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度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1 引言
根据近几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的报告,中国建筑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占据总体规模大、企业数量多的优势。但我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实力分布不均,国内各地推进建筑业国际化战略的水平和意愿参差不齐,不利于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基于各省级行政区域视角,考虑区域建筑业的差异与协调,增强对外承包工程的“可持续国际竞争力”十分必要。
“可持续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的融合,是在强调产业推进国际化战略过程中满足可持续性要求被引申出来的,它引用了可持续理论中“经济、社会、环境”三原则,关注如何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传统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以Porter的钻石模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指标体系等为代表,其度量评价由单一的指标如劳动生产率、国际收入或国际市场份额等向综合指标体系发展,但这些均为静态指标,不能满足“可持续性”目标的动态要求。而我国学者提出的四边模型、双钻石模型等建筑业国际竞争力量化模型,也未能从可持续性角度予以解释。
为此,本文在经典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新增动态度量指标,并同时解释影响因素的可持续三维度。在度量模型的研究方法上,常用的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和聚类法、DEA法等,但是其统计假设一般以数据满足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为基础。考虑到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并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假设前提,故采用分位数回归法,以期对处于不同层次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差异化分析,增强政策建议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 指标体系的确定
2.1 度量指标体系
在度量指标中,首先沿用传统的国际收入和市场份额两个指标。由于对外承包工程中业务集中在建筑业和交通工程,故以区域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营业额占比表征区域层面的建筑业国际收入及市场份额。其次,引入营业额增长率体现时间上的动态性,以反映增长潜力。具体的度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在筛选影响因素指标时,重点关注能否使区域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将钻石模型中的“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结合区域建筑业国际化的产业特征被拆分成“区域建筑业国际化产业结构”、“区域建筑业国际化战略部署”。影响因素的可持续包括三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生产要素”的充足。目前大型建筑业国际工程普遍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故用区域建筑业工程总承包的营业额占比表征产业结构水平之一。ENR上榜企业是各区域竞争力最靠前的国际承包商,其在区域建筑国际化产业营业额占比能表征产业集中度。区位熵则是体现产业的集群程度。“生产要素”用建筑业国际工程生产所需的人、材料、机械、融资能力表征。
(2)社会影响的稳步扩张在于合理的国际化战略部署,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化常用的战略包括科技创新、联营合作、品牌建设。分别用碳排放强度、联营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ENR上榜企业营业额表征。
(3)经营环境的持续改善包括国际工程市场环境、国内区域建筑业环境。国际工程市场环境的可持续性体现在建筑业国际工程承包需求的稳定,即原钻石模型中的“需求条件”。由于建筑产品先签合同后生产的特征,故对外承包工程合同均额一定程度体现了国际工程市场东道国的建设需求。母国也有海外建设需求,是各区域对外投资的主要结果,故用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表征。国内区域建筑业环境体现在“区域建筑业特征”,包括区域建筑业的规模、利润水平、产业效率。
最终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详见表2。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8~2018年各类统计年鉴及ENR报告,涉及27个省级行政区域(内蒙古、海南、西藏、青海由于数据缺失被剔除)的297组统计面板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熵值法
基于熵值法计算客观面板数据的权重,能实现数据无量纲和标准化且更好的避免主观赋权的局限,因此,采用熵值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为原始指标值;xijmax和xijmin分别为第i个省级行政区域第j项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表2 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注:本表格搜集的指标数据来源为2008-2018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ENR国际承包商排名(由于2013年前只有225强,故统一只采用前225强的中国上榜企业数据)。
(2)计算第j项指标熵值ej


(3)计算指标权重:

(4)计算27个省2007~2017年的可持续国际竞争力评价得分

根据熵权法得到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3.2 分位数回归
基于分位数回归法能模拟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更好地考虑到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并不满足传统的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假设的特征,实现了非中心位置与中心位置的全范围分布估计。其原理是假设给定X条件下Y的τ条件分位数为:

式中,g(x)=F(y|x)(y)表示连续型随机变量Y在给定X条件下的条件分布。
4 实证分析
4.1 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度量结果
各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得分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到,利用Arc Map软件,可以直观和全面的展现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在2007~2017年间的结果演变,颜色越深代表竞争力水平越高。此处选择2007、2012、2017三年的数据为代表分析,详见图1、表4。度量结果的时空演变特点分析如下:
(1)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Y)的区域差异性极大,且无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只有少数省份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处于[0.12-1.00]区间。这些高竞争力区域分布随着时间变化基本保持稳定,意味着只有少数区域具备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优势,尤其是北京的极化效应十分凸出。其余的省份大量集中在[0-0.12]的低值区间,建筑业国际化的持续竞争优势普遍缺乏。
(2)受“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的影响,2007~2017年期间,对外承包营业额(y1)得分普遍提高,大量中西部区域的对外承包营业额增长率(y3)得分在2007~2012年处于[0.12-1.00]的高水平区间,但近几年增长趋势有所减缓。以新疆为代表,由于其2007年(y3)的高得分使其短暂的跻身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区间。政策红利虽然显著但不具有可持续性。
4.2 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分位数回归模型可以全面估计不同可持续国际竞争力水平地区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因此,建立以下分位数回归面板模型:

式中,Yti代表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X1tiX5ti分别代表5类影响因素;上述6个变量均通过熵值法获得。
表2为运用Eviews9.0进行回归的结果,R方值表明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拟合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回归效果产生偏差,本文对自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各变量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下,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值也都在5以下,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5所示。分位回归的结果解释了哪些影响因素使区域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具备可持续性。
4.2.1 国际化产业结构只对低竞争力区域有促进作用
国际化产业结构(X1)仅在0.5及以下低分位点上显著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值很小,对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最弱。这表明高竞争力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继续优化带来的边际效益很小。而中低分位点对应的较低竞争力区域,仍有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一方面是整合区域内设计、施工、咨询等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工程总承包能力。另一方面是集中资源支持区域内建筑业国际化产业的发展,如扶持形成以ENR上榜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由此增强产业集中度和区位熵。对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以及省内联合企业给与税收或政策上的优惠,从而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同省中、小型企业一起“走出去”,发挥区域的凝合力量,弥补竞争力差异。
4.2.2 国际工程承包需求对中低竞争力区域最具显著作用
国际工程承包需求(X2)既包含东道国内的建设需求,又包含母国对外投资建设的需求。它在0.1、0.25、0.5分位点上回归系数不断增大,对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正向影响最强。在0.75、0.9分位点上回归系数由增转减,X2的影响程度降低,逊于X4,但仍排名第二。说明对于中低分位点的区域,保障国际需求是最重要的。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东道国内的建设需求,累积国际承包经验,做好属地化工作;也要扩大对外投资建设,重点输出行业服务、技术和标准,以投资带动需求。对于高竞争力区域,稳固需求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应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优化国际战略部署X4。这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核心竞争优势由“需求”向“战略”的转移。
4.2.3 国际工程生产要素随着可持续竞争力升高作用减弱
机械装配不足、融资短缺的问题就越是阻碍其区域建筑业国际化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为实现国际工程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低竞争力区域应推动产业资源整合,积极联合区域内或国内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带动机械材料随国际工程一起出口。为加强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除了贮备国际人才,也要加强东道国的本地化率利用,以项目式培训或在特定东道国扎根的形式,注意项目管理经验的积累和知识传递。在投融资方面,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如融资租赁,积极利用新的融资模式比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
国际工程生产要素(X3)包含建设需要的人力、材料、机械、资金。它在0.1、0.25、0.5、0.75分位点上显著,但回归系数逐渐降低。竞争力越低的区域,人才短缺、
4.2.4 国际化战略部署对高竞争力区域最具显著作用
国际化战略部署(X4)是除国际工程承包需求(X2)以外另一个推动区域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在0.5及以下分位点,X4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排名第二;在0.5以上分位点,X4则稳居第一。由此,对于高竞争力区域而言,战略定位与选择最为重要,更应致力于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打造国际品牌。国际化战略部署的可持续是在充分挖掘区域产业业务优势的基础上,丰富业务模式,合理拓宽国际市场的业务承揽区域,凸出自身建造技术优势。要改变以往以规模为导向的品牌建设思维,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到差异化,减少国际工程市场上的同质竞争。同时4.1节内容显示我国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无明显集聚效应,以北京为代表的少数高竞争力省份极化效应明显,区域间的整体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并未达到最优。对此,要积极推动其跨区域的产能合作,将高竞争力区域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低竞争力区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等有效结合,完成双向共赢,将动态外部效应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
4.2.5 区域建筑业特征未对可持续国际竞争力起支撑作用
区域建筑业特征(X5)与一般理念相反,并没有成为国际工程的支持性产业。X5仅在0.1、0.25分位点上显著且呈负影响,随着分位点升高,回归系数越小且显著性消失。根据Hobfoll资源保存理论的主要观点即资源丧失的首要性和资源获取的次要性,低竞争力的区域在自身建筑业发展水平较弱的条件下,国际化发展意愿低,更倾向于把资源优先用于国内市场。为了使有意愿的低竞争力区域稳步走国际化道路,一方面应实时关注《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等官方风险评估信息,慎重选择国际化发展的区域;另一方面通过联合体承包等方式分担风险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对于高竞争力区域,可以通过对外产业园区建设等形式加强产业集群输出,发挥区域建筑业对国际工程承包的持续推动作用。
以上回归结果分析对推进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科学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 结语
(1)总体而言,国际工程承包需求(X2)、国际化战略部署(X4)是影响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2)对于低竞争力区域(0.1、0.25、0.5分位点),国际工程承包需求(X2)是最重要的。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来的良好经营环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融资能力等措施高质量完成已有的国际业务,同时通过主动对外投资,以投资拉动材料、劳务等需求,带动区域内产业联合“走出去”。
(3)对于高竞争力区域(0.75、0.9分位点),国际化战略部署(X4)是最重要的。除了已有的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合作联营外,仍需探索多元化的战略部署以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路径。比如将已有的经验、技术转化为良好的金融资本,通过加快资产向资本转化,实现对外投融资能力的提升,实现产融结合。或者通过跨国收购、兼并,快速提高经营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面对各区域建筑业可持续国际竞争力极不均衡的局面,最重要的是切实考虑区域内的资源条件和定位,谨慎选择国际化道路,尽量减少国际化风险,做到稳中求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