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1 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 对建筑业的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 建筑产业现代化必将成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建筑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为主要特征, 将工业化的生产模式融合到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实现了从施工现场作业到在工厂中预制产品、再进行施工现场组装的产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自辽宁省省会沈阳市获批国家首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后, 辽宁省全省范围内更加注重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其他城市也都在积极地学习沈阳模式。但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全面剖析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分析这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辽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 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现实意义
辽宁省从2009年起, 开始注重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万科置业、亚泰集团、中南建设、沈阳万融、大连三川集团等多个建设相关企业都积极参与到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省会城市沈阳在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也在不断地激发辽宁省其他地区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多年来,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各地区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在技术水平、经济基础、理论支持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建筑产业现代化虽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其发展中仍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为加快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需构建一个适合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完整体系, 其中明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现有发展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全面解析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寻求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进而为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3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解析
3.1 标准化设计
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是整个建筑产品产业链的开端。标准化设计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及经济效益。从建筑方案的设计阶段开始, 到生产的标准化、施工的标准化、质量的标准化以及管理的标准化, 都是建立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的。标准化的设计能够降低设计的失误率, 减少返工所造成的相关损失。
标准化设计更注重构配件之间的灵活组合, 以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的不同需求。标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模数化、精细化两个方面, 在选定统一模数的基础上, 再对非常规部分进行精细化设计, 保证各构配件均做到设计的标准化, 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整个建筑产业的标准化设计。
3.2 工厂化生产
工厂化生产颠覆了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 它是在工厂中提前生产出施工中所需的各类构配件, 再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工厂化生产既是建筑生产的中间环节, 也是关键环节, 它不仅涉及到设计与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匹配, 还涉及到建筑构配件与装配化施工之间的匹配。通过标准的工厂化生产, 达到构配件的批量化、规格化, 缩短工期, 降低生产成本, 保证施工质量等目的。工厂化的批量生产还能带动相关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进而促进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装配化施工
装配化施工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最直观的体现。装配化施工是将在工厂中提前生产好的预制PC构件, 在现场进行机械化装配, 通过浆锚或后浇混凝土的方式连接, 形成最终的建筑产品。装配式建筑具有绿色环保、构件稳定性强、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既能提高建筑的安全使用性能, 又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表1将现浇式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进行对比, 从影响建设工程施工的各方面因素入手, 分析二者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装配式建筑多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 减轻了传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现场作业的工作量, 在劳动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方面有较大优势。
3.4 一体化装修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其间需要不同专业间的相互协作。传统的建筑模式往往是土建与装修分离, 在建筑施工完成后根据相应的设计装修方案对建筑主体进行装饰及对室内天花板、墙体、地板、水电线路等进行布置, 容易造成后期进行二次装修设计。
一体化装修则是从建筑的整体出发, 充分考虑到施工设计与装修过程中的所有细节, 将土建设计与装修设计同时进行, 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合理布局, 避免因返工而增加施工成本及延误工期。一体化装修将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整体联系在一起, 互相协调, 进而提高整体施工效率, 在土建施工中不仅能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 也能充分考虑到装修施工工作的开展, 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便利和保障。
表1 现浇式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对比 下载原表

3.5 信息化管理
BIM技术的出现为建筑业带来一次新的变革, 建筑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管理。无论是建筑设计、模拟施工, 还是工程量计算的过程, 信息都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信息化管理就是构建一个信息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整合、管理、传递、共享。信息化管理能够改善项目管理的状况, 使建设项目中众多参与方及时掌握各个专业的信息数据, 随时调取信息数据来进行分析计算, 利用系统、科学的信息化组织管理手段, 提高建筑产业的工作效率。
3.6 智能化应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智能化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智能化应用指的是结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高科技信息处理手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控、信息管理。智能化应用属于交叉学科系统工程, 目前建筑的智能化应用主要涉及五方面内容:消防自动化系统、保安自动化系统、建筑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通信自动化系统。将建筑设计与高科技相融合, 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 将建筑设施管理系统进行组合优化, 从而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便利的使用环境。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还能带动许多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 譬如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等。
4 促进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政策支持, 调节市场
目前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还不成熟, 市场认可度并不高, 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导的项目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开展。而随着辽宁省在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 如果政府宏观调控不利, 则可能导致未来市场的需求萎缩, 进而容易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根源就在于市场体制及政策调节方面的缺失。政府在市场调节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 并将现有的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 有效释放建筑产业的产能,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以沈阳市的支持政策为例, 目前沈阳市建委已经出台了《沈阳市关于建筑产业化示范工程补贴资金实施办法》, 对符合标准的建筑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进行相应的补贴, 进一步推动沈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辽宁其他城市也可借鉴这种模式, 制定一些补贴政策, 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设中。
4.2 健全标准体系, 规范生产
技术标准的支持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省目前只有沈阳市出台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沈阳市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的地方性技术标准, 其他城市虽有一些相关的指导意见、政策措施等, 但仍缺乏具体技术标准。由于通用标准体系的缺失, 各生产企业只能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而建筑产品所涉及的建筑各部品、构配件制作工艺等种类繁多、复杂多样, 虽然实现了各企业内部的标准化, 却并没有达到整个产业的统一化。
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系应该涵盖建筑产业的建筑标准、建筑通用部品、建筑各项性能评定以及建筑产业的金融支持等各方面内容。现有的标准体系大多局限于施工技术方面, 并没有从整体出发涵盖建筑生产的全部内容, 这使得建筑生产的各环节之间衔接不足, 甚至相互脱节。因此要健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准体系, 规范建筑生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对这些体系不断进行评价, 分析其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修订完善。
4.3 扩大建设规模, 降低成本
从辽宁省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情况来看, 装配式建筑并没有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 仅在工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应用。从成本方面考虑, 虽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人工费有所下降, 但构件的制造费用、配送费用、工厂生产中机械的使用费用、施工现场的安装费用及其相应的管理费用均有所增加。就辽宁省目前的生产规模而言,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还是要高于传统的现浇式建筑。
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 能够改善施工环境, 做到绿色环保, 节约建筑材料, 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量, 这也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点之一。而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就意味着要在工厂中生产构件, 生产的机械费用、构件的运输费用等费用支出反而增加了建设的整体成本。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 建设规模的扩大可以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规模经济效益, 即建设规模越大, 生产的固定成本摊销就会越小, 从而使得建设的成本下降, 使规模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4.4 注重技术创新, 增加投入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的不断深入, 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技术的落后会严重阻碍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目前, 辽宁省大部分新建工程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大部分企业管理者满足于传统生产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 只追求眼前利益, 并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当中。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技术难度较高, 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 这就导致各企业对技术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技术支持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才会走得更加平稳。在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过程中, 也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寻求适合辽宁地区特点的新技术,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工艺、新材料, 逐渐降低技术应用的复杂程度。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从新型城镇化、保障性住房方面入手, 不断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以达到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的目的;同时与绿色建筑、低碳建筑、PPP融资模式等更多的建筑理论相结合, 为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5 加强城市交流, 均衡发展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2015年辽宁省建筑总产值为78511247.8万元, 各城市建筑总产值在全省范围内所占的比率如图1所示, 沈阳市和大连市的贡献率总和超过了50%, 其他城市的贡献率均低于10%, 直观地反映出辽宁省各城市间建筑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城市间的建筑业发展水平本就参差不齐, 加之各建筑相关企业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主动性、积极性都不够, 认知方面的欠缺使得各城市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投入不均, 更拉大了城市间发展的差距。
就辽宁省全省而言, 除发展较好的沈阳市、大连市外, 其他城市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均明显滞后。沈阳市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产业园区、技术研究、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使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均衡发展, 各城市间要加强交流学习, 多借鉴沈阳市的发展模式, 可定期组织学习参观沈阳市的优秀企业, 不仅要学习其生产理念、生产技术, 也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认知和专业素质, 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观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5 结语
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逐步推进, 为建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虽然目前辽宁省的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随着发展的深入, 仍会陆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解决。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 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于辽宁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从而带动辽宁省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2]夏侯遐迩, 李启明, 岳一搏, 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建筑经济, 2016 (2) :18-22.
[3]修龙, 赵林, 丁建华.建筑产业现代化之思与行[J].建筑结构, 2014 (13) :1-4.
[4]谢其盛.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机械化, 2014 (12) :45-48.
[5]颜歆.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0.
[6]赵昱, 王晓鹏, 许浩磊.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 2016 (7)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