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源地管理与原水系统保障实践

作者:朱宜平
单位: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
摘要:受上游来水、海水上溯及开敞式多功能水域等影响,青草沙、陈行和金泽三大水源地存在富营养化、咸潮入侵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风险。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形成了一系列水源地和原水水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水质、水文气象和生态全方位监测网络,实施水力调控、物理拦截、非经典生物操纵、应急加药和水生植物管控等措施,应用咸潮监测、预报、水库蓄水和应急调度等手段,建设围油栏、开展水源地应急联动及加强与行业、流域管理部门联络等方式,使三大水源地在保障供水水量、稳定供水水质和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水源地管理监测富营养化控制咸潮应对突发污染应对
作者简介:*朱宜平,男,1982年出生,上海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源地运行管理、藻类监测与控制等。通信处:200125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艾路1540号E-mail:35843332@qq.com;
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14231200400;17DZ1202700);

 

 

0 引言

随着2016年底金泽水源地正式投入使用,上海市黄浦江上游、长江口陈行、青草沙、东风西沙4大水源地格局已形成(如图1所示),结束了河道分散取水的方式,原水供应正式进入集中式管理的新阶段,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度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了“两江并举、集中取水、水库供水、一网调度”的原水供应格局。根据运行统计,2017-2019年4大水源地占全市原水供应总量比例分别为:青草沙54.1%、金泽24.5%、陈行19.3%、东风西沙2.1%。四大水源地中(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除东风西沙水源地由崇明区负责外,其余3个水源地均由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水公司)负责运营管理,2017-2019年供应原水量分别为833万m3/d、863万m3/d、843万m3/d,占上海全市原水供应总量的97.9%。

图1 上海市水源地分布及咸潮入侵

图1 上海市水源地分布及咸潮入侵   

Fig.1 Water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saltwater intrusion in Shanghai


  

表1 上海市四大水源地基本情况

Tab.1 Basic situation of four water sources in Shanghai

 

表1 上海市四大水源地基本情况

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水源地的严格保护相比(具有相对独立集雨区域且被纳入流域生态补偿范围,如采取土地征收、流域农业、林业计划等措施)[1],上海水源地中青草沙、陈行和东风西沙均直接从长江取水,金泽水源地从太浦河取水,经暂存库调蓄后由泵站提升供应给水厂,水源水质受长江和太湖流域上游来水影响大,水源地管理和原水供应安全保障难度高。为此,作为上海原水供应主要承担单位,原水公司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形成了一系列水源地和原水水质保障措施。

1 面临风险

1.1 富营养化

上海地处长江和太湖两大流域末端,受上游来水氮磷营养盐较高的影响,易产生水源地富营养化和藻类问题。青草沙水源地来水藻密度不高,但营养盐过高(2017-2020年,取水口TN和TP分别为1.4~2.7mg/L和0.04~0.21mg/L,进入水源地后有利于藻类规模性增殖,且青草沙水库库容较大,平均水力停留时间约20d[2],综合上游污染积累影响及自身水力条件的限制,青草沙水库易产生富营养化[2017-2020年,库内综合营养指数TLI(∑)在46~51]和季节性藻类问题。而陈行水库虽然水力停留时间较短(3~5d),但受制于长江来水及上下游河道排水的影响,同样也面临取水口氮磷含量较高(2017-2020年,TN和TP分别为1.6~2.8mg/L和0.05~0.18 mg/L)、水源地取水带入蓝藻、宝钢借水输入藻类等问题,也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2017-2020年,综合营养指数TLI(∑)在43~53)和偶发性藻类增殖等问题。与青草沙和陈行水库不同,金泽水源地取用太浦河原水,太浦河是连接太湖与黄浦江的主要河道,沿线有支河近百条,受东太湖来水、支流汇入及潮汐等因素的影响,金泽水库取水口所在河段来水组成极为复杂,且库区附近土地利用形式多样,污染物来源广泛[3,4],这导致金泽水库综合营养指数TLI(∑)2017年以来在49~58之间,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同时,由于东太湖来水藻类密度较高,金泽存在取水口藻类输入风险。

1.2 咸潮

青草沙和陈行水源地位于长江河口水域,受长江径流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每年冬春枯水季节(当年10月至次年4月)长江口遭受不同程度的咸潮入侵,这对青草沙和陈行水源地的供水安全构成了威胁。长江口水情复杂多变,咸潮入侵程度与径流量、外海潮汐、气候气象及河口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咸潮随之呈各年各异的特征[5]。相关研究表明[6,7],陈行水域咸潮入侵主要受北支盐水倒灌的影响(如图1中红色箭头所示),而青草沙水域除了受北支倒灌影响外,还会受到正面外海盐水上溯入侵的影响(如图1中黑色箭头所示)。自水库2011年正式运行以来,青草沙取水口(截至2020年12月有记录的)共遭受22次咸潮入侵(12次为北支倒灌,3次为正面上溯,7次为正面上溯与北支倒灌双重夹击),取水口实测氯化物浓度最高达5 479mg/L;陈行取水口自2011年以来(截至2020年12月有记录的)共遭受13次咸潮入侵(12次为北支倒灌,1次为正面上溯与北支倒灌双重夹击),取水口实测氯化物浓度最高达1 564mg/L。此外,由于陈行水库设计供水保证率仅为92%,整体库容偏小,咸潮期原水供应量易存在缺口,因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咸潮期合格原水的供应。

1.3 突发污染

三大水源地地处长江和太湖流域末端,取水口均位于开放式、流动性、多功能水域,受上游来水污染、本地污染和通航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面临突发性水污染[3,8]。经统计2011-2020年期间,发生的影响青草沙和陈行水库取水安全的主要突发污染事件共计44次,主要包括船舶或码头事故引起的油污染37次、船载化学品倾翻2次、货船相撞1次等。而金泽水库取水口自2017年以来共发生了3次锑污染事件。因此,及时、迅速、有效地处理突发污染事件对于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应对措施

2.1 监测

2.1.1 水质监测网络

按照《上海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上海市供水水质管理细则》等行业管理要求,为保障原水水质安全,原水公司水质管理形成了“两级管理(厂级和公司级)、三级检测(车间、原水厂、公司)”的管理体系,逐步构建实验室监测-水质在线仪表监测-库区流域移动监测的“三监联动”水质监测格局,能够及时掌握库内外水质情况,全面把握库内外和输送过程水质变化规律,从而为水库运行管理和水质改善措施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2.1.1. 1 实验室监测

为准确掌握三大水源地的水质情况,水质保障团队全年365天不间断进行各水源地的实验室监测工作,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地表水常规25项、营养盐、有机物及嗅味物质等,每年累计检测4 000余个样品,获得水质数据达120 000余个;同时,针对三大水库不同程度地藻类问题,水质保障团队每天关注各水源地藻类及相关指标数据,每年至少完成藻类快速计数2 000余次,藻类定量400余次;此外,为了及时响应可能出现的嗅味问题,每年检测嗅味物质达2 500余次。监测点位主要包括库区内外、中途增压泵站、备用取水口、联通水库等。监测频次则根据各水源地的水质特征按照日检、周检及月检等频次进行。今后,还将对特征性嗅味物质(如土霉类、硫醚类、化学品类等)、溴离子、钙离子及镁离子等展开监测。

2.1.1. 2 在线监测

为实时掌握三大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原水公司建立了各水源地的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pH、水温、浊度、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常规理化指标,叶绿素a、蓝绿藻密度等藻类预警指标,石油、挥发酚等有机物指标。基于各水源地的水质特征在库内外、中途增压泵站等点位安装相应的在线监测仪表。例如,针对金泽水库可能存在的锑超标风险,在取水口安装了锑在线监测仪。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输送过程水的在线监测体系。

2.1.1. 3 移动监测

为全面掌握突发污染、专项监测或特殊工况时三大水源地的水质情况,水质保障团队采用船巡、车巡及人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长江口北支、沪苏省界浏河、金泽水源地太浦河沿线等流域开展移动监测,全面把握三大水源地取水口的来水水质情况;另一方面对库内开展移动监测,及时了解库区不同区域、不同水深的水质情况,为水库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1.1. 4 监测质量保障

为保障实验室监测质量,水质保障团队建立了“检测过程控制”“仪器设备保障”和“数据分析记录”三大质量控制体系,并获得了CNAS实验室认可。一方面,原水公司定期对各实验室检测员进行质控监督和曲线标定以控制日常检测过程的误差引入;另一方面,通过对仪器进行检定、期间核查和维护等方式控制系统误差;此外,每年各实验室参加各项质量考核以及实验室间比对,以提高实验室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为保障在线水质数据的准确性,对在线仪表实行规范化集中式监管,设置专人运行维护和管理在线仪表。每日检查在线仪表的采配水及预处理单元、运行状态及校准情况等,每周检查和清洗在线仪表易堵塞部位,每年计量在线仪表,定期检查和维护其相关备件。同时,每日比对在线仪表数据与实验室监测数据(关键水质指标误差率应≤15%,误差率及时对异常情况做出响应和回复,并定期查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情况,确保本地数据与公司调度系统界面数据的一致性。最后,通过每月考核水质在线仪表完好率和监测数据准确性(误差率≤15%),进一步保障在线监测质量。

2.1.2 水文气象监测

2.1.2. 1 水文监测

水文监测对于保障水库安全稳定运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大水库在取水、输水口、前池均装有液位计,能够实时监测水位数据,掌握库区水位变化规律、库容情况及计算出、入库流量,为水库的调度控制、生态调节提供数据资料。同时,三大原水系统输水总管及中途泵站均配有流量计,以便把握输送管网的水量变化情况。此外,因取水口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原水公司通过市水务局等行业管理部门,加强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沟通协调,获取大通流量(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代表长江口上游来水流量)、太浦河泵闸下泄流量数据,以指导水库运行调度和应急抢水。

2.1.2. 2 水动力监测

为了解库内水流情态及流场变化对水体循环的影响,原水公司委托专业单位对三大水库开展水动力监测。在不同水情工况下,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进行库内定点水位、流速、流向及断面分汊流量观测,采用风速风向仪测定库内定点的风速、风向,并分析获得不同时段、风场下库区流场分布图、不同水位下的换水周期等信息,以掌握库区风场和流场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为改善库区流态及建立库区水动力水质模型提供实测资料。

2.1.2. 3 气象监测

气象监测对于库区水质及运行调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三大水源地均设有相关气象仪器,对风速、风向、雨量等要素进行全天候监测。生产调度平台不仅能动态显示实时气象数据,还能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例如,青草沙水库气象站能够实时显示并查询风速、风向、降雨量、蒸发量及有效光合辐射等要素的观测值。

2.1.3 生态监测网络

根据《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及“湖长制”要求,原水公司积极启动三大水源地生态监测体系建立工作,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多层次生态圈的综合监测网络,为优化水源地生态调控措施、打造生态水库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

2.1.3. 1 生态监测内容

目前,原水公司已开展了10余项生态监测项目,包括库内浮游动植物调查、底栖动物调查、水生植物调查、湿地植物调查、鱼类资源调查、鸟类调查及底泥跟踪监测等。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饵料,且常作为水质监测的生物指标[9],掌握其群落组成、生物密度、多样性现状等,能够指导库区鱼类、贝类、螺类放养和捕捞。水生和湿地植物具有吸收氮磷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如果库内水生植物大量增殖而不加以收割,其分解产物将会造成水体浊度、营养盐升高,溶解氧降低,影响库区水质[10]。因此,开展库区水生和湿地植物调查,评估其生态效应,能够为库区水生植物的割除、打捞、种植和养护提供技术参考。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因子,且滤食性鱼类能够摄食藻类,定期开展鱼类调查可为不同水源地鱼类轮捕轮放方案的制定及鱼类控藻技术的实施提供依据(见2.2.3节)。底泥是营养盐、重金属等物质的聚集地,经长期积累后将成为水体潜在的内源性污染源,摸清其空间、季节性及年际变化规律并评估其综合污染及生态风险程度,对于库区开展清淤工作及实施针对性生态调控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2.1.3. 2 生态评估

为评估水源地生态健康现状,优化生态管理,原水公司编制了《供水水库生态健康评估技术规程》,建立了水文水资源、滨岸带状况、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状况及水库运行管理等多维度评估水源地生态健康状况的量化指标体系。基于此规程,从2019年开始每年开展3大水库生态健康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库区生态调控措施,为后续水源地生态环境跟踪和生态管理方向提供支撑。

2.2 富营养化控制

针对三大水源地存在藻类规模生长和富营养化的客观情况,原水公司采取了水力调控、物理拦截、非经典生物操纵、应急加药、水生植物管控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7—2020年,青草沙水库出水TP、TN、氨氮等营养盐均值较取水分别下降47%、25%、28%,陈行水库出水分别下降17%、8%、37%,金泽水库出水分别下降19%、4%、25%。

2.2.1 水力调控

青草沙水库在非咸潮期通过上、下游水闸联合调度的方式,加大下游闸排水量(每天排水2潮),实现库内水体置换,维持库内水力停留时间在20d左右,加快库区水体流动[11];另一方面,当咸潮期高水位运行结束后,在满足供水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短时期内的低水位运行,有效排出库底表层的藻类孢子,进而降低库内藻类种源。而陈行和金泽水库则根据水库水质季节性变化特点,因时制宜进行水位调控。陈行水库在生态调控期(5—9月)维持较低水位运行(5.5~6.5m)[12],金泽水库在春冬交替期(3—4月)、夏秋连续晴热期(7—9月)维持低水位运行(1.0~2.2 m),较常规运行水位下降约20%~40%,水力停留时间不超过4d,从而有效控制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2.2.2 物理拦截

基于库区流态和藻类漂浮特点,青草沙水库在输水区闸井外围布设拦藻浮坝及滤藻网,陈行水库在出水口布设滤藻网对藻类进行物理拦截,金泽水库在取水闸前设置拦藻浮坝和滤藻网,并在库内引水河道末端以及李家荡和乌家荡交界处各布设一道滤藻网,建立拦截防线,防止藻类向输水口漂移。同时,对于库内藻类漂浮聚集地带采用船舶打捞、人工网兜打捞以及机械抽取等方式,控制藻类快速增长。

2.2.3 非经典生物操纵

藻类是滤食性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应用投放鱼苗等非经典生物操纵手段控制藻类,具有环保、低投入、持续时间长等优点[13]。但是,生物操纵必须依据浮游动植物结构、渔产潜力、鱼类生物群落及资源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因地制宜地对鱼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整,才能获得最佳的生物操纵效果[14]。三大水库一般在当年12月至次年2月人工投放鲢鳙鱼,投放的鲢鳙鱼规格在1斤/条左右。但每年仍需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确定放养的鲢鳙鱼密度以及是否投放其他鱼种。

2.2.4 应急加氯和加炭

针对季节性藻类(如夏秋季蓝藻的规模性增殖)及可能引发的嗅味问题(如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等),采用次氯酸钠及粉末活性炭(以下简称粉炭)预处理工艺可减轻后续水厂压力。次氯酸钠预氧化能够灭活藻细胞,降低藻细胞密度,粉炭可吸附嗅味物质,同时利用长距离输送过程能够进一步削减藻细胞和嗅味[15]。目前,三大水源地均建立了次氯酸钠和粉炭应急投加系统,能够依照投加规程及时启动(或终止)次氯酸钠、粉炭应急投加,并按照调度指令“即令即加”,视水质波动情况在原水系统投加次氯酸钠0.6~1.5 mg/L、粉炭10~20mg/L[16]。此外,针对库区关键点位可随时开展加密监测及小试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投加浓度,做到科学投加。

2.2.5 水生植物管控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修复[10]。为此,三大水库在边滩种植了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具有吸附营养盐、过滤杂质等作用;同时应用生态混凝土球护坡技术选种黄花鸢尾、旱伞草、花叶芦竹及金边石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了良好的人工湿地环境,发挥边滩湿地对库区营养盐的吸收作用[17]。在此基础上,持续跟踪植物的生长情况(生物量)、物质赋存(氮、磷、重金属)特征及季节性变化特征等,从而确定其物种配置、种植方式(例如,3—4月以带根种苗补种挺水植物)、收割时段(例如,当年10月至次年2月收割岸滩挺水植物)及覆盖率等,进一步指导后续植物管控工作。

2.3 咸潮应对措施

基于长江口水源地咸潮入侵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原水公司通过监测监控、预警预报、水库蓄水及应急调度等手段减轻水源地受咸潮灾害的影响程度。

2.3.1 咸潮监测

针对长江口水源地咸潮风险,从90年代起原水公司逐步建立了长江口盐度实时监测系统,在陈行和青草沙水域附近形成了26个站点、35个探头的实时氯化物监测网络,监测点位包括青龙港、崇头、南门、堡镇等,可通过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将长江口实时监测数据传回公司生产调度系统,以便实时了解长江口氯化物情况。同时,为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青草沙和陈行水库每年5—9月完成氯化物探头的标定、安装和调试工作;另一方面,水质保障团队在咸潮期提高取水口氯化物的检测频次(1次/h)及数据监察频率,每日比对化验结果与在线监测数据,为伺机抢水提供数据支撑。

2.3.2 咸潮预报

基于长江口咸潮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数据,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和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中心采用经校验的影响要素预测模型,对长江口咸潮期咸潮是否入侵实施预报,预判咸潮强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发展态势等[18],并与原水公司进行信息共享。同时,原水公司密切关注咸潮期当前及5~7d前大通流量、未来1周内天气(尤其是有无寒潮、强西北风)、流域水情、三峡蓄水、当前所处农历和各在线监测点盐度等情况,结合行业预测及历年入侵规律开展咸潮预测,为库区水位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2.3.3 水库蓄水

为确保咸潮期间的原水供应,控制出库水氯化物浓度小于250 mg/L(生活饮用水氯化物浓度标准),原水公司每年基于长江口咸潮入侵规律、上游来水量、水库设计运行条件、水位-库容-供水量关系等编制咸潮期水库调度运行方案,依据方案进行高水位蓄水,包括蓄水期、维持期、观望期及低水位试探期四个阶段。2017-2020年,青草沙和陈行水库蓄水水位分别在4.5~6.2m和8.0~8.1m(其常规运行水位分别在2.0~4.0m和5.5~6.5m)。蓄水期间关注关键点位盐度(青草沙、崇头、青龙港、太仓石化等)及气候变化情况,并开展针对性堤坝整体巡视和监测,确保安全运行。

2.3.4 应急调度

应急调度是减弱咸潮灾害影响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流域水量分配而言,应加强长江中下游统一规划和科学调度,统筹三峡蓄水期和特枯水情发生时的流域水量分配,一方面降低三峡水库蓄水速度,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应采取“避让”措施,保障长江口枯季“冲淡压咸”生态用水需要[19]。就水源地联合调度而言,一方面,青草沙和陈行水库根据取水口氯化物情况择机取水;另一方面,陈行水库实施减量供水,通过青草沙和陈行水库联合运行调度满足供水需求,将闸北、吴淞水厂切换为青草沙水源,同时发挥与宝钢水库(下游与陈行水库相邻)及华亭水库(位于嘉定区华亭镇,通过嘉定支线与陈行水库相连)的联动作用,提升咸潮期陈行水库原水保障能力。

2.4 突发污染应对

2.4.1 取水口建设围油栏

为防止库外突发油污染对水库取水口造成影响,青草沙和陈行水库在取水口均布设了防油围栏和吸油绳,金泽水库在取水口设置了临时围油栏、吸油绳及防污设施(拦污机及清污机),有效保障入库水质安全。松浦备用取水口修建了围隔设施,防止油膜、漂浮物或小船进入取水口区域。同时,在上述区域内设置专人每天进行水质安全巡视,及时发现潜在水质风险源并进行处理。

2.4.2 水源地应急联动

为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三大水源地互联互通、互为备用,通过制定水源地应急联动机制,在应急情况下实现青草沙与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青草沙与陈行水源地互相切换。原水公司坚持对三大水源地统一调度管理,开展多水源联通与原水系统智能调度技术研究[20],为多水源地系统互补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金泽水库开展取水泵站工程建设,建成后将为金泽水库依靠水闸自流进水的单一取水模式加上一道保险,以加强突发污染期间水源地蓄水的保障能力。

2.4.3 建立行业、流域管理部门沟通机制

原水公司积极与行业监管部门、流域管理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例如,金泽水库上游太浦闸关闸后下泄流量减少可能导致取水口锑、氨氮等指标升高,原水公司经水务局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协商开启太浦河取水泵,以加大东太湖下泄流量;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取水口发生船只翻覆污染时,与海事部门进行沟通及时处置。同时,原水公司积极与行业、流域管理部门沟通合作,以获取上下游流域水文水质信息,例如通过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中心获得咸潮预警信息、与太湖流域管理局合作加强太浦河、浏河等水文水质预警。

3 后续发展

3.1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近年来随着饮用水嗅味事件的不断发生,水中嗅味问题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水质问题之一。而水源水嗅味物质组成复杂,除常规藻源型致嗅物质2-MIB及土嗅素外,还存在其他化学类致嗅物质(例如,硫醚类)等。因此,亟待识别原水中关键致嗅物质,解析水库来水和库区嗅味物质分布特征,并开展新型致嗅物质生产性监测,提升原水致嗅物质识别水平。另一方面,针对长江河口水源地咸潮期溴离子浓度升高的风险,可能导致嗅氧化和次氯酸钠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溴酸盐及溴代消毒副产物(例如,溴代三卤甲烷)超标,因此后续亟需开展咸潮期溴离子的生产性监测。

3.2 提高原水水质预警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原水水质预警能力,原水公司一方面需完善与行业监管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的沟通机制,实现数据共享,进而提升对库外来水的水文水情预报能力。例如,积极获取大通流量及咸潮预警信息,以指导水库及时调控蓄水水位。另一方面需提升对库内原水的水质预警能力,构建三大水源地水质预警平台,开发建设库区和原水管网水动力水质模型,并结合原水加氯、加炭等应急措施,滚动预报进厂原水pH、氨氮、浊度等重点水质指标。同时根据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滚动比对结果,不断优化模型算法,最终实现精准预报进厂原水的关键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模拟精度总体达到80%),为水库和水厂运行提供有效预警信息。

3.3 构建生态型示范水库

以建设生态型水源地为目标,应用生态技术优化水库水系生态,探索并推广生态水库的运营模式是今后水源地管理的重点内容。为此,原水公司需基于完善的水库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和库区生态健康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库区生态调控措施:因地制宜地实施精细化植物管控措施,科学开展水生和湿地植物的割除、打捞、种植和养护工作;针对性开展不同水源地的鱼类轮捕轮放工作(投放位置、时段、种类及数量等),引导库内生态系统形成金字塔型稳定结构;根据库区底泥综合污染和生态风险程度,适时进行水源地清淤工作,将水源地打造成生态型水库样板和品牌展示。

3.4 推动原水联通方案落实

根据“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源地安全保障战略格局,原水公司形成了青草沙-陈行系统连通工程项目技术储备:完成了连通管库管方案选线规划研究、连通管工程可供水量专题研究及长距离盾构专题研究。同时开展了虹桥水厂进线原水管暨原水西半环及原水泵站专项规划等,后续将积极推动实施库管连通、库库连通和西环线工程。

4 结论

上海地处长江和太湖流域末端,水源水质受制于整个流域发展,同时受制于海水上溯影响,面临着富营养化、咸潮入侵及突发污染等问题。自上海市原水供应进入集中式管理以来,原水公司经不断实践,形成了水源地运行管理新模式、新经验:

(1)通过建立水质、水文气象和生态监测网络深化对水源地的系统性认知。

(2)通过水力调控、物理拦截、非经典生物操纵、应急加药和水生植物管控等措施防治库区富营养化。

(3)通过咸潮监测、预报、水库蓄水和应急调度等手段应对咸潮入侵。

(4)通过建设围油栏、水源地应急联动及加强与行业、流域管理部门联络等方式应对突发水污染,使三大水源地在保障供水水量、稳定供水水质和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作者图片

 

朱宜平

 

 

 

 

参考文献[1] 刘安国,李惟依,马睿娟,等.纽约水资源管理中的区域协调对北京市的借鉴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14(7):113-120.

[2] 陈立,陈蓓蓓,张淑敏.青草沙水库运行管理优化探索[J].净水技术,2013,32(3):85-88.

[3] 童俊.金泽水库及其上游来水水质特征及变化规律[J].净水技术,2020,39(3):58-68.

[4] 佟宏伟.金泽水库生态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净水技术,2018,37(S1):8-13.

[5] 陈祖军,阮仁良,韩昌来,等.长江口水源地咸潮入侵应对预案体系[J].水资源保护,2019,35(5):56-62.

[6] 李国平,朱建荣.2015-2017年长江河口青草沙水库盐水入侵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160-169.

[7] 王绍祥,朱建荣.不同潮型和风况下青草沙水库取水口盐水入侵来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5-76.

[8] 蒋咏,陈利群,孙淑云.长江下游江段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J].给水排水,2011,37(5):115-119.

[9] 杨亮杰,吕光汉,竺俊全,等.横山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2014,38(4):720-728.

[10] 吴建强,卢士强,朱永清,等.生态型水源水体生态净化及其影响因素[J].湖泊科学,2018,30(3):619-627.

[11] 林卫青,顾玉亮,卢士强,等.防止藻类过度繁殖的青草沙水库合理水力停留时间初探[J].给水排水,2009,35(9):60-62.

[12] 王绍祥,申一尘,屈云芳,等.上海陈行水库浮游藻类分布规律及控制措施[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2):8-11.

[13] 连玉喜,李昌,叶少文,等.云南高原渔洞水库鱼类空间分布格局及主要影响因子[J].湖泊科学,2018,30(6):287-297.

[14] 王嵩.生物操纵法控制于桥水库藻类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15] 钱静汝.上海黄浦江水源切换长江青草沙水源过程中水库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给水排水,2017,43(10):27-31.

[16] 朱骅,黄佳菁,朱宜平.预氯化对原水输送过程中藻类影响初探[J].净水技术,2016(S2):56-60.

[17] 吴晓敏.青草沙水库北堤水生态修复策略与范围分析[J].净水技术,2018,37(S1):4-7.

[18] 王雅静.陈行水库应对咸潮入侵的运行分析与思考[J].净水技术,2019,38(6):78-80.

[19] 朱慧峰,阮仁良,陈国光,等.三峡水库运行调度对长江口水源地安全的影响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8):34-36.

[20] 申一尘,王绍详,朱宜平,等.青草沙水库藻类防控与多水源调配示范研究成果[J].净水技术,2017,36(6):1-5.
Practice of water source management and raw water system safeguard in Shanghai
ZHU Yiping
(Shanghai Chengtou Raw Water Co.,Ltd.)
Abstrac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upstream inflow,seawater runback and open multi-functional water areas,the three water sources of Chenhang water source,Qingcaosha water source and Jinze water source are at great risk of eutrophication,salt intrusion and sudden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Through constan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Raw Water Company has formed a series of water source and raw water quality supply guarantee measures in dail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It mainly inclu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ll-round monitoring network for water quality,hydrometeorology and ecology,the implementation of hydrometeorology and ecology,the implementation of hydraulic control,physical interception,non-classical biological manipulation,emergency dosing and aquatic plant control,the application of salt tide monitoring,forecasting,reservoir water storage and emergency oper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oil fences,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linkage of water sources,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ontact with industry an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departments,which makes the three water sources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ensuring water supply quantity,stabilizing water supply quality and optimiz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Water source management; Monitoring; Eutrophication control; Response to salt-water instrusion; Response to sudden pollution;
89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