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设计方法综述
0 概述
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密度持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当今的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相继成为各国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建筑业由于需要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建筑业应当沿着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前进。
木材由于具有资源易于再生、绿色环保、保温隔热性好等优点,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互协调,其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随着近十年来材料技术的发展,诸如正交胶合木(Cross Laminated Timber, 简称CLT)等新型工程木产品的诞生,使得建造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成为可能。为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解决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的问题,木材不能局限于以往三层及三层以下的低矮建筑,近些年,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取得了快速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枚举了一批全球新建的典型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以期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分析来洞悉当前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然后总结了当前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常用的结构体系类型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基于上述在节点及结构体系两个层面的问题,对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开展了一系列试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部分结构体系的抗震机理;最后,概括了适用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1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发展概况
1.1 典型建筑案例介绍
自2008年建起第一幢木结构CLT高层后,世界各国纷纷响应这个理念,各地建起了一些示范建筑。最早于2009年,伦敦建成了一幢名为“Stadthaus”的9层公寓式建筑(图1)
2015年,挪威卑尔根建成了一幢名为“Treet”的14层木结构建筑(图3),该建筑总高52.8m,采用了胶合木梁柱框架-CLT剪力墙的结构体系,其中胶合木构件尺寸较大,以满足其炭化速率达到耐火极限要求,并且基于防火考虑,金属连接件、钢板和销轴等均未置于木构件表面。“Treet”的主要竖向和水平荷载由设有斜撑的胶合木梁柱框架承担,并且为了控制振型和防火,其中的两个楼面和屋面采用了混凝土楼板。
2016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建成了一幢高达53m的18层木混合结构建筑(图4)
上述已建成的木结构及木混合结构建筑对当前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研究及工程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受其影响,尚有多幢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目前处于建造、设计或规划中。如奥地利维也纳正在建造一幢名为“HOHO维也纳大厦”的24层木混合(采用混凝土核心筒)建筑(图5),目前已接近于竣工状态,法国和美国分别在规划35层和42层的木结构建筑,英国伦敦更是提出了建造高度达300m的30层木结构建筑的设想。
1.2 结构体系类型
通过上述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案例的枚举,可以看出,未来的多高层木结构及木混结构建筑将朝着高度更高、结构体系更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常用的多高层木结构及木混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类型包括轻型木结构体系、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CLT剪力墙结构体系、上下组合木结构体系、混凝土核心筒木结构体系以及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等。
轻型木结构体系是由断面较小的规格材均匀密布连接组成的一种结构形式,轻型木结构体系具有经济、安全、结构布置灵活的特点。在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木梁柱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斜向支撑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在地震区采用该种结构类型的木结构建筑在造价方面较为经济,且可以较好地协调框架和支撑的受力,使木结构建筑同时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和良好的抗震性能。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主要通过梁柱构件竖向承重,通过剪力墙来承担侧向荷载,其中,剪力墙可为轻木或CLT剪力墙;该结构类型可充分发挥剪力墙体系抗侧性能较好和框架结构空间布置灵活的优势,且当剪力墙布置较密而形成筒体时,也可形成木框架-木核心筒结构形式。CLT剪力墙结构体系由CLT墙板承担侧向荷载,具有抗侧刚度大、装配化程度高、耐火及保温性能好等优点。在上下组合木结构体系中,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上部采用纯木结构,如轻木-混凝土上下组合、CLT剪力墙-混凝土上下组合、木框架-剪力墙-混凝土上下组合等。在混凝土核心筒木结构体系中,主要抗侧力构件为混凝土核心筒,竖向承重构件采用木框架、木框架支撑或CLT剪力墙。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主要的竖向荷载由钢框架承担,而所受水平荷载由钢框架和木剪力墙共同承担。
1.3 问题分析
虽然当前针对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科学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各国工程建设也正方兴未艾,然而,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1)梁柱节点刚度问题,由于安装需要与施工偏差,木构件上的螺栓孔直径大于螺栓直径,胶合木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较低。2)木框架梁柱结构体系的抗侧性能问题,因木材较低的横纹抗拉强度,侧向力作用下的梁柱节点区易出现螺栓孔周横向受拉裂缝及劈裂缝,且节点本身转动刚度较小、耗能能力不足,该结构体系的抗侧能力较有限;为了提高结构体系整体抗侧刚度,有必要采用在原有木框架结构中设置斜向支撑或剪力墙的措施,或改用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下面从节点、体系和设计方法层面,介绍近几年部分学者在多高层木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
2 多高层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在地震中,节点是整个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最容易破坏的部位,且节点性能对结构体系诸如层间位移角等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此外,不同种类的构件通过节点连接成了体系多样的结构,在结构体系经历地震作用时,构件与节点间、构件与构件间的内力传递机制及协同受力机制直接决定了多高层木结构的抗震性能。下面将分别从节点性能研究和结构体系性能研究两方面来阐述多高层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概况。
2.1 节点性能
为了提高传统螺栓连接梁柱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国内学者相继研究了预应力套管螺栓连接梁柱节点、基于紧固件和FRP强化的螺栓连接梁柱节点、通过隅撑加强的螺栓连接梁柱节点、螺钉连接胶合木梁柱节点。
2.1.1 预应力套管螺栓连接节点
预应力套管螺栓连接梁柱节点(图6)由木构件、钢板、套管、高强螺栓、螺母和垫片组成。组装时将套管从钢板两侧塞入木孔,组装完成后对高强螺栓施加预应力,高强螺栓的预紧力通过螺母传给垫片,当外力使木构件相对钢板产生运动趋势时,垫片、钢板、钢管之间的预压力将会使得三者的接触面上产生摩擦力;此种节点属于通过改善连接区域的销轴性能,从而使其力学性能获得提升的一类梁柱节点形式。研究表明:预应力套管螺栓连接梁柱节点安装便利,且通过摩擦力克服了孔洞间隙造成的不利影响;该节点在高强螺栓出现显著预应力损失前能够提供较饱满的滞回曲线和很强的耗能能力;随着转动变形增大,套管与钢板间静摩擦力被克服,螺栓预应力损失提高,滞回曲线“捏拢”现象趋于明显
2.1.2 基于紧固件和FRP强化的节点
通过在连接区域贯穿光圆螺杆、自攻螺钉等紧固件或包裹FRP布,限制了木材在横纹拉力下的过早开裂,进而强化了连接区域木材的性能,达到提高螺栓连接梁柱节点力学性能的目的。
对于经光圆螺杆加强(图7)螺栓连接梁柱节点,研究表明:经光圆螺杆加强的节点强度显著提高,裂缝发展速度和裂缝宽度均低于传统节点
通过采用FRP包裹节点区域木构件,可以起到限制裂缝发展的目的。通过对节点拟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FRP可避免或延缓木梁的受拉脆性破坏,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强度,并降低木材缺陷对其受弯性能的影响
2.1.3 隅撑加强节点
相较于斜撑,隅撑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较小。基于试验研究了隅撑加强的螺栓连接梁柱节点(图8)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该类节点拥有较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经隅撑加强后,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显著提高
2.1.4 螺钉连接胶合木梁柱节点
在螺栓连接中,正常加工精度下的螺栓孔直径应当较螺栓直径大0.5~1mm,因此,基于螺栓连接的梁柱连接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初始安装间隙,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较小。考虑到基于自攻螺钉加强后,螺钉表面可以与木材紧密贴合,基于试验测试了自攻螺钉加强的螺栓连接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图9)。研究表明:加载过程中,节点经历了弹性、受压区木材压溃、压溃区木材压实三个阶段;节点屈服前,不存在低初始刚度阶段;节点延性较好。
2.2 结构体系性能
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体系方面,国内学者系统地研究了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和预应力CLT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2.2.1 木框架-剪力墙结构
对于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其剪力墙可选轻木剪力墙和CLT剪力墙两种方案。对于胶合木框架-轻木剪力墙结构,试验结果表明:胶合木框架-轻木剪力墙的破坏模式以面板螺钉连接的破坏为主,其弹性抗侧刚度可视为胶合木框架和木剪力墙的弹性抗侧刚度之和
2.2.2 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结构
对于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先后依次开展了针对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墙体的拟静力试验、针对该类钢木混合结构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图10)
2.2.3 预应力CLT剪力墙结构
为了避免传统CLT剪力墙的节点区域过早发生集中破坏,提高对CLT板高抗压强度的利用,提出了自复位CLT剪力墙的概念,测试了预应力CLT剪力墙(图11)的抗侧力性能
3 多高层木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传统的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法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存在着设计性能目标单一的问题。鉴于此,针对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提出了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木剪力墙-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相关试验结果,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法
4 结语
大量的研究和工程实践都证明了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通过上述基于实际工程案例和理论研究现状方面的阐述,得到相关结论:在国外,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内,对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在其抗震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尽管如此,在当前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科学或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可以概括为:1)在材料方面,性能优越且满足高层木建筑对其力学性能需求的工程木的种类较有限;2)现有的防火措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木结构建筑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亟需开发更高效的防火技术;3)对于多高层木建筑的结构体系类型,在木结构与钢及混凝土结构间的组合形式上还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2] 阙泽利,李哲瑞,王菲彬,等.中高层木结构建筑用正交胶合木(CLT)在欧洲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建筑结构,2017,47(2):75-80.
[3] 熊海贝,宋依洁,戴颂华,等.装配式CLT建筑从模型到建造[J].建筑结构,2018,48(10):7-12.
[4] HE MINJUAN,ZHAO YI,MA RENLE.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lateral performance of pre-stressed tube bolted connection with high initial stiffness [J].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16,19(5):762-776.
[5] 何敏娟,刘慧芬,高承勇,等.光圆螺杆加强胶合木梁柱螺栓节点抗侧性能[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7):987-993.
[6] 熊海贝,刘应扬,姚亚,等.梁柱式木结构加固方法及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5):45-52.
[7] 陆伟东,孙洪锋,刘伟庆.自攻螺钉增强胶合木梁柱螺栓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37(4):80-86.
[8] HE MINJUAN,LIU HUIFENG.Comparison of glulam post-to-beam connections reinforced by two different dowel-type fasteners [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5,99:99-108.
[9] 杨会峰,刘伟庆.FRP增强胶合木梁的受弯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28(1):64-71.
[10] 宋二玮,陆伟东,岳孔.FRP增强胶合木梁弯曲蠕变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1,41(S2):463-465.
[11] WANG MINGQIAN,SONG XIAOBIN,GU XIANGLIN,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rotational behavior of bolted glulam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reinforced using CFRP sheets[C]//Proceedings of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Wuhan,2014:826-831.
[12] TAO DUO,HE MINJUAN,LI ZHENG.Rotational behavior of bolted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reinforced by wood knee brace [C]//Proceedings of the 15th World Conference on Timber Engineering.Seoul,2018.
[13] 郑维,刘杏杏,陆伟东.胶合木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34(2):104-112.
[14] 陈志琪.胶合木框架-CLT剪力墙及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7.
[15] 熊海贝,刘应扬,扬春梅,等.梁柱式胶合木结构体系抗侧力性能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8):1167-1175.
[16] HE MINJUAN,LI ZHENG,LAM FRANK,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lateral performance of timber-steel hybrid shear wall systems [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2014,140(6):04014029.
[17] 王希珺,李征,何敏娟.基于承载力的多层钢木混合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2017,47(23):30-36.
[18] HE MINJUAN,LUO QI,LI ZHENG,et al.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imber-steel hybrid structure through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8,175:483-500.
[19] HE MINJUAN,SUN XIAOFENG,LI ZHENG.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of post-tensioned rocking single-panel CLT walls [C]//Proceedings of the 15th World Conference on Timber Engineering.Seoul,2018.
[20] 马宏旺,吕西林.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2):1429-1434.
[21] 李征,王希珺,何敏娟,等.钢木混和墙体抗侧性能试验及钢木混合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S2):72-78.
[22] SUN XIAOFENG,HE MINJUAN,LI ZHENG,et al.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CLT shear wall structures and post-tensioned CLT shear wall structures [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9,196:10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