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直径污水干管上穿顶进施工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孟林
单位: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以上穿既有郑州地铁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 对上穿区间段特大直径污水干管顶进施工进行了设计, 并用MIDAS/GTS数值计算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特大直径污水干管上穿顶进施工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并分析了地层的位移变化情况。
关键词:隧道工程 地铁 污水干管 顶进 施工 数值模拟
作者简介:王孟林, 高级工程师, E-mail:877800536@qq.com;

 

1 工程概况

郑州地铁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从博学路站出发后, 以450m的曲线半径转向东北, 在下穿东风渠、七里河后以350m的曲线半径转向北, 沿明理路到达体育中心站, 右线里程范围为右DK32+486.940—右DK34+699.050, 右线长2 212.110m, 左线里程范围为左DK32+486.940—左DK34+699.050, 左线长2 190.831m (含短链21.279m) 。

隧道覆土厚度为8.3~16.5m, 区间线间距为13m。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隧道外半径R1=3.00m, 中心半径R2=2.85m, 内半径R3=2.70m, 管片宽度B=1.5m, 管片厚度h=0.3m。盾构管片分块数为6块, 分别为封顶块 (K) 1块、邻接块 (B) 2块、标准块 (A) 3块。衬砌环间采用错缝拼装、标准衬砌环环宽为1 500mm。管片采取错缝拼装方式, 一般情况下有3种位置, 封顶块的位置在正上方或偏离正上方±23.5°;特殊情况下, 封顶块位置允许大角度偏离正上方。环与环之间设16个纵向连接螺栓, 沿圆周均匀布置。环向相邻2块管片间连接设2个螺栓, 每环共设12个环向螺栓。纵、环向螺栓形式采用弯螺栓。衬砌环预制管片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 抗渗等级为P10;钢筋采用HPB235和HRB335钢。连接螺栓强度等级为5.8级、性能等级为C级。管片衬砌布置如图1所示。

郑州新区污水厂厂外管道工程1标段A段工程顶管段WA6号井~WA5号井, 全长约349m曲线顶管, 曲率半径为800m, 顶管采用双排DN2000×2500标准F型钢筋混凝土管节顶进, 该段从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上部穿过, 管内底标高与盾构外顶标高垂直距离大于6m (1倍隧道管径) 。1号线一期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与污水管相交位置对应里程为右DK33+829.760, 左DK33+817.741;分别对应轨面标高为64.966和64.977;区间隧道圆心标高为69.806m和66.817m, 区间隧道顶标高为69.806m和69.817m, 该处河底标高为80.600m, 对应埋深分别为10.794m和10.783m。污水管工作井高程为77.079m, 接收井高程为77.196m, 交叉点管道内底高程为77.160m, 交叉点管道外底高程76.960m。交叉点净距为7.132m。1号线一期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与污水管相交位置平剖面如图2所示。

图1 管片衬砌布置Fig.1 The segment lining arrangement

图1 管片衬砌布置Fig.1 The segment lining arrangement

 

图2 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及污水管相交位置 (单位:m) Fig.2 The Wide Learned Road station~Sports Center station of line No.1 interval and sewage pipe intersection position (unit:m)

图2 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及污水管相交位置 (单位:m) Fig.2 The Wide Learned Road station~Sports Center station of line No.1 interval and sewage pipe intersection position (unit:m)

 

2 污水干管顶进施工设计

2.1 机械设备参数

为确保污水干管顶进施工顺利进行, 保证郑州地铁1号线运营安全, 针对上穿1号线区间段污水干管顶进施工进行了设计。本顶进段穿越土层为粉土层,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 泥水平衡顶管机在该种土层中施工时, 较难控制机头前方土体的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泥膜不易形成, 导致上方土体的沉降较大, 因此本段顶管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机。其中WA6号井为始发井, WA5号井为接收井。WA6号井~WA5号井顶段总体进度为105个工作日。

本段采用的土压平衡顶管机由8只双作用油缸编组进行纠偏, 纠偏角度α=±2°。浮动的大刀盘由6只液压马达驱动, 2段壳体间设有止转装置。设有2只土压力传感器, 显示正面压力值。主顶进系统每套机头共布置8只2 500k N单冲程油缸, 行程为1 700mm, 总推力为20 000k N。相关技术参数及设备如表1~3所示。

表1 机头技术性能Table 1 The machine nose technical performance   

表1 机头技术性能Table 1 The machine nose technical performance

表2 顶管施工机械设备表 (含土体改良专用设备) Table 2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quipment list (including soil improvement of special equipment)   

表2 顶管施工机械设备表 (含土体改良专用设备) Table 2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quipment list (including soil improvement of special equipment)

表3 施工测量仪器配备表Table 3 Construction survey instrument equipped with tables   

表3 施工测量仪器配备表Table 3 Construction survey instrument equipped with tables

2.2 工序概况

1) 管道上方填土压重确保顶管管顶上覆土厚度达到1.5D, 使浅覆土顶管变成正常覆土顶管, 大大减小了本工程风险。

2) 在管道上覆填土的两侧筑拦河坝, 以应对在顶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下障碍物, 如块石、木桩、树根等。拦河坝采用在编织袋内灌入黏土后一层一层错缝堆筑而成, 每层堆筑后用黏性土填平, 再堆筑上一层, 以防坝内漏水, 拦河坝高度比河水高出1m。如图3所示。当遇到较大障碍物进不了顶管掘进机的泥土仓时, 就采用明挖法将拦河坝内管顶上方的土体挖掉以排除障碍物。在排除障碍物时边清障边顶进, 即“送管法”顶进。

图3 顶管施工方案Fig.3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method

图3 顶管施工方案Fig.3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method

 

3) 顶管结束后在管顶上方浇筑1层0.4m厚的混凝土用作DN2000顶管管道的上部保护层, 如图4所示。待管顶上方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 拆除拦河坝。

图4 顶管保护层剖面Fig.4 Pipe jacking protective layer section

图4 顶管保护层剖面Fig.4 Pipe jacking protective layer section

 

4) 筑坝分段施工, 第1次筑坝的长度占河宽的2/3, 待机头顶进到河道2/3时, 将原坝南面开通1/3河宽长度, 将北面原来用于通水的1/3河道完全封堵, 然后仍采用上述施工方法继续顶进至河对岸, 待顶管全部结束后, 先做好河道北段管顶上部素混凝土浇筑工作。然后将北侧拦河坝拆除至河宽1/3处, 再在河道南侧筑拦河坝, 并在坝内管顶上方浇筑1m厚的混凝土保护层。这样管道上方混凝土保护层可全部浇筑完成。最后将河道中临时坝体全部清除干净。拦河坝平面如图5所示。

3 数值分析

3.1 三维数值模型及计算参数

采用MIDAS/GTS软件对污水干管上穿郑州地铁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隧道顶进施工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1,2,3,4,5]。根据污水干管与郑州地铁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建立三维计算模型。

本次模拟计算土体本构模型采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 计算模型周围土体采用实体单元, 盾构管片、污水管采用板单元模拟。模型尺寸为200m×80m×50m (长×宽×高) 。地表取为自由边界, 其他5个面均约束其法向变形。模型共划分了21 659个单元, 计20 552个节点[6,7,8]。材料参数如表4所示。

表4 材料参数Table 4 Material parameter list   

表4 材料参数Table 4 Material parameter list

根据工程的施工顺序, 计算时的模拟工况如表5所示。

表5 模拟工况Table 5 The simulation condition   

表5 模拟工况Table 5 The simulation condition

3.2 地铁区间变形分析 (见表6)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图5 拦河坝平面Fig.5 The third barrage floor plan

图5 拦河坝平面Fig.5 The third barrage floor plan

 

1) 地铁区间侧向变形最大工况发生在第6步“施作北面1/3拦河坝, 坝内填土”和第7步“顶管顶进余下1/3”, 侧向变形模拟值达到2.3mm, 大于监测值2.1mm;竖向变形模拟值达到1.5mm, 大于监测值1.3mm。

2) 整体而言, 对模拟值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工况第1~4步地铁区间的侧向变形和竖向变形均明显增大, 继而进行到第5步略有减小, 再到第6步和第7步, 变形值再次增大, 并达到峰值, 当进行到第8步和第9步时变形值明显减小。分析上述变形规律, 其原因可能因污水干管在顶进施工第4~7步过程中处于1号线区间正上方, 而第1~4步是由远处接近1号线区间正上方, 从第7~9步远离1号线区间正上方。

3) 监测数据和模拟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 且监测值小于相应工况的模拟值, 说明使用该施工工法能够有效降低施工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根据GB50446—2008《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9]第9.4.5条规定:盾构隧道衬砌环直径椭圆度不得超过5‰D。2.5mm≤5‰D=30mm, 处于盾构隧道结构变形的安全范围。并参照《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技术标准工务维修规则》[10]规定, 地铁运营区间轨道竖向和侧向变形均不得大于4mm, 能够满足地铁运营区间运营安全需要。

表6 1号线区间变形Table 6 Interval deformation of line 1   

mm

表6 1号线区间变形Table 6 Interval deformation of line 1

3.3 地表变形分析 (见表7)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地表侧向变形最大工况发生在第6步“施作北面1/3拦河坝侧向变形模拟值达到15.4mm, 大于监测值13.2mm;竖向变形模拟值达到9.6mm, 大于监测值8.4mm。

2) 整体而言, 对模拟值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工况从第1步到第6步和第7步, 变形值增大, 并达到峰值, 进行到第8步和第9步时, 变形值明显减小。分析上述变形规律, 其原因可能因污水干管在顶进施工第6~7步过程中对坝内进行填土处理所造成。

3) 监测数据和模拟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 且监测值小于相应工况的模拟值, 说明使用该施工工法能够有效控制地表的沉降量。

表7 地表变形Table 7 Surface deformation   

mm

表7 地表变形Table 7 Surface deformation

4 结语

对污水干管上穿郑州地铁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隧道顶进施工进行设计和数值计算, 并讨论了污水干管顶进施工方案, 分析了污水干管顶进施工过程中地铁区间位移以及地表的变形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污水干管在上穿郑州地铁1号线博学路站—体育中心站区间隧道顶进施工期间, 采用上述顶管施工方案, 能够有效控制地铁区间变形。对比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可知, 其侧向变形值应控制在2.1mm以内, 竖向变形值应控制在1.3mm以内。地表的变形值应控制在13.2mm以内, 均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1]戚长军, 刘争宏, 余武术, 等.基坑开挖对既有盾构隧道与地层的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4, 12 (5) :142-146.

[2]李志高, 曾远, 刘国彬.邻近地铁车站基坑开挖位移传递规律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 2008 (11) :3104-3108.

[3]谢贻军, 钱德玲, 魏雪云.紧邻地铁站的超大深基坑逆作法变形规律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7 (10) :1231-1238.

[4]朱正锋, 陶学梅, 谢弘帅.基坑施工对运营地铁隧道变形影响及控制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2 (1) :128-130.

[5]刘庭金.基坑施工对盾构隧道变形影响的实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 (S2) :3393-3400.

[6]孔令荣, 崔永高, 隋海波.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变形的影响分析[J].工程勘察, 2010 (6) :15-20.

[7]蒋利明, 周晓军, 莫阳春.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研究[J].路基工程, 2010 (4) :194-196.

[8]王燕燕, 莫海鸿.基坑开挖对近距离地铁隧道及车站影响的计算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11) :5854-5857.

[9]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10]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技术标准工务维修规则:QB (J) /BDY (A) XL003—200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Impact Analysis of Super Large Diameter Wearing Jacking Construction on the Adjacent Existing Subway Tunnel
WANG Menglin
(CCCC Railway Constructions Group Co., Ltd.)
Abstract: Taking interval tunnel engineering of wearing Wide Learned Road station to Sports Center station of Zhengzhou metro line No. 1 as the background, the jacking construction of super large diameter wearing the interval section is designed, and simulated by MIDAS/GTS numerical calculation software.The impact analysis of super large diameter wearing jacking construction on the subway tunnel is discussed, and the changes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is analyzed.
Keywords: tunnels; subways; trunk sewer; jacking; construction; simulations;
96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