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营造技艺认知与传承方式浅议

作者:吕品晶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在今天, 民居营造技艺依然有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当代价值, 并将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 谈谈对民居营造技艺特性的认识, 以及如何结合现代教育体制, 在当代条件下保护和传承这种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实现有效的继承并切合当代需要加以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切首先需要对民居营造技艺的特性有深入的认识。

1民居营造技艺的认知

   首先, 民居营造技艺具有感性成分。这项技艺是民间营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人类最直接地抵御外界侵扰的建造技术和建造手段。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掌握的发展及不断深入, 人们对民居营造技艺的认识和把握并不像现代技术那样具有理性色彩, 更多地表现为直觉和感性经验。

   其次, 民居营造技艺具有动态性。通常表现为经验性的操作、描述性的法式和概括性的口诀。民居营造技艺通常依靠动态经验性操作来实现, 依靠每位工匠或一群工匠的具体施艺行为来规定, 他们往往凭着师傅传授的操作经验和程序来体现、显化建筑技术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 民居营造技艺作为一种建筑技术, 实际上是动态过程的归纳和概括。

   第三, 民居营造技艺具有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一方面表现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容许纳入操作主体在具体情况下的应变因素和主观因素, 从而富有适应弹性和操作弹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这种建筑技术的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容许纳入主体一定程度的认识或感觉微差, 而且口授心传的传习方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从而富有认识和把握弹性。正是由于这种自由性特征的存在, 民居营造技艺就不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术客体, 也就不可能产生对人的意识具有反向控制性的力量, 也就是说民居营造技艺总是与人共存, 与人的主体性同在, 与具体操作主体的全部感性 (包括情感、情趣、意念、希望或理想) 相联系, 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传统民居本身作为一种物质形态所具有的非常重要的价值, 同时在非物质文化方面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夯土建筑技艺表现为工匠的经验性操作, 并通过长久的实际建造过程得以传承

    

   2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具有很好的适应弹性, 营造过程体现了营造者的主体性存在

    

   3民居营造过程总是包含着营造主体的情感、理想、希望等感性活动, 如营造过程中的上梁仪式

    

   4板万村的民居修复与重建, 民居营造技艺在这里呈现出很好的统一性

    

   5中央美术学院驻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民居构件展示

    

   6中央美术学院民居营造非遗传承人研培成果展览

   第四, 民居营造技艺是个开放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人的主体性不会被抑制和遮蔽, 其建造活动总是在尽可能地适应自然, 而不是试图去改造自然, 这种能动状态会自然地产生出一种有机的和谐, 即一种理想的超越与现实的统一, 是审美感性和技术理性的和谐。

   第五, 民居营造技艺具有很好的统一性。这种与自然的和谐意味着在民间工匠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单纯、分离的技术与艺术, 甚至也没有形式与功能的差异、结构与造型的分野, 进而在民间匠人的感觉与经验中获得了融合, 理性把握与直觉感知呈现着原始的统一。

   正是因为民居营造技艺的上述特性, 使我们看到传统民居总是那么具有亲和力, 在整体和谐的面貌下又蕴含着丰富的空间及形态变化, 形成建筑、自然和人的有机融合, 为当今社会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化遗产。

2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

   基于上述对传统营造技艺特性的认识, 有关当代传承问题的探讨就需要强调针对性, 需要切合其特性展开传承实践, 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现代需要和相应的技术条件。

   一方面, 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必须要培育最广大的社会主体与认同传统技艺价值的社会意识。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展开传统营造技艺的推广与宣传非常有效, 通过公共场合的展示和广播电视媒介的宣传, 可以营造一种非常广泛的公众意识和良好的传承环境。当无论未来的专业建造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对传统营造技艺具有充分的认识并建立主体价值认同时, 传统营造技艺将拥有丰富而坚实的传习基础和社会环境。

   第二方面就是民居建造技艺的传承应该融入新的内容, 包括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等。例如, 木结构建筑经常被烧毁, 那么可以考虑把一些防火材料和技术纳入到技艺创新的内容中;在当下的建造实践中引入现代数字技术, 使得原有的民居营造经验不仅仅只是靠口诀、法式等予以延续, 而是能够以更加直观准确和符合现代科学的方式进行营造活动和师徒的授习、传承。因此, 将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技艺的观念、工艺和传习方式等有机结合, 可以更好地适应建造活动的需要, 使民居营造技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旺盛的需求和活力。

   第三方面是民居营造技艺传习制度与当代高等教育的关系。在西方文艺复兴后, 自然科学获得极大发展, 数学式、定量式的思维取代了以往直接式、经验式的思维而成为在建造领域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现在的高等教育其实也是在这样一种框架下进行的。当所有高等教育一味以理论教学为主要人才培养方式展开时, 我们实际上已丢掉了千百年来民居营造技艺那种师徒授习方式中所拥有的传统智慧。我们不应该彻底排斥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学方式, 因为其中还有很多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如果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方式以相应地位, 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将会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支持和程序保障。

    

   7黔西南板万村梦想家小学的改造把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与传统建造技艺相结合, 既满足了现代使用功能的要求, 又结合自然和地域环境获得经济、生态和快速的建造效果

    

   8改造后的板万村

    

   9民居营造传承人队伍承建的风雨桥10, 11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之

    

   10, 11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之下的板万村梦想家小学改造

   鉴于民居营造技艺在当代建筑创作和乡村建设中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所能发挥的技艺影响, 在文化部的积极倡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中央美术学院在浙江东阳成立了民居营造传统工艺工作站, 希望借助于地方丰富的民居营造技艺及相关传统工艺资源, 同时结合高等院校的学术力量, 开展民居营造传承人群的研培工作, 从而提升民居营造传承人群的眼界和修养, 增强传承和发展的信心及创新意识, 壮大民居营造从业人员队伍。同时,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也尝试把民居营造技艺的观念和传承方式融入到当代建筑教育实践中, 尝试通过一系列教学实验把传统营造技艺和建造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将来并不一定都要去做传统工艺相关的东西, 但对他们接触和理解现代建造理念同样有帮助。当然, 如果将来传统营造技艺的师徒传习制度能够真正引入大学教学体系的话, 同学们既能够在学校学到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又能够跟着师傅进行具体的建造实践与真实的建造, 积累实际建造经验, 最后还能拿到大学教育的学位认可, 那么民居营造技艺的学习就会更加受到欢迎。这种教学方式和体系的建构, 无疑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带来更加有益的教育体制方面的支持。

3结语

   客观而言, 民居营造技艺并没有因为缺乏理论表达形式而不具有科学性, 更没有因此而丧失主体的创造性和目的性, 因此, 分析并揭示民居营造技艺的特性是有意义的, 它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创造本性和丰富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城市和乡村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当今城乡建设中, 我们可以通过吸收民居营造技艺的一些因素, 无论是在建造技术、建造方式上, 还是在建造形式和观念上, 都能使当代建造活动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对于民居营造技艺的思考并找寻切实可行的当代传承方式, 可以促进其在快速发展的城乡营建活动中发挥更加丰富的人文价值, 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城乡生态与文化环境。

  

   在当前乡村建设的大潮中,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乡村建设者正在通过在地性的村庄改造和民居营造实践, 不断提升工艺实践能力, 形成新的艺术感知力与创作手法, 并真正体会到传统民居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与文化价值, 从传统技艺的语言中提炼出现代方式的表达, 在新的内生机制中实现传统建筑的有机更新。例如, 我们所做的板万村传统村落改造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当地的民居营造技艺, 也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 采用了现代材料和工艺, 既很好地传承了传统营造技艺, 也创造性地拓展了乡土建造技艺的新应用。枯木逢春, 老树新芽, 民居营造技艺必将在当代城乡社会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127 10 1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