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古蜀乡愁——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

作者:刘卫兵
单位: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刘卫兵 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美国DAVID国际工程设计咨询公司主持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 (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 组织成员。代表作品:布后、康定印象、中国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沃日土司官寨维修与重建等。

 

1“林盘”的由来

“川西林盘”亦称“林盘”, 蜀语也, 乃溪畔农舍、竹树盘绕之地。1 600多年前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对四川腹地成都平原的定义是“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川人自古蜀便在这片都江堰滋润的平坦、扇形冲积平原和周边起伏的丘陵上从容地引水耕田、修房建院、种竹栽树, 这里形成河水环绕的自然农耕村庄, 成都方言称为“林盘”。这种散布于水系密布田野的绿岛般的古蜀人居聚落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其虽由人作但又宛自天成的特征体现了古蜀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同时, 林盘里蕴含的乡绅文化和乡贤文化更是成都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古蜀林盘则是河流孕育出的成都人居、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2乡村规划系列实践的缘起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成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出现了大规模拆迁、简单模仿缺乏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加之汶川地震的影响, 林盘这种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生态聚落形态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结合产业发展不断对传统村落肌理进行有机更新, 是我们在一系列乡村规划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到2017年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在这9年期间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大卫设计) 进行了包括“原址重建、小组微生、农创基地”在内的川西林盘聚落规划策略系列实践, 把重点放在人居与环境的关系上, 采用尊重传统林盘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和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结合的规划发展模式进行乡村改造和建设, 先后荣获了2010年度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奖、2010年度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012年度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2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全国人居经典规划金奖、2017年中国十佳美丽乡村优秀规划设计等殊荣, 以下通过川西的三个实践项目对建设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3灾后低成本规划策略——原址重建

3.1花溪村和徐家林盘

徐家林盘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下的安龙镇成青社区15组。林盘处于平坝, 已有几百年历史, 占地面积约50亩, 共38户村民, 皆为徐氏宗族。这里树木丛生、溪水纵横, 是典型的平坝地区林盘。

“5·12汶川地震”破坏了林盘的自然环境, 大部分农户的房屋也遭到破坏, 原址重建总面积超过2 000m2。规划重建后的林盘间有10余处休憩亭和300m长的栈道, 流水潺潺, 竹林成荫, 农家院落掩映其中,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聚落 (图1, 2) 。

花溪村7组 (花溪源) 位于都江堰市蒲阳镇西北, 地处龙门山脉延伸带的丘陵, 是“5·12汶川地震”后原址重建的第一个示范点。新建村庄保持了原来川西民居的风格, 依山傍水、灰瓦白墙、翠竹环绕, 还因地制宜地建立了折耳根绿色蔬菜产业化基地和山村农家乐旅游项目 (图3~5) 。

3.2重建聚落的可持续规划理念及实践

“5·12汶川地震”后, 我们分别对两个林盘中的所有民居、林盘和河道做了详尽调查和细致测绘, 结合对房屋及林盘损毁情况、灾后产业发展意向等的民意调查结果, 最终确立了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和共享性的“四性”保护、修复原则, 将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及林盘保护结合起来。

传统林盘聚落要在充分尊重和维护聚落成长肌理的前提下进行维修和整治。在生态环境修复上, 需要保护原有自然生态肌理, 对林盘原始风貌逐个登记, 保留原有林盘和乔木, 保留村中原始溪流及其自然河岸。在不破坏原有林盘及植被的前提下, 合理优化路网结构, 整治、改造河道, 形成特色林盘景观。在乡居规划设计中, 对以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坡屋顶、三合或L形布局为特征的传统川西民居和祠堂及庙宇建筑进行维修与加固, 对部分毁坏的房屋进行原址重建, 保留川西民居特有的朴实、飘逸和朴素淡雅的色彩 (图6) 。布局采用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貌、靠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原则, 巧妙地使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竹丛间, 与环境自然融合。林盘聚落中“一”字形、“L”形民居以竹林、树木为界面, 在房前围合室外空间形成院坝, 以供纳凉、喝茶、下棋和农用。并以其为中心形成穿堂风, 应对成都平原炎热、潮湿的气候。住户之间分权不分家, 相互借景, 打造出一个个小巧精致、颇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接待群落, 在保护好现有耕地的同时发展了川西林盘聚落 (图7) 。

在进行林盘保护规划的同时, 依托优美的生态资源, 我们和当地政府共同探索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针对徐家林盘、花溪村分别推出了“农业+旅游”的一、三产业互动和“生态+经济”的两相并重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 有效保护了农田水利及林盘聚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现代山水田园乡镇充满诗意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4民主乡建规划策略——小组微生

4.1余湾半岛

余湾半岛位于四川省崇州市燎原乡, 三面被铁溪河水环绕, 与徐家渡林盘紧邻, 同铁溪兰庭隔河相望, 故称为半岛。该住区的营造为乡场镇改造的民居部分, 占地约14亩, 居民39户, 将分散的居民点集中形成新型林盘聚落 (图8) 。

大卫设计与地方政府以人文关怀、制度更新、空间优化为出发点, 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进行交流和沟通, 结合原有自然肌理设计的户型充分满足乡民最真切的需求, 最终的户型方案也经过乡民的签字确认, 从而探索出一条林盘复兴的民主乡建规划模式。

4.2具有农村改革智慧的林盘复兴策略

林盘复兴的目标是留住乡愁、富裕乡亲。复兴的机制要成功, 首先要改变土地综合整治观念, 即从原来单一追求耕地数量和质量, 纵深发展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注重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效应。大卫设计通过民主化方式推进“小组微生”建设中乡民作为主体的思想, 始终保持乡民参与。这种具有农村改革智慧的林盘复兴机制让地块破碎、林盘荒芜、设施老旧的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

所谓“小组微生”就是“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和生态化建设”。这是多年来设计、政府、旅游投资公司和乡民等多方依托土地综合整治, 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摸索出的一条适宜川西林盘保护和更新的独特乡村规划策略。在余湾半岛的林盘改造中, 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不占用基本农田, 并充分与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有机融合, 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改渠、不毁林、不改路、不夹道”, 同时考虑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套。“小组微生”的具体措施如下。

 

1徐家林盘总平面图

 

2徐家林盘重建后院落实景

 

3花溪村重建规划图

4, 5花溪村重建后院落实景

4, 5花溪村重建后院落实景   下载原图

 

 

6徐家林盘实景

 

7花溪村民居屋脊

 

8余湾半岛改造规划总平面图

 

9民主讨论通过后的余湾半岛规划总平面图

 

10民主讨论通过后的余湾半岛村口

 

11锦江乡天库村现状

 

12锦江林盘鸟瞰

 

13锦江林盘农创孵化中心

(1) “小规模聚居”:本着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 将组团规模合理控制在20~30户, 人均综合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 人均农房宅基地面积不超过30m2

(2) “组团式布局”: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 宜聚则聚、宜散则散, 合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半径, 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庭院围合空间, 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

(3) “微田园风光”:规划出前庭后院, 让农民在房前屋后因地因时进行种植, 形成“小菜园”和“小果园”, 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4) “生态化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充分利用围绕整个场地的铁溪河、周边丰富的鱼塘和农田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 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 保留生态本底, 延续川西林盘特色, 体现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 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 由群众推选出的代表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单位的比选和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 设计单位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对新村点位布局、新居户型设计、民居风貌形态、公建配套和景观布局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除了规划和设计, 施工也由乡民自己做主, 居民选举出代表组成农房建设项目业主委员会, 同时也全程参与房屋设计和建设全过程 (图9, 10) 。

5产业融合规划策略——农创基地

5.1锦江林盘

锦江林盘地处苏东坡故里——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锦江乡天库村, 紧邻双流县黄龙古镇, 一面背依大山, 三面被锦江环绕, 半丘半坝, 占地4.5km2, 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高, 四季分明, 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及各种蔬菜, 是成都市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图11) 。

5.2产业创新田园基地规划

竹林、清流、院坝…是人们对川西林盘的传统记忆, 田野里、竹梢间飘出的袅袅炊烟是古蜀先民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诗意栖居, 更是“寒田渡鹭影, 清辉洒林间”的写意生活。但当下, 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如何对传统的“林盘仙居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如何让传统的“林盘仙居”与现代化、高科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并在新的机遇和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锦江林盘”正是我们在此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在“林盘”这种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模式中注入高科技智能化的现代文明元素, 创新出规模不一、功能不同的林盘, 从而为高端人才创业、创新、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一方仙居福地。如“高端人居林盘”、“高端商务林盘”、“高端酒店林盘”、“双创工场林盘”、“公司总部林盘”、“高端养老林盘”, “世界精品文化村”及“国际人才和产业平台——海创谷”等项目均聚集其中。

在近6 000亩的田园上, 我们将贯穿基地的“几”字形锦江引水如素练般蜿蜒其中, 将半岛中的“水中白莲” (创新孵化器) 、“写意竹叶” (康养研究基地) 、“散落珍珠” (各种林盘) 在一片“玉盘” (白鹭稻田) 之上串裹起来, 让“锦江林盘”犹如川西坝子上的传统清音幻化成颇有时代韵味的民乐新曲 (图12, 13) 。

6结语

在川西林盘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乡村规划实践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古蜀聚落的复兴不仅是环境和建筑的重构更新, 更应当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合起来, 走出一条具有独特的传统地域文化特征、现代高科技文明元素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支撑的川西林盘聚落更新之路, 让天府之国的古蜀乡愁记忆得以延续。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FOR LINPAN CLUSTERS OF FORESTS HUMAN SETTLEMENTS
108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