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保险领域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1 引言
近年来, 工程保险作为工程建设领域风险转移重要方式之一, 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17年1月16日, 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保险与担保分会成立, 旨在提高建筑业抗风险能力。2017年4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 建筑工程保险制度等市场机制的引入被重点提出。可见, 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工程保险, 对其进行研究是必要而迫切的。 我国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研究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 采用“工程保险/工程一切险”、“工程质量保险”、“设计责任保险”、“监理责任保险”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综合考虑文献质量和研究覆盖面等因素, 经过甄选, 剔除与研究领域无关、无法获得全文、内容不属于学术论文等文献, 共计选取期刊文献432篇, 其中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占比大于90%, 其按发表年份分布见图1。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文献内容分析法与共词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研究梳理, 分别从研究层面与研究视角、行业分布、关键词分析、主要研究方法、涉及项目阶段与地域、学者与研究机构这六个维度进行统计与分析, 以期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规律, 进而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探讨。 图1 文献数量按发表年份分布图 下载原图
2 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2.1 研究层面与研究视角
根据文献的研究层面与研究视角, 分为行业、企业、项目三类。据统计, 行业层面占比为49%, 多集中于工程保险制度的构建、对发达国家制度的借鉴、宏观经济与行业发展的分析等方面;企业层面占比为6%, 主要研究保险公司或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保险公司与房地产企业的合作等;项目层面占比为45%, 主要针对某种具体类型项目的工程保险实务或案例展开。可见, 94%的文献研究或基于对行业的整体宏观视角, 或从项目的微观层面出发。 研究层面与研究视角的发展变化情况, 如图2所示。行业层面的研究自发展初期起逐渐增加并在2006~2010年达到峰值的83篇, 随后减少为2011~2017年的29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保险制度已从早期的探索借鉴逐步走向成熟和实践阶段。而由始至今, 对项目层面的关注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 自2001年以来, 文献数量的平均增长率约为50%, 2011~2017年达73篇。这说明由于项目的同质性较弱, 无论工程类型的异同, 不同项目的工程保险实践均可能存在较大区别。由此可以预见, 随着项目类型与承包模式的多样化, 项目层面的研究需求将继续增加。 图2 研究层面与研究视角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2.2 学科分布
工程保险领域往往是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研究, 据统计, 90%的文献涉及跨学科的内容, 所涉及的学科达20个, 其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 涉及保险、宏观经济、管理这三门学科的文献最多, 分别为398篇、182篇和180篇, 占比分别为92%、42%和42%。另, 涉及建筑、水利水电等不同类型的工程学科合计15个, 共171篇文献, 占比为40%。此外, 约3%的文献涉及法律或投资学。 表1 各学科的研究分布情况 下载原表 注:表中“工程”包括:建筑、水利水电、轨道交通、公路与桥梁、铁路、隧道、石油、煤炭、港口、地下、电力、边坡、核电、地质、市政工程共计15个类型的工程类学科。 各学科的研究分布发展趋势见图3和图4。2006年以前, 保险与宏观经济的研究数量渐增, 自2006~2010年达到峰值的135篇与69篇后开始回落, 近10年的平均降幅为26%与54%。管理学科的研究数量始终递增, 近10年文献数量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0%。 各类工程学科的研究整体处于渐增趋势, 但近年来传统的建筑工程占比有所下降, 近10年的降幅约为52%, 而水电、轨道交通、路桥、铁路等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其它工程学科类型呈现逐渐多样化的趋势, 且比重逐步增加, 近10年文献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30%。这与近年来我国大型基础设施的兴建密切相关。
图3 各学科的研究分布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图4 基础设施相关工程学科分布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2.3 关键词分析
432篇文献的关键词合计2651个。将其中同义及相近词进行归并处理, 如将“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归并为“风险评估”等, 最终整合为555个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 如表2所示。
根据词频统计结果, 由Donohue的高低频词分界公式, 式中T为高低词频的分界点, I1为词频为1的关键词数量。由统计结果计算得高低频的分界点为T=26。
参考以上分界公式的计算结果, 本文选取词频大于20的关键词共计23个, 进行共现分析。列出一个23×23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后, 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参数和可视化分析, 得高频关键词网络关系, 见图5。采用UCINET软件进行节点中心度计算, 以研究各关键词节点之间相对关系的强弱。节点中心度越高, 则该节点具有较高的中心性, 此类关键词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心。为避免网络规模对中心度评价的影响, 选用相对中心度进行衡量, 即节点的绝对中心度 (实际度数) 与图中点的最大可能度数 (节点个数-1) 之比, 见表2。 由图5可见, 除“工程保险”外, 居于网络图中心区域的是“风险管理”、“保险费率”、“建设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等关键词, 其词频分别为143次、69次、45次和38次, 其相对中心度分别为0.54, 0.37, 0.24和0.23。相对中心度的大小通过其圆圈的直径大小体现, 距离中心区域越近, 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 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类别:风险评估与管理、工程保险的各主要险种和工程保险实务, 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集中。 各险种的研究发展趋势见图6。除作为基本险的工程一切险始终属于研究热点外, 自1996年开始出现对意外伤害、第三者责任、职业责任保险 (我国目前有设计与监理责任保险) 等险种的研究, 并持续至今;近年来对工程质量保险的研究也较多, 在2006~2010年达峰值的15篇, 说明我国建筑业的合同、法律与维权意识已普遍提高。另外, 近年来出现了对运营保险、环境责任保险以及针对大型建设项目的CIP受控保险计划的研究, 尽管数量较少, 但由此可预见, 随着工程承包模式的演变发展与建设规模的扩大, 工程相关险种将逐渐丰富多样, 大型建设项目将由投保单一险种向综合型保险转变。 表2 关键词词频及相对中心度统计 (词频大于20) 下载原表 图5 文献数量按发表年份分布图 下载原图
图6 工程保险各险种的研究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工程保险实务的研究发展趋势见图7。保险费与费率一直处于研究热点, 这是因为保险精算理论大都基于统计学的大数定律, 而工程保险具有同质性较弱的特殊性, 故在获取足够的统计数据与保证工程的同质性之间, 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 研究保险费率厘定的文献往往涉及不同类别的工程行业, 主要针对其各自的工程特性进行研究。此外, 对保险索赔、理赔与赔付和保险方案等方面的实务研究近年也有增长的趋势。
图7 工程保险实务的研究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2.4 主要研究方法
工程保险领域的文献整体呈现出以定性为主, 定量为辅的研究模式。其中64%的文献仅采用了常规的分析与论述, 36%的文献采用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或模型, 具体详表3和图8。 在研究方法中, 最常采用的案例分析法占比为15%, 近10年文献数量增加了近两倍, 再次印证了工程保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12%的文献采用了比较分析法, 其大多运用于对发达国家制度和经验借鉴的研究中, 因此在制度逐渐成熟后, 自2010年起, 采用比较分析法的数量开始减少, 近10年的平均降幅为76%。 表3 文献研究方法统计 下载原表 图8 主要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采用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或模型的占比为5%, 其中包括多种不同的方法或模型, 一方面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费率厘定问题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共识。因此可以预见, 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期内, 这方面的研究仍将持续。 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的占比为4%, 自从2001年前后保险费率厘定方法的研究出现后, 这两种方法往往相伴相生, 且二者的发展趋势较为一致。此外, 风险评估方法还常与案例分析法一同出现, 这些均说明保险与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经济学理论方法占比为4%, 自2001年前后开始出现。其中, 期权定价模型、效用理论主要用于保险费率的研究;博弈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逆选择等主要用于对保险市场主体行为的分析与保险决策或机制的研究。
2.5 涉及项目阶段与地域
有28%的文献明确提及研究所涉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项目阶段, 合计121篇, 统计如表4与图9。 施工阶段占比达72%, 并仍持续增加, 近10年的平均增幅为3%。涉及保修阶段的文献占比为22%, 随着对工程质量的关注日增, 其数量也保持稳定。另外, 随着EPC、PPP等项目模式的发展与实践, 涉及设计、招投标、采购与运营阶段的文献也开始出现并有增加的趋势, 其占比分别为11%、9%、2%和2%。 表4 文献涉及的项目阶段统计 下载原表 图9 研究涉及项目阶段的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除了传统的施工和保修阶段, 广义工程保险所覆盖的项目阶段往往更多、时间更长。例如, EPC项目的采购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以及PPP项目的预期利润损失险、运营期的环境责任险、营业中断险等, 都可被纳入广义工程保险的范畴。因此, 随着项目模式的演变, 工程保险所涉及的项目阶段将可能出现不断延伸的趋势。 工程保险最初是作为涉外业务开始发展的, 而随着近年我国建筑企业海外业务规模的扩大, 涉及海外或国际工程的文献数量占比约5%, 近10年增幅为29%, 见图10。
图1 0 海外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下载原图
2.6 学者与研究机构
工程保险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学者为孟宪海、郭振华和刘俊颖三位, 发表时间都在2012年以前。其中, 孟宪海的关于借鉴发达国家保险制度的几篇文献平均被引次数为39, 单篇最高被引次数100, 属于早期的经典文献。 文献发表机构的分布情况统计见表5。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人保等保险机构和同济大学等高校以及中铁集团。将发文机构的属性分为五类:高校科研、建设、保险、政府、咨询和法律机构等, 分别为258篇、86篇、78篇、41篇、17篇和5篇。其中前三类机构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在项目管理、保险实务和保险市场等方面;政府机构主要研究行业管理和制度构建等;咨询机构的研究涉及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职业责任与保险等;法律机构则侧重于从法律和法务的角度探讨工程保险领域的相关问题。 表5 文献发表机构统计 (前8位) 下载原表
3 结语
本文运用进行文献计量法、文献内容和共词分析法, 对工程保险领域的432篇文献进行六个不同维度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 (1) 研究层面和研究视角方面, 94%的研究为行业和项目层面, 其占比分别为49%和45%。项目层面的研究始终处于增长态势, 近17年来文献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50%; (2) 学科分布方面, 90%的文献涉及跨学科, 前四位为保险、宏观经济、管理和各类工程学科, 占比分别为92%、42%、42%和40%。近10年来, 保险与宏观经济的研究数量平均降幅为26%与54%, 管理学平均增长10%。工程学科的研究数量整体渐增, 其中传统建筑工程的研究降幅为52%, 各类基础设施工程的研究数量平均增长30%; (3) 关键词分析方面:与“工程保险”联系最为密切的是“风险管理”、“保险费率”、“建设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等关键词, 其相对中心度分别为0.5 4, 0.37, 0.2 4和0.2 3;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于风险评估与管理、各主要险种和工程保险实务这三大类别; (4) 主要研究方法方面, 64%的文献采用常规的分析与论述, 而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保险费率厘定方法、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和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占比分别为15%、12%、5%、4%和4%。 (5) 涉及项目阶段与地域方面:有28%的文献提及项目阶段, 其中施工、保修、设计、招投标、采购与运营阶段的占比分别为72%、22%、11%、9%、2%和2%。其中施工阶段的研究数量近10年的平均增幅为3%。涉及海外或国际工程的文献数量占比约5%, 近10年增幅为29%; (6) 学者与研究机构方面:发文数量最多的为孟宪海、郭振华和刘俊颖三位学者;高校科研、建设、保险、政府等机构, 发文数量分别为258篇、86篇、78篇、41篇。 由此可见, 工程保险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集中。研究发展趋势表现为:项目层面研究增加;涉及的工程学科与工程险种多样化;对工程类学科持续关注, 且由建筑工程逐渐扩展至基础设施相关工程学科;保费厘定、保险索赔和赔付以及保险方案等实务研究仍将持续;研究涉及的项目阶段和地域有不断延伸的趋势。
[2]储节旺, 郭春侠.共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EXCEL实现[J].情报科学, 2011 (6) :931-934.
[3]Jim Krug.Career insurance for today’s engineer[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1998 (5) :19-20.
[4]孟宪海.建设工程保险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 2001 (3) :39-41.
[5]Islam H.EI-adaway, Amr A.Kandil, Ph.D, P.E.Contractor’s claims insurance:A risk reten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9 (9) :819-825.
[6]Shou Qing Wang, Mohammed Fadhil Dulaimi, et al.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4 (22) :23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