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某郊野公园雨洪调控效益研究
0 引言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边缘,有一定规模、以郊野自然景观为主,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具备必要服务设施的绿地。其依托广阔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相较城市公园拥有更大面积的可渗透地表及蓄水空间,因而郊野公园与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设施更加契合
雨洪调控效益作为景观绩效的重要部分,涵盖了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效益,自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颁布以来,对雨洪调控环境效益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西南部,属我国半湿润区,年总降水量为401.1~752.0mm,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3%~70%,西部山区年降雨量达628.4mm以上。
龙泉湖郊野公园位于石家庄西郊山区地带,面积354.63hm2,地势西高东低。全园分为西、中、东三区,其中西、中两区已建设完成,本文选取拟建的公园东区为研究区域,面积100.6hm2。公园东区为全园地势最低点,现状分布鱼塘、水库共计114 800m2,具有良好的雨洪调控条件。由于西、中两区LID体系的缺失,公园东区不仅需消纳其自身的场地降水,还需消纳上游254.03hm2公园及西部801hm2山区汇入的雨水径流。
1.2 研究区域低影响开发设计雨水排放体系
研究区域的雨水据来源分为内源雨水与外源雨水两部分。内源雨水即为研究区域直接承接的降雨,降雨进入研究区域发生下渗、蒸发以及形成地表径流,径流进入一系列LID设施最终汇入水体。外源雨水由上游公园水体收集,直接排入研究区域水体,水体无法存蓄的过量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研究区域雨水排放体系见图1。
研究区域LID设施体系可分为与公园景观高度融合的点状滞留、线状截流-传输、面状调蓄三大体系:透水铺装场地、绿色屋顶及雨水花园为点状滞留体系的载体,透水铺装场地、雨水花园可下渗自身承接及周边绿地汇入的雨水,绿色屋顶则靠滞留雨水阻止其进入地表;线状截流-传输体系为依托于全园交通体系的透水路及植草沟,园内部分的二级路和全部的三级路均使用透水路面,避免了雨水在路面上快速堆积,形成水量大、水速快的路面径流,植草沟连接了各LID设施,承接上游雨水向下游传输。面状调蓄体系由总面积23hm2的水体构成,部分水面预留0.5 m的调蓄水位,强降雨时,雨水蓄积在0.5m的调蓄范围内并自然下渗,过量雨水由水坝溢流至下游水体,形成跌水景观。
1.3 雨洪调控效益模拟
1.3.1 雨洪调控环境效益分析模型
雨洪调控环境效益包括了雨水涵养、峰值控制、排放削减、径流净化等方面,由于研究区域位于市郊山区,基本无径流污染情况,径流净化效果可忽略不计。因此通过模型概化、参数确定以及周期选择,建立研究区域的SWMM模型,进而对研究区域不同开发模式、不同降雨情景的雨洪调控环境效益进行定量模拟、分析。
(1)模型概化:据下垫面类型及地形特征,将研究区域概化为120个子汇水区,含117个内源雨水区和3个外源雨水区,12个储水节点,堰口12个及末端出水口1个,见图2。
(2)各项参数确定:选择Horton模型为下渗模型,并根据地勘报告确定土层类型,使用IN12-W双环入渗仪测试各层土壤下渗效果,率定各项参数。结果表明,表层0.6~1.3 m厚杂填土渗透系数约为8×10-6 m/s;第二层0.5~0.8m厚黄土状粉质粘土渗透系数约为3×10-7 m/s;第三层1.2~6.6m厚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约为5×10-7 m/s;第四层0.5~7.0 m厚碎石层渗透系数约为1.8×10-3 m/s。由于表层杂填土需更换为种植土,无法完整对其率定,故根据种植土特性及查阅《绿化种植土壤》(CJ/T 340-2016)等规范
LID设施依据实际设计情况分别进行定义,参数见表1。调蓄水体依据实际情况调节储水曲线进行模拟,对调蓄水体的渗透区域下渗速率取种植土的饱和土下渗速率10mm/h。
(3)模拟周期确定:根据当地气象站1994~2014年降水资料,以不小于1年一遇的1h暴雨强度(9.23mm)作为统计标准,统计暴雨事件至下一次降雨事件的时间间隔。发现暴雨后平均间隔3.8d将发生降雨事件,所以将模拟周期定义为4d,在暴雨发生后的第4天排空所有LID设施的蓄水,并计入公园末端排放的雨水量中。
(4)暴雨强度计算与设计雨强选取:依据当地规划局公布的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计算出设计重现期为1年、2年、5年、10年及20年的1h降雨量:9.23 mm、35.19 mm、51.14 mm、61.63mm、70.64mm。相关研究表明,华北地区短历时降雨多为单峰雨型
1.3.2 雨洪调控经济效益分析模型
单次降雨发生后,雨水直接进入水体或在地表发生蒸发、下渗及产生径流,下渗的雨水一部分由植物蒸腾重回大气,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景观水体,过量的雨水由景观水体排入市政管网。
不考虑其他因素,除去蒸发及植物蒸腾损失后,降雨最终结果为涵养地下水、排入市政管网,故单次降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U为涵养水源价值U涵与雨水排放成本U排差值,计算流程见图3。
涵养水源价值可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计算,分为调节水量价值及净化水质价值两大部分,见式(1)~式(3):

式中V涵———单次降雨回补地下水量,由式(2)得到,m3/d;
C库———水库单位库容的投资成本,元/m3;
K净———单位净水成本,元/m3。
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社会公共数据表,对C库、K净分别取值6.11、2.09。

式中V渗———初始下渗量,由SWMM模型模拟结果得到,m3/d;
V蒸腾———园林植物蒸腾量,据式(3)计算得到,m3/d。

式中ET0———参照作物需水量,mm/d;
KL———园林系数。
据石家庄市气候类型及相关文献,得出ET0=7.62 mm/d
我国尚未明确界定雨水排放费用,故参考国外成熟雨水管理体系及相关研究对其取值。国外的雨水排放费用与排污费差距较小,如德国雨水排放征收费用和排污费相当,而我国设定排污费与雨水排放费单价比1∶(1~2)为宜

式中V排———单次降雨外排总水量,可由SWMM模型模拟计算求得,m3。
最终通过计算U涵和U排差值得到单次降雨所产生的降雨经济效益U。
2 结果与讨论
2.1 全园雨洪调控效益模拟结果
分别模拟历时1h,重现期为1年、2年、5年、10年、20年的设计降雨情景,模拟时间24h,得到研究区域传统模式、低影响开发模式下的下渗、末端雨水外排及洪峰情况,得到不同重现期末端出水口流量曲线,见图4。增设LID设施后,在不同重现期模拟情景中,公园外排水量削减率100%、44.82%、33.65%、29.07%、25.52%;峰值流削减率100%、68.07%、45.19%、37.37%、24.07%,峰现时间推迟情况为:完全消失、推迟124%、60%、40%、31%。结果表明LID设施径流控制能力随重现期增大而减弱。低影响开发后,较传统模式各模拟情景雨水涵养量分别增加6 434.0 m3、25 423.4 m3、30 439.2m3、32 031.0m3、35 293.3m3,通过查验SWMM模型,发现设置LID设施后,所有子汇水分区的下渗量均有所上升、径流量均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水流在LID设施所在子汇水分区及其下游子汇水分区流速变慢、流动时间增长,增加了水流下渗的时间。

图4 不同重现期1h降雨事件末端出水口流量曲线
Fig.4 Discharge curve of 1hour-rainfall event under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计算得到不同重现期1h降雨事件的单次降雨经济效益,见图5。传统模式各情景中,单周期内降雨经济效益在重现期分别为2年、5年时为正数,重现期为2年时达到最大值17 225.6元,其余情景均为负数。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在于,重现期小于2年的情景中降雨量较少,由于地表蒸发及植物蒸腾的作用,雨水涵养量为0,使本次降雨仅产生了外排雨水成本;而重现期介于2~5年时,雨量增大使得雨水在地表蒸发、植物蒸腾后仍余有下渗量,产生了涵养水源收益,但雨量逐步增大产生了更多的外排雨水成本,因而重现期为5年时较其为2年时的模拟情景降雨经济效益少;在10年及20年重现期情景中,雨水外排成本进一步加大使得降雨经济效益为负数。传统模式曲线在重现期为5年后趋近于呈线性变化,斜率趋近于-1.4,即每立方米雨水排放费取值的相反数,表明重现期为5年的情景中,绿地雨洪调控能力基本饱和。低影响开发后,各模拟情景中公园单场降雨产生经济效益均为正数,效益曲线1~2年重现期显著上升,之后平缓抬升并在重现期为10年时达到最大值31.6万元,约为传统模式最大值18.3倍。两种模式下的降雨经济效益差值曲线随重现期增大而上升。以上结果说明了传统模式下,研究区域有在一定的雨量区间内产生降雨经济效益的能力,低影响开发后,该能力显著提升,随雨量增大,差异越明显;且对比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效果与降雨经济效益,发现随重现期增大,径流调控效果下降,但单次降雨经济效益仍呈上升态势。

图5 不同重现期1h降雨事件单次降雨经济效益曲线
Fig.5 Economic benefit curve of 1hour-rainfall intensities under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2.2 单项LID设施模拟结果
由于外源雨水占研究区域雨水的大部分,且不经陆地区域LID设施调蓄,LID设施削减径流主要依靠水体区域LID设施。计算不同模拟情景下各LID设施单位公顷径流量消减能力见图6,对比发现:重现期小于2年时,调蓄水体>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重现期2~20年时,调蓄水体>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植草沟;重现期大于20年时,雨水花园>调蓄水体>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植草沟。重现期为2年时各LID设施每公顷削减径流量较重现期为1年时明显上升,重现期为2年时,调蓄水体、绿色屋顶每公顷径流削减曲线均趋近于平缓,重现期为5年时,植草沟曲线不再随降雨强度变化而明显变化,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的单公顷径流削减量曲线始终呈上升态势。结果表明各LID设施在重现期为1年的情景中饱和度均较低;随着雨量增大,外源雨水及各子汇水分区的汇流使调蓄水体快速达到饱和;绿色屋顶蓄积空间有限且缺少下渗作用,因而迅速饱和;植草沟蓄水深度、下渗速率有限,模型中植草沟多为传输性植草沟,设置宽度小,多位于流速快、流量大的坡面,径流削减效果有限;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在各模拟情景中均未达到饱和,表明仅具备下渗功能的LID设施径流削减能力有限。研究发现,水体区域LID设施雨洪调控能力饱和时,陆地区域LID设施仍具有雨洪调控潜力,故可将陆地区域LID设施与水体区域LID设施进行连接组合,从而在雨量过大时将陆地区域LID设施作为水体渗透区使用,提升水体调控效能。
3 结论
通过合理的低影响开发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公园的雨洪调控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郊野公园可适当增加LID设施的建设以提升雨洪调控能力;雨洪调控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统一量化的可行性,可用于公园雨洪调控效益的综合研究;SWMM模型量化模拟可直观反映方案雨洪调控效果,进而指导设计方案优化;低影响开发设计产生的下凹空间可能影响公园的其他功能,因此公园在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时,不能片面追求雨洪调控效益而忽视其他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刘颂,赖思琪.国外雨洪管理绩效评估研究进展及启示[J].南方建筑,2018,(3):46-52.
[4]林辰松,邵明,葛韵宇,等.基于SWMM情境模拟的外源雨水型公园绿地雨洪调控效果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38(12):92-103.
[5]牟金磊.北京市设计暴雨雨型分析[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1.
[6]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邱振存,管健.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估算[J].节水灌溉,2011,(4):48-50,54.
[8]李俊奇,曾新宇,鹿佳明,等.城市雨水排放费征收标准的量化方法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