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电网新技术推广应用评估模型研究
1 引 言
电网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无论是工程项目建设期,还是投产运营期均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企业提质增效要求以及技术革命的孕育推动之下,电网建设工程植入新技术渐成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也随着工程的建设运营而带来显著的经济叠加效应,一方面依托新技术,如建设期的施工新技术、基于新技术研发的新装备,运营期的设备运维新技术等,能够优化工程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指标,提升工程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性;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也必将带动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单位的效益增长,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诸如大数据技术、BIM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也在工程中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已成为电网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引擎,也将进一步降低工程管理成本。因此,传统工程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不断融合,无论是对工程,还是企业生产经营抑或是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从工程投资回报角度分析,还需综合平衡不同功能类型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全寿命周期工程投资经济效益,即并非新技术适用于所有类型电网建设工程,还应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评估工程投入产出,即涉及到电网建设工程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评估,以此作为推广应用新技术范围和力度的主要判据之一,从而提升新技术应用对电网企业经营效益的贡献度。
纵观现有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技术评估目标、技术评估的层次体系和程序方法等非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方面,且目前鲜有文献以电网建设工程为研究样本。与此同时,电网企业内部也尚未配套电网工程新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机制,缺乏新技术应用能力评估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使新技术在电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经济效益无法判别,降低了电网工程新技术的应用成效。而科学评估电网工程新技术应用能力,识别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结合工程类型评估工程投入产出比,对于促进新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开展电网工程新技术应用能力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需求,从而填补电网工程项目在新技术应用评估方面的不足。
有鉴于此,本文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国内相关政策文本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进行访谈资料分析,凝练出电网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结构维度及其作用模型,综合评估不同类型电网建设工程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以期在实践中有助于提高电网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尽管现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工作提供了可行性,但现有研究成果中涉及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估的文献较少,而相关政策文件和实践资料却十分丰富。对此,本文选取扎根理论方法最为合适,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2.2 数据收集
考虑到扎根理论对资料来源的多样化需求,为了保证本文所收集数据的时效性和可靠性,首先基于全面性原则通过对现有公开发表的文献报道资料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收集分析,其次采用半结构题项访谈方法获取访谈数据。
2.2.1 文本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文将文本资料的收集时间跨度设定在2009~2019年期间,关键词设定为“技术评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文本资料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两方面:(1)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与关键词相符合的参考文献资料;(2)在网络上搜集电网企业关于新技术应用及其经济效益评估的政策文件。在对上述收集资料收集期间,针对初始资料采取理论抽样和持续对比分析。最终达到理论饱和时纳入分析的文献资料共计10篇中文核心文献、3篇普通文献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以及《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
2.2.2 基于半结构题项访谈的数据获取
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为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估模型的构建,采用访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访谈的问题设计分为情境导入、核心访谈以及深度访谈三个层次,挖掘受访者对研究主题的认知及理解。最初的访谈提纲由相对简单的开放性题项所构成,基于访谈情境导入,逐步引导受访者进行到本文的研究核心。访谈问题的分层设置如表1所示。
本文的访谈对象主要是近3年参与过电网工程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为了保障研究案例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文分别从业主单位、承包单位以及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受访者的选择,共计30名受访者,受访者构成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为:(1)从受访者所在企业类型来看,有33.33%的受访者来自电网企业,有50.00%的比例来自工程承包企业,16.67%的受访者来自第三方咨询机构;(2)从受访者工作岗位情况来看,26.67%的人来自技术岗,73.33%的来自管理岗,保障了本文访谈结构的可靠性;(3)从受访者的受教育情况来看,90%的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进而可保证受访者可以做出真实有效的回答。
3 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维度
3.1 开放式编码
所谓开放式编码是指将收集到的原始性分析素材进行拆分与破解,针对获取的相关政策文本性素材和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标签和登录等一系列操作,归纳凝练出相关概念、属性和编码的初始范畴。为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以及防范对上述原始资料理解的“偏差”与“偏见”,本文主要选取政策文本以及访谈资料的初始表述。本文采取“访谈受访者号码-访谈问题号码-访谈语句序号”的编码顺序开展半结构题项访谈语句的摘录和初始分析工作(例如,编码2-2-1所表示的含义为:编码号码为2的访谈受访人员对第2个访谈问题答复内容的第1句话)。在编码阶段,本文选取质性材料分析最常用的Nvivo10软件提取开放性编码的基本内容,形成初始代码内容。开放性编码范畴及概念的描述如表3所示。
3.2 主轴式编码
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为精炼成抽象的概念化编码,本部分内容要开展主轴编码工作,具体为通过基于语义关系、过程与结构关系等得到主轴编码下的对应范畴关系。本文归纳总结出的主要范畴为“工程技术投入”、“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3.3 选择式编码
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是围绕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估而进行展开的,通过选择式编码将从主要范畴中构建出核心范畴,通过在核心范畴与其他相关范畴之间构建出完整、系统的关联来分析其中的关系,进而可以搭建出一个完整的解释架构,即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1)工程技术投入是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的外在驱动引擎。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不断应用是新技术价值的源泉,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在于能够满足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市场需求,使得新技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工程新技术的投入能够促进技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市场容量占比,同时增加新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工程技术应用经济效益是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评估的基本保障。技术应用是指新技术经过试点工程项目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达到先进、适用条件,适合普遍应用。新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主要侧重两方面,一是降本效益,例如建设期减少的管理成本;二是减损效益,例如运营期的降损效益情况。
(3)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是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评估的内在驱动力。新技术是指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电网安全、提高服务质量、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等方面有显著作用,达到先进、适用条件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是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评估的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在新增盈利能力情况、新增直接社会经济效益和潜在社会经济效益等3方面。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目的在于本文所收集到的最原始语句资料不会再形成新的概念以及不能归纳出新的范畴。在上述原则驱动下,本文针对剩余研究样本进行三级编码,在上述编码过程期间,没有形成新的概念与范畴,且相关概念范畴之间也没有产生新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4 电网工程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体系与实例验证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受已有研究成果的启发,本文借鉴式地参考了相关评估指标体系的开发原则、程序与方法,并充分结合电网新技术的基本特征与特性。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工程技术投入、工程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6个二级指标(新增技术投入、降本效益、减损效益、新增盈利能力、新增直接社会经济效益、潜在社会经济效益)以及11个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对应开放式编码成果,二级指标对应轴心编码成果,一级指标对应核心式编码成果。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数值。对此,本文采用相关矩阵赋权法计算电网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相关矩阵赋权法的权重确定步骤如下所示:
(1)假设:在某一体系中总共涉及了n个指标,由其构成的矩阵如下所示。

其中,xii=1(1,2,3…n)。
(2)Xi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Xi所表示的含义为第i个指标对其他相关指标的影响情况。
(3)在上述基础上,对Xi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数值。

(4)另外,权重高低还与工程类型和涉及应用技术项相关,如安全性电网投资工程,其主要为加强网架安全等,侧重于技术效益,而经济效益较低;当未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时,其降本效益并非明显。因此,为降低客观赋权对评估的影响,还需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w。则各指标权重为w'=0.6*w+0.4*λ。
4.3 评估等级结果
评估等级结果涉及评估内容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更关系评估结果的权威性。本文评估等级标准充分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标杆标准和经验标准作为评估标准取值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文的评估等级结果:A级评分在90分(含)到100分之间,表明好;B级评分在75分(含)到90分之间,表明较好;C级评分在60分(含)到75分之间,表明一般;D级评分在60分以下,表明较差。
当工程投入产出比(新增效益/新增投入)大于1时,且得分在A级时,应大力推广;B级时,应适度推广;当工程投入产出比小于1大于0.8,但得分为B级以上时,应结合工程类型确定,如为安全性电网工程时,可大力推广;为经济性工程时,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推广;C级及以下时,不宜推广。
4.4 案例验证
为了验证本文所构建模型及其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成效,本文选取了某220kV输变电工程为例,该工程已于2016年12月10日正式投入运行,为经济性工程,主要为满足区域负荷发展需求。在其建设施工过程中,复合杆塔技术、BIM、电力大数据以及智能技术取得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运营期应用无人机巡检技术。
(1)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和专家评分
根据该实际案例的基本情况,通过计算可知,电网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权重如表5所示。其中,企业经营效益的指标权重最大,说明企业经营效益在整个电网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邀请6位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专家和实务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打分,在将专家的评估意见进行汇总计算后,形成评估结果。
(2)投入产出比
将工程技术投入和工程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分别划分形成新增投入和新增效益,并按指标权重值归一化计算权重,如表5所示。综合加权指标值计算投入产出比为1.47。
综上,电网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评估结果为92.67分,根据前文评估分级,属于A级。从整体的结果来看,该工程项目投入产出比大于1,且应用能力达到A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大力推广。
5 结 语
本文以电网建设工程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针对电网新技术应用能力评估研究总结如下:(1)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基于相关政策文本、参考文献和受访者访谈数据,归纳、提炼出电网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结构维度及其作用模型,从“工程技术投入-工程技术应用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效益-社会经济效益”阐述各结构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2)构建了一套包括4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丰富了现有研究成果。并综合电网建设工程类型和工程新技术应用类型,设计了主客观赋权方法,对评估结果给出了评估等级建议。(3)基于增量计算方法,综合工程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增投入与全寿命周期工程技术应用产出效益、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产出,结合评估等级建议,给出推广力度大小的评估结论。(4)在新形势、新变革情境下,本文可有效评估电网工程项目新技术的应用效益水平,为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和力度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进一步提高电网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本文研究样本有一定局限,虽在政策文本资料方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在访谈样本选择方面略显不足。
[2] Georgia Pozoukidou,Ioannis Ntriankos.Measuring and Assessing Urban Sprawl:A proposed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city of Thessaloniki,Greece[J].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Society & Environment,2017(8):30-40.
[3] 瞿富强,颜伟,陈初一.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建筑经济,2019(10):97-102.
[4] 陈良美.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