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寺古建筑的测量方法应用

作者:邵亚飞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
摘要:以瞿昙寺的测量为主述, 介绍项目背景及工程概况, 测量采用米尺及全站仪的免棱镜观测, 阐述单体古建筑需要测量的内容要点及古建筑测量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古建筑 测量 建筑平面 建筑立面 全站仪
作者简介: 邵亚飞, 青海民族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实验员;
基金:青海民族大学校级理工科项目:青海河湟地区佛教寺院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2017XJQ09);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研究背景

青海河湟谷地由于存在多民族多宗教派系, 形成寺庙林立、特色鲜明的西部人文景观。除了闻名全国的塔尔寺、瞿昙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佑宁寺、夏琼寺、文都寺、白马寺、广惠寺等佛教寺院。张君奇[1]对青海古建筑进行了总体介绍;苏得措[2]对瞿昙寺的整体布局及建筑艺术风格进行了研究;柏景等[3]对甘、青、川、滇藏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及建筑群外部空间特性、主体建筑平面等特点进行了研究;唐栩[4]研究揭示了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李江[5]研究了明清甘青建筑体系、屋顶的相互组合形式及建筑中的木雕工艺及其斗拱的装饰化发展等。

综上所述, 已有成果研究主要偏重较著名的文物建筑, 如塔尔寺、瞿昙寺的综合介绍和藏传佛教建筑的工艺特色等, 而对瞿昙寺寺院单体建筑的研究相对缺乏, 尤其是单体建筑细部构造研究几乎空白。瞿昙寺年代久远, 原建筑设计图无从查考, 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瞿昙寺寺院进行现状调查、测量绘图与保护研究, 为期为修缮设计提供方便。

1.2 瞿昙寺概况

瞿昙寺地处青海乐都县, 开始建造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 由三罗喇嘛创建, 寺院布局包括护法殿、钟鼓楼、壁画、山门、宝光殿、三世殿等, 是一座宏伟的藏传佛教寺院。

2 测量方法

现场实地测量, 所用仪器包括无人机、卷尺、米尺、全站仪等。用无人机进行整体外观测量, 对寺院进行全方位现场调查, 采集数据绘制成图, 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将来寺庙修缮与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利用全站仪的免棱镜观测建筑屋檐及外部轮廓, 再用尺子定出局部尺寸, 确定建筑单体的细部构造、空间形态、界面节点等, 最终画出全部图纸并做出模型。

2.1 总平面测量

到达现场后, 对瞿昙寺的全部建筑布局进行调查, 包括主要殿堂数量, 每个殿堂及建筑物的屋顶形式, 再用无人机进行整体外观测量, 主要测量寺院整体轮廓, 包括建筑山门、墙体、殿堂、鼓楼、回廊等, 为后续出图提供依据。用全站仪测量出每个建筑物外轮廓的坐标值, 方便后期进行CAD绘图, 定出位置。

2.2 殿堂建筑平面及大样测量

利用米尺对所有的外部轮廓尺寸进行测量, 包括基础平台, 柱的具体位置和尺寸, 定出建筑物的主要轴线 (见图1) 。其中不一样的柱础、门砧、抱鼓石等全部用大样图详细表述, 必须用正视图、侧视图、仰视图及俯视图进行表示 (见图2) 。

开间尺寸相同, 只需测出其中1间即可, 测量正脊时, 表明正脊的构成、正脊和筒瓦或板瓦的交接关系。檐部需测量瓦当、滴水、飞椽、额枋、阑额和斗拱中每个构件的关系。

2.3 殿堂建筑立面测量

古建筑测量中立面图的测量是难点, 由于屋顶下的斗拱错综复杂, 建筑屋顶很难行人, 通过全站仪的免棱镜测量功能测量出建筑物外轮廓某些特征点的三维坐标, 进行CAD绘图时确定立面图尺寸, 包括柱、墙、门窗、栏杆、台阶、楼层高度均要精确量测。柱需测量其周长, 柱高度采用米尺测量, 柱的开榫位置及墙体测量需用木方夹住向外延伸, 然后用米尺测量其内部尺寸, 最后定出厚度。墙的垂直度用垂球测量, 并确定其收分尺寸。其中斗拱测量较复杂, 需先测量斗拱中斗的尺寸, 确定斗口大小及斗的种类, 再测量拱的尺寸, 贴近斗口位置向两边量测, 一次性完成并绘制成图 (见图3, 4) 。

2.4 殿堂建筑的剖面测量

选取其中间跨进行测量, 确定柱子位置, 通过米尺测量梁枋尺寸, 将斗拱中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的每个构件一次测出, 采用全站仪的免棱镜功能测量屋顶尺寸, 确定每个点相对坐标, 计算出尺寸并作图 (见图5) 。

3 建筑物现状

测绘过程中对于发生明显变形或损坏的部位及构件, 需用古建筑知识进行一定的还原, 测量时应结合实际, 真实反映出建筑实际情况, 有些部位在不影响建筑物结构主体使用情况下 (如壁画图5殿堂建筑剖面的损坏) 均需按实际情况测量。

4 建筑图纸绘制

绘制古建筑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 (见图6) 及大样图时, 利用CAD进行绘图, 结合测量过程中的草图, 利用全站仪测量的坐标数据确定建筑位置, 依次画出建筑测量图纸。

5 结语

通过对瞿昙寺古建筑的整体观测, 选取其中1栋单体建筑进行全方位测量, 包括建筑平面、立面及大样图, 最终绘制出一套完整的建筑图纸, 并利用所绘图纸进行建模, 为教学提供方便, 提高学生对古建筑的感知与认知能力, 掌握古建筑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帮助, 同时也为瞿昙寺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依据。

图1 单体建筑底层

图1 单体建筑底层

 

图2 抱鼓石大样建筑平面

图2 抱鼓石大样建筑平面

 

图3 斗拱大样图转角铺作

图3 斗拱大样图转角铺作

 

图4 斗拱大样图补间铺作

图4 斗拱大样图补间铺作

 

图5 殿堂建筑剖面

图5 殿堂建筑剖面

 

图6 殿堂建筑立面

图6 殿堂建筑立面

 

 

 

参考文献[1]张君奇.青海古建筑论谈[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苏得措.瞿昙寺历史及其建筑艺术[J].青海民族研究, 2001 (2) :86-88.

[3]柏景, 陈珊, 黄晓.甘、青、川、滇藏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及建筑群布局特征的变异与发展[J].建筑学报, 2009 (S1) :38-43.

[4]唐栩.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5]李江.明清甘青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7.

Application of Measuring Method in Ancient Buildings of Qutan Temple
104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