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修复传习”的中国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以屯堡工作营为例

作者:肖建莉 越剑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承建筑工作室

   作者简介:肖建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博士。

   作者简介:越剑 上承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贵州营总代表,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

    

    

   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中国2011年城市化率已达到51.3%, 城市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农村地区。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 造成了乡村地区空心化现象严重, 衰败状况亦趋严重。如何改变乡村颓废的现状, 实现乡村再发展, 成为当前颇受关注的话题。在新时代, “美丽乡村”、“留住乡愁”成为乡村发展的新方向, 乡村的价值需要被重新定义。贵州安顺的“屯堡工作营”历时4年, 一直在探寻一条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可操作、可持续的路径。

1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云山屯村

   屯堡, 600年前汉族以“国家”的名义从中原来到边地, 顺势营造了石头的“家园”, 形成了调北征南后“屯田制”格局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屯堡石头民居作为屯堡人生活的空间聚落, 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自然的智慧, 反映了自那个时代延续至今的集体记忆。

   云山屯是贵州安顺屯堡村落中的自然寨, 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 多少个世纪里, 屯堡的老人自称“老汉人”, 说着朱元璋的话、穿着马皇后的衣服、住着老房子, 屋顶是大写的“人”字形, 堂屋里挂着的“天地国亲师”牌位护佑着子孙后代, 体现出屯堡人离乡不离国的家国文化。云山屯是以军事防御为特色的关隘石头村寨, 在空间上以寺庙山体为中心, 村寨团山结构分布在山谷中, 形成独特的“山道屯”文化景观体系。

   寨子里有一条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演变而成的1 872m商街蜿蜒于弧形山谷间, 像一支飞凤藏于群山之中, 被村里人叫做“飞凤仙”。村寨原有201户、397人, 农田505亩, 其中旱地90亩, 还有730道坎、72口井, 现有87个院子, 27户。寨子的中间有一座云峰地区最高的喀斯特地貌山峰——云鹫山, 山上有一座“灵鹫寺”, 登顶可鸟瞰云峰八寨 (云山屯、本寨、章庄、雷屯、洞口寨、小山寨、竹林寨、吴屯) 。

   从明朝开始, 屯堡就是以农耕为生存基础的村寨, 云峰八寨中金家是最大的家族谱系, 在章庄的金家祠堂供奉着金家的列祖列宗, 云山屯自然也以金家为主。因地势险要, 云山屯大多为云峰八寨富人们的第二居所, 由于各家之间的交换频繁, 形成商街商屯, 现在还保留了许多沿街铺台, 最精美的是德生昌药铺。

   由于云山屯的村寨格局、风貌和建筑单体保护较好, 2005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名录, 并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1本寨碉楼外观

    

   2本寨碉楼室内

    

2 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地之屯堡

2.1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宗旨

   针对中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建筑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1与法国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2合作, 在中国开展了“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的活动, 担当起了保护与传承的社会责任。志愿者工作营是面向公众的遗产保护活动, 在欧美国家已流行多年, 是公众较为喜爱的参与遗产保护的方式之一, 志愿者通过实际劳动感受建筑的魅力, 学习遗产保护的知识, 因此遗产保护国际志愿者工作营在公众遗产保护教育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近几年, 基金会已陆续在江苏苏州、山西平遥和山西新绛三地开展工作营保护活动。工作营旨在“身体力行带动公众参与、社会教育、唤醒保护意识”, 形成以政府支持、基金会组织、企业执行、多种身份共同参与的遗产保护方式。

   法国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已经历了50年, 所建立的工作营法国模式目的是为了“世界和平”, 因为他们所修复的建筑是被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炸毁的古堡, 希望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修复这些被战争摧毁的建筑。然而中国工作营的模式, 主要是为了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同价值观, 以及所引起的城乡二元社会矛盾。通过建筑遗产保护修复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建立遗产保护意识的共同价值观, 让城乡之间相互理解、互为补充;另一方面, 以城乡遗产保护为宗旨, 建立城乡人文之树。通过志愿者工作营, 让人在城市与乡村二元社会之间转换, 在公众参与中激发人的创造力, 唤醒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 共同维护乡村的文脉体系。

2.2屯堡工作营的修复项目

   屯堡工作营3于2014年8月17日正式成立, 是在安顺市云峰屯堡已开展了4年的活动, 世界遗产保护志愿者国际合作营项目共有70个, 贵州屯堡工作营是第71个, 也是中国第四个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 (第一个是山西平遥工作营) 。在这4年中, 屯堡工作营以“修复传习”为指导精神, 招募了80多位志愿者参与修复四栋老民居, 分别是金家院子、金家铺子、梁家院子、杨家老屋, 其中金家院子和金家铺子由上承建筑工作室承担修复设计,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规划分析、测绘认知、诊断病害、修复设计、木匠沟通、深入设计。

   屯堡民居有着山地地区特殊的建筑秩序和文化符号, 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以“修旧如故”的方式去保护和修复老民居, 保护人类面对自然的生存记忆和固有的传统技艺, 在新的生活方式中注入新的文化软体。其中, “修旧如故”的四性五原则中, 四性指原真性、可读性、整体性、可持续性, 五原则指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

   (1) 本寨碉楼

   2006年, 工作营开始修复屯堡的本寨碉楼, 其修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验教学的课题。此碉楼是本寨中最大的一栋, 位于村寨的中心位置。每个碉楼结合着若干庭院成为一个防御单元, 碉楼的石墙是双层空斗墙, 墙体从一层1m厚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到0.6m。本寨碉楼共四层, 层高2.5m, 顶层高3m, 采用木屋架+石板顶。碉楼每层16m2, 均为木楼板, 每层有木楼梯旋转上升。

   修复工作主要包括:更换石板屋顶、各层安装彩色玻璃窗户、楼梯增加麻绳扶手、清理室内垃圾、粉饰内墙体、安装灯具等;功能进行了调整, 一层为老物件展厅, 二层为交流厅, 三层为书房, 四层为卧室, 这是最早的“老瓶装新酒”的案例。

    

   4金家院子外观

5 金家院子后院

   5 金家院子后院   下载原图

    

    

   6金家院子中旧料做景观铺地

    

   7金家院子空间关系

    

   8金家院子木结构修复设计

    

   9金家院子剖面图

    

   10金家院子乡村儿童图书室

    

   11金家院子室内空间

    

    

   (2) 金家院子

   以云山屯金家院子修复行为作为屯堡工作营植入乡土保护的开始。金家院子被当地木匠称为“四人抬轿”的空间范式, 就是四栋小房子布置在中间大房子的四个角上, 中间大房子为轿子顶, 被四个一层的小房子“抬着”。建筑结构上为屯堡民居典型的“石木结构”, 支撑体系为木质穿斗结构, 四立三间、五柱四瓜、九头十一立, 维护体系受民国时期的影响, 下部为石头墙, 上部为砖墙。同时有其独特的地方, 首先是木结构的“中柱开墨”, 屋顶为罗汉衫顶 (七分坡度) 、四坡走水, 这在民居中几乎是不可见的, 或许是因为这里山高皇帝远的原因, 才出现了这样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被弃之不理, 只能慢慢地消失于天地间,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 应该怎样保护老民居并重新使用, 以体现它的价值与文化。

   金家院子位于云山屯的后街靠山面路, 靠东南朝西北。在尊重原有技艺的基础上, 依功能的改变对原有空间的秩序进行改变, 首先还原一层三开间的空间格局, 堂屋为乡村图书室, 然后增加二层小中庭, 让屋顶天光能进入一层, 将两边厢房改为办公室与卧室 (前店后寝) ;二层布置展厅和交流室。通过把原本一层的公共空间与二层的私密空间倒置, 使得二层的木屋架体系得以展示, 解决了一层四个房间的保温隔热, 形成内部“四人抬轿”的空间结构。

   (3) 金家铺子

   金家铺子位于云山屯后屯区, 需要在用地面积134m2的范围内修复94.5m2的两层破败老屋。由于老屋主人已把房屋租给政府做沿街旅游商铺, 所以我们在屋顶和后院已破败不堪的情况下进行适应性修复设计, 既要满足政府的要求, 又要考虑到未来房主再居住的可能性。

   首先, 恢复老屋沿街风貌。更换部分屋架、屋顶石板、木板墙面, 修复木窗、铺板, 增补铺台等。其次, 梳理动线。老屋堂屋因二层空间低矮而不能使用, 所以采用“猫爪象”的传统木匠范式, 将后院坡屋顶局部抬高, 与修复后的后院厕所和工作间屋顶连接, 并增设水平走廊, 让老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形成一层店铺、二层居住的前店后坊格局。再次, 融于自然。将原有增设的厨房石棉瓦更换为石板顶, 将屋顶坡向空间反向以满足采光并朝向庭院树木景观;保留庭院中的一棵楸树与一棵桔子树, 将二层走廊布置在这两棵树之间, 使得人与自然融合。

2.3修复施工与文化交流——核心工作内容

   公益劳作既是一种度假方式, 也是一种在地景观。修复施工的工作内容包括清理、分拣、理水、石作 (砖作) 、木作、灰作、瓦作、泥作等, 根据所修复的建筑采取不同的工法。

   (1) 材料分拣, 清理建筑

   这是老建筑修复的第一步, 目的就是深入解读老房子, 对老物件、材料进行归类分拣, 挑选出可以展示的集体记忆和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清理的关键是理水, 传统建筑的排水处理一般都极具智慧。

   (2) 墙体与门窗修复

   通过当地石匠师傅的指导, 运用石灰或三合土 (局部使用水泥) 对原有墙体进行安全性修复, 并保持原有石料的位置, 取用当地石材补充, 突出原材料、原技术。中法石匠技艺的差异让修复工作增加了讨论趣味。门窗修复突出榫卯、雕花传统手工技艺, 拒绝使用钉子木匠和机雕油漆。

   (3) 屋顶与木结构修复

   在当地木匠师傅的指导下, 对原有木结构体系进行养护或更新, 包括“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等木匠手艺, 不做旧, 让新旧之间具有可读性。屋顶修复中增加望板和防水卷材工艺, 防止老建筑漏水等问题。

   (4) 院落景观整理

   梳理建筑周围环境, 清除废弃物件, 留下有效空间以做再思考。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及建筑清理出的可利用物质对建筑周边进行再生设计。志愿者需先对房屋后院及侧院进行清理, 然后进行集体头脑风暴设计, 中法志愿者分别给出不同的方案, 最后依托其现有的材料和技术条件营造相应的景观主题, 避免造成资源占用和浪费, 使原有场地与建筑的关系得到了有机更新。

   (5) 雕刻、木作手工学习

   工作之余, 志愿者们学习木雕和木窗花制作。在当地雕刻师的指导下, 学习脸谱木雕和石器雕刻, 雕刻作品作为当地博物馆展览之用;学习木窗花与认识榫卯结构的真谛, 将自己的手工作为工作纪念。

    

   14, 15金家铺子后院

    

   16金家铺子外观

    

   17金家铺子设计图

    

   18, 19金家铺子室内

   (6) 文化交流

   屯堡地戏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地戏传承人来表演和培训, 让志愿者学会一两段地戏的唱腔和舞蹈, 当外国人穿着戏服铿锵有力地唱着千年的段子, 中国的地域文化开始点滴地传播出去了。

3屯堡工作营与当地乡村之互动过程

3.1屯堡工作营引发的思考

   通过历时4年的屯堡工作营实践, 工作营参与者和当地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引发了对当地乡村的更深刻思考。

   (1) 感受到身边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应该坚持自愿的、身体力行的、接地气的建构, 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到遗产保护中, 感受老建筑的温度与建造智慧。

   (2) 通过中外合作来改变原住民的价值观。当外国人从千里之外来公益修复村寨时, 难道我们还不保护自己的家园吗?

   (3) 工作营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方式。工作营可以成为一种跨文化、可持续性的修复与度假活动。志愿者是一群特殊的旅行者, 他们受到了当地人的尊重。

   (4) “留住手艺”, 让家乡的手艺人获得尊重。工作营的修复工作带动了当地匠人的就业, 让年轻人愿意继承父业, 营造出传承手艺的价值体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 中国的匠师从农村到城市, 从专匠成为杂匠, 现在都已年过半百, 如果他们的技艺得不到传承, 老建筑将得不到保护修缮, 乡村保护也无从谈起。

3.2屯堡工作营带动的社会教育

   公众参与行为是社会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 国际参与能激发人们对遗产保护的正确价值观。修复民居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形态修复, 而是与当地人共建的社区关系, 实现遗产保护的社会教育过程。

   (1) 传统工匠是乡村修复的核心技术力量。志愿者、营长的公益行为将带动当地人一起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实践中, 中法志愿者享有公平对等的工作条件, 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营长主要是参加过中法工作营的优秀志愿者, 同时对修复老建筑有一定经验;匠师是重点, 法国匠师的培训很严谨, 14~16岁的少年进入专业匠师培训学校, 学习两年并完成毕业设计后开始在国内各地巡游当学徒十年, 之后才可以开始独立面向社会工作。

   在中国各个地区需发掘精英村民 (木匠、石匠、砖匠) 成为匠师, 提高匠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建立匠师传习所, 提供一个匠师展示和传承技艺的平台。如果匠师能重新回到历史舞台, 担负起乡村的建设, 那村落的保护和修复就有了保障。所以我们建议在各个地域创立乡村传习所, 让当地匠师的传承体系得以延续, 从乡村传习所发展到国际传习营。

   (2) 历史建筑的修复利用是展现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历史建筑包括老民居、公共建筑等, 将其修复后向公众开放。中国的城乡有着太多历史建筑, 承载着丰富的集体记忆, 修复和保护这些历史建筑是文化复兴的集中表现。

   (3) 保护遗产, 人人有责。通过工作营的运营, 实现政府支持下的NGO、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政府主导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合法性, 其中NGO既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 又是催化剂、组织机构, 企业的参与运营则能带动当地匠师的技艺传习。

3.3屯堡工作营激发的村寨利用和活化

   通过工作营和志愿者的活动, 村寨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也激发了乡村的价值提升。

   (1) 吃:协助当地村民, 提供营地志愿者就餐空间, 如厨房、餐厅、咖啡室, 给乡村注入新的生活方式, 让村民受益, 形成原住民、外来人共生的多元文化现象。

   (2) 住:与当地村集体或村民合作, 引入民宿机构, 提供营地志愿者居住空间, 可为每年持续的工作营活动提供居住保障, 并建立国际联络站、工具房。

   (3) 行:首先组织修复行为, 为工作营进行施工准备, 以及为14天的工作营制定作息安排、施工方案与进度计划;其次对修复的历史建筑进行活化管理, 与旅游局、企业、社团机构、村民合作, 建立匠师传习所。

3.4屯堡工作营带来的乡村产业提升和就业增加

   (1) 创:修复诊断、修复设计指导施工;传播物视觉设计, 进行乡村文创。

   (2) 乐:开营仪式、拜师仪式, 进行风物考察旅行, 学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举办乡村音乐会, 建立“WORKING HOLIDAY”的遗产保护生活方式。

   (3) 秀:多媒体乡土、影视、网络、刊物、展览宣传、论坛活动。媒体的正能量传播有助于遗产保护意识的建立, 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招募志愿者;通过纸媒留存保护文献;举办论坛增强遗产保护的学术高度和指导专业的保护措施。例如“屯堡论坛”在屯堡工作营已举办两次, 形成了学者提出理念、NGO践行实践、政府提供支持、村庄得到发展的模式。

4基于“修复传习”的乡村振兴

   “修复传习”已经成为屯堡工作营的核心工作内容, 也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的新乡村精神。经过4年的工作营实践, 修复传习给乡村带来新的吸引点和增长点, 已经成为被当地认可的一种发展路径。

4.1屯堡工作营影响下的乡村变化

   云山屯寨子里的张家有个女婿叫王福林, 是第一位全力支持工作营的当地村民, 我们称他为“精英村民”。另外一位是金家68岁的原住民金守顺, 三代人一直住在山上, 开了一个杂货铺和小餐馆, 曾为我们工作营做过一期的饭菜。

   当我们问起五年来村寨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福林说:“志愿者来了以后给村子带来了很多新的面貌和改变, 刚开始自己抱着想一探究竟的心态参与到了第一次工作营中, 感觉很有意义, 也叫上了几个亲戚一起来参加工作营。在工作营进行中, 村民从质疑志愿者的目的, 看到志愿者真正来帮我们免费修房子, 到渐渐地对工作营更加理解和认可, 对村寨古建筑保护有了新的认识。”金守顺也看到, 一些村民通过工作营学习到了专业技能, 同时也有了志愿者精神, 很多村民后来都自发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 包括帮助打扫村寨卫生等。令我们开心的是, 工作营带给了村民一点点变化。王福林原来是一个石匠、木匠、砖瓦匠什么都做的“杂匠”, 做一天工100元, 现在手艺更好了, 一天工150元, 也从“小工”变成了“师傅”, 同时参加工作营之后意识到要学好、做好木匠与石匠, 把手艺传承下去。金守顺一家店铺的生意也变得兴隆起来, 儿子也参与到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中, 包括用马驮木头、石块等, 也有了一些收入。慢慢地, 相比其他机构主导修复的房屋, 村民也更认可志愿者参与修复的房屋, “以旧换新”、“修旧如故”, 把该保留的东西都保留下来, 实在不能用的才替换掉, 比全部拆掉重建要更有意义、更接地气。金守顺看到修复的金家院子和金家铺子, 旧木料都尽可能地被保留, 一根老柱子只有立在那里才是文物, 如果全拆了换成新的就没有价值了, 而是破坏。王福林很坦诚地说:“村民都越来越愿意志愿者来修复房子, 可以说花十几万修出来的房子比有的部门花几十万修出来的还要好, 都对志愿者的行为纷纷竖起大拇指。”但是金守顺也有些担心, 因为修复一座古建筑的造价太高, 村民还没有太大的意愿主动修复, 但最终要依靠志愿者与村民共同合力, 才能将云山屯很好地保留下来。

   随着几年来屯堡工作营的开展, 云山屯也渐渐热闹起来, 人气更旺了。不论春夏秋冬都有三五成群的游客来这里旅游, 村民们摆起了摊儿。王福林说:“更可喜的是, 云山屯原有23户, 现在已经有27户了, 有搬走的村民又选择回来住, 也有外面的人要租这里的房子住。这是好事, 所以希望下一步建设起村寨的民宿, 人越来越多了, 村民收益增加了, 我们好修复更多的房子。目前我们每年只修复一栋, 但每年垮掉的房子却不止一栋。”

    

   20屯堡工作营与当地乡村、村民之互动

4.2从云山屯1.0版本到3.0版本

   云山屯之1.0版本是作为传统农村的云山屯。以前的云山屯和众多其他农村一样, 当地村民以务农为主, 村寨的功能基本是纯居住。云山屯寨子里主要是金家为多, 还有熊、杨、姜、张四家。各家族按传统家规管理, 传统秩序井然, 生活自给自足。

   云山屯之2.0版本是陷入衰败的云山屯。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云山屯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村里只留下没有生产力的老人和小孩, 家族分离造成原有社区网络的垮塌, 村落“空心化”日益严重。往日兴旺的云山屯逐渐走向衰败, 这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是我国乡村存在的普遍问题。

   云山屯之3.0版本是成为新乡村的云山屯。工作营的持续运作为乡村提升了价值, 激发了新产业, 带回了劳动力, 逐渐形成了新的稳定的社会网络, 为乡村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3通过“修复传习”树立新乡村精神

   通过云山屯的变化, 可以逐渐探索出一条基于“修复传习”的乡村振兴之路。看到这些村民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云山屯的重要性, 我们也更有信心将屯堡工作营持续进行下去, 希望能够带领更多的志愿者, 同时带动更多这样的“精英村民”加入到保护工作中, 以遗产保护来激活乡村, 从而传播“修复传习”的新乡村精神。

5结语

   自1996年开始关注屯堡, 从田野调查、摄影记录、做展览、修复碉楼、出版屯堡“楼书”《河里的石头滚上坡》、拍摄独立艺术电影“脸谱”到成立中法国际志愿者“屯堡工作营”, 二十多年以来, 屯堡从不为人所知到云山屯、本寨、鲍屯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直到现在被国际媒体宣传。屯堡从衰落到被修复活化的过程中, 我们的理念也从最初的“守望故乡”, 即把乡村保护好, 发展到现在的“修复传习”, 即让乡村发展好, 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由屯堡工作营衍生出了“屯堡论坛”, 迄今已举办了两届, 并发布了“屯堡倡议4”。希望进一步吸引学术界的关注, 更科学地践行“修复传习”的新乡村精神, 并进一步研究该模式的可复制性, 试创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21 2014屯堡工作营开营

    

   22 2015屯堡工作营开营

    

   23 2016屯堡工作营开营

    

   24 2017屯堡工作营开营

    

本寨碉楼

   业主:村民王尚义

   建设地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

   设计单位:前人建筑文化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越剑

   设计团队:李梦谷、刘泰琝、张柯、彭世平、张赟赟2

   建筑面积:64m2

   结构:木框架+石砌

   材料:麻绳+木材+玻璃

   建成时间:2007

金家院子

   业主:贵州旅游投资控股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上承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越剑

   设计团队:李梦谷、刘官正、王家军、瞿加中

   建筑面积:246m2

   结构:木框架+石砌

   材料:石材+木材

   建成时间:2014

金家铺子

   业主:安顺市西秀区政府

   设计单位:上承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越剑

   设计团队:王红、袁思文、王家军、瞿加中

   建筑面积:116m2

   结构:木框架+石砌

   材料:石材+木材

   建成时间:2016

  

    

EXPLORATION ON THE RENOVATION PRACTICE OF VILLAGES IN CHINA BASED ON ‘RENOVATION AND INHERITANCE’:TAKING TUNPU WORKCAMP AS AN EXAMPLE
111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