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暗挖法在雨水调蓄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解晓忱 王东清 宋晓龙
单位: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木工程总承包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提速, 施工技术的综合运用水平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北京市区建筑林立、路网密布, 交通流量与日俱增, 传统的明挖技术受到了地域环境的严重制约, 非开挖技术由于自身的较大优势逐渐取得了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优化竖井结构、调蓄池一次和二次衬砌断面形式、支撑体系转换等关键技术, 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雨水调蓄池浅埋暗挖综合施工技术。
关键词:地下工程 浅埋暗挖法 调蓄池 施工技术 应用
作者简介:解晓忱, 工程师, E-mail:415246173@qq.com;

 

0 引言

北京市政府拟定了《北京城区雨水泵站系统升级改造及雨洪控制利用三年工作计划 (2012—2014年) 》, 分三期完成北京市下凹式立交桥的提标改造工作。我集团累计参与建设41项, 修建大型雨水调蓄池共计33座, 其中浅埋暗挖法调蓄池22座, 累计蓄水量达到约6.7万m3, 如折算成3m×3m标准断面, 浅埋暗挖累计里程达到约9.5km。本文以较典型的小红门桥区积水治理工程为例, 浅谈浅埋暗挖工法在雨水调蓄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1 案例分析

1.1 工程概况

小红门桥区积水治理工程位于小红门路与南四环路交汇处西南侧。现况泵站内场地空间极有限, 如在泵站南侧进行土地征用, 将涉及大量的拆迁项目 (如绿化带、树木、道路等) , 为确保按期达到泵站设计使用功能, 最终方案确定为在现况泵站内设置竖井, 向南开挖调蓄池 (见图1) 。

图1 调蓄池与泵站相对位置关系Fig.1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storage tank and pump station

图1 调蓄池与泵站相对位置关系Fig.1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storage tank and pump station

 

本次实施的暗挖调蓄池长度为48.5m, 覆土深度为5.7m, 成型后的净空间尺寸为宽×高=11.1m×9.6m, 采用复合式衬砌。一次衬砌采用CRD工法进行开挖支护, 共计9个导洞 (上、中、下各3个) ;二次衬砌成型为6洞形式 (见图2) 。暗挖竖井采用格栅锚喷, 尺寸L×W×H=14.3m×5.3m×18.2m。

图2 调蓄池断面形式Fig.2 Storage tank section form

图2 调蓄池断面形式Fig.2 Storage tank section form

 

该工程主要风险防控内容为临近地铁亦庄线区间、铁路、调蓄池进尺20m位置处有1处现况D1550污水管线, 与调蓄池顶板外皮密贴垂直相交。

现况D1550污水管线与调蓄池正交且侵入拟建调蓄池顶板位置。

1.2 采取的主要措施

1.2.1 暗挖步序控制措施

该调蓄池断面分3层开挖, 每层均为3个导洞。各导洞之间设置临时中隔壁。导洞均采用台阶开挖预留核心土, 导洞开挖间隔步距保持5m以上, 各台阶间隔步距保持3m以上 (见图3) 。

图3 一次衬砌开挖步序Fig.3 Excavation sequence of the first lining

图3 一次衬砌开挖步序Fig.3 Excavation sequence of the first lining

 

1.2.2 洞门处支撑体系转换的控制措施

由于竖井格栅锚喷结构与内支撑形成了封闭的联合式支护体系, 如直接破除洞门并拆除产生位置冲突的原支撑, 会破坏竖井与内支撑的闭合受力体系, 两侧土压力无法达到平衡将导致竖井安全储备严重降低, 从而产生过大的水平变形, 甚至影响周边环境及出现安全事故;换撑采取“边破边换, 及时联体, 先换后拆”的总体原则, 即每个导洞均从上向下进行小范围破除, 同一水平面优先破除拟换撑的位置, 破除后及时将隧道格栅与竖井格栅焊接、锚喷, 将拟换支撑与预埋连接钢板进行焊接, 即完成了竖井格栅锚喷结构与内支撑的联合支护体系向竖井、隧道、内支撑联合支护封闭体系的转换过程 (见图4) 。

图4 支撑体系转换过程Fig.4 support system conversion process

图4 支撑体系转换过程Fig.4 support system conversion process

 

1.2.3 污水管线防控措施

在暗挖调蓄池进尺20m位置处的D1550钢筋混凝土污水管线是本工程的一个重大风险源, 为保证顺利穿越该污水管线且不影响该污水管线的正常使用, 在距离污水管线2.5m位置处搭设大管棚进行防护, 通过变换断面尺寸穿越污水管线 (见图5) , 穿越过程中及时采取后背注浆措施封闭后背孔隙。考虑到下层导洞开挖过程中难免会对污水管线产生二次扰动, 如出现污水管线破坏将影响周边居民区的正常生活, 施工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针对此问题, 通过采用型钢支顶方式进行防护。采用4I22b作为支撑污水管线的次龙骨, 10cm×10cm方木作为主龙骨, 立柱支撑采用工字钢最终支撑在第3层导洞底板, 立柱铺设10mm厚钢板;剪刀撑采用48钢管, 通过250mm×250mm×10mm焊接钢板进行连接, 确保支撑体系整体稳定性 (见图5) 。

1.2.4 二次衬砌技术措施

二次衬砌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断面形式为2层6洞, 二次衬砌隔墙和初衬隔墙位置重合, 底板二次衬砌厚600mm, 侧墙、拱顶厚500mm, 总体分为6个流水段进行施工, 每个流水段8m (见图6) 。

采用“跳仓法”先行施工两侧导洞, 最后进行中洞施工。

1) 浇筑两侧导洞底板及导墙 (见图7) 。

2) 跳仓拆除中隔板, 浇筑两侧导洞剩余二次衬砌, 并保留二次衬砌模板脚手架支撑体系 (见图8) 。

图5 穿越污水管线防护措施Fig.5 Protection measures across the sewer line

图5 穿越污水管线防护措施Fig.5 Protection measures across the sewer line

 

图6 二次衬砌流水节段划分Fig.6 Division of the section of the water flow in the secondary lining

图6 二次衬砌流水节段划分Fig.6 Division of the section of the water flow in the secondary lining

 

图7 侧洞第1次浇筑Fig.7 The first pouring of the side hole

图7 侧洞第1次浇筑Fig.7 The first pouring of the side hole

 

图8 侧洞第2次浇筑Fig.8 The second pouring of the side hole

图8 侧洞第2次浇筑Fig.8 The second pouring of the side hole

 

3) 待左右两侧二次衬砌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 保留左右两侧二次衬砌脚手架竖向支撑体系, 拆除剩余临时中隔壁, 浇筑剩余二次衬砌混凝土, 待全断面二次衬砌封闭并达到设计强度后, 拆除全部模板脚手架支撑体系 (见图9) 。

2 相关问题的优化及思考

2.1 断面形式的优化与思考

图9 中洞二次衬砌浇筑成型Fig.9 Pouring forming of middle hole secondary lining

图9 中洞二次衬砌浇筑成型Fig.9 Pouring forming of middle hole secondary lining

 

由于雨水调蓄池功能较单一, 仅是调蓄雨水;而地铁车站作为社会人文公共设施, 需要更多地考虑列车进站通道、行人通行, 层间净空设置等诸多问题, 所以空间设置较严格。采用更为简洁化的断面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生产效率。

1) 就本工程而言, 采用9个钢格栅锚喷导洞增加了施工周期, 如优化为4个或6个较大的钢格栅锚喷导洞, 在每个导洞内设置型钢中隔壁将会大大节约工期。本工程中, 每仓中隔壁的破除周期为7d, 如优化为型钢支撑可以在有利于环保的前提下, 有效提高材料周转使用率和施工效率。

2) 由于断面较大且两侧导洞浇筑后均为悬挑结构, 在未封闭成环的情况下均不能将模架支撑拆除。如采用优化的断面形式, 4个 (或6个) 大导洞之间的中隔壁不进行拆除, 在所有导洞全部贯通且各项指标稳定后, 所有导洞即可同时采用跳仓法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即所谓的“独立4导洞 (或6导洞) 断面”, 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2.2 体系转换的优化与思考

本工程为先进行调蓄池二次衬砌施工, 后进行竖井二次衬砌施工, 所以在隧道开洞门时涉及了大量的支撑置换问题。锚喷竖井完成后, 如首先进行竖井二次衬砌施工, 竖井就形成了完整的封闭结构体系, 使破除隧道洞门的工序更加安全可靠。

3 结语

浅埋暗挖作为非开挖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项综合技术, 在桥区积水治理工程雨水调蓄池建设中大规模采用, 通过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优化竖井结构、调蓄池一次和二次衬砌断面形式、支撑体系转换等关键技术, 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雨水调蓄池浅埋暗挖综合施工技术, 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和类似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1]刘魁刚.富水固结黏土层浅埋暗挖隧道工程实例研究[J].施工技术, 2016, 45 (1) :88-91.

[2]胡海龙.地铁站出入口浅埋暗挖支护技术综合应用[J].施工技术, 2015, 44 (19) :110-112.
Application of Shallow Buried Covered Exca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System
XIE Xiaochen WANG Dongqing SONG Xiaolong
(Civil Engineering General Contracting Department,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also made rapi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buildings are built greatly, road network distributes intensively, traffic flow increases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traditional digging technology has been severely restricted by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trenchless technology has made a great market share because of its own advantag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shaft structure, storage tank once and secondary lining section, support system conversion, a complete set of rainwater storage tanks shallow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med.
Keywords: underground; shallow buried excavation; storage tant;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97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