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权差异的住宅绿色宜居改造居民支付意愿研究
1 引言
既有住宅绿色宜居改造是在提升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以改造代替原有大拆大建,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创建绿色宜居社区,进而实现既有住宅“有机更新”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但居民住宅改造支付意愿低和改造资金筹集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既有住宅绿色宜居的改造进程。
目前,从居民角度分析住宅改造意愿及参与度的研究较多,相关学者认为影响居民改造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住宅改造成本、改造效果、周围环境作用、居住意愿及自身环境责任感等。但现有关于居民住宅改造意愿的相关研究并未考虑我国既有住宅产权结构多样性的问题,郭湘闽指出居民在拥有住宅产权时会产生自发动力来维护和更新住宅,而在不拥有产权时缺乏对住宅维护改造的积极性,因此拥有房屋产权的全产权居民与住宅产权归属单位的集体产权居民对既有住宅绿色宜居改造的自发动力和认知水平会产生差异。此外,感知价值理论进一步指出,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利益和风险的感知差异,从而影响其行为意愿和支付决策。因此从产权差异视角研究居民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可更具针对性地解决住宅绿色宜居改造居民自筹资金难、支付意愿低的问题。故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住宅绿色宜居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决策理论模型”,并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法对全产权、集体产权两类居民的支付意愿影响机理差异进行实证研究。
2 理论模型及数据分析
2.1 理论模型
本文将居民支付意愿(WTP)定义为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下居民对既有住宅绿色宜居改造产生支付行为的心理意向。结合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梳理,将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分为感知成本(PC)、住宅改造预期(TE)、环境责任感(ER)、参照群体感受(RG)、人居环境(LE)五类。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将感知利益(PB)、感知风险(PR)、感知价值(PV)、改造意愿(TI)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住宅绿色宜居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决策理论模型”。
2.1.1 自变量
感知成本(PC):指个体对住宅改造中需付出的资金与非资金成本的主观感知,对个体投入行为产生约束,从而对支付意愿产生负面影响;住宅改造预期(TE):是居民对住宅改造的施工质量、节能程度及居住舒适度的心理预期,是影响居民支付决策的关键因素;环境责任感(ER):衡量居民对待环境的态度与在保护环境中获得的效用,居民环境责任感越强,对住宅绿色宜居改造此类亲环境行为的支付意向越强;参照群体感受(RG):指居民做出支付决策时可提供建议、比较及参考的对象对住宅改造的态度和评价,参照群体感受通过群体一致性行为准则及居民价值观影响其支付决策;人居环境(LE):从既有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环境、物业服务水平、人文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进行测度,通过影响居民居住意愿影响居民住宅改造的支付意愿。
2.1.2 中介变量
改造意愿(TI):指居民对既有住宅进行绿色宜居改造的心理意向,居民的改造意愿会刺激其心理做出支付决策;感知价值(PV):指居民对住宅绿色宜居改造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的主观权衡与评价,是居民从改造中获得的净效用;感知利益(PB):指居民在改造支付过程中的利益期望,从居住收益、经济收益、心理收益三个维度进行测度;感知风险(PR):指居民在改造支付过程中的忧虑,从住宅改造的结构安全、材料设备及物业维护三个维度进行测度。
2.1.3 概念模型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住宅绿色宜居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决策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2 研究假设
结合感知价值理论的“层次模型”对全产权与集体产权两类居民支付意愿差异形成进行分析:(1)集体产权居民相比于全产权居民对住宅不具备买卖、继承等权利,两类居民对住宅绿色宜居改造的利益认知不同形成第一层次差异;(2)集体产权居民在改造过程中需考量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改造风险更大,两类居民对其风险判断不同形成第二层次差异;(3)两类居民对利益认知与风险判断的差异导致感知价值差异,最终产生支付意愿差异,形成第三层次差异。据此,提出既有住宅绿色宜居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差异理论逻辑链,如图2所示。
根据“支付意愿决策模型”两类居民支付意愿差异结果会直接体现在模型参数估计值上。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全产权、集体产权两类居民的“既有住宅绿色宜居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决策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模型结构与研究假设,本文采用多群组SEM法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2.3 数据来源与检验
2.3.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问卷采用Likert五维量表,1-5分别代表“非常不赞同”至“非常赞同”,以观测变量为基础进行变量设计,具体测量项如表1所示。调研于2018年9月-2018年12月进行,主要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围绕西安市8个小区展开。将住宅产权归个人所有的调研样本列入全产权组,住宅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调研样本列入集体产权组。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1份,全产权组255份,集体产权组286份,有效回收率77.3%。两类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特征具体如表2所示。
2.3.2 数据检验
进行多群组SEM定量分析前,首先采用SPSS20.0与AMOS21.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由表3得,各潜变量均满足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0.6、KMO>0.5、Bartlett球性检验>0.01、因子载荷>0.5的临界条件,因此样本数据信度、效度均符合要求。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多群组适配模型选择
根据“支付意愿决策理论模型”及观测变量,通过MI值进行模型修正后,建立“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如图3所示。
以全产权与集体产权支付意愿作为调节,对“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参数进行限制,确定最适配路径模型。本文对以下五种参数限制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得,预设模型拟合度优于其他模型,因此本研究采用预设模型(对模型不作任何参数限制)作为多群组分析模型。
3.2 多群组SEM结果分析
根据“参数差异临界值”矩阵判断全产权与集体产权两类居民属性相同的参数之间差异是否显著,其路径系数及差异显著性如表5所示。
由表5得,PB←PC、PB←ER、PB←TE、PR←PC、PR←E R、PR←T E、PV←PB、PV←PR、BI←PV、BI←PB、BI←PR、WTP←PV、WTP←PB、WTP←PR、WTP←BI,15条路径的路径系数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全产权与集体产权居民住宅绿色宜居改造支付意愿影响机理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假设成立。为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两类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差异,汇总各变量对两类居民支付意愿的标准化总效应,如表6所示。
表5 两类居民路径系数差异值

注:(1)“*”、“**”、“***”分别表示该项估计值在0.10、0.05和0.01水平上显著;(2)估计参数差异显著性状况根据AMOS 21.0软件输出的“参数差异的临界值”矩阵判断,若两个相对应且属性相同的参数,临界比值绝对值大于1.96,则此两个参数间视为有显著差异。
由表5与表6分析可得:
(1)两类居民住宅改造意愿(BI)转化为支付意愿(WTP)的比率均较低,且存在明显差异。集体产权居民转化率为32.6%,全产权居民转化率为50.4%。
(2)全产权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较高的潜变量为住宅改造预期(总效应为0.316)、感知成本(总效应为-0.303)与环境责任感(总效应为0.291),集体产权居民为感知成本(总效应为-0.361)与参照群体感受(总效应为0.217)。
(3)两类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主导因素不同。全产权居民的支付意愿受感知价值(PV,总效应0.572)主导,感知利益(PB,总效应0.417)与感知风险(PR,总效应0.351)的总效应差值为0.066,相差较小;集体产权居民受感知风险(PR,总效应-0.496)主导,感知利益(PB,总效应0.324)与感知风险的总效应差值为0.172,相差较大,且正向影响变量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作用小于负向影响变量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两类居民在住宅改造方面均表现为改造意愿强烈,支付意愿较弱,且集体产权居民表现的更为显著,表明集体产权住宅改造自发性较差。
(2)全产权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较高的潜变量为住宅改造预期(总效应为0.316)、感知成本(总效应为-0.303)与环境责任感(总效应为0.291),提升全产权居民支付意愿最有效路径为提升居民住宅改造预期与环境责任感、降低居民感知成本。集体产权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较高的潜变量为感知成本(总效应为-0.361)与参照群体感受(总效应为0.217),提升集体产权居民支付意愿最有效路径为降低感知成本、提升参照群体感受。
(3)全产权居民支付决策主要建立在住宅改造收益与风险的综合权衡之上,是基于个体认知的“客观理性”决策;而集体产权居民支付意愿更易受到成本-风险等负向因素支配,呈现出强烈的“风险厌恶”心理,是基于个体认知的“主观理性”决策。
4.2 建议
(1)与全产权居民相比,产权归属差异导致集体产权居民对住宅绿色宜居改造的自发积极性较差,改造意愿向支付意愿的转化率更低,支付决策更易受风险成本影响,呈现出强烈的“风险厌恶”心理,在推进集体产权住宅绿色宜居改造时应注重降低居民的实施成本与感知风险。因此集体产权住宅改造时,产权归属单位应对改造进行合理补贴,方案设计上应根据住宅情况以高实用性、低成本为主;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减少对住宅原有结构的破坏,提高改造安装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此外,应开展物业维修培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降低居民感知风险。
(2)全产权居民对住宅绿色宜居改造的支付意愿是基于个体认知的“客观理性”决策,是多因素影响下得与失的综合权衡。其中,住宅改造预期、环境责任感、改造成本对全产权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较大,推进全产权住宅绿色宜居改造时应着力于提升住宅改造水平,降低改造成本,提升居民环境责任感。因此在全产权住宅改造时,方案设计应根据住宅情况注重改造后的节能标准、居住舒适度及居民其他生活需求;施工单位应提升住宅改造技术及改造水平,提升居民改造预期;大力推进住宅改造产业化、规模化,从而降低改造相关施工费用,降低居民感知成本;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居民环境保护责任感。
5 结语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文章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1)本文依据感知价值理论选取五项自变量,四项中介变量作为住宅宜居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是否还存在其他因素对居民支付意愿产生较大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2)在研究样本上,仅选取全产权组与集体产权组两类,对于其他产权归属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2]杨建平,樊仙仙,宋金昭,等.居民既有住宅绿色改造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5):71-77.
[3]马辉,王素贞,黄梦娇.旧城住区改造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驱动因素及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8(5):97-101.
[4]Kuo Y F,Wu C M,Deng W J.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rvice quality,perceived value,customer satisfaction,and post-purchase intention in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4):887-896.
[5]郭湘闽.房屋产权私有化是拯救旧城的灵丹妙药吗?[J].城市规划,2007(1):9-15.
[6]任立,甘臣林,吴萌,等.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移民安置区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研究[J].资源科学,2018(8):1539-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