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NA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构建
1 引言
当前, 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愈加频繁, 从2007年厦门PX项目事件到2016年河北白沟开发商暴力占地事件, 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对此, 党中央和国务院给予了高度关注, 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应严肃查处违规新建项目,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由于重大工程项目类型众多、生命周期长、涉及面广, 社会网络环境复杂, 利益相关者众多, 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多重联系, 呈现出社会性、网络性等特点, 因此重大工程项目较一般工程项目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
鉴于国内现有关于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研究仍集中在风险识别和评估阶段, 且主要针对单个风险, 本文基于重大工程项目复杂的社会稳定风险关系, 从风险源和激化因素两方面对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归类并构建社会稳定风险网络, 运用UCINET软件对网络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 找出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关系, 以期切断风险传导路径, 从源头上化解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
2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识别
在识别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时,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梳理;在此基础, 考虑到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易受到社会民众对工程项目感知力的影响, 具有可变性, 故梳理近十年来由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 并进行逆向推演找到引发事件的导火索, 即主要风险源, 并将其所涉及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罗列, 从而对初步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补充和完善, 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清单。
2.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风险识别
本文以社会稳定风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文献分析的主要对象, 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进行主题为“社会稳定风险”的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2017年, 期刊类型以CSCD、CSSCI、EI和SCI为主, 且着重对朱正威、冯周卓、朱德米、唐韵等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的期刊进行检索和梳理, 基于以上检索条件, 共得到125篇论文。其中85篇主要针对各类重大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与治理;23篇从政府视角探讨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长期跟踪评估;17篇从重大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多方联动的视角, 探讨如何进行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协同治理。
综合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项目外部风险因素和内部风险因素两个维度, 统计相关文献中要素层指标的使用频次较高的指标 (≥5) 作为主要社会稳定风险因素。
2.2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风险识别
由于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易受到民众对工程项目感知力的影响, 而感知力又受到民众不同时期社会心态变化的影响。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来由于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社会不稳定的10起事件进行分析梳理, 按照“风险事件—激化因素—风险源”的逻辑顺序进行推演, 将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罗列, 寻找其共性因素从而使识别出的关键因素具有普适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的风险因素列表 下载原表

通过对表1风险因素的统计分析发现, 依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 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一起由于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 且冲突事件最终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10起重大事件中有6起是由于项目可能或已经引发周边地区环境污染导致民众抗议而爆发;4起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和搬迁导致当地经济水平下滑引发的民众抗议。对10起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类发现, 主要有“项目选址不合理”、“环境污染”、“立项审批程序不合法”、“居民就业困难”、“居民收入下降”“民意表达渠道不畅”、“政府监管不力”、“项目方暴力抵抗外界质疑”、“风险应急机制不完善”9项因素。
2.3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清单的构建
为了全面深入地分析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的风险因素, 本文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的分析结果取并集, 即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法得出的9项风险因素, 构建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清单, 最终从项目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个维度识别出27项风险因素, 结果见表2。
3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的构建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综合运用图论、数学模型来研究行动者与行动者、行动者与其所处社会网络、以及一个社会网络与另一个社会网络之间关系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目前,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工程领域的研究尚且较少, 且主要集中于工程项目各方的利益关系视角。由于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多受制于社会群体对工程项目的态度及政府处理社会群体诉求的具体措施, 故本文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关键风险因素和风险关系的识别。“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是指处于风险网络中的风险源、风险中介等节点及其相互作用及演化路径的集合。
基于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既有文献的研究分析, 运用逻辑推理法对27个风险因素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两种风险因素存在相互包含、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等关系, 则两种风险的关系用“1”表示, 否则记为“0”。在得到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潜在影响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对维稳办、建委、国土局、发改委和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进行交流访谈后, 确定了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最终的影响关系。用Excel表格描述该关系并录入UCINET软件中,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邻接矩阵 (结果略) 。将社会稳定风险邻接矩阵运用UCINET软件的Net Draw功能进行可视化处理, 得到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见图1。
表2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清单 下载原表

4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4.1 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本文将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两个角度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关键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在整体网络分析中, 通过引入“块模型”概念对风险因素进行归类, 进而基于“块模型”的密度差异对各“块”之间的紧密程度进行识别。在个体网络分析中, 通过计算点的中间中心度从而对风险网络中各点集多大程度位于该网络的“中间”进行量化评估。最后将两种网络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 得到最终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关键风险因素。
4.1.1 整体网络分析
有研究指出, “块模型”可以通过“点集”的形式进行网络结构分析, 将拥有大量点且网络关系复杂的系统中的点有效归类, 从而使其结构更加清晰。本文引用“块模型”概念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整体网络分析。构建块模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 块模型的构建
第一步运用CONCOR法对系统中的点进行分区, 从而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CONCOR法是一种迭代相关收敛法, 即通过对一个矩阵中的各个行 (或者列) 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重复计算, 最终产生一个仅有1和-1组成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而找出矩阵中有多少个“位置”即分为几块。第二步, 将结构对等性高的风险因素归为一“块”。最常用的是以整体网络密度作为α值, 块模型密度表中的职位密度高于α值, 记为1;低于α值记为0。
(2) 块模型密度矩阵的构建
本文通过UCINET软件运用CONCOR法将27个风险因素按照结构对等性程度进行归类, 每一类即为一“块”, “块”的集合即为整个风险网络。从而得出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网络分块矩阵如表3, 并求出块模型的密度矩阵如表4。通过UCINET软件计算出整个网络的密度值为0.1496, 将表4中大于0.1496的块模型密度用1表示, 反之用0表示, 最后得到的风险网络块模型像矩阵 (表5) 。
(3) 社会网络区块位置的划分
依照Burt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理论, 对不同块进行位置划分, 可分为首属人位置、经纪人位置、谄媚人位置、孤立者位置。其中首属人位置的特点是接受关系多发出关系少, 且内部联系紧密。这类行动者在网络中的地位一般较高;谄媚人位置发出关系多接受关系少, 这类行动者在网络中的地位一般较低;经纪人位置的特点主要是既发出关系又接受关系, 且内部联系较稀松, 在整个网络中表现得较为活跃且发展空间巨大。孤立位置的行动者由于基本不发出关系也不接受关系而与外界很少联系。需要说明的是, 以列为主体, 行列关系称为接受关系, 反之, 以行为主体, 列行关系称为发送关系。以下以其中一列为例具体分析:
在块1列中, 块1、块6和块7与块1有关系, 其中块1有2个接受关系 (块6和块7) 和1个内部关系 (块1) ;在块1行中, 块1、块2、块4与块1有关系, 其中块1有2个发送关系 (块2和块4) 和1个内部关系 (块1) , 因而块1既有发出关系又有接受关系, 故处于首属人地位。同理可推知其他块的关系数量和所属位置。
表3 风险网络分块矩阵 下载原表

表4 风险网络块模型密度矩阵 下载原表

处于孤立者位置 (基本不发出关系也不接受关系) 的是块2、块4和块5, 块2和块4只有接受关系, 块5只有发出关系;处于首属人地位的是块1、块3和块7, 同时具有发出和接受关系, 且块内联结紧密, 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处于经纪人位置的是块6, 主要为发出关系, 但由于发出对象为块1、块3和块7, 因而块6也属于核心位置。综合上述分析, 块1、块3、块6和块7处于核心地位。
4.1.2 个体网络分析
(1) 点的中间中心度理论
通过计算点的中间中心度从而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个体网络分析, 探究各个风险节点多大程度上处于整个风险网络的“中间”。一个中间中心度较高的点在整个社会网络中起到了沟通和桥梁的作用, 即若失去这个点, 则许多节点间将失去联系。网络中任一点i的中间中心度计算公式见公式 (1) 。

式中:pjk (i) 表示点i控制点j和点k交往的能力。若点j和点k之间有bjk条关系路径, 其中需要经过点i的有bjk (i) 种, 则pjk (i) =bjk (i) /bjk, 对网络中每个点的控制能力求和得到每个点的中间中心度。
(2) 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将该理论运用到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的分析上, 则主要是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的分析。本文已得出风险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该模型可反映所有风险因素的关系情况。将每个风险因素作为一个个体即点i, 分析该因素多大程度上作为其他关系路径 (bjk) 的中间因素, 对其他关系路径起到控制作用, 求得pjk。基于该思路, 得到中间中心度排名前5位的风险因素如表6所示。
表5 风险网络块模型像矩阵 下载原表

表6 中间中心度排名前五位的风险因素 下载原表

由此可知, 处于核心地位的块为:块1、块3、块6、块7, 根据点的中间中心度得出的关键风险因素为R9、R8、R10、R5、R23, 其中R10和R5属于孤立位置块。因此, 综合上述指标,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关键风险因素为:R9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R8 (政府监管不力) 和R23 (立项审批程序不合法) 。
4.2 关键风险关系的识别
虽然已识别出排名前5位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 但并不代表未列前5的风险因素不重要。为了更加全面地剖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风险因素, 通过计算线的中间中心度, 筛选出频繁发生的风险传递关系, 针对构建风险关系的风险因素需重点关注和防范。
(1) 线的中间中心度理论
关键关系的识别主要通过线的中间中心度来表示。线的中间中心度主要表征一条线多大程度上位于图中其他线的“中间”。一条线的中间中心度越大, 则表明该线对整个网络的控制能力越强, 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网络中任一关系e→f的中间中心度计算见公式 (2) 。

式中:pjk (e→f) 表示关系e→f控制点j和点k交往的能力。若点j和点k间有bjk条关系路径, 其中需要经过关系e→f的有bjk (e→f) 种, 则pjk (e→f) =bjk (e→f) /bjk。运用UCINET软件中的Line Betweenness功能实现线的中间中心度的计算。
(2) 关键风险关系的识别
根据已构建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将两个风险因素形成的风险关系作为一条线即e→f, 分析该关系多大程度上作为其他关系路径 (bjk) 的中间关系, 对其他关系路径起到控制作用, 求得pjk (e→f) 。基于该思路, 得到线密度矩阵中密度大于0的数有104个, 根据“二八法则”取前20%的节点关系作为关键关系, 结果如表7所示。R9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R8 (政府监管不力) 和R23 (立项审批程序不合法) 线中心度较大, 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
表7 风险网络中关键关系的识别 下载原表

5 风险防控
通过分析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拓扑结构模型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和关键风险关系,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切断风险传导路径对遏制社会稳定风险的传播和扩大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关键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风险防控:
5.1 民意表达不畅风险防控
第一, 引导民众运用理性健康的民意表达方式。由于政府历史形象给民众带来的“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观念, 导致部分民众表达民意的方式较为极端, 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导致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因而在民意表达的方式上, 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听取并及时反馈民众的合理意见, 另一方面应引导民众运用理性健康的方式表达意见。
第二, 拓宽并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在传统民意表达渠道上, 应扫除一切阻碍民意表达的腐败官员和落后制度, 保证民意表达的流畅性和高效性。在新型民意表达渠道的建设上, 应以方便、快捷为首要原则。如通过网络表达诉求, 利用网络的高效性和公开性, 使民意诉求的传递和反馈渠道更加透明。
第三, 完善科学民主的民意表达制度。提高民意表达的制度化建设, 主要表现在完善民意表达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如信访制度, 应着重提高接待部门处理信访事项并反馈处理结果的效率。可当场解决的问题, 必须第一时间解决。需进一步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的问题, 应向民众说明无法及时办理的缘由, 并承诺在规定期限内给予准确答复。
5.2 政府监管不力风险防控
第一, 加强政府监管不力责任的立法工作。统一各级政府监管不力责任的范围、标准和惩罚形式, 形成“责”、“权”、“利”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官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发生社会不稳定事件后, 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不能无原则地推卸责任。
第二, 明确政府监管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应加强各部门的“岗位义务”教育, 使各级岗位责任人明确该岗位应履行的义务及未履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事件发生后各部门“踢皮球”现象的发生。
第三, 提升民众及新闻媒体社会监督的权力。民众及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第三方, 有权参与政府监管的监督工作, 监督政府各部门是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发现政府监管不力时, 可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5.3 立项审批程序不合法风险防控
第一, 加强重大工程项目立项审批程序的公开性、透明性。针对重大工程项目, 政府应将所有的审批程序、审批部门、审批结果等重要信息在官方网站上实行全公开, 欢迎广大民众对审批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合理质疑。
第二, 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廉政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讲座等形式, 提高干部的职业道德素养, 树立廉政风险意识。经常在工作例会上“敲敲警钟”, 让干部“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
6 结语
本文在现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 探究近十年来由于重大工程项目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 通过双向挖掘从而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梳理出风险清单;进而通过UCINET软件构建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网络, 分别运用块模型进行整体网络分析, 运用点的中间中心度进行个体网络分析, 将分析数据整合得到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的关键风险因素, 分别为民意表达渠道不畅、政府监管不力、立项审批程序不合法。
本文在风险因素选取和关键风险因素识别中均从两方面同时展开研究, 以期通过样本数据的全面化使分析结果更加真实和有效, 然而本研究在通过判定风险因素相互关系构建风险网络的过程中, 仅用1 (两个风险因素有关系) 或0 (两个风险因素没关系) 进行表述, 过于极端化。在实际生活中, 更多的风险因素相互关系只存在强弱之分。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对判定关系的取值能够更加客观准确。
[2]丁宁, 金晓斌, 李珍贵, 等.征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1) :20-25.
[3]吴庆东.岩溪水库工程规划阶段移民社会风险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 (7) :19-21.
[4]汪伟全.风险放大、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演化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15 (1) :127-136.
[5]杨建梅.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研究范式的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11) :2046-2055.
[6]费钟琳, 王京安.社会网络分析:一种管理研究方法和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4) :216-219.
[7]向鹏成, 董东.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相互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4 (6) :674-680.
[8]Wellman B, Berkowitz S D.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88 (83) .
[9]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J].社会学研究, 2004 (1) :1-12.
[10]Burt R S.Positions in Networks[J].Social Forces, 1976 (1) :93.
[11]秦旋, 李怀全, 莫懿懿.基于SNA视角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网络构建与评价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7 (2) :119-131.
[12]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3]陈柏峰.群体性涉法闹访及其法治[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 (4) :17-28.
[14]刘伟斌.政府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建设研究——基于A市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4 (S1) :224-227.
[15]罗依平.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表达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 2012 (3) :89-96.
[16]尹贻林, 严玲.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及其监管模式[J].中国软科学, 2003 (12)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