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区格式无梁楼盖静力试验研究
0 引言
现浇空心楼盖
对比周边简支双向实体板
9区格式无梁楼盖结构尚无工程先例, 对其进行试验研究是必要的, 因此本文对该类结构进行基本的静力试验研究, 摸索其施工工艺, 了解其基本力学性能, 以期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1 试验概述
1.1 试验方案
为具有工程代表性, 试验采用柱网为9.6m×9.6m的四点支承单跨9区格式无梁楼盖的1/2缩尺模型, 共1个, 缩尺结构模板图及配筋图见图2。缩尺结构模型按4.0kN/mm2的使用荷载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肋梁和柱箍筋采用HPB235, 其余钢筋采用HRB400;柱高1m, 柱脚为固定约束, 柱顶与楼盖刚性连接。缩尺结构模型施工过程见图3。
图2 缩尺结构模板图及配筋图
1.2 测点布置
试验为结构静力试验, 仅测试其挠度和应变, 测点布置时考虑结构的对称性, 挠度测点布置见图4, 应变测点布置见图5 (括号外的编号为板面应变测点, 括号内编号为板底应变测点) , 板底和板面应变测点在同一竖直线上。
图4 挠度测点布置
图5 应变测点布置
1.3 加载方案
试验不考虑结构破坏阶段, 最终荷载值取为10kN/m2。以均铺铁块的方式模拟均布荷载, 采用分级加载制度, 各级荷载及持荷时间见表1。
加载制度 表1
荷载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静置 | 卸载① | 卸载② |
荷载/ (kN/m2) |
2 | 4 | 5 | 6 | 7 | 8 | 8.8 | 9.5 | 10 | 10 | 5 | 0 |
持荷时间/h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24 | 0.5 | 0.5 |
1.4 试验观测
观测设备有静态应变测试仪、位移计、裂缝观测仪、电阻应变片 (尺寸为100mm×3mm) , 应变测试仪与电脑连接, 自动记录应变。试验中, 每级荷载加载完成0.5h后记录挠度、裂缝及应变。试验现场见图6。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挠度
试验全过程所得挠度-荷载曲线见图7。曲线在荷载为4kN/m2时发生转折, 推断此时结构出现了裂缝并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对称布置的测点4和8、测点5和7的曲线很接近, 表明测试方法和结果是可靠的。由于卸载是从楼盖的一侧开始的, 未对称进行, 因此各测点曲线在卸载段曲率不同;最终, 卸载结束后结构有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
在保持10kN/m2的荷载静置阶段, 每隔一段时间观测挠度, 结果见表2。静置前12h内挠度增长较快, 12h后几乎不再增长。24h时测点6挠度最大, 为10.86mm, 但远小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静置挠度/mm 表2
测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静置开始 |
3.08 | 4.92 | 3.07 | 4.43 | 7.93 | 9.60 | 8.40 | 4.68 | 8.90 | 6.77 |
静置1h |
3.12 | 5.02 | 3.10 | 4.48 | 8.03 | 9.73 | 8.51 | 4.73 | 9.03 | 6.84 |
静置12h |
3.43 | 5.55 | 3.44 | 4.97 | 8.91 | 10.75 | 9.41 | 5.23 | 9.99 | 7.55 |
静置24h |
3.48 | 5.63 | 3.51 | 5.03 | 8.99 | 10.86 | 9.50 | 5.28 | 10.09 | 7.62 |
2.2 裂缝
结构裂缝开展及分布见图8, 具体发展过程如下:加载至4kN/m2时, 跨中矩形区格板底首次出现裂缝, 裂缝最大宽度为0.1mm;加载至5kN/m2时, 矩形区格板底裂缝继续发展, 裂缝最大宽度为0.16mm;加载至6kN/m2时, 矩形区格板底裂缝发展到最大宽度0.18mm, 同时, 柱角区域的板面首次出现裂缝;加载至7kN/m2时, 矩形区格板底裂缝延伸至肋梁向梯形区格发展, 裂缝最大宽度为0.21mm, 柱角区域板面裂缝轻微发展;加载至8kN/m2时, 矩形区格板底裂缝持续发展, 梯形区格板底裂缝发展迅速, 板底裂缝最大宽度为0.24mm, 板面4个柱角区域裂缝基本形成连贯裂缝, 板面裂缝最大宽度为0.11mm;加载至8.8kN/m2时, 梯形区格板底出现更多裂缝并延伸至暗梁, 板底裂缝最大宽度为0.26mm, 板面4个柱角区域裂缝形成连贯裂缝, 板面裂缝最大宽度为0.14mm;加载至9.5kN/m2时, 各区格板的裂缝继续发展, 形成更多连贯裂缝, 板底裂缝最大宽度为0.29mm, 板面4个柱角区域第二道裂缝基本形成, 板面裂缝最大宽度为0.17mm;最后加载到10kN/m2时, 板底裂缝最大宽度已达0.31mm, 板面4个柱角区域形成第二道连贯裂缝, 板面裂缝最大宽度为0.19mm, 在暗梁跨中和柱外角处亦发现少许裂缝, 裂缝长度在1~2cm间, 宽度在0.1mm内。
将图8与周边简支双向实体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开展过程对比可知, 9区格式无梁楼盖与实体板的破坏特征不同, 没有沿45°方向出现并向四角扩展的裂缝, 表明其塑性铰线与实体板不同, 肋梁可起到阻滞裂缝发展的作用, 可以认为9区格式无梁楼盖的肋梁布置是合理的。
2.3 应变
整理分析19对应变测点的数据, 其中12对测点数据较为完整、合理, 绘制其相应的应变-荷载曲线, 见图9, 其规律及特点如下:1) 测点17和测点36的应变-荷载曲线变化趋势相同, 其余11对测点的应变-荷载曲线变化趋势均相反;2) 加载前期, 应变与荷载大致呈线性关系, 当荷载超过4kN/m2后, 应变与荷载呈非线性关系, 这是由材料不匀质、混凝土开裂并产生塑性变形造成的;3) 板面柱角区域 (测点1) 为拉应变, 板面中间区域 (测点4, 5, 8, 11~15, 18, 19) 为压应变;4) 板底中间区域 (测点23, 24, 27, 30~34, 37, 38) 为拉应变, 板底柱角区域 (测点20) 为压应变;5) 测点1, 31, 37在加载后期所采集到的数据出现异常, 推断应变片可能出现故障, 故应变-荷载曲线未体现测点1, 31, 37在加载后期的数据。
图9 试验应变-荷载曲线
3 结论
(1) 9区格式无梁楼盖缩尺结构模型表现出了较好的静力学性能, 达到设计荷载前, 结构保持良好的线弹性。设计荷载 (4kN/m2) 下, 结构最大挠度为跨度的1/2 485;超载150%情况下, 结构最大挠度为跨度的1/396, 结构变形特征与实体板类似。
(2) 试验加载过程中, 板底裂缝首先产生在跨中矩形区格底面, 并由矩形区格往周边梯形区格和内部肋梁边发展;板面裂缝主要产生在支座区域。楼盖并未产生沿45°方向向四角扩展的裂缝, 裂缝走势与实体板不同。说明肋梁可起到阻碍裂缝发展的作用, 肋梁网格布置合理。
(3) 整个加载-卸载过程中, 结构始终保持完好的几何形状。荷载达到10kN/m2时, 最大挠度为10.86mm, 板底裂缝最大宽度为0.31mm, 板面最大裂缝宽度为0.19mm, 此时结构仍具有承载能力。由此可见, 结构刚度大, 承载力好, 适用于荷载和跨度较大的多层建筑的楼盖结构。
[2] 程志军, 王晓峰.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 (CECS 175:2004) 介绍[J]. 建筑结构, 2006, 36 (3) :87-90.
[3] 胡松, 黄勇, 陈波, 等. 基于石膏空腔模的无梁楼盖拓扑优化及拓扑结构静力特性研究[J]. 空间结构, 2015, 21 (1) :54-63.
[4] 胡松, 黄勇, 张璐. 基于ANSYS的石膏空腔模无梁楼盖拓扑优化设计[J]. 贵州科学, 2015, 33 (1) :25-29.
[5] 周理, 罗安均, 石龙. 一种石膏空芯内置模:CN203546996U[P]. 2014-04-16.
[6] 周理, 黄勇, 白小东.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组合内置模:CN202689281U[P]. 2013-01-23.
[7] 顾祥林. 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