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干挂石材幕墙安全检测鉴定与评级建议
0 引言
外墙干挂石材幕墙是指由天然石材作为面板的幕墙结构。由于其装饰观感效果佳, 质地较为坚硬, 与传统湿贴工艺 (易出现板材空鼓、开裂等不足) 相比, 干挂石材幕墙明显提高了幕墙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1 工程概况
由于大风降雨天气, 某酒店南墙顶端石材脱落, 冲击7楼挑檐后破碎分散砸向职工食堂后厨通行楼梯、升降电梯、墙地面及垃圾池等, 造成楼梯护栏断裂、升降电梯防护玻璃破碎。经当天现场观察发现, 石材脱落区域的部分石材脱胶, 钢构件连接节点锈蚀、断裂, 物业立即对该区域进行了安全隔离, 并搭建脚手架安全通道。为解除建筑结构安全隐患, 酒店委托笔者对该酒店外墙干挂石材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检测鉴定, 分析石材脱落的原因, 评估其安全性, 并给出有效的处理建议。
2 现场检测内容
2.1 石材立面布置图绘制
由于施工、设计图纸等资料缺失, 现场采用卷尺、激光测距仪、全站仪对各个立面石材的布置分别进行绘制, 干挂石材节点图见图1, 现场锤击检测结果见图2。图2中填充区域的石材在锤击时晃动明显。现场检查的内容具体包括:1) 石材的截面尺寸、型号、类型;2) 石材的立面布置;3) 接缝胶宽度。
本工程石材的种类为花岗岩, 根据对脱落处石材的现场检查, 初步判断石材脱落是由于石材安装稳固性差、环境作用下槽壁石材断裂造成的。石材截面尺寸主要为940mm×990mm×25mm (宽×高×厚) , 接缝胶宽度约为100mm。
2.2 石材外观缺陷检测
采用橡胶锤、遥测设备等对石材进行外观检查, 记录缺陷。主要缺陷 (图3) 包括:1) 钢龙骨覆层脱落、锈蚀;2) 石材缺失、起翘、开裂;3) 密封胶开裂、老化、起泡;4) 石材锤击时晃动异常。
2.3 钢结构硬度检测
采用里氏硬度HL计对钢材强度进行检测, 可直接测得钢材的布氏硬度, 钢材的极限强度δb与其布氏硬度HB间的经验换算关系如下:高碳钢δb=3.4HB;低碳钢δb=3.6HB;调制合金钢δb=3.25HB。
当δb确定后, 即可根据屈强比计算钢材的屈服强度, 从而确定钢材的强度等级。
由于经验公式过于简单, 准确性较差, 本工程采用《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 1172—1999) 进行钢构件强度推定。
采用表面硬度法对钢材强度进行检测时, 里氏硬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b为冲击体回弹速度;Va为冲击体冲击速度。
可根据现场直接测得的里氏硬度在《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 1172—1999) 中查表得到钢材的换算强度最小值δb, min, 从而确定钢材的牌号和强度等级, 其中, 对于Q235钢材, 370MPa<δb, min<470MPa;对于Q345钢材, 470MPa<δb, min<630MPa。
使用里氏硬度计对钢构件进行硬度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钢构件里氏硬度值在378~410之间, 换算抗拉强度最小值范围为378~423之间, 可推定幕墙龙骨采用的钢材牌号为Q235, 计算时钢构件力学性能按Q235考虑。部分检测结果见表1。
钢构件强度部分检测结果表1
位置 |
里氏硬度 HL |
换算抗拉强度最小值 δb, min/MPa |
对应钢材抗拉强度 σb的范围/MPa |
竖向龙骨1 |
386 | 389 | |
竖向龙骨2 |
410 | 423 | 370~470 |
横向龙骨1 |
378 | 378 | |
横向龙骨2 |
378 | 378 |
2.4 钢龙骨焊缝检测
可采用简单量测结合目视检查判断焊缝质量。焊缝常见的质量通病包括:裂纹、未熔合、长条夹渣、根部未焊透等。
焊缝未焊透对构件连接存在较大影响, 未焊透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 从而引起焊缝抗拉强度大大降低, 降低幅度能够达到40%~50%, 故杆件连接焊缝存在未焊透情况时, 易发生脆性破坏。
裂纹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开裂后的焊缝塑性和强度损失较大, 极易发生脆性破坏, 且在定位点焊部位容易出现裂纹。
通过现场对钢龙骨焊缝连接的全面检查, 未发现漏焊、未焊透等缺陷, 施工质量较好。
2.5 锚栓抗拔承载力检测
现场采用非破坏性试验检验锚栓抗拔承载力
2.6 红外热像仪检测
红外热像仪成像装置可模拟出建筑外墙表面温度的空间分布, 并得到与建筑外墙表面热分布相对应的热像图。
图4为该建筑幕墙红外热像图与可见光图对比。相同材料所呈现的红外热像图色差较小, 局部无明显色差异常;不同材料的红外热像图色差较大, 区分明显。由此可判定石材幕墙的密封及保温性基本良好。
3 石材安全性等级评定
3.1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2015)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2015) 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级时, 主要按照构件、子单元、鉴定单元3个层次进行。每一个层次分别分为4个安全性等级。评级参数为承载力、构造、不适合承载的位移、裂缝。分别评定每个构件每个参数的等级, 逐次评级, 最后得到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幕墙结构也可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2015) 进行安全性等级评定, 但评级参数、层次、内容应做适当调整
3.2 单块石材安全性评级建议
建议对每块石材进行安全性等级评定。可根据石材构造、连接、密封胶及石材外观损伤状况综合评定每块石材的等级, 可分为以下4个安全等级。1) au级:石材外观质量良好;密封胶无脱落、起泡、开裂等缺陷;不需要采取措施。2) bu级:石材外观质量良好;密封胶局部脱落、起泡, 开裂两侧胶体没有明显错动、位移;对密封胶进行修补。3) cu级:石材局部掉角、开裂, 锤击后有轻微晃动;密封胶局部脱落、起泡, 开裂两侧胶体存在明显错动、位移;存在安全隐患。4) du级:石材开裂严重, 锤击后有明显晃动, 支承节点有损伤现象;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3.3 子单元安全性评级建议
将钢龙骨、石材作为鉴定单元的2个子单元分别进行安全性评级。若钢龙骨承载能力不符合规范或设计要求, 可根据其严重程度, 定位Cu级或Du级 (表2) 。
按照同一立面、同种材料石材作为一个构件集, 评定一个构件集的安全性等级时, 可根据该构件集内每一受检构件的评定结果, 按表2的分级标准进行评级。
分级标准表2
等级 |
构件集组成 |
Au |
该构件集内, 不含cu级和du级, 可含bu级, 但含量不多于35%[5] |
Bu |
该构件集内, 不含du级;可含cu级, 但含量不多于10%[5] |
Cu |
该构件集内, 可含cu级和du级;若仅含cu级, 其含量不应多于30%;若仅含du级, 其含量不应多于10%;若同时含有cu级和du级, cu级含量不应多于25%, du级含量不应多于3%[5] |
Du |
该构件集内, cu级或du级含量多于Cu级的规定数[5] |
3.4 石材幕墙整体安全性评级建议
石材幕墙鉴定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 应根据钢龙骨、石材的安全性等级, 以及与幕墙有关的其他安全问题进行评定。按照下列原则进行评定:1) 一般情况下, 按钢龙骨和石材的评定结果中较低的等级确定;2) 对于已出现脱落现象的石材幕墙可直接评定为Du级。
4 加固与维护
通过对该酒店干挂石材幕墙的全面检测与检查, 部分石材存在极大掉落风险, 需立即采取措施。可对评为cu, du级的石材进行更换, 对幕墙上部石材钢龙骨进行除锈和焊接, 并对幕墙密封胶进行全面修补, 修复完成后在幕墙上部对石材和钢龙骨进行保护遮挡, 避免雨水侵蚀连接节点。石材修复完成后安全隐患基本解除, 现有脚手架可以拆除。需聘用石材幕墙专业施工公司对开裂、晃动石材进行更换, 对密封胶进行全面修复, 以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
在结构后期加固更换幕墙过程中应注意, 后期工程的施工不能影响原有结构抗震性能, 加固过程不可对原有结构造成损伤, 石材槽口打磨成45°倒角, 槽内应光滑、洁净, 开槽后杜绝出现损伤或崩裂现象。另外, 石材施工时, 应避免产生污染, 尤其是打胶过程中需做好对石材的保护, 以免在打胶过程中污染石材。
在幕墙施工完成后, 应用中性清洁剂或高压水对整个结构的外墙面进行清洁处理, 避免使用溶剂性化学清洁剂, 防止清洁剂对石材表面的腐蚀及环境污染。
5 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每块石材的检查可知, 建筑顶端及地面处石材脱落、损伤情况较为严重, 经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1) 顶端石材上部无遮挡, 石材挂件及钢龙骨受环境作用出现生锈, 石材槽内密封胶脱落, 遇大风大雨天气石材剧烈晃动, 导致槽壁断裂从而造成石材整体脱落;2) 下部石材与地面刚性连接, 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 对石材产生向下的拉力, 致使石材普遍严重开裂;3) 施工质量差, 石材开槽处普遍存在未灌胶现象, 石材锤击时有明显晃动, 存在安全隐患。
6 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干挂石材幕墙的设计、施工技术日益趋于完善, 不仅能够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还能够满足对建筑结构外观特征及建筑美观的需求。与此同时, 干挂石材幕墙结构的安全检测也随之越发重要。本文依据某酒店外墙干挂石材幕墙的工程实例, 针对实际检测结果, 给出了合理的加固修复建议, 并简要概述了干挂石材幕墙结构的检测流程及评定标准, 为同类干挂石材幕墙结构安全现状检测及修复处理提供了参考。
[2] 石伟国, 许真祥, 熊志刚. 高层建筑组合石材幕墙施工技术[J]. 建筑技术, 2010, 41 (5) :433-436.
[3] 张坤. 渡江战役纪念馆GRC石材幕墙施工技术[J]. 施工技术, 2012, 41 (5) :104-106.
[4]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5]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