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静钻根植桩成桩效果与质量试验研究
0 引言
静钻根植桩是近几年研究开发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桩基
静钻根植桩可以充分发掘桩基的性能, 通过预先钻孔来消除挤土效应, 通过桩周水泥土来提高侧摩阻力, 通过扩底来改善桩端性状, 提高桩端承载力, 控制沉降, 利用预应力管桩来提高桩身材料强度。因此, 相较于传统灌注桩或预制桩, 静钻根植桩具有低振动、低噪声、无挤土、少排泥等优点, 是一种对环境影响小、节能降耗的新型桩基, 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并最先在浙江地区得到应用
静钻根植桩的相关研究近几年也逐渐得到开展。周佳锦等
本文以上海彩虹湾医院项目为依托, 基于静载试验、现场开挖及水泥土性状测试, 较系统地分析了上海地区静钻根植桩施工成桩效果。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静钻根植桩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1 工程地质与试桩概况
1.1 工程地质条件
上海彩虹湾医院项目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江湾社区。主要建筑物包含23层的医技病房楼、7层的门诊楼和行政科研楼等, 整体设置3层地下室。
场地地貌属滨海平原地貌类型, 根据场地勘察报告, 地表至90.0m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土层, 主要由软弱黏性土、粉土及砂土组成, 具有成层分布的特点, 属于上海典型地层。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下1.5m。场地土层相关参数见表1, 表中γ为土层重度, c, φ分别为固结快剪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Ps为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试桩范围内土层分布及特点如图2所示。
1.2 试桩概况
本次施工了6根静钻根植桩, 其中抗压试桩组S1共3根 (编号为S1-1, S1-2, S1-3) , 抗拔试桩组S2共3根 (编号为S2-1, S2-2, S2-3) 。另外, 在静钻根植桩施工前, 为核对场地地层条件及检验施工工艺, 按抗压试桩组S1预成孔的要求施工了非植入预制桩的试成孔桩K1。可以认为试成孔桩K1和抗压试桩组S1桩身的水泥土性质一致。现场施工情况见图3。
建筑场地土层参数 表1
土层名称 |
层厚 /m |
γ / (kN·m-3) |
c /kPa |
φ /° |
Ps /MPa |
①杂填土 |
3.0 | — | — | — | — |
②砂质粉土 |
4.3 | 18.9 | 5 | 32.0 | 2.75 |
③淤泥质粉质黏土 |
3.2 | 17.6 | 12 | 17.5 | 0.46 |
④淤泥质黏土 |
9.1 | 16.7 | 10 | 11.5 | 0.61 |
⑤1粉质黏土 |
8.9 | 18.2 | 15 | 19.5 | 1.04 |
⑤3粉质黏土夹粉土 |
11.2 | 18.2 | 16 | 21.0 | 1.63 |
⑤4粉质黏土 |
3.1 | 19.7 | 40 | 20.0 | 2.13 |
⑦黏质粉土 |
3.8 | 19.3 | 6 | 31.5 | 4.28 |
⑧1粉质黏土 |
4.5 | 18.4 | 19 | 20.5 | 2.01 |
⑧2粉土和黏土互层 |
8.4 | 18.7 | 12 | 26.5 | 7.04 |
⑨粉砂 |
10.5 | 19.0 | 3 | 35.0 | 15.21 |
抗压试桩组S1桩长55m, 钻孔直径750mm, 预制桩采用PHC管桩和PHDC竹节桩组合形式。上部PHC管桩直径600mm (PHC600AB型) , 包含3节, 分别长15, 15, 10m;下部PHDC竹节桩竹节直径650mm, 桩身直径500mm (PHDC650-500型) , 1节长15m。抗压试桩组S1采用扩底加固, 扩底直径1 200mm, 高度2 750mm。抗拔试桩组S2桩长43m, 钻孔直径650mm, 预制桩上部为2节每节15m长PHC500C管桩, 下部为1节13m长PHDC550-400竹节桩, 采用非扩底形式。预制桩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80。根据施工记录, 桩周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 注入量为钻孔有效体积 (扣除预制桩桩身体积) 的30%, 桩端扩底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6, 注入量为扩底部分体积的100%;估算桩周和桩端扩大头水泥掺量分别为9.0%和59.8%。
2 载荷试验结果
静载试验在试桩施工完成后43~45d进行, 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现场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见表2。试桩S1-1, S1-2的抗压极限承载力均为8 800kN;试桩S1-3加载至8 000kN时, 沉降稳定, 未进入破坏状态, 但桩头发生倾斜而不再适宜继续加载,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5.4.4条, 取8 000kN作为其抗压极限承载力。由于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 抗拔试桩仅S2-1加载至极限状态, 得到抗拔极限承载力2 880kN;试桩S2-2, S2-3未出现破坏,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5.4.4条, 取施加的最大荷载3 000kN作为其抗拔极限承载力。根据浙江省行业标准《静钻根植桩基础技术规程》 (DB33/T 1134—2017)
极限承载力与工作荷载下试桩顶变形 表2
试桩 |
最大加 载/kN |
最大变 形/mm |
极限承载 力/kN |
极限状态下 变形/mm |
工作荷 载/kN |
工作状态下 变形/mm |
S1-1 |
10 000 | 73.5 | 8 800 | 36.7 | 4 400 | 9.3 |
S1-2 |
9 600 | 81.9 | 8 800 | 35.7 | 4 400 | 2.3 |
S1-3 |
8 000 | 24.0 | 8 000 | — | 4 000 | 3.9 |
S2-1 |
3 060 | 88.7 | 2 880 | 59.0 | 1 440 | 8.6 |
S2-2 |
3 000 | 38.2 | 3 000 | — | 1 500 | 10.0 |
S2-3 |
3 000 | 37.3 | 3 000 | — | 1 500 | 13.5 |
3 实际成桩效果
在桩基施工完成360d后, 结合项目基坑施工, 对试桩S1-2桩身质量进行现场开挖验证 (图4、图5) 。现场切割截面 (图5 (b) ) 清晰地展示了静钻根植桩的桩身材料特点, 在空间结构上, 静钻根植桩的桩土体系是混凝土预制桩、水泥土、桩周土材料性质渐进变化的, 这是形成荷载双层应力扩散模式的结构基础。
在15m开挖深度内, 桩身基本呈圆柱形, 实测桩身直径758~780mm。水泥土与管桩胶结紧密, 第一道支撑处 (桩顶下8m) 和第二道支撑处 (桩顶下15m) 水泥土厚度分别为40~85mm和45~130mm。桩基浅部桩周水泥土较薄, 这可能和施工工艺有关。为了防止水泥浆外溢过多, 注浆终止位置位于桩身上部, 靠预制桩植入水泥浆上溢至桩顶。水泥土和预制桩胶结良好, 桩基在极限状态下破坏更可能发生在水泥土与桩周土的界面处。静钻根植桩桩身水泥土质量较高也证明了, 在深厚软土地区, 静钻根植桩整体施工工艺可靠和稳定, 使得水泥土搅拌后均匀性较好。
4 水泥土性状
水泥土是静钻根植桩桩身结构的组成部分, 其性状对新型桩基承载性能有重要影响。桩周和桩端水泥土性质和作用不同, 通过低强度的桩周水泥土, 形成荷载由预制桩传递给水泥土, 再由水泥土传递给周围土体的双层应力扩散模式, 这与传统劲性搅拌桩相似
4.1 水泥土强度特性
结合项目施工进度及场地条件, 分别对试成孔桩K1和试桩S1-3开展了水泥土强度检测。
在龄期48d时, 沿试成孔桩K1桩身进行了水泥土现场取芯, 完成了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剪切强度测试, 测试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qu为1.72~4.01MPa, 平均值为2.38MPa, 变异系数0.28;黏聚力c为350~700kPa, 内摩擦角φ为37°~45°。桩身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较稳定。这反映了静钻根植桩预先成孔施工工艺中桩长深度范围内水泥土得到了充分搅拌, 水泥土性质较稳定。由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应力-应变关系估算桩身水泥土的弹性模量Ecs为102~222MPa, 平均值为161MPa, 变异系数为0.22。此结果与以往模拟施工条件的室内水泥土试验结果
试成孔桩K1桩身水泥土强度 表3
土层 编号 |
取样深度 /m |
qu /MPa |
Ecs /MPa |
剪切强度指标 |
|
c /kPa |
φ /° | ||||
② |
5 | 1.72 | 144 | 434 | 45.5 |
③ |
9 | 4.01 | 222 | — | — |
④ |
15 | 2.43 | 182 | 520 | 43.1 |
⑤1 |
23 | 2.67 | 163 | — | — |
⑤3 |
34 | 2.22 | 177 | 731 | 44.5 |
⑤4 |
41 | 2.22 | 124 | — | — |
⑦ |
43 | 2.25 | 102 | — | — |
⑧1 |
47 | 2.07 | 184 | 342 | 37.2 |
⑧2 |
52 | 1.84 | 154 | 571 | 42.2 |
平均值 |
2.38 | 161 | 520 | 42.5 |
在基坑开挖阶段, 对试桩S1-3桩身水泥土 (龄期425d) 进行了补充测试 (图6) , 结果见表4。试桩S1-3桩芯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qu为3.82~4.39MPa, 考虑龄期影响, 与试成孔桩K1的测试结果较一致。另外, 位于④淤泥质黏土层的桩周与桩芯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相近, 表明预制桩植入对桩身水泥土性质影响有限。由于现场施工原因, 未能对桩端扩大头处水泥土进行取样测试。
试桩S1-3桩身水泥土强度 表4
土层编 号 |
取样深度 /m |
qu/MPa |
桩芯剪切强度指标 | ||
桩芯 |
桩周 | c /kPa | φ /° | ||
④ |
19 | 4.39 | 3.59 | 429 | 44.4 |
⑤1 |
23 | 3.93 | — | — | — |
⑤1 |
27 | 3.82 | — | 377 | 46.4 |
4.2 静力触探试验
在不同龄期下 (原状土及8, 16, 28d) , 对试成孔桩K1进行现场静力触探试验, 结果见图7。水泥土搅拌破坏了原状土的结构性, 在施工不久, 如龄期8d时, 埋深40m以下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明显低于原状土, 随着龄期增加, Ps逐步恢复并提高。龄期16d时的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较龄期8d时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增长不明显, 而龄期28d时的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较龄期8d时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有显著提高, 其值达4~12MPa, 其中0~40m深的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较下部增强幅度更大。龄期28d时, 上部0~20m深、中部20~40m深、下部40~55m深的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的均值分别为6.1, 5.6, 4.8MPa;此时, 沿桩长深度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呈缓慢减小趋势, 分层效应不明显, 各土层间的水泥土比贯入阻力Ps差异较小, 这和表3中水泥土强度测试结果相互印证。
5 施工工效分析
静钻根植桩的成桩总时间主要包括预钻孔时间、桩端桩周注浆时间、预制桩植入时间。根据施工记录, 抗压试桩组S1和抗拔试桩组S2的成桩时间汇总见表5。相较于传统灌注桩, 施工速度较快, 工作效率较高。按日施工16h计算, 抗压试桩组S1每天可施工3.5根 (190m/d) , 抗拔试桩组S2每天可施工6.5根 (275m/d) 。
试桩成桩时间 表5
试桩 |
钻孔直径 /mm |
钻孔时间 /min |
注浆时间 /min |
植桩时间 /min |
成桩总 时间/min |
S1-1 |
750 | 138 | 76 | 76 | 290 |
S1-2 |
750 | 102 | 80 | 68 | 250 |
S1-3 |
750 | 134 | 94 | 62 | 290 |
S2-1 |
650 | 61 | 27 | 33 | 121 |
S2-2 |
650 | 60 | 37 | 49 | 146 |
S2-3 |
650 | 88 | 28 | 61 | 177 |
由于上海地区静钻根植桩施工工程经验较少, 静钻根植桩在上海典型地层预成孔钻进速度 (表6) 明显小于浙江地区相应地层预成孔钻进速度
上海及浙江地区典型地层预成孔钻进速度 表6
典型地层 |
钻孔速度 / (m/min) |
平均钻孔速度 / (m/min) |
浙江经验[7] / (m/min) |
②, ③, ④ |
0.6~1.5 | 0.9 | 2.0~6.0 |
⑤1, ⑤3, ⑤4 |
0.6~1.5 | 0.9 | 2.0~6.0 |
⑦ |
0.1~0.4 | 0.2 | 1.0~5.0 |
⑧1 |
0.6~1.6 | 1.0 | 2.0~6.0 |
⑧2 |
0.6~1.5 | 0.8 | 1.0~5.0 |
6 结论
本文结合上海彩虹湾医院项目静载试验、现场开挖验证及水泥土检测, 较系统地分析了上海地区静钻根植桩施工成桩效果。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 抗压试桩组S1和抗拔试桩组S2的平均极限承载力约分别为8 500kN和2 960kN, 分别较规范估算值提高约27%和48%。静载试验结果表明, 静钻根植桩适用于上海地区地层, 具有可靠的竖向抗压和抗拔承载力。
(2) 现场试桩结果表明, 桩身水泥土与预制桩胶结紧密, 直观反映在上海地区, 静钻根植桩施工工艺可靠, 成桩质量较好。
(3) 静钻根植桩的预先成孔施工工艺可以使桩长深度范围内水泥土得到充分搅拌, 使得桩身水泥土强度较稳定, 分层效应不明显。龄期48d时,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72~4.01MPa, 黏聚力为350~700kPa, 内摩擦角为37°~45°, 弹性模量为102~222MPa。
(4) 在上海地层条件下, 静钻根植桩施工效率较高, 孔径750mm、桩长55m的抗压试桩组S1每天施工3.5根, 孔径650mm、桩长43m的抗拔试桩组S2每天施工6.5根。
[2] 周佳锦, 龚晓南, 王奎华, 等.静钻根植竹节桩荷载传递机理模型试验[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5, 49 (3) :531-537.
[3] ZHOU JIAJIN, GONG XIANAN, WANG KUIHUA, et al.Testing and modeling the behavior of pre-bored grouting planted piles under compression and tension[J].Acta Geotechnica, 2017, 12 (5) :1061-1075.
[4] 钱铮, 王奎华.静钻根植桩水平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 2015, 36 (S2) :588-594.
[5] LING ZAO, WANG WEIDONG, WU JIANGBIN, et al.Full-scale loading test on pre-bored precast pile with enlarged base in Shanghai[C]//Proceedings of GeoShanghai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dvances in Soil Dynam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Shanghai, 2018:637-645.
[6] 徐礼阁, 王奎华, 张鹏, 等.层状地基中考虑桩侧水泥土与土的静钻根植桩单桩沉降计算[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47 (3) :868-874.
[7] 静钻根植桩基础技术规程:DB33/T 1134—2017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7.
[8] 陈家冬, 别小勇, 汪小健, 等.劲性复合桩承载性状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研究[J].建筑结构, 2018, 48 (21) :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