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后山雨水调蓄池削减洪峰流量的效果研究
1 工程概况
某医院位于后山的台地上,医院排水渠上游端连接一座村民自发兴建的雨水调蓄池(或称为湿塘、水库),下游端连接外海,渠底高程上游端为13m、下游出海口为0.9 m,渠长1.45km,渠道顶面宽4~8m。雨水调蓄池的集水面积为0.44km2,坝顶高程20.2m,溢流堰顶高程为19.5m、宽3.2m,池底高程为15~15.5m,蓄水面积为7 800m2。雨水调蓄池与渠道的连接形式为串联(见图1a)。雨水调蓄池下泄洪水不受外海潮位的影响,改建前池水位与溢洪道泄洪流量关系、改建后配水渠断面1水位与流量关系见图2。
医院的控制性详细建设规划将雨水调蓄池范围的地面高程定为19~19.5m,为消除医院范围可能发生的内涝灾害,要求雨水调蓄池的下泄的洪峰流量控制在16.5 m3/s以下,即洪峰流量削减率在23%以上。
由于改建前的雨水调蓄池的洪峰流量削减率仅为16.01%,且池内洪峰水位高于规划地面2.316m以上(见下文2.2.1节改建前的计算结果),因此需要对其改建。
措施之一是将雨水调蓄池与渠道的连接形式改为并联(见图1b),雨水调蓄池扣除沉砂池和配水渠后的蓄水面积为3 721m2,进水溢流堰的堰顶高程定为池内设计水位17.5m,雨水调蓄池范围的渠道(或称配水渠)长112m、渠底高程15.5~15m、渠宽5.7~1.5m,出口断面与下游医院排水渠为陡坡连接。进水溢流堰的堰顶宽5.1m、壁厚为0.3m,分流夹角为0.097 26rad,投影到配水渠的宽度b为6.226m。
根据雨水调蓄池改建后的计算结果分析,即使池内水位等于断面12洪峰水位18.228m,地面安全超高仍有0.772 m以上,因此,没有必要布置出水溢流堰。
改建措施之二是将雨水调蓄池的底高程由15m挖深至13m,考虑到岸坡稳定存在的风险,决定不采用该改建措施。
图1b中,位于配水渠内下段的水闸为节制闸,在强降雨期间卧倒不阻碍行洪;在弱降雨期间尽可能地关闭少让雨水下泄到医院排水渠。位于溢流堰旁的水闸为进水闸,在弱降雨期间开启,使雨水调蓄池得到补水,发挥雨水调蓄池储存雨水备用及水景观的功能;在强降雨期间关闭,使雨水调蓄池只是削减配水渠的超额雨水。位于节制闸旁的水闸为排水闸,在强降雨来临之前需要排空或清洗雨水调蓄池时开启排水;其他时间关闭。溢流堰的作用是将配水渠的超额雨水分流到雨水调蓄池。
2 计算方法和结果
雨水调蓄池用于削减洪峰流量时,调蓄量应根据设计要求,按式(1)通过比较雨水调蓄工程上下游的流量过程线得出

式中V———调蓄量或调蓄设施的有效容积,m3;
Qi———调蓄设施上游渠道的设计流量过程,m3/s;
Q0———调蓄设施下游渠道的设计流量过程,m3/s;
t———降雨历时,min。
2.1 上游流量过程Qi(t)
计算调蓄设施上游渠道的设计流量过程Qi(t)的数学模型较多,国外产汇流商业软件有EPA SWMM、MIKE11等,国内有基于《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编制的产汇流软件HydroLab等。结合后山雨水调蓄池集水区域的具体情况,按照《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计算得出的上游流量过程Qi(t)见图3(配水渠断面13流量过程)和图4(配水渠断面13流量过程),洪峰流量为21.491m3/s。
2.2 下游流量过程Q0(t)
计算调蓄设施上游渠道的设计流量过程Q0(t)的数学模型也较多,均基于圣维南方程组编制,国外水动力商业软件有EPA SWMM、MIKE11等,国内有《用槽蓄增量关系求解圣维南方程组模拟洪水演进的方法》等
圣维南方程组包括连续方程[式(2)]和动量方程[式(3)],是具有2个独立变量x、t和2个从属变量h、Q的一阶非线性双曲型微分方程组,这类方程目前在数学上尚无精确的解析解

式中Q———流量,m3/s;
q———侧向入流、分洪流量,m3/s;
A———过水面积,m2;
h———水位,m;
R———水力半径,m;
C———谢才系数;
α———动量修正系数;
x———流段长,m;
g———重力加速度,m/s2。
改建前,雨水调蓄池的下游流量过程直接受溢流堰(正堰)的影响,根据图1a,由于溢流不受下游医院排水渠水位的影响,因而可以采用水库调洪演算法
改建后,雨水调蓄池的下游流量过程受到渠道和溢流堰(侧堰)的双重影响,分洪流量q可采用侧堰的流量公式和薄壁堰流量系数m0的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q———侧堰分洪流量,m3/s;
m0———正堰时的流量系数;
v1、h1、H1———分别为侧堰首端渠道断面的平均流速、水深和堰上水头,m;
b———堰顶宽度对配水渠的投影宽度,m;
P———堰高,m。
在数值模拟计算时,应充分利用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避免工程建设浪费。通过调试溢流堰和配水渠的宽度等参数,使储存渠道超额雨水的过程结束时基本蓄满雨水调蓄池。在此基础上,如果不满足洪峰流量削减率的要求,或者不满足降低被保护区域水位的要求,则应增加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
2.2.1 改建前的计算结果
复核改建前雨水调蓄池上、下游渠道的流量过程见图3,上游渠道的洪峰流量为21.491m3/s。起调水位分别取为19.5m和15m(需要提前排空)时,计算下游渠道的洪峰流量均为18.051m3/s,洪峰流量削减率为16.01%,小于规划要求的23%,且池内洪峰水位均为21.816 m,高于规划地面2.316 m以上,不满足地面安全超高0.5m的要求。
2.2.2 改建后的计算结果
根据图1b,对配水渠设置了13个计算断面,断面1、断面13分别位于配水渠的下游和上游端,断面12位于溢流堰宽度的中点,断面1与断面13相距112m。断面13、断面12的渠宽分别为5.7m、3.6m,断面1~断面11渠宽1.5m,糙率系数取0.016,雨水调蓄池的起调水位取15m(需要提前排空)。
模拟计算的下游流量过程、分洪流量过程见图4,下游流量过程为配水渠断面1流量过程,洪峰流量为16.185 m3/s,溢流堰最大分洪流量为5.394m3/s,分洪时间约1h,洪峰流量削减率为24.69%。池内洪峰水位基本达到了设计水位17.50m(见图5),说明充分利用了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配水渠断面12、断面13的洪峰水位分别为18.228 m、18.231m,地面安全超高均满足0.50m的要求。
在溢流堰的堰顶高程17.50m、配水渠宽度等计算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调试溢流堰的宽度,洪峰流量削减率与溢流堰的宽度成正比关系(见图6调试溢流堰的宽度);在溢流堰的堰顶高程17.50m、堰宽5.10m等计算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调试配水渠断面1~断面11的渠宽,洪峰流量削减率与配水渠的渠宽成反比关系(见图6调试配水渠的宽度)。
3 结语
对比改建前、后雨水调蓄池的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削减率,改建后的洪峰水位降低了3.585~4.536m、地面安全超高值由-1.616 m提高到了1.269~1.720m,洪峰流量削减率由16.01%提高到了24.69%,因此,改建后的防洪效果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改建前、后的调洪模式不同:改建前,渠道与雨水调蓄池的连接形式为串联(见图1a),渠道雨水先入雨水调蓄池,待雨水调蓄池内水位超过溢流堰顶高程后再泄洪到医院排水渠,基本依靠滞洪形式削减洪峰流量,即通过涨高渠道和雨水调蓄池的水位实现滞洪;改建后,渠道与雨水调蓄池的连接形式为并联(见图1b),雨水调蓄池只是接纳渠道水位超过溢流堰顶高程的雨水,渠道水位不超过溢流堰顶高程的雨水则直接排到医院排水渠,主要依靠分洪形式削减洪峰流量,尽管也使雨水调蓄池的水位涨高,但相对降低了渠道的水位。虽然并联形式的雨水调蓄池具有提高洪峰流量削减率的优越性,但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设置溢流堰和配水渠的宽度等参数不当,也有可能造成洪峰流量削减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图6 洪峰流量削减率与堰宽、渠宽的关系
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k discharge reduction rate and weir width and channel width
参考文献
[1] GB 51174-2017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S].
[2] GB 50014-2006(2016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3] GB 51222-2017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S].
[4] 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Z].1991.
[5]杜佐道,杜曲.用槽蓄增量关系求解圣维南方程组模拟洪水演进的方法[P].中国专利:ZL20101016375.8,2012-10-24.
[6] 吴持恭.水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