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侧穿并上跨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控制研究

作者:吴同昌
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结合某城市地铁9号线西延线科技城站红树湾站区间盾构侧穿并上跨既有运营线路11号线的成功经验, 对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对后续相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盾构 地铁 隧道 施工 措施 研究
作者简介: 吴同昌, 高级工程师, E-mail:55569320@qq.com;

 

0 引言

随着中国“十三五”期间地铁施工的整体大规划, 各个城市地铁施工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已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城市新地铁线路建设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建线路侧穿、上跨或下穿既有线路的情况, 加上地下工程地层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地铁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附近地层进行干扰, 使其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 引起地层内部应力重分布, 进而发生变形等而产生不利影响, 危及既有地铁运营线路。因此确保既有线路正常运营以及盾构安全顺利穿越变得尤为重要, 这对盾构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某城市地铁9号线西延线科技城站~红树湾站区间盾构侧穿、上跨既有运营线路11号线的成功经验, 对盾构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1 工程概况

某城市地铁9号线西延线科技城站~红树湾站区间左线长1 993.2m, 右线长1 994.8m。穿越地段线路平面如图1所示。区间隧道采用2台6 280mm盾构机进行施工, 成环隧道外径为6.0m, 内径为5.4m, 中心环宽1.5m, 厚0.3m。隧道主要穿越中粗砂、粉质黏土、全风化及微分化花岗岩。左线隧道埋深11.6~24.31m, 右线隧道埋深10.92~24.44m。

图1 穿越地段线路平面Fig.1 Line plane of crossing section

图1 穿越地段线路平面Fig.1 Line plane of crossing section

 

盾构井始发井位于11号线附近, 刚始发就侧穿、上跨11号线。端头临近11号线既有线路:始发端头井左侧距11号线最小水平间距为2.31m, 右侧距11号线最小水平间距为1.57m。西延线科技城站~红树湾站区间左线0~21环侧穿11号线, 21~51环上跨11号线, 最小垂直间距为1.99m。隧道区间地层分布如表1所示, 穿越地段地质纵剖面如图2所示。

表1 隧道区间地层分布Table 1 Stratum distribution in tunnel   

表1 隧道区间地层分布Table 1 Stratum distribution in tunnel
图2 穿越地段地质纵剖面Fig.2 Vertical section of crossing section

图2 穿越地段地质纵剖面Fig.2 Vertical section of crossing section

 

2 施工难点

1) 施工距离近, 从11号线既有运营隧道上方穿越, 最小垂直距离约为1.99m。

2) 盾构井位于11号线附近, 刚始发就侧穿、上跨11号线, 施工要求高。

3) 穿越前未对穿越区域11号线隧道的上覆土层进行地基加固, 地面和地下基本无加固条件。

4)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差, 运营的11号线隧道所在地层为⑥-1可塑状砾砂质黏土、⑥-2硬塑状砾砂质黏土层, 施工的9号线西延线所在地层为③-5砾砂层。

5) 附近地层受多次扰动, 先后经过9号线红树湾南站施工、11号线红树湾站~后海站区间施工、红树湾物业开发基坑施工、盾构始发井施工。在盾构施工前地层已经受扰动, 地层的自稳能力降低。盾构施工不可避免地对11号线继续产生影响。

3 施工措施

3.1 始发措施

由于区间盾构一始发便开始侧穿11号线, 且盾构隧道处于全断面砂层范围内, 砂层敏感性强、流动性大、含水量丰富, 在前期基坑施工过程中, 已对11号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始发的风险较高。

与业主进行协商后, 在原设计基础上增加钢套筒始发技术, 从而将始发阶段对土体的扰动和变形控制到最小, 确保11号线隧道的安全。盾构密闭始发工法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盾构密闭始发工法原理Fig.3 Closed method principle of shield originating

图3 盾构密闭始发工法原理Fig.3 Closed method principle of shield originating

 

钢套筒始发的优势如下。

1) 钢套筒始发可以有效保证盾构始发前期减压, 主动控制周边土体变形, 减小对11号线成型隧道的扰动, 将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2) 钢套筒能安全阻断涌水、涌砂路径, 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避免富水砾砂层始发涌水涌砂的风险。

3.2 上跨11号线掘进措施

左右线盾构一始发便距11号线成型隧道较近, 加强地面监测频率, 根据地面沉降等各种反馈的数据, 不断调整优化推进参数。

1) 推进速度控制

盾构机推进时速度不宜过快, 设定约为30mm/min, 为防止滚刀磨损严重, 扭矩应保持在1 000~1 200k N·m, 刀盘转速设置在1.0r/min。将推进速度控制在最小幅度, 使盾构机保持匀速掘进, 尽量减小对地层的扰动。

2) 土压力控制

根据本工程前50环盾构隧道覆土深度 (约12m) , 盾构掘进过程中土压力控制在1.2~1.4bar (1bar=0.1MPa) 。土压力过高或过低对既有11号线隧道都会存在不利影响, 极易造成既有隧道的位移和变形, 所以在掘进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土压力, 尽量保证土压力波动较小, 保持掘进面的稳定, 并根据地面及11号线隧道内实时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根据现场试验数据确定土压力波动控制在±0.2bar范围之内较为合理, 并合理使用泡沫等软土压, 以便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流失。盾构处于停机时, 盾构司机在主控室密切注意土压力的变化, 超过土压力波动范围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盾构掘进过程中土压力控制也要保持均匀性, 尽量控制在±0.2bar的波动范围内, 切忌土压力变动频繁。这就要求盾构司机在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推进速度、螺旋机转速、刀盘转速的相互匹配。同时土压力的控制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确定, 密切联系地面监测的沉降数据, 监测数据显示地面隆起报警时需适当降低土压力, 反之则适当提高土压力。通过地面监测的信息化手段指导施工, 为盾构司机及时调整土压力控制提供有利帮助。

3) 严格控制出渣量

盾构隧道每环理论出渣量 (实方) V=πD2L/4=3.14×6.28×6.28/4×1.5=46.5m3;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掘进参数, 严格控制出土量, 尽量保持欠挖状态, 同时需密切注意地表沉降、隆起情况。

3.3 注浆措施

施工过程中, 采用同步注浆、二次补注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使隧道穿越阶段及其工后的沉降控制取得预期效果。

1) 同步注浆

为减小对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沉降影响, 须严格进行同步注浆操作, 注浆材料宜选用收缩率小、凝结时间合适、具有一定强度的浆液, 浆液注入时要及时、均匀、足量, 确保开挖间隙得到及时和足量的充填, 将沉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步注浆量采用对注浆量及注浆压力进行双控, 考虑到浆液径向渗透, 同步注浆量控制在理论建筑空隙的180%~200%, 注浆压力控制为2.5bar。

2) 二次补浆

同步注浆的浆液在充填建筑空隙时, 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空隙, 且浆液的收缩变形也是造成既有线路变形的隐患之一, 因此在隧道掘进的同时, 要根据既有隧道自动化监测数据进行二次补浆。浆液材料采用双液浆, 以便快速补偿可能存在的空隙。二次补浆须严格控制注浆压力, 以注浆压力不大于2.5bar为宜, 切忌猛注。注浆过程中密切关注既有隧道自动化监测数据, 以监测数据指导二次补浆施工, 每次注浆量宜以地铁隧道隆起或沉降控制在-2.0~2.5mm为限。

图4 施工监测平面布置Fig.4 Plane layout of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图4 施工监测平面布置Fig.4 Plane layout of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3.4 监测措施

整个穿越既有地铁线路的施工过程中, 监测措施主要采用了地面监测及既有隧道内自动化监测2种手段。施工监测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1) 地面监测

区间地面监测, 每天至少监测2次, 每天出1份监测报告, 监测数据及时反馈至盾构司机, 以指导盾构司机合理掘进。

2) 自动化监测

9号线西延线区间盾构施工过程中, 为确保11号线成型隧道稳定, 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 在11号线成型隧道内布设监测断面, 布设原则为:侧穿段隧道间距9m范围内, 每5m布设1个监测断面;重叠段每5m布设1个监测断面;穿出段隧道间距20m范围内, 每10m布设1个监测断面;由于红树湾站始发端头距离11号线较近, 故在端头地基加固范围内每5m布设1个监测断面, 布设断面如图5所示。

项目自动化监测频率如表2所示。

表2 项目监测频率Table 2 Project monitoring frequency   

表2 项目监测频率Table 2 Project monitoring frequency

4 实施效果及结论

科技城站~红树湾站区间左线盾构, 自2016年10月26日始发, 2016年10月30日掘进至17环, 正式开始上跨11号线, 历经7d, 于2016年11月6日掘进至53环, 顺利上跨11号线, 上跨11号线重大风险源解除。11号线自动化监测, 各监测点无异常监测值。地面沉降监测无异常监测值, 巡视未发现异常信息。

图5 监测断面布置Fig.5 Layout of monitoring section

图5 监测断面布置Fig.5 Layout of monitoring section

 

通过精心施工, 合理设定各项掘进参数, 严格控制出土量, 仔细调整控制盾构姿态, 及时进行同步注浆、二次注浆, 加强变形监测, 采用信息化施工等综合技术措施将盾构法施工对11号线成型隧道的扰动降低到最小, 使本次盾构成功侧穿、上跨既有运营线路, 对后续相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郑石, 鞠世健.泥水平衡盾构到达钢套筒辅助接收施工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 2010 (6) :51-56.

[2]邱品铭, 李艾.关于盾构始发既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的施工技术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 (1) :141-14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Control of Shield Tunneling Side off and Through the Existing Metro Line
WU Tongchang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shield side off and through the existing operating line 11 of a city subway line 9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on to Hongshuwan station of line Xiyan,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shield construction process are discussed,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s: shields; metros; tunnels; construction; measures; research;
95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