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研究

引用文献:

张晓东 杨青 严莹.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研究[J]. 建筑经济,2021,48(4)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HQ036);南京市软科学项目(201901009).

ZHANG Xiaodong YANG Qing YAN Ying. Research on Renewal Strategy of Old Comm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Double Renovations[J]. build,2021,48(4)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HQ036);南京市软科学项目(201901009).

作者:张晓东 杨青 严莹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基于“城市双修”理论,构建老旧社区更新框架。在剖析老旧社区现状及更新问题的基础上,以打造“宜居社区”为目标,在社区生态修复方面,提出修复生态景观,加快海绵社区建设,开发低效地;在社区修补方面,提出提升建筑功能品质,优化环境与公共空间,培养社区意识等策略。
关键词:城市双修老旧社区更新策略
作者简介:张晓东,男,生于1972年,安徽芜湖人,教授,研究方向:建设经济与管理。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HQ036);南京市软科学项目(201901009)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扩张、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遗留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病”。自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以来,各项政策稳步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实践,工作成效显著。老旧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与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双修”需直面老旧社区更新。

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修补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提出增加公共空间,改造老旧小区。其中在“改造老旧小区”中,重点提出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宜居水平、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善小区居住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时,明确要建设“完整社区”,提出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宜居社区空间环境,营造体现地方特色社区文化。针对老旧社区呈现出的建筑功能低下、城市风貌丧失、环境质量差、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景观不成体系、社区缺乏活力等问题,应以“城市双修”为引领,开展基于老旧小区改造的老旧社区更新。

2 “城市双修”下的老旧社区更新框架设计

社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子系统,社区更新是针对社区特定衰落区域,综合运用拆除、修复、保护等手段,旨在提升片区居民生活品质、增强社会经济、激活地区文化、加强地块活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城市双修”的内涵剖析

“城市双修”是我国结合世界城市发展经验及我国国情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城市双修”基于“城市更新”,是有机更新,指向明确,博采众长,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兼顾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城市发展思想,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植被,是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城市修补,是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城市双修”包括更新老旧小区,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宜居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增设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2.2 “城市双修”与老旧社区更新的契合性

“城市双修”重点是要坚持补齐民生短板,解决人民群众呼声高、需求迫切的问题。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起点,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城市发展动力源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区更新是“城市双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硬性更新方面可通过更新社区空间,对房屋建筑本体与公共区域的设施、设备的完善与更新,解决社区不宜居的问题,促进“城市双修”在社区层面落地生根。软性方面重点促进社区居民通过“社区营造”和社区自治,调动居民积极性,提升居民参政、议政水平,加速城市功能转型,完善现代治理体系。

从“城市双修”的理念内涵上看,城市双修应因地制宜、因城市而异,对城市生态系统开展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有机更新,这与老旧社区更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从实践角度看,城市双修工作的重点特别指向居住、出行、就医、教育等领域,要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而这也正是老旧社区更新需要实现的重点。

2.3 老旧社区更新的框架设计

对应“生态修复”工作内容,“社区生态修复”重点围绕土地再利用开展的生态景观修复、完善与提升;对应“城市修补”工作内容,“社区修补”重点针对建筑、空间及社区意识等,是以功能修补为基础的功能完善与提升。“城市双修”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框架见图1。

从更新视角看,既包括物质空间环境,还包括生态系统、人地关系、社会文化等;从更新时序看,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是一项综合的城市治理工程;从更新的可操作性来说,依托既有的工程技术措施,统筹实践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图1 “城市双修”下老旧社区更新框架

图1 “城市双修”下老旧社区更新框架

 

3 老旧社区更新策略

宜居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人居环境优美、服务设施方便、交通出行便捷、生活环境健康、公共安全性好、社区归属感强的能够满足居民居住、生活、交往等要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1 社区生态修复

3.1.1 修复景观绿化系统

(1)修复绿化系统

1)基于“点、线、面、体”立体化空间,串连社区内、外连成系统。以中心绿地及零散的小面积绿地组团作为“点”;将社区外部空间以及内部入口、主要道路、小区节点、组团空间等,通过围绕居民日常生活路径,将小区内外公共空间串点成线、串线成片;在老旧住宅垂直面与顶面种植爬山虎全面绿化,形成空间连续化、功能多元化、类型多样化的开放空间系统。

2)丰富视觉层次造景,尽可能选取地域植物,树种之间有效搭配组合,达到乔、灌、地被植物在层次上有效搭配,季节上不同呈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同时把观赏性植物引入老旧社区进行绿化。

(2)修复景观环境

老旧社区应整合公共空间、建筑空间等其他类型空间要素,打造社区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功能提升。

1)更新空间布局,在老旧住宅小区的入口处、转角处和交叉口处等空间节点位置规划设计景观环境改造。通过灌木、花卉和路牌等将老旧社小区与城市联结,形成开放性社区。

2)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增设艺术小品。充分深挖地域文化内涵,提取有效设计点。通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历史记忆、标示性与寓教于乐性的雕塑与景观,展示社区特质;利用文化墙、宣传墙与公告宣传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基于社区交往营造景观,交往空间上,公园、广场、景区、体育场馆以及购物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促进人际交往的首选空间。在人文景观环境塑造时特别考虑年龄结构要求,通过提升人均绿地指标,营造集会环境,合理设计步道和休憩设施,提供休息场所与设施,做到动静结合。考虑设立园艺场所、健身空间、互动式棋牌桌椅、参与式公共艺术创作空间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交往,增强社区资本。

3.1.2 修复水体系统

(1)恢复水文特征

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先期实施项目致使局部水系布局紊乱、城市建设与水争地导致水面减少、河流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使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突出、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

恢复自然水文生态特征,实质是恢复原始径流状况。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科学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渗透、净化。重塑社区内自然河道的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潭、沙洲和沙滩,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环境和生态效益,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建筑与社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同时,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全力打造海绵社区。

(2)打造海绵社区

结合社区内集中绿化、宅前绿化、屋顶花园、垂直绿化、雨水花园的营造及多样化透水材料的运用,使其在不减少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增加社区绿地比例。采用绿地系统和生态材料有机结合,采取源头削减、终端转送、末端调蓄等手段,通过渗、滞、净、蓄、用、排等方式,实现整个小区乃至城市的良性循环,提高对雨水的渗透、调蓄、排放、利用能力。海绵社区建设还要结合流域因素与条件,如湿地、河湖,总体系统来看。

3.2 社区修补

3.2.1 修补建筑本体,提升建筑功能品质

结合房屋建筑本体原始设计、建造及现状问题,从是否需要结构加固入手,摒弃以前的“涂脂抹粉”,向功能性更新转变,从宜居、节能环保等方面开展房屋综合整治。

(1)建筑结构加固。

加固既有建筑的承重结构,满足安全性能方面要求,加固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施工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合理的加固方案应是加固效果好,对使用功能影响小,技术更可靠,施工更简便,经济更合理,外观更整齐。

(2)建筑风貌营造。

建筑风貌要与城市、社区环境相协调,还需凝炼、镶嵌社区文化符号。首先,控制建筑风格。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新事物有机结合在一起,融入多元化的建筑元素,注意建筑风格的层次感、多样性。使建筑色彩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营造社区温馨氛围的归属感。其次,嵌入文化元素。梳理、凝炼社区的地域文化,将文化内涵与空间环境的建构融为一体,在建筑风貌的表达上通过对于地域建筑符号和母体的运用,提升老旧社区的建筑内涵,表达当地的文化信息,演绎文化发展脉络。

(3)建筑节能改造。

老旧小区更新在改造节能性能方面,主要是对既有建筑本体和周边节能系统进行改造,可以从建筑墙体、门窗和排水等方面对既有建筑节能保温系统进行改造。建筑墙体节能更新的主要措施有外墙的保温改造、设置双层外墙和增加墙体绿化。建筑门窗节能更新,从材料选择、热桥构件、加窗及提高门窗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等方面考虑实施。建筑排水节水节能更新,结合海绵社区建设,提高屋面雨水的利用率,用于中水系统、景观用水等。

(4)无障碍设计。

老旧社区老龄化日益严重,结合无障碍设计与改造,打造从户内到户外的无障碍通道,增加相关人群的社会交往。增加室外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施、缘石坡道、盲道、轮椅坡道、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通道、楼梯和台阶、无障碍停车位、轮椅席位,相应的地面面层抗滑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设计要求。

3.2.2 优化公共空间

社区环境需要综合考虑社区内及社区周边的公共环境、公园绿地景观、交通出行条件、水资源、空气情况、配套措施等。还需考虑社区业态服务,购物、教育、医疗,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为引领,全力打造街坊、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

(1)织补社区交通网络

道路空间是社区外环境中的骨骼系统,设计合理的社区道路,能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

设计富有活力的社区通道,首先要满足现有的多种交通方式需求,包括汽车、自行车、电动车、步行,采用人车分行,减少汽车影响。其次加快断头路对外连通建设,形成相互连接的网络,可以提供更多出行路线的选择,从而疏散交通流。同时社区内部要规划适宜居民步行的出行路线,结合街道、小摊、夜市进行设计,并且沿步行路线布置恰当的城市家具、绿化、遮阳和雨棚;对外规划多种交通方式的出行路线,尤其社区中心的公交车站的接驳出行。

路网更新通过打通现状断头路,疏通拓宽现有支路,增加支路等措施,加大社区内支路网密度,提高社区内各个地块的通达性;社区内交通流线的设计尽量采用人车分流,交通的互不干扰是便捷安全的道路空间基础。

(2)完善公共配套

老旧社区因多处于中心城区,其教育、医疗、商务服务较为完善,但是用地紧张、经费不足,很多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公共娱乐设施如健身器材严重老化,甚至根本没有配备。应充分考虑地区人口结构,在设施配置上应满足人口特征和当地居民的要求。

合理设置完整社区的规模,以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的适宜步行时间和距离确定完整社区空间范围,合理确定完整社区规模和人口,以此为基础,重点确定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配建标准。明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类型、标准及模式,综合考虑托幼、养老、医疗、文体及全民商业设施等,满足社区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3.2.3 开发低效地

老旧社区内存在一些废弃地或低效地,低效用地是指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确定为建设用地中的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权属清晰、不存在争议。

(1)空间调整与挖潜

对社区可开发地块、存量更新地块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研,挖潜附属空间、街角空间、闲置用房等社区零星微空间,对该部分空间进行整合再利用。原则是:1)空间资源挖潜,进行地上到地下空间深度挖潜和利用。2)功能布局优化,对应现代生活需求所增加停车、绿化、社区服务、游憩、市政设施等系统安排。3)技术集成设计,综合集成道路、停车、绿化、地上地下市政设施、地表水排放、景观和游憩等,促进协同、融合。

(2)棕地改造

首先,建立ArcGIS空间数据平台对空间海量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按照社区所在城市空间以及建设时间的异同,结合调研和网络数据建立社区数据库;第二,结合主流地图网站,抓取设施空间数据,包括空间区位、设施种类、层级等方面,将相关数据与社区数据库进行叠加和整理;第三,进行基础性空间分析,利用空间可达性方法以及冯洛诺伊(Voronoi)图,分析不同需求层级设施的可达性,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空间发展规律。

1)小区内用地

致力探索出台规划、用地的“增容增值”政策与机制,在不违反国家有关强制性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允许适当调整小区原用地性质、建筑密度等指标,实行谁收益谁付费的形式。通过提高容积率与增加可经营设施设备,达到提升老旧小区价值的目标,实现老旧小区自身造血功能,以此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更新。

2)小区外用地

对老旧小区周边低效用地,统筹安排,联动施治,根据场地条件,适当增加地下(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把对采光、温度及环境要求不高的配套设施放入地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围绕15分钟生活圈,优先用于建设社区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设施。

结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动态化需求层次、结构以及满意度的分析,优化和完善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治理体系,由静态空间规划走向动态全过程的空间治理,将空间规划、使用管理、设施监督融为一体。

3.2.4 培养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直接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与情感,表现为社区居民的社区情感认同、社区活动参与状况、社区满意程度、社区信任感及社区奉献精神等方面,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社区发展要依靠社区居民间的相互信赖和依赖。

老旧社区中的老年群体存在观念滞后、社区活动参与不足、人际交往淡漠等问题。从硬性方面来说就是前面所述,打通上、下楼的通道,营造利于交往的景观小品;软性方面需要通过居民自组织与社区开展文体活动,促进人群交往。

(1)提炼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和需要,是本社区特色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以及某种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具有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

首先,挖掘社区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习俗文化等,在塑造社区风貌、突出社区个性、丰富社区文化内蕴、改善社区环境及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显著正向作用。更新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资源利用、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其次,选择文化路线。老旧社区更新选择什么样的路线为主线,应根据老旧社区历史、现状、形态及居民的意愿等综合决定,不是简单的单一指标路线,可能是一个迭加、揉合的过程。文化路线方面有历史文化、艺术文化、文学文化等,选择能抓紧居民内心与核心文化表述的文化路线,有利于人文社区的建设与宣传。

再次,塑造人文社区。人文社区表现的是一种价值观,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超越物质的社区核心凝聚力,是内化于心、浸润内心的、自内而外的集体和谐与幸福,是创建和谐、宜居社区,建立社区共同体的最高境界,真正形成和谐温馨的社区家园。

(2)增强社区归属感。

社区归属感是居民主动将自己归为社区成员,在社区互动的基础上对社区产生的情感。老旧社区居民有一定的归属感,但是老旧社区居民流动性较大,降低了整体归属感;老旧社区的宜居性也会影响归属感,此外还有居民对社区认同程度、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等。社区归属感宜从社会关系、社区环境的满意程度、参与社区的活动等多方面着手建设,使居民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

4 结 语

“城市双修”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宜居社区建设为目标,全面贯彻“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在社区层面的落地生根,唤醒社区活力,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4-24)http://www.mohurd.gov.cn/zxydt/201704/t20170424_231585.html.
[2]陈太政,李政旸.我国“城市双修”的发展与实践述论[J].中国名城,2019(1):26-32.
[3]王刚,王明亮,岳昊.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服务于“城市双修”的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S1):47-48+52.
[4]王璇.基于“城市双修”的宜居社区评估方法与实践——以福州市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2):80-88.
[5]闵雷,熊贝妮.宜居型社区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6):18-23.
[6]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概论[J].给水排水,2015(6):1-7.
Research on Renewal Strategy of Old Comm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Double Renovations
ZHANG Xiaodong YANG Qing YAN 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Jiangsu Opening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double renovation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old community renewal.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newal problems of old communities,taking “livable community” as the goal,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restoring ecological landscape,accelerating sponge community,and developing inefficient land in the aspect of community ecological renovations,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uilding functions,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space,and cultivat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the aspect of community renovations.
Keywords: urban double renovations; old community; renewal strategy
204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