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试验的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杨福俭 陈晓强 陈代果 黄晓惠 李谦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四川靓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选取静压荷载、加载时间、入模层数、插捣次数为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研究。采用极差、方差分析法得到抗压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及最佳组合方式。选取2个较为敏感的因素作为变量进行对比试验,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透水混凝土强度因素主次顺序为插捣次数、静压荷载、入模层数、加载时间;最佳因素组合为静压荷载重150kg、加载6min、3层入模、每层插捣20~30次;合理选择成型方式有利于提高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关键词: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杨福俭,硕士研究生,E-mail:925343074@qq.com;*陈代果,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cdg927@mail.ustc.edu.cn。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08476);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2018-K9-049; 2018-K9-059);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2016104);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科技项目。 -页码-:4-7

0 引言

   透水混凝土是由粗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非封闭性多孔混凝土 [1],广泛地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 [2],由于强度偏低,使得其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3]。李金 [4]通过掺入多种聚合物有效提高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姜骞等 [5]研究表明加入增强剂可大幅提高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正交试验是目前国内研究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常用方法 [6],张勇等 [7]对孔隙率、砂率、外加剂掺量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抗压强度存在最佳组合。孙宏友 [8]利用正交试验得到各影响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出最佳配合比。巫广义等 [9]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方法及变化规律。梁止水等 [10]以水泥用量、砂灰比、骨料粒径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其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水泥用量可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付东山 [11]和陈代果等 [12]通过设计不同正交因素,得到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最佳配合比。张燕刚 [13]利用正交试验得出火山渣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顺序。抗压强度作为透水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指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透水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由于正交试验具有结果可靠等特点,故利用正交试验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研究。由于透水混凝土在轻荷载道路使用过程中承受的荷载较小,如果大量使用强度过高的改性透水混凝土会使工程造价大幅提高,所以以无矿物掺合料的透水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

1 试验概况

1.1 原材料

   选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选用粒径10~15mm、单一级配的砂石;黏结剂按水泥用量的2%掺加,正交试验水灰比取为0.31。

1.2 正交试验设计

   根据文献调研,成型方法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有较大影响 [14]。因此以静压荷载、加载时间、入模层数、插捣次数作为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进行快速极差、方差分析,找出四因素影响试件抗压强度的敏感性顺序和最佳因素组合。

   将静压荷载记为A,加载时间记为B,入模层数记为C,每层插捣次数记为D。根据各因素水平排列规则设计水平因素表,如表1所示。拌合时采用机械搅拌,拌合方式采用一次投料法,静压荷载通过上部砝码质量表示,具体操作步骤为:将水泥骨料拌合物按指定入模层数装入150mm×150mm×150mm模具中,顶面高出模具约3~5cm,在拌合物顶部盖1块150mm×150mm轻薄铁板,铁板放平后在板上放置若干重50kg的砝码,利用砝码自重对拌合物施加压力,用以成型,至指定成型时间后取走砝码和薄板,24h后脱模进入标准养护室养护28d。L9(34)正交试验如表2所示。

   表1 水平因素
Table 1 Horizontal factors  

表1 水平因素

1.3 透水混凝土对比试验

   基于正交试验分析结果,选取较为敏感的因素C,D作为变量(因素A取为150kg,因素B取为6min),分别设计6组边长150mm和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每组3个),待养护至龄期后,测定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仅测定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变量的最佳数值。

   表2 L9(34)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L9(34)orthogonal test  

表2 L9(34)正交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

   试件28d抗压强度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当施加静载的砝码重50kg、加载3min、1层入模且每层插捣10次时抗压强度仅为13.9MPa;当施加静载的砝码重150kg、加载6min、1层入模且每层插捣30次时抗压强度可达26.8MPa,增幅接近100%。计算知9组试件透水系数均达CJJ/T 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规定的0.5mm/s,可知适当改善成型方式可大幅提高混凝土抗压性能。值得注意的是,9组试件抗压强度与透水系数存在一定离散性,这是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存在如外界温度、湿度变化等因素,对试件内部结构产生影响。

图1 抗压强度

   图1 抗压强度 

   Fig.1 Compressive strength

   通过极差分析既可确定影响指标的主要因素,也可计算最佳因素组合。根据参考文献[15]可进行快速极差分析,结果如表3、图2所示(表3中1,2,3分别表示各因素的第1,2,3水平)。采用平均强度值ki(i=1,2,3)反映同一因素不同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而得到该因素的最佳水平;Ki(i=1,2,3)表示同一因素不同水平下抗压强度值之和;极差R(R=kmax-kmin)表示不同因素的水平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极差越大,则该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由表3、图2可知,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D,A,C,B,最佳因素组合为A3B2C3D3,A3表示A因素的第三水平,依次类推。

   表3 抗压强度极差分析结果
Table 3 The results of range analysis in compressive strength 

表3 抗压强度极差分析结果
图2 抗压强度极差分析

   图2 抗压强度极差分析  

   Fig.2 Range analysis in compressive strength

   为准确起见,参照文献[15]进行方差分析 [16],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当显著性水平α=0.05,0.01时,各因素F值均远小于显著性水平的F值,因此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因为试验数据存在一定离散性,从而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各因素水平梯度较小,显著性未完全体现。由F值也可知,各因素对抗压强度影响主次顺序为D,A,C,B,即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插捣次数极为敏感。因素B的F值为1.00,可知加载时间对抗压强度几乎无影响,通过合理地改变插捣次数可改善试件抗压性能,与极差分析结果一致。

2.2 对比试验

   根据极差、方差分析结果,将因素C,D选为对比试验的变量。虽因素A的F值大于因素C,但较为接近,且因素C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透水系数的影响更显著,故选择因素C作为变量。

   表4 抗压强度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4 The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in compressive strength  

表4 抗压强度方差分析结果

   对比试验结果如表5,6所示,由表5可知,对于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而言,抗压强度平均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D组3号试件抗压强度最大,达25.53MPa,透水系数为3.5mm/s,满足规范要求,与正交试验分析结果一致。当分2层入模时,A组试件透水系数平均值为11.76mm/s,但平均抗压强度仅为6.70MPa,强度过小,不满足要求。随着每层插捣次数增至40次(C组),平均抗压强度为15.03MPa,较A组试件提高约124%,较B组试件提高约99.9%,此时透水系数较A组试件下降约60.0%,但仍高于规范要求。当分3层入模时,D,E,F组试件随着插捣次数的增加,平均抗压强度小幅降低,其中E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15.63MPa,透水系数平均值为4.50mm/s,较D组试件强度下降约12.1%;F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14.85MPa,较D组试件下降约16.5%,较E组试件下降约5%。当插捣次数不变时,随着入模层数的增加,试件抗压强度基本增大。D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17.79MPa,较A组试件提高165.5%;E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15.63MPa,较B组试件提高约107.8%,表明合理选取入模层数对试件后期强度至关重要。当静压荷载为150kg、加载6min、3层入模、每层插捣20~30次时,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大,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由表6可知,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与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基本一致,由于试件上下表面阻止裂缝发展的内向摩擦力不同 [17],所以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平均抗压强度普遍高于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表6中D-3试件抗压强度最高,达35.01MPa,当分2层入模时A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15.32MPa。随着插捣次数的增加,B,C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分别较A组试件下降12.5%,11.2%。当分3层入模时,D,E,F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当插捣次数不变,入模层数增加时,试件平均抗压强度随之增加,D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22.22MPa,较A组试件增加45%;E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27.10MPa,较B组试件增加102%;F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为18.15MPa,较C组试件增加33%,再次验证适当地进行分层入模可提高试件抗压性能。

   表5 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物理力学性能
Table 5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150mm cube pieces   

表5 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物理力学性能

   表6 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力学性能
Table 6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100mm cube pieces  

表6 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力学性能

   综上,成型方式的变化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显著,成型方式影响透水混凝土硬化后的性能。成型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插捣位置均匀分散,插捣力度尽可能相同,尤其注意边缘及四角处的密实。对于2种尺寸的试件,当静压荷载为150kg、加载时间为6min、每层插捣次数为20~30次、分3层入模时,混凝土强度最高,均超过C15,边长100mm立方体平均抗压强度可达C20,且透水系数满足要求。

3 结语

   为得到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比试验,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及敏感性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依次为插捣次数、静压荷载、入模层数、加载时间,插捣次数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极为敏感,而加载时间的变化对抗压强度几乎无影响。

   2)透水混凝土最佳因素组合为静压荷载150kg、加载6min、3层入模、每层插捣20~30次,此时试件强度均达C15,其中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平均强度可达C20,各试件透水系数均满足要求。

   3)合理选择成型方式可提高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但透水系数仍有提升空间,还需平衡二者负相关性,并控制试验过程中插捣环节的操作误差。

    

参考文献[1]马鹏,高洪波,邹延权,等.多孔质火山岩透水混凝土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7,46(9):43-47.
[2]顾晓帆.透水混凝土制备及其性能试验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3] AKAND L,YANG M J,GAO Z L. Characterization of pervious concrete through image based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6,114:547-555.
[4]李金.聚合物改性剂改良透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
[5]姜骞,周华新,谢德擎,等.透水混凝土增强剂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8(1):64-67.
[6]王玄静.正交试验设计的应用及分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1):17-22.
[7]张勇,陈国华,贾文文,等.不同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正交试验分析[J].混凝土,2018(7):157-160.
[8]孙宏友.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9]巫广义,徐锋,王曙光,等.基于正交试验法的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8,45(9):38-41,51.
[10]梁止水,吴智仁,杨才千,等.基于正交试验的高反滤生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混凝土,2016(1):137-140,144.
[11]付东山.基于正交方法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
[12]陈代果,马宏昊,姚勇,等.基于正交分析法的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9,48(15):60-64,102.
[13]张燕刚.火山渣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
[14]龚平,谢先当,李俊涛.成型工艺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施工技术,2015,44(12):65-68.
[15]秦国正,余正芝,张明芮,等.正交试验数据快速分析Excel模块的建立和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11):12-14,41.
[16]刘瑞江,张业旺,闻崇炜,等.正交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52-55.
[17] 李乔.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3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ermeable Concrete Based on Orthogonal Test
YANG Fujian CHEN Xiaoqiang CHEN Daiguo HUANG Xiaohui LI Qi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Key Laboratory of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Design of Material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ichuan Lglitter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bstract: The static compression load,loading time,the molded layers and the tamping times are selected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design orthogonal tes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ermeable concrete.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range analysis and variance analysis,and two sensitive factors were selected as variables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order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ength of permeable concrete is the tamping times,static compression load,loading time and the molded layers.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s static compression load for150 kg,loading for 6 min,3 layers,20 to 30 times for each layer of the pieces.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olding method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compressive performance of permeable concrete.
Keywords: permeable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orthogonal tests; range analysis; variance analysis; research
111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