理, 难以开展就诊流程改造,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因医院学科发展、新技术应用而大幅增长的业务用房需求。应院方要求, 在完成单体设计的同时, 对整体院区进行了规划设计 (图1) 。

原有院区扩建选择在原基础上进行, 可以利用原有医疗资源, 但也容易忽视医院未来的扩展性。新的规划针对现有建筑的建设年代、医疗功能、结构形式及老旧程度做出判别, 在满足功能调整、交通组织等工艺流程的条件下, 尽量减少对原有建筑和周边环境的破坏。同时梳理院区的发展历史, 针对不同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 这也是规划设计的基础。

1 鸟瞰效果图

1 鸟瞰效果图   下载原图

 

2 现状功能布局

2 现状功能布局   下载原图

 

现状院区自1985年开始现代化建设发展, 先后完成2号楼住院楼、4号楼医技楼、5号楼心内心外楼, 以及最后完成1号楼外科楼与3号楼内科楼 (图2) 。每栋楼的层数各不相同, 完全依循当时的功能需求, 不同时期的建筑蔓延伸展 (图3) 。

通过对现状的研究, 总结了以下亟待改善的四个方面, 也是目前大多数老旧院区存在的普遍问题 (图4) 。

(1) 空间秩序——院区形象空间凌乱

城市中既有的大型综合医院经历了几十年的建设历史, 缺乏统一规划。“见缝插针”式的改扩建使功能布局越发凌乱, 院区内空间秩序混沌, 导致建筑秩序感较弱, 不同阶段的建筑特征明显。在形态上, 难以形成整体的医院感受, 建筑纯为功能服务, 辨识性及导向性不足, 导致患者流线交叉, 在楼栋之间往返穿行, 摸不清方向, 增加患者的焦虑感, 降低医疗效率。

3 院区发展

3 院区发展   下载原图

 

4 矛盾总结

4 矛盾总结   下载原图

 

(2) 功能流程——诊疗功能联系松散

院区内门诊与医技独栋设立, 联系较弱, 在流线组织上不够高效便捷。医技部门分散布置, 虽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但需要分设不同的管理人员与医疗器械, 给管理造成压力, 尤其在当前医护工作人员紧缺的条件下, 这更是一项亟待改善整合的工作。由于缺乏合理的前期规划, 随着多年的自由发展, 土地资源利用不充足, 在更新改扩建过程中面临着用地紧张的问题, 床均建筑面积与床均用地面积均不满足国家标准的最低要求, 影响功能的合理分区, 导致医院内部空间狭窄。

(3) 交通流线——人车混流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 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 旧城规划带来的道路过窄、车流过于集中等问题使城市交通及停车问题日益凸显, 这在人满为患的大型综合医院则更为突出。随着医院水平的提高和容量的扩张, 医院对病患人流的吸引力逐步增强。本项目院区受用地限制, 院前缺乏组织广场, 车辆由城市直接进入院区后缺乏必要的缓冲区域, 易在城市道路堵聚, 严重影响城市交通;人车混流严重降低了汽车的通行速度;车流双向并行极易导致堵塞。如何调整院区交通, 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是规划设计的重点。

(4) 景观资源——缺乏医疗康复环境

“脏乱差”已成为城市居民对老旧院区的第一印象。外部环境是医院的形象窗口, 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医院的服务品质。我国既有的大型综合医院在若干轮的改扩建中, 不断压缩院区外部的公共空间, 使得空地面积越来越小, 环境支离破碎, 项目院区几乎无外部环境可言。而在后续的发展中, 医院更注重自身功能的专业性和医疗功能的运行, 忽视了环境对于患者、医护及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都导致市民对医院印象不佳。因此, 整合打造良好的医疗康复环境是本项目的难点。

3规划设计策略

我们首先进行了院区的规划设计, 而后新建门急诊综合大楼以满足当代的医疗功能需求。新建占地面积约7 400m2, 总建筑面积75 600m2 (地下15 800m2, 地上59 800m2) , 建筑高度96m。新建用地位于整个院区的西南角, 紧邻城市道路, 将大量的就医人流导向院区西侧, 与现有外科大楼形成新的功能核心, 通过功能置换, 减小院区东南侧的功能压力。远期将在院区东南处规划肿瘤治疗中心, 将2号楼改造为科研教学行政中心, 并逐步拆除院区中部老旧建筑, 释放空间形成院区的核心景观 (图5) 。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医院设计的立足点, 设计结合现有功能对分区进行了重新梳理。规划整合院区内的现有道路, 改变院区人车混行的现状, 打造立体交通系统。地面层车行出入口设在院区东、西两侧, 并规划设计外环路, 有效连接院区内各功能建筑;中部规划两个步行出入口, 使就医患者可以直达各功能区域。地下层外部车辆从城市道路可便捷地进出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规划设计交通环廊, 有效激活地下空间, 使地下停车区达到统一规划, 分区停放。空中层在三层层面打造架空平台连续的空中步行系统, 增加院区各建筑之间的联系, 疏解地面交通压力 (图6) 。

5 规划前后对比

5 规划前后对比   下载原图

 

6 交通平台

6 交通平台   下载原图

 

7 整合城市界面

7 整合城市界面   下载原图

 

8 重塑院区

8 重塑院区   下载原图

 

9 完善功能布局

9 完善功能布局   下载原图

 

1 0 多重交通组织

1 0 多重交通组织   下载原图

 

1 1 强化景观联系

1 1 强化景观联系   下载原图

 

1 2 打造筼水露台

1 2 打造筼水露台   下载原图

 

通过合理的规划使院区形成“一轴一带多中心”的规划结构, 门诊入口布置在用地南侧, 急诊、急救入口便捷, 各住院功能入口独立设置, 同时远期规划心脏和肿瘤治疗中心。针对院区的现存问题, 通过以下五点策略进行园区规划设计。

(1) 重塑院区形象, 梳理空间秩序

原有建筑与城市道路进退距离不同, 形成无秩序的城市界面形态。规划设计通过架构全新的空间秩序, 在院区内部重塑空间结构, 将年限较久的建筑拆除整合, 重塑院区形象, 强调医疗院区的连续性和开放性, 使其更具时代气息和城市特色 (图7, 8) 。同时, 通过渐进、有选择性的改建和新建, 改善老旧院区的现状, 从而实现与现有空间、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

(2) 完善功能流程, 适应时代发展

整合现有建筑功能, 合理布局新建筑, 规划设计门急诊功能, 满足就医需求, 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活跃的诊疗空间, 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为院区的远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9) 。规划打造多个医疗中心, 包括门急诊中心、外科中心、科研中心、内科中心、肿瘤中心与心血管中心。将大规模的医疗功能分散至独立的中心区域, 高效便捷, 将医院强力科室重点突出, 以强科带动综合。

(3) 整合交通流线, 提升就医效率

改变院区原有人车混行的交通体系, 通过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强化院区内各功能建筑之间的联系, 提升就诊的便利性 (图10) 。通过设置大环路系统, 将车流布置于院区外环, 并设置为单向车道, 减少双向引发的滞留问题;内部设置为步行系统与急救车专用道路, 内外分流。

(4) 改善医疗环境, 强化景观资源

整合利用院区内消极的景观绿地, 适当移除部分老旧建筑, 用新建筑织补零碎空间, 打造连续、丰富的空间体系。内部设置公共广场、生态医疗街、绿化庭院、空中立体花园等多种景观空间, 相互融合, 移步易景, 塑造出丰富的活动康复场所, 使“以人为本, 绿色健康”的理念渗透到院区内的每一个空间 (图11) 。

(5) 打造筼水露台, 体验生态疗养

院区紧邻湖区景观, 考虑到建筑与筼筜湖的关系, 在裙房顶打造筼水露台。将建筑与景观有效结合, 湖景与建筑交相辉映, 相互借景, 形成了丰富的康养空间和多层次的景观体系。在新老建筑中规划多维度的空中花园, 把良好的景观提供给病人,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图12) 。

4结语

城市中医院老旧院区的布局模式较为相近, 具有共通点, 但这仅仅是在建筑形态上相似。医院不仅是房子的堆积体, 更是医疗模式及管理的体现, 不同院区差异巨大。通过研究老旧院区发展历史及城市问题, 逐渐挖掘院区的矛盾点并加以解决,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扩建策略, 是医疗建筑师的职责, 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112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