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改造实践——从网红建筑到微创更新 以木兰围场草原之家为例

作者:张海翱
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张海翱 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国际所所长,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北京APEC峰会主体建筑日出东方酒店主创设计师;连续参加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建筑改造节目, “北京机械车库之家”、“上海集装箱之家”、“上海垂园”在网络引起热议;参加了浙江卫视“漂亮的房子”建筑类节目并主持设计了木兰围场草原之家。

    

   业主: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康养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河北省木兰围场 (围场县哈里哈乡八十三号村)

   设计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HDD)

   主创设计师:张海翱

   建筑设计团队:姚奇炜、徐航、吴昊、李迪、李洪喜、王婷婷、赵双、程子峻、刘家伟、袁胤轩、李美娜 (实习)

   结构、机电设计:汪国勋、张弋、浦译文

   施工单位:承德市嘉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负责人:尹宏伟

   主体结构:钢结构

   建筑面积:275m2

   摄影:苏圣亮

   “上帝创造了乡村, 人类创造了城市”——库柏

   2011年, 中国的城市化程度首次超过了50%。北上广深作为全国城市化的模板被争相模仿, 占据了网络媒体的大部分流量。在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代, 真正的乡村生活 (不是中产所热衷的文艺小清新式乡村) 却被埋没在信息洪流中。“乡村”这个我们祖辈世代生活的场所, 如今成为一个虚幻缥缈的文青词汇。“真实乡村"与"媒体乡村"的脱节, 造成许多脱离实际的大规模乡村改造与复兴计划出现, 乡村情结也仅仅作为一个罗曼蒂克意向存在于设计者的脑海中。在大众媒体“生活美学”舆论的影响下, 设计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脑海虚构出一幅美丽乡村的意向, 而不是亲自进行田野调查, 去了解当前乡村现状以及背后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和历史原因。文章希望从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角度多方位审视当代中国乡村, 提出以设计为催化剂、以传媒为媒介的微创式乡村复兴方案, 同时结合笔者的实际项目——木兰围场草原之家, 阐述此想法的实践情况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

1中国乡村的根本问题不是设计可以解决的

   乡村问题在最近几年被大众重新认识, 其中有民宿热的功劳, 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各种不同种类的乡村复兴计划被提上日程, 各种媒体也争相报道网红的乡村改造项目, 但应客观地认识到, 由于各地各村的经济生态文化情况差距巨大, 乡村问题远非设计单方面可以解决。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 乡村范围广大, 各地问题各不相同。同时由于我国各地文化、气候、历史等因素差异巨大, 各地乡村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比如南方的乡村有趋于团结的倾向, 喜欢抱团发展, 共享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北方的村庄则更加分散和割裂, 各自为政。在这个巨型国家中, 各地乡村的空间形态也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水量较少, 华北地区的生态条件使当地农民更容易选择聚居, 通过聚居的形式围绕在取水点, 减少了取水劳动量。长江地区水域充沛, 但是容易遭到洪涝灾害, 房屋往往依山傍水建设, 相对稀疏, 形成疏散的小村子, 布局讲究空间与距离。

   其次, 文化丢失、社会活力弱、空心化是目前乡村的通病, 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产业丢失与经济丢失。由于大城市的强大磁吸效果, 在同质化产业模式下, 有知识、有头脑的青壮年人纷纷背井离乡, 前往大城市寻求更好的机会。在没有年轻人的乡村里, 也缺少了寻求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由于乡村产业缺乏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产业升级举步维艰。同时年轻人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的熏陶下, 尤其在网络价值观的冲击下, 逐渐摒弃原有的乡村文化, 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终端使用者与改造的脱节, 使得最终的改造成果难以长时间维持。目前常规的乡村改造策略是通过整体的村落设计使破败的现状焕然一新, 但是如果没有整个生态闭环的支持, 改造成果最后依然不能避免破败的结局。在整个生态圈中, 最终的使用者可以赋予建筑二次生命, 甚至是对建筑进行自动更新与改造。例如在台中彩虹眷村, 惊人的全村墙面彩绘由村民黄永阜一人绘制完成, 其初衷在于抵抗市政府对村落的拆除, 之后通过社交媒体火遍全网, 成为了台中重要的旅游景点, 同时也保住了村落。这种村落的自发二次生长来自于村落的真正使用者, 在没有设计师介入的情况下完成了乡村的转型与升级。

   整体社会对乡村产生的认知偏差, 导致城市中产认知的乡村与实际乡村情况的脱节。许多孵化中的创业项目将乡村想象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桃花源, 但由于中国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异, 乡村实际情况依然非常糟糕, 包括公共厕所在内的众多设施的条件与城市的差距巨大, 落地项目的完成度、最终回报率也与设计初期大相径庭。

2体验:乡村建设困境 (以木兰草原为例)

   笔者在2017年参加某卫视乡建节目, 在木兰围场设计了木兰围场草原之家项目。项目地处河北省围场县, 这是一个满、蒙、汉三民族的混居县, 也是中国唯一的满蒙自治县, 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项目地处偏僻 (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处) , 自然景观优势明显, 自古以来就是一处草丰水美、动物繁衍生息的草原, 是古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

   当地的年轻人很少, 主要以老人和孩子为主, 缺乏活力。许多农活也都由老人完成, 年轻人多前往承德等大城市打工。我们就餐的饭馆和入住的民宿, 主要经营者也都是老人, 一般都带着孙辈共同生活, 目前还留在围场的年轻人也都总想着到大城市找更好的工作, 人员外流非常严重。在当前阶段, 村民大多还是以自己利益为主, 不愿意对公共场所负责。比如在木兰围场项目的建设阶段, 不断有村民阻碍施工, 后来经过政府及业主协调发放补偿后, 就积极地参与到工程建设中, 领取每日的薪水,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也令人哭笑不得。由于木兰围场是去坝上草原的必经之地, 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但是旅游产业有很强的季节性, 笔者在当地从冬天一直待到夏天, 目睹了坝上省道从冬天的人迹罕至到夏季的水泄不通。除去旅游外, 其他产业很单一, 只有传统的土豆种植加工。在秋季, 甚至常看到衣着褴褛的老人下地挖野菜, 非常令人心痛。同时由于国家对耕地的严格要求, 可建设用地少, 产权不清晰, 许多乡建项目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导致其报建及审批类型不明确, 整体乡建计划推进缓慢。

    

   2羊圈与建筑

    

   3总平面图

    

   5中间的蒙古大帐主要是建筑的公共客厅

6 传统蒙古包的演变

   6 传统蒙古包的演变   下载原图

    

    

   7构造示意

    

   8内部空间分析

    

   4公共图书馆内部

    

   9开放的厨房空间强调共享协作的概念

3使用者赋予建筑的二次生命

   正如前文所述, 建筑的生命一半由建筑师赋予, 另一半则由使用者赋予。在这个建筑建成后, 成为了社区的公共图书馆, 是当地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同时附近村落的不同民族的居民也常常在这里聚会和学习。我们也发起了一个名人捐书活动, 将许多图书捐赠到这个社区公共图书馆中。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将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与这个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参与其中的活动,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份子。在这个建筑的影响下, 周边的村庄也开始陆续复苏, 不断有年轻人回到这里开办新的民宿和商店。

   木兰围场草原之家有幸成为了2017年的网红建筑, 被各大媒体转载。出人意料的同时, 也为草原带来了巨大的关注。自节目播出后, 大量旅客在前往坝上草原的路上, 都会在草原之家做短暂停留, 进行参观, 尽管配套设施还尚未建成。相关政府领导及企业已开始关注其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影响, 并以此为中心, 整合构建产业闭环, 后续的酒店及配套旅游规划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4机会:网红建筑模式是一种微创式的改造疗法

   草原之家只是一个270m2、造价约100万元的小房子, 放在广袤的草原上, 几乎完全被大自然淹没, 然而正是这个小房子在慢慢改变着整个围场。通过网络及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 项目从建筑专业媒体进入大众的朋友圈里。朋友圈的扩散式传播结合社交画像的精确性, 确保了项目传播与实际客流的关联性。不断有热爱设计的新人群来到木兰参观, 以此为契机也带动了周围村庄的民宿与餐饮收入。

   笔者将网红建筑模式总结为——针灸式微创更新, 即通过一个细微的创口进行扎针, 以点带面, 提升区域的整体经脉系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对症下药, 传统中医通过针灸的方法对人体整体进行调整改善。微创更新也是如此, 这个更新的关键在于扎针的穴位, 也就是网红建筑。相比大拆大建的规划改造, 网红微创更新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是成本代价低。木兰围场草原之家的总造价在100万元左右, 在建设的同时保护草原,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小, 最大程度地保留场所的原始属性。设计之初, 笔者就希望其坚固地锚固于场地之上, 与周边的牧民、孩子和动物共存, 以谦虚的姿态融入场所。最终不论经济成本还是生态成本, 都是非常低廉的。其次, 必须迅速成为一个网红目的地, 吸引大量人流。依托社交媒体的传播, 类似草原之家这种极其偏僻的项目也有机会在网络上崭露头角, 甚至获取比大城市项目更多的关注度。网红建筑多为小型建筑, 不需要大开大挖,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小, 同时项目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属性, 提高了村民对自己乡村的认可度。在木兰项目中, 围场是少有的多民族融合聚集地。双环圆在中国传统汉文化中代表了吉祥如意, 与蒙古族的蒙古包母题结合, 形成了双环蒙古包这样一个混血图底。双环蒙古包的双尖顶造型, 出乎意料地与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双环万寿亭 (满清乾隆年间) 有共通之处。这个混血儿成为了满、蒙、汉三族的文化融合, 恰恰也与项目所在的木兰围场的多民族氛围呼应, 为其成为当地的社区文化中心打下感情基础。最后, 网红建筑也为后续的区域总体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正如前文所述, 乡村用地的属性与审批复杂性导致项目推进往往停留于纸面, 但通过网红建筑一个小点的突破, 为各级政府及开发商提供了样板, 证明了原有停留于纸面的设计畅想是切实可行的, 大大提升了政府领导对整体大区域规划改造的信心。

    

   10一层平面图

    

   11二层平面图

    

   12当地牧民在石头墙上休息

    

   13剖面图

    

   14起居室

    

   15玻璃冥想空间

    

   16正对草原的洗浴空间

    

   17客房的床正对草原

    

   18餐厅占据了一个外凸的方体空间

    

   19户外配景

    

   20观星阁的镜面不锈钢反射周边环境

    

   21孩子在观星阁中玩耍

5未来的展望

  

   从木兰围场这个项目出发, 我们希望它如同一双眼睛, 注视着这片土地未来的一举一动, 不同信仰的孩子们都可以在这里共同游戏, 木兰围场也由此成为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公共客厅。从中国乡建这个大命题出发, 笔者希望这种网红建筑模式的微创针灸疗法可以为中国乡建提供新的思路,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 网红建筑只能作为一个翘点 (leverage point) , 以微创方式促进乡建, 但绝对不是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万能药, 其深层次的解决方案还需国家从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发扬与重建乡村传统文化等方面统筹考虑。

    

MEDIA INFLUENCE ON RURAL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MULAN WEICHANG VISITOR CENTRE
109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