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掺量对圆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
0 引言
近年来, 每年产生的废弃橡胶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但废弃橡胶的二次利用率较低, 使得“黑色污染”日益加剧。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40号)
将橡胶混凝土加入钢管中形成钢管混凝土构件, 橡胶颗粒中硫含量大约在0.5%~2%之间, 含硫量很低不会对混凝土产生有害的影响, 且橡胶颗粒是包裹在密闭的钢管中, 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贝广常等
H.A.Toutanji
本文采用连续级配1~5mm的橡胶颗粒替代河砂, 通过试验研究橡胶掺量对圆钢管橡胶混凝土 (简称RCFT) 短柱轴压承载力的影响, 并拟合了RCFT短柱承载力计算公式。
1 RCFT短柱轴压试验
1.1 试件设计
试件长径比取3, 以含钢率0.08, 0.10, 0.16不同分为A, B, C 3组。以往研究表明, 橡胶颗粒取代细骨料超过30%后, 抗压强度降低较多
1.2 试验材料
水泥为P.O 32.5R水泥;细骨料为连续级配河砂, 细度模数为2.80, 表观密度为2 587kg/m3;石子为5~25mm连续级配碎石;橡胶粒径为0.1~5mm, 且为连续颗粒级配, 表观密度为1 220 kg/m3;水为自来水。
试验配合比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55—2011)
1.3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RCFT短柱使用了无缝和直焊缝两种钢管。试件浇筑后在振动台上振捣2~3min;当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 采用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找平, 找平层厚度要薄并且与试件壁相垂直;找平层处理后在室温下静置12h后, 把试件放入温度 (20±3) ℃、湿度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内养护, 养护28d。图1为制作的RCFT短柱和橡胶混凝土立方体试块。
1.4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1) 钢材力学性能
试验采用了三种钢材, 将每种钢材切割出长为200mm的三根长条, 按《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228.1—2010)
(2) 橡胶混凝力学性能
在浇筑不同橡胶掺量的圆钢管橡胶混凝土时, 每种橡胶掺量 (0%, 10%, 20%, 30%) 制作了三个100mm的立方体橡胶混凝土试块, 标准养护28d后用于测定橡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参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2002)
从表4可以看出:在养护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橡胶掺量增加而降低。橡胶掺量由0%变化到30%时, 混凝土立方体平均抗压强度降低35%。
1.5 加载装置与测点布置
试验设备采用500t四柱长轴YAW-5000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 把试件放置于试验机下压盘上, 进行几何对中, 在试件顶放置一块钢垫板, 调整试验机上压盘位置, 使之与钢板间距为1~2mm后, 准备开始加载。轴压承载力直接由试验机自带的力传感器采集, 试件的纵向位移由外加的位移计采集。
在试件上、中、下三个截面分别布置纵、环向电阻式应变片, 应变片沿环形截面均匀布置在三个位置。试验装置及应变片粘贴位置见图2, 使用数字静态应变仪连接电脑采集数据。
1.6 试验加载制度
试验根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2002)
2 主要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现象和试件的破坏模态
以试件C-20为例说明试验过程和试验现象, 见图3。施荷初期加载荷载较小时, 试件处于弹性阶段, 由于钢管的泊松比较大, 钢管的横向膨胀变形略大, 由于钢管与橡胶混凝土粘结良好, 则核心橡胶混凝土受到较小的径向拉力, 钢管和橡胶混凝土一起承担轴向压力;当加载荷载增加至极限荷载的60%~70%时, 试件开始出现塑性变形, 试件中部的纵向变形增大, 钢管壁上局部开始出现鼓曲, 在相同加载速率下, 应变增长速率加快;当加载荷载达到极限荷载的90%时, 试件顶部鼓曲明显, 如图3 (a) 所示, 此时试件应力增长缓慢, 由于试件变形较大, 应变片也随之脱落, 如图3 (b) 所示;外荷载继续增加, 应变速率加快, 在接近峰值应力时, 荷载增长缓慢, 而应变持续增加, 试件中部和底部出现鼓曲, 中部鼓曲比下部较为明显, 如图3 (c) , (d) 所示;当加载荷载达到极限荷载后, 采用位移加载, 随着应变的增大, 试件鼓曲明显, 如图3 (e) 所示, 之后进入试件破坏阶段, 试件破坏模态呈现腰鼓状, 如图3 (f) 所示。
图4为典型试件屈曲破坏模态。试件破坏主要呈现为一处或多处鼓曲或褶曲, 以腰鼓状为主。图4 (d) 为钢管焊缝开裂破坏, 这是由于钢管为直焊缝钢管, 试验中因焊缝开裂而导致试件承载力突然下降, 但此时试件的变形量最小为18.6mm (3.7%) , 裂缝出现时的变形量远远大于设计时采用的变形量, 所以可以不考虑焊缝开裂的影响。与圆钢管混凝土 (简称CFT) 短柱的试验结果相同, RCFT短柱试验中所有试件都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后期承载力, 破坏时基本呈现为腰鼓状破坏。
2.2 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分析
图5为试验得到的试件轴压力N与应变ε关系曲线。该曲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塑性强化阶段和下降段。在弹性阶段, 钢管与混凝土共同承担荷载, 横向变形一致;到弹塑性阶段, 混凝土的裂缝在轴向力的作用下不断开展, 其径向膨胀大于钢管的膨胀, 钢管对混凝土产生约束力, 随着变形增大约束作用逐渐增强;进入塑性强化阶段后, 试件承载力增大缓慢、变形增加较快;最后进入下降段, 由于钢管约束效果不同, 导致不同试件下降段有所区别, 具体如下:
(1) 钢管约束作用较大, 即含钢率较大时, 荷载不会出现下降段, 反而一直缓慢增加, 如图5 (c) 所示。
(2) 钢管约束作用较小, 即含钢率较小时, 随着应变的增加, 荷载开始出现下降段, 如图5 (a) 所示。
(3) 含钢率在第一、二种情况之间时, 在强化阶段之后, 荷载基本不会随着应变的变化而改变, 如图5 (b) 所示。
由试验可知, RCFT短柱的破坏模态、N-ε关系曲线的特征与CFT短柱相似, 但RCFT短柱有良好的弹塑性变形能力以及较高的后期承载力。
2.3 橡胶掺量对CFRT短柱轴压承载力的影响
当橡胶混凝土达到峰值应变时, 钢管橡胶混凝土所承受轴心承载力定义为极限承载力 (承载力) 。图5 (a) 为A组试件的Ν-ε曲线对比。当橡胶掺量由0%增加到30%, 与试件A-00相比, 试件A-10, A-20, A-30的承载力分别降低了6.87%, 8.60%, 16.81%。图5 (b) 为B组试件的Ν-ε曲线对比。当橡胶掺量由0%增加到30%, 与试件B-00相比, 试件B-10, B-20, B-30的承载力分别降低了16.71%, 17.82%, 19.49%。图5 (c) 为C组试件的Ν-ε曲线对比。当橡胶掺量由0%增加到30%, 与试件C-00相比, 试件C-10, C-20, C-30依次降低了0.57%, 2.80%, 3.17%。分析可知, 随橡胶掺量的增加, RCFT短柱的轴压承载力明显降低, 是由于橡胶掺量对核心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较大所致。
3 RCFT短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把钢管和橡胶混凝土看成一种组合材料, 用全截面面积和综合性能来推导短柱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由于本试验所有试件的套箍系数ξ均在0.6~2.5之内, 参考韩林海等

式中:frscy为RCFT短柱轴压试验获得的轴心抗压强度;fck为橡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可近似由fck=0.67fcu得到, 其中fcu为由材料试验获得的橡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求得的frscy/fck比值见表5。图6为frscy/fck与ξ关系曲线, 可线性回归得出α=2.134, β=0.886。代入方程得出RCFT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Acs为RCFT短柱的横截面面积。
图7为拟合出的计算公式得到的RCFT短柱轴压承载力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计算结果较试验结果而言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偏于安全。
4 结论
(1) RCFT短柱以腰鼓状为主要的破坏形态并且伴随着局部鼓曲或褶曲出现。
(2) 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大, RCFT短柱轴压承载力略有降低;RCFT短柱与CFT短柱一样, 具有较好变形能力和后期承载力。
(3) 建立了RCFT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frscy= (2.134+0.886ξ) fck。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2]贝广常, 谢发勤, 姚小飞, 等.橡胶老化及其防护技术的研究概况[J].橡胶工业, 2013, 60 (1) :58-61.
[3]蒋连接, 杜彬, 佟彤, 等.废橡胶粉在混凝土中的资源化利用[J].混凝土, 2014 (6) :108-111.
[4]杨春峰, 叶文超, 杨敏, 等.废旧橡胶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进展[J].混凝土, 2012 (4) :61-63.
[5] TOUTANJI H A. The use of rubber tire particle in concrete to replace mineral aggregates[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1996, 18 (2) :135-139.
[6] ILKER BEKIR TOPCU. The properties of rubberized concretes[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5, 25 (2) :304-310.
[7]王刚, 杨慧, 张磊.橡胶粒径对橡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J].路基工程, 2011 (1) :128-130.
[8]刘艳华, 王铁良, 白义奎.圆钢管橡胶混凝土短柱试验[J].工业建筑, 2011, 41 (10) :95-99.
[9]许静, 朱涵, 刘春生, 等.橡胶集料混凝土阻尼比的初步研究[J].混凝土, 2005 (11) :40-42.
[1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1]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 1—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1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3]韩林海, 杨有福.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M]. 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