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试验研究
0 引言
工程中一般把桩径≥0.8m
与常规钻孔灌注桩相比, 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泥皮、沉渣过厚和应力释放导致的孔壁松弛问题更加突出, 成桩质量难于保证且受力机理更加复杂, 再加上采用后注浆技术, 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合理注浆量和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成为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本文通过苏州金鸡湖周边的5个超高层项目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试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分析了苏州地区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和后注浆的合理注浆量, 为苏州地区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提供参考。
1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的加固机理和注浆方式
1.1 加固机理
后注浆是指钻孔灌注桩在成桩后, 通过预埋的注浆通道用一定的压力把水泥浆压入桩底或桩侧, 通过对桩底、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注浆起到加固作用, 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 减小沉降。单桩极限承载力增强的机理如下:1) 固化效应:泥皮和沉渣因注浆被固化;2) 充填胶结效应:粗粒土因渗入注浆被胶结;3) 加筋效应:细粒土因劈裂注浆形成加筋复合土。
1.2 注浆方式
根据注浆位置, 后注浆可分为桩端后注浆、桩侧后注浆和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三种方式
2 苏州地区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试验
2.1 苏州中心广场项目试桩试验
2.1.1 工程概况
苏州中心广场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湖西CBD核心区域, 该项目地块面积约20.9万m2, 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3万m2, 地下总建筑面积约40万m2, 由7栋塔楼和裙房组成。3#~6#塔楼均为办公建筑, 其中3#塔楼地下4层, 地上32层, 建筑高度151.2m;4#塔楼地下4层, 地上25层, 建筑高度125.2m, 5#, 6#塔楼地下3层, 地上21层, 建筑高度99.8m。7#塔楼为酒店建筑, 地下3层, 地上37层, 建筑高度156.2m。8#, 9#塔楼均为公寓建筑, 其中8#塔楼地下3层, 地上47层, 建筑高度181.6m;9#塔楼地下3层, 地上56层, 建筑高度209.6m。
2.1.2 地质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太湖冲湖积平原区, 场地地质概况见文献
2.1.3 试桩方案
由于本项目地下室不设永久沉降缝, 对塔楼核心筒与外围框架柱、裙房柱以及纯地下室框架柱之间的差异沉降要求较高, 必须充分利用变刚度设计进行持力层的选择。因本项目建筑高度高、荷载大, 宜选用直径较大、桩长较长的钻孔灌注桩, 且桩端的持力层应较好。结合周边地块试桩设计资料, 确定3#, 4#, 7#塔楼采用直径900mm钻孔灌注桩, 采用桩端后注浆, 单桩桩端注浆量 (即水泥用量) 为2.0t, 以 (12) 2粉黏夹粉砂层为桩端持力层;5#, 6#塔楼采用直径800mm钻孔灌注桩, 采用桩端后注浆, 单桩桩端注浆量为2.0t, 以 (11) 2粉土夹粉质黏土层为桩端持力层;8#, 9#塔楼采用直径1 000mm钻孔灌注桩, 采用桩端后注浆, 单桩桩端注浆量为4.0t, 以 (13) 1粉细砂层为桩端持力层, 具体的试桩参数见表1。
试桩参数 表1
塔楼号 | 桩号 |
桩径 /mm |
桩顶标 高/m |
桩底 标高/m |
桩长 /m |
持力层 |
预估极限 承载力标 准值/kN |
3# |
3TP1, 3TP2 | 900 | 3.10 | -78.35 | 81.45 | (12) 2 | 16 000 |
4# |
4TP1, 4TP2 | 900 | 3.10 | -78.35 | 81.45 | (12) 2 | 16 000 |
5# |
5TP1~5TP3 | 800 | 3.10 | -63.50 | 66.6 | (11) 2 | 12 500 |
6# |
6TP1~6TP3 | 800 | 2.00 | -66.80 | 68.8 | (11) 2 | 12 000 |
7# |
7TP1, 7TP2 | 900 | 2.50 | -76.80 | 79.3 | (12) 2 | 16 000 |
8# |
8TP1, 8TP2 | 1 000 | 2.60 | -94.00 | 96.6 | (13) 1 | 30 000 |
9# |
9TP1, 9TP2 | 1 000 | 2.60 | -94.00 | 96.6 | (13) 1 | 30 000 |
注:塔楼桩身混凝土均为水下C45混凝土;桩顶、桩底标高均为相对标高;8#塔楼试桩8TP2在施工过程由于注浆管堵塞而无法进行后注浆, 其余试桩均为后注浆。
2.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2列出了各塔楼试桩静载荷试验的主要结果。3#, 4#, 6#~9#塔楼试桩的荷载-沉降 (Q-s) 曲线如图1~3所示, 由于5#塔楼试桩的Q-s曲线与6#塔楼的类似, 故未单独列出。
从表2试验结果和图1~3的Q-s曲线可知, 3#, 4#, 5#, 6#, 7#塔楼试桩Q-s曲线均为缓降型, 试桩桩顶累计沉降量均小于30mm, 12根试桩均未达到《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塔楼试桩结果汇总 表2
塔楼号 |
桩号 | 加载值/kN |
桩顶沉降/mm |
极限承载力 标准值/kN |
|
累计 |
残余 | ||||
3# |
3TP1 3TP2 |
16 000 16 000 |
15.23 19.43 |
8.41 11.73 |
16 000 16 000 |
4# |
4TP1 4TP2 |
16 000 16 000 |
25.96 23.41 |
21.52 15.04 |
16 000 16 000 |
5# |
5TP1 5TP2 5TP3 |
12 500 12 500 12 500 |
29.17 16.58 22.48 |
15.53 10.11 17.37 |
12 500 12 500 12 500 |
6# |
6TP1 6TP2 6TP3 |
12 000 12 000 12 000 |
24.85 27.17 22.61 |
21.21 19.22 13.09 |
12 000 12 000 12 000 |
7# |
7TP1 7TP2 |
16 000 16 000 |
21.69 21.52 |
17.73 16.47 |
16 000 16 000 |
8# |
8TP1 8TP2 |
30 000 21 000 |
92.31 161.53 |
58.74 135.61 |
30 000 15 000 |
9# |
9TP1 9TP2 |
30 000 28 500 |
107.12 147.21 |
89.48 112.10 |
27 000 27 000 |
2.2 东方之门试桩试验
2.2.1 工程概况
东方之门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西岸, 是由两栋超高层建筑组成的双塔连体建筑, 分南、北塔楼和南、北裙房等, 塔楼总高度为278m, 裙房总高度为50m左右, 地下5层, 基础底板面建筑标高为-19.45m。东方之门项目与苏州中心广场项目距离很近, 两者属同一地质单元, 土层分布及土性特征基本相同。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考虑造价和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较高等因素, 共进行了三批直径1 000mm的钻孔灌注桩试桩, 第一批试桩采用桩端不注浆, 第二、三批试桩均采用桩端后注浆, 后二批试桩的单桩注浆量均为2t, 三批试桩的参数和结果见表3, 其Q-s曲线见文献
东方之门三批试桩参数及结果对比 表3
批次 | 桩号 |
桩长 /m |
持力 层 |
后注 浆 |
加载值 /kN |
桩顶沉降/mm |
极限承载力 标准值/kN |
|
累计 |
残余 | |||||||
第一批 |
S1 S2 |
83.8 83.8 |
(12) 2 (12) 2 |
否 否 |
12 000 15 300 |
95.55 84.70 |
79.61 68.54 |
9 414 12 400 |
第二批 |
ST4 ST5 ST6 |
83.8 83.8 83.8 |
(12) 2 (12) 2 (12) 2 |
是 是 是 |
15 060 15 500 15 500 |
31.10 33.59 37.66 |
12.00 11.33 14.69 |
15 060 15 500 15 500 |
第三批 |
SZ-T-1 SZ-T-2 SZ-T-3 |
95.1 95.1 95.1 |
(13) 1 (13) 1 (13) 1 |
是 是 是 |
19 300 19 300 19 300 |
36.77 35.26 35.73 |
19.34 13.33 15.73 |
19 300 19 300 19 300 |
注: (12) 2为粉质黏土层, (13) 1为细粉砂层。
从表3试验结果和文献
2.3 新鸿基超高层项目试桩试验
2.3.1 工程概况
新鸿基超高层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CBD商圈核心区域, 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 塔楼共76层, 高度为303.7m;设4层地下室, 地下室板底相对标高为-20.200m;基础为桩筏基础。新鸿基超高层项目与苏州中心广场项目一湖之隔, 两者属同一地质单元, 土层分布及土性特征虽有一定差异, 但总体相似, 金鸡湖东区域的地质条件总体优于金鸡湖西区域的地质条件。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由于建筑物荷载较大, 对单桩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较高, 设计采用直径1 000mm的钻孔灌注桩, 以 (13) 细粉砂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采用双套筒对地下室底板以上土体进行隔离。试桩TP1采用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 试桩TP2不注浆, 试桩TP3采用桩端后注浆, 将上述3个试桩进行比较, 试桩测试包括抗压静载荷试验和桩周侧阻力测试。3个试桩的参数和结果见表4, 其Q-s曲线、桩身轴力分布、桩侧摩阻力变化曲线、桩端阻力变化曲线见文献
新鸿基超高层项目试桩参数及结果对比 表4
桩号 |
桩长 /m |
持力 层 |
后注 浆 |
加载值 /kN |
桩顶沉降/mm |
极限承载力 标准值/kN |
|
累计 |
残余 | ||||||
TP1 |
90 | (13) | 是 | 39 000 | 69.38 | 22.66 | 39 000 |
TP2 |
90 | (13) | 否 | 23 500 | 161.20 | 129.79 | 16 450 |
TP3 |
90 | (13) | 是 | 30 500 | 54.19 | 12.09 | 30 500 |
从表4试验结果和文献
2.4 九龙仓国金中心试桩试验
2.4.1 工程概况
九龙仓国金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CBD商圈核心区域, 西面正对金鸡湖, 主塔楼地上93层, 地下4层, 建筑高度450m, 总建筑面积393 208m2, 桩顶相对标高-22.00m。九龙仓国金中心项目与新鸿基超高层项目一路之隔, 两者属同一地质单元, 土层分布及土性特征基本相同。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由于建筑物荷载巨大, 对单桩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更高, 设计采用直径1 000mm的钻孔灌注桩, 以 (13) 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2010年7月第一批试桩未达到预估极限承载力, 后经调整注浆参数, 改进施工工艺, 2010年11月进行了第二批试桩, 两批试桩的设计参数和结果见表5
九龙仓国金中心两批试桩设计参数及结果对比 表5
批次 |
桩号 |
桩长 /m |
持力 层 |
后注 浆 |
注浆量 /t |
加载值 /kN |
桩顶累 计沉降 /mm |
极限承 载力标 准值/kN |
第一批 |
4# 5# |
90.1 90.1 |
(13) (13) |
是 是 |
— — |
20 300 17 200 |
>144 >105 |
<20 300 <17 200 |
第二批 |
SZ6 SZ7 SZ8 SZ9 |
92.6 92.6 92.6 92.6 |
(13) (13) (13) (13) |
是 是 是 是 |
3 5 5 7 |
30 000 30 000 30 000 30 000 |
63.41 45.53 62.82 49.22 |
30 000 30 000 30 000 30 000 |
从表5试验结果可知, 第一批试桩基本呈现桩端未注浆钻孔灌注桩的特征, 施工单位也不能提供单桩注浆量, 初步判断此批试验可能未进行桩端后注浆, 第二批4根试桩加载至30 000kN均未达到基桩检测规范规定的终止加载条件, 试桩的承载力还有提高的可能, 采用桩端后注浆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比第一批试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提高约1.7倍;超过合理注浆量后, 再加大单桩注浆量, 对减小单桩桩顶沉降量、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效果不明显。
2.5 中南中心试桩试验
2.5.1 工程概况
中南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西侧, 南临苏惠路, 西临星阳街, 占地面积2.5万m2, 建筑面积约50万m2, 地下5层, 地下室板底相对标高为-28.800m, 裙房地上8层, 塔楼地上138层, 建筑高度729m。中南中心项目与苏州中心广场项目属同一区域, 两者土层分布及土性特征基本相同。
2.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由于建筑高度很高, 荷载巨大, 设计采用直径1 100mm的钻孔灌注桩, 以 (13) 2粉细砂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采用桩端+桩侧联合后注浆, 并用双套筒对地下室底板以上土体进行隔离, 单桩桩端注浆量为4.5t, 单桩桩侧注浆量为1.5t, 塔楼区域4根试桩的参数和结果见表6
中南中心试桩参数及结果对比 表6
桩号 |
桩长 /m |
持力层 | 后注浆 |
加载值 /kN |
桩顶沉降/mm |
极限承载力 标准值/kN |
|
累计 |
残余 | ||||||
SJZA | 110 | (13) 2 | 是 | 32 000 | 11.82 | 5.05 | 32 000 |
SJZB |
110 | (13) 2 | 是 | 32 000 | 13.30 | 5.38 | 32 000 |
SJZC |
110 | (13) 2 | 是 | 32 000 | 11.35 | 4.82 | 32 000 |
SJZD |
110 | (13) 2 | 是 | 32 000 | 12.69 | 4.93 | 32 000 |
从表6试验结果可知, 4根试桩加载至32 000kN时, 均未达到基桩检测规范规定的终止加载条件, 试桩桩顶累计沉降量均小于14mm, 试桩的回弹率均在57%以上, 试桩的极限承载力还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3 单桩桩端注浆量确定
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合理桩端注浆量应根据桩长、桩径、桩端和桩周土层特性、成孔时间、沉渣厚度、承载力需要提高的幅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通常通过现场不同注浆量的试桩试验对比确定。
关于单桩桩端注浆量的估算在桩基规范和上海地基基础规范均有规定, 具体如下:
桩基规范中单桩桩端注浆量估算公式为:
式中各参数定义见桩基规范。
上海地基基础规范中规定:桩端后注浆应保证一定的注浆量, 注浆量的大小与桩径、桩长、土层性质有关密切, 可根据桩端土层条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综合确定;根据上海地区部分已有工程经验, 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注浆量, 建议一般需大于表7中的数值。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最少注浆量 表7
桩直径/mm |
6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最少注浆量/t |
1.2 | 1.6 | 2.0 | 2.5 | 3.0 |
从以上两个规范的规定可以看出, 上海地基基础规范要求的注浆量远大于桩基规范, 桩基规范为全国性规范, 要考虑到全国各个地方的地质情况, 上海地基基础规范的规定为上海地区部分已有工程的经验总结, 对上海地区的地质适用性更强。苏州离上海很近, 都属于深厚软土地区, 上海地基基础规范的规定对苏州地区单桩桩端注浆量的估算指导意义更大。合理的注浆量是确保桩的极限承载力增幅达到要求的重要因素, 过量的注浆会增加不必要的消耗, 从九龙仓国金中心不同桩端注浆量试桩试验也可以看出, 注浆量超过合理范围后, 再增加注浆量对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效果不明显。结合本文所列的5个超高层项目的试桩试验结果, 建议苏州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直径1 000mm的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桩端后注浆量的合理范围为2~4t, 其他直径的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量可参考此值适当增减。
4 单桩承载力确定
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必须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但对试桩之前设计的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估算, 桩基规范和上海地基基础规范均有规定, 具体如下:
桩基规范采用钻孔灌注桩设计参数提高法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进行估算, 公式如下:
Quk=Qsk+ Qgsk+ Qgpk=u∑ψsjqsjklj +u∑ψsiβsikqsiklgi+ψpβpqpkAp (2)
式中各参数定义见桩基规范。
(2) 上海地基基础规范给出的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估算公式与非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估算公式完全相同, 如下:
式中各参数含义见上海地基基础规范。
上海地基基础规范关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估算也是采用的灌注桩设计参数提高法, 其后注浆桩周土极限摩阻力标准值、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根据土的名称、土层埋藏深度和土的性质取钻孔灌注桩极限侧摩阻力和极限端阻力的上限值, 并分别乘以综合调整系数1.2。
综合上述5个项目的试桩数据, 采用桩基规范中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估算公式 (本文中公式 (2) ) 计算时, 后注浆桩侧阻力增强系数βsi和桩端阻力增强系数βp的数值可按表8 (表8数据来自桩基规范表5.3.10中数据上限值) 取。按本文公式 (2) 计算出苏州中心广场项目的直径1 000mm的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26 474kN。
后注浆桩侧阻力增强系数βsi和桩端阻力增强系数βp上限值表8
土层名称 |
黏性土、粉土 | 粉砂、细砂 |
βsi |
1.8 | 2.0 |
βp |
2.5 | 2.8 |
根据上海地基基础规范中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估算公式 (本文中公式 (3) ) 计算出苏州中心广场项目的直径1 000mm的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26 238kN。可见, 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数值基本相同
5 结论和建议
(1) 采用后注浆可减少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的离散性, 固化桩端沉渣和桩侧泥皮的效果明显, 能有效提高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
(2) 通过后注浆桩与普通桩静载荷试验对比可知, 后注浆改变了桩身轴力分布, 延长桩基弹性工作阶段, 提高了单桩极限承载力, 减小了桩基沉降。
(3) 新鸿基超高层项目试桩桩端阻力测试数据表明, 普通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在极限荷载作用下, 桩端与桩侧阻力比不足18%, 采用后注浆后, 桩端与桩侧阻力比不足3%, 表明大直径超长后注浆钻孔灌注桩为摩擦型桩。
(4) 合理的注浆量应根据桩长、桩径、土层特性以及极限承载力需要提高的幅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宜通过现场不同注浆量的试桩试验对比确定, 本文结合5个超高层项目的试桩试验结果, 建议苏州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直径为1 000mm的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桩端后注浆量的合理范围为2~4t。
(5)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必须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通过对桩基规范和上海市地基基础规范中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力标准值估算公式的估算结果和试桩试验结果的对比, 提出试桩前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可按桩基规范增强系数的上限值取值。
[2]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 08-11—2010[S].上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2010.
[3] 夏群.超高层建筑中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分析及其应用[J].工程勘察, 2012 (11) :37-43.
[4] 钟建敏.苏州中心广场项目南区桩基设计与优化[J].建筑结构, 2018, 48 (18) :101-106.
[5]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6] 严敏, 芮明倬, 李自强.桩底后注浆超长灌注桩在东方之门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 2009, 39 (S1) :778-780.
[7] 赵建忠, 王干, 兰宏亮.苏州地区超长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特性分析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工程技术版) , 2012, 25 (3) :19-22.
[8] 袁秦标, 袁美翠, 徐海龙.苏州中南中心正循环钻孔举反循环清孔试桩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 2016, 47 (7) :20-23.
[9] 李自强.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不同的计算方法的比较[J].建筑结构, 2014, 44 (14) :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