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进展
0 引言
当前, 在多层大跨度、大空间建筑、高层建筑楼盖以及储仓和消化池等特种结构中常可见到预应力技术的身影。在近十多年中, 预应力材料、设备的生产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工程经验得到丰富的积累, 相关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亦趋于大型化和复杂化。这样的改变一方面促进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多样化发展, 涌现了一系列新型预应力结构体系, 如纤维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后张预应力叠合结构等;另一方面, 它使得传统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不再全面适用, 有必要进行完善和补充
文中将结合本课题组主编的两本规范:国家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1 新理论
1.1 全面考虑次内力的设计方法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特征已由简单受力构件转变成复杂受力结构。预应力次内力包括次弯矩、次剪力、次轴力和次扭矩等, 一般对结构设计有重要影响的是次弯矩, 但在复杂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次轴力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
文献
事实上, 实际建筑均为空间结构, 在预应力空间框架中, 尚应考虑次内力的空间效应。文献
1.2 预应力超长结构的设计方法
在大型工业和民用建筑中,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长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收缩徐变、水化热以及温差等效应将使超长结构产生变形, 导致结构大范围开裂, 影响建筑正常使用
与传统的超长结构定义不同, 本课题组提出了“广义超长结构”的概念, 认为“当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体长度小于混凝土规范规定, 由于结构约束较强, 导致在荷载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差等间接作用下, 构件受力超过设计限值时”, 该结构便可视为超长结构
超长结构中混凝土的开裂与约束作用密切相关。“抗”和“放”是传统混凝土抗裂的两大原则, 其中“放”便是对约束的释放。在此基础上, 本课题组提出了更为能动的“防”的概念, 认为应在设计阶段便引入裂缝控制的概念, 主要是通过合理布置侧向约束 (柱、墙等) 来实现良好的裂缝控制效果。
2 新结构
2.1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截面小、裂缝易控制等优点, 适用于大跨、重载结构。课题组进行了10榀接近足尺的大比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竖向静力及竖向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对其破坏形态、裂缝的开展与分布、刚度变化、弯矩调幅、抗震性能等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提出考虑次内力包括次弯矩、次轴力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抗弯极限承载力、抗裂度、刚度及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国家规范中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默认型钢上翼缘受压屈服, 对于受拉或受压不屈服的情况可能并不适用, 在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情况下建议参考文献
2.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体外预应力结构相比于体内预应力具有截面小、自重轻、易更换等特点, 故在新建结构及既有结构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体外预应力结构中, 需要格外注意体外筋的防腐措施, 避免体外筋的腐蚀。
体外预应力梁与无粘结预应力梁在受力原理上基本相同, 故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可按无粘结预应力构件的方法进行计算。但相比无粘结预应力结构, 体外预应力结构尚存在二次效应, 故其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增量要明显小于无粘结预应力结构
2.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
上海规程中对纤维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进行了相关规定。有关条文主要参照了我国现行规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 (
2.4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构件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构件具有施工简便、抗裂性好、承载力高、绿色环保等特点, 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且符合当前建筑结构产业化的需求
3 新工艺、新材料
3.1 缓粘结预应力筋
缓粘结筋作为一种新的工艺形式, 利用时间差, 很好地避免了无粘结筋与有粘结筋各自的缺点。它在张拉阶段与混凝土间可自由滑动, 接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可有效减少预应力损失。在使用阶段, 随着缓粘结剂的凝固, 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实现有效的粘结, 此时可视为有粘结预应力结构
缓粘结剂作为该技术的关键核心, 需要注意。其在张拉使用期内具有一定粘性, 固化后则具有很高强度。当温度高于20℃时, 缓粘剂的粘度较小, 对张拉时的预应力损失影响不大;当温度低于20℃时, 粘度增大, 摩擦损失会相应增大, 不可忽视。实际工程经验表明, 可通过持荷超张拉抵消此部分损失。在使用缓粘结筋时, 需要注意施工现场的温度, 过高的温度将会加速缓粘剂的硬化, 在使用前应对缓粘结筋进行检验, 保证其有效性。上海规程对缓粘结筋张拉时的温度及持荷时间等做出了规定。
3.2 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置筋
有粘结、无粘结混合配置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结合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两种结构的优势:预应力筋使用效率高, 便于预应力筋线形优化, 预应力损失相对较小, 局部承压小, 结构变形恢复能力及节点性能良好, 施工方便快捷, 便于分批张拉, 施工周期较短。该类结构特别适用于由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的大跨重载结构, 亦可用于转换结构中。目前, 这种工艺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工程中已得到应用, 如位于美国西雅图的One Pacific Tower, 该建筑结构中转换梁采用了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筋的方式;位于中国上海的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在一级次梁中也采用了这种工艺。
基于已有的研究, 上海规程对无粘结筋在总预应力筋中的占比进行了限制, 应小于0.3, 此时混合配筋梁的力学性能接近有粘结预应力结构, 同时又能获得无粘结筋带来的优点
3.3 基于物联网的数控张拉技术
预应力张拉是预应力施工中一项基本技术, 当前存在着张拉精度低、无法同步施工等缺陷
预应力数字化智能张拉系统开发过程中, 经过四代机的反复改进, 它的功能组件完善, 性能稳定。最新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 实施远程遥控施工:现阶段的施工仍是在现场进行操作, 并在远程服务器端进行施工监控;2) 专家辅助人工智能: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 开发中植入专家分析判断能力, 采用人工智能提高控制能力和工况判断能力, 节省劳动力, 精度高, 效率高;3) 高集成度轻型便携:本套设备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到设备的便携性能, 其配置部件均以性能稳定可靠轻巧的要求选配, 其高便携性可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 缩短工期。
3.4 环氧涂层钢绞线
环氧涂层钢绞线是将有机环氧树脂涂覆于正常的裸钢绞线表面, 具有耐腐蚀性强、耐磨、与混凝土粘结强等优点, 适用于腐蚀情况严峻地区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4 结论与展望
由上述介绍可见, 我国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有了相当的进展。一方面设计理论在应用与研究的过程中, 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改进;另一方面, 为满足新的建筑使用要求, 各种新的预应力结构体系、工艺、材料等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运用, 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总的来说, 当前两部新规范中全面考虑次内力的设计方法更为安全可靠, 充分考虑了约束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另外, 与以往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相比, 两部规范涵盖了更多的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 其适用范围更加全面, 符合当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当然, 相关规范中也存在不足, 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熊学玉, 黄鼎业.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 369—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GJ 08-69—2015[S].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5]张德峰, 吕志涛.侧向约束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压力的影响[J].建筑结构, 2001, 31 (5) :51-52.
[6]熊学玉.用约束次弯矩法直接计算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2, 15 (S1) :122-127.
[7]熊学玉, 朱莉莉, 赵勇.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极限强度分析[J].结构工程师, 2000, 16 (1) :20-23, 15.
[8]熊学玉, 李媛, 程琛.全面考虑次内力影响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承载力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 38 (1) :5-8.
[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10]熊学玉, 吕品, 顾炜, 等.某综合体育馆训练场预应力主梁次内力研究[J].建筑结构, 2011, 41 (3) :55-58, 83.
[1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12] 顾炜.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变分析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9.
[13]熊学玉, 顾炜, 李亚明.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长期监测与分析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 (2) :448-457.
[14]熊学玉, 高峰.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 2011, 43 (6) :477-484.
[15]熊学玉, 高峰, 苏小卒.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和设计理论[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9 (8) :19-26.
[16]熊学玉, 高峰, 李亚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裂缝控制试验分析及计算[J].工业建筑, 2011, 41 (12) :20-23.
[17]熊学玉, 高峰.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弯矩调幅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0 (11) :48-52.
[18]徐杰, 傅传国, 戴航, 等.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J].工业建筑, 2007, 37 (S1) :571-574.
[19]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0]贺志启, 刘钊, 王景全.基于挠度的体外预应力梁应力增量统一算法[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4 (9) :90-96.
[21]牛斌.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状态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00, 33 (3) :7-15.
[22]顾炜, 熊学玉, 黄鼎业.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探讨[J].建筑结构, 2006, 36 (S1) :516-521.
[23]薛伟辰.有粘结预应力纤维塑料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 1999, 29 (12) :11-13.
[24]薛伟辰.新型FRP筋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J].铁道学报, 2003, 25 (5) :103-108.
[25]薛伟辰, 谭园, 王晓辉.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 2008, 38 (3) :111-116.
[26]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50508—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27] 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混凝土结构:ACI 440.4R-04[S].底特律:美国混凝土协会, 2004.
[28]朱张峰, 郭正兴, 汤磊.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受力性能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 2015, 31 (4) :280-284.
[29]吴方伯, 刘彪, 邓利斌, 等.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空心楼板静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14, 29 (12) :10-19.
[30]张建玲, 宋玉普.缓粘结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8, 41 (2) :54-59.
[31]尚仁杰, 张强, 周建锋, 等.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 2008, 38 (11) :24-27.
[32]吴转琴, 尚仁杰, 洪光, 等.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验研究[J].建筑结构, 2013, 43 (2) :68-70.
[33] 张森.有粘结与无粘结混合配置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15.
[34]熊学玉.基于物联网的预应力智能化张拉成套技术开发应用[J].施工技术, 2015, 44 (21) :55-59.
[35]马伟杰, 单继安, 费汉兵.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性能对比研究[J].金属制品, 2014, 40 (1) :54-58.
[36]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JG/T 387—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