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配箍形式在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应用研究
0 引言
型钢混凝土柱(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RC column)兼有钢与混凝土的性能优势,是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常用构件形式。为保证箍筋对型钢混凝土柱混凝土的约束作用,《组合结构技术规范》(JGJ138—2016)
本文结合笔者参与设计的一些超高层工程,分析了优化外围箍筋形式对型钢混凝土柱延性和承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新型配箍形式在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应用。
1 矩形截面型钢混凝土柱的新型箍筋形式
1.1 矩形截面SRC柱的箍筋形式
国标图集《型钢混凝土钢筋排布及构造详图》(12SG904-1)
图2表示了配置十字型钢的常规配箍形式柱的受力特点,柱中心混凝土受到型钢较强的约束作用,型钢外围混凝土受到外围箍筋和拉筋的约束作用。在轴向压力作用下,核心混凝土的横向膨胀变形使方箍产生水平向外弯曲,由于箍筋的抗弯刚度很小,对核心混凝土的反作用力即约束力很小,形成了弱约束区;箍筋转角部刚度大、变形小,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强,被约束的混凝土形成“拱作用”,导致柱截面中间部分和指向箍筋角部的延伸带形成了强约束区(图3)。于是图2中阴影范围以外混凝土轴压强度显著低于阴影范围有约束作用的混凝土区域;轴压荷载到达极限荷载时,型钢外围混凝土是柱的薄弱部位,首先发生破坏。
常州某超高层塔楼底部框架柱结构方案选型中,对图2中常规配箍形式SRC柱进行了优化,底部框架柱研究了图4的配箍形式
圆箍混凝土柱轴压产生横向应变时,圆箍由于形状而处于环向轴心受拉状态(图5(a)),并形成沿圆周的连续约束应力;其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显著比图3中的方箍强。八角箍筋在8个箍筋转折对混凝土均有约束作用(图5(b)),约束范围明显大于仅在4个角部有约束作用的方箍,其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介于方箍和圆箍之间。而图1中型钢柱外围的箍筋形式对混凝土的约束范围较少。最终设计中选择了“角部加强箍+八角封闭箍”的形式。八角箍筋进一步加强了对型钢外围混凝土的约束,并与角部加强箍筋“互套”而强化了混凝土的整体共同受力性能。
图4中做法的缺点是现场八角箍筋加工需要较高的精度,土建单位需要制作辅助设备。兰州某超高层项目结合土建单位情况,对图4做法进行了调整:对于长方形截面柱,将图4中的圆箍筋加强,并将八角箍筋弱化改为拉筋(图6(a));对于较大截面正方形截面柱,将八角箍筋改为现场方便加工的圆箍,采用大圆箍和角部圆箍结合的方式(图6(b));对于较小截面正方形截面柱,角部圆箍直径过小不方便施工,采用大圆箍和角部方箍结合的方式(图6(c))
上述兰州某超高层项目的现场施工照片见图7,图7(a)对应图6(a)构造,图7(b)对应图6(a)构造。土建单位反馈施工非常方便。
1.2 矩形截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箍筋形式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是一种内置圆钢管的特殊的SRC柱。同样用钢量的情况下,叠合柱的轴压承载力明显高于SRC柱,叠合柱内钢管的约束作用使管内混凝土的轴心抗压承载力大幅度提高,钢管内混凝土很难发生破坏。
天津现代城酒店塔楼高度209m,为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但其他常见的外方内圆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叠合柱外围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效应较差,钢管外钢筋混凝土部分成为其轴压工况下薄弱部位的力学特征比较明显。
泰州某超高层项目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低区外围框架柱采用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为了解决叠合柱外围混凝土薄弱的问题,在图8叠合柱通常箍筋构造的基础上,设计了图9的构造,即“角部加强箍筋+八角箍筋”
对图9箍筋形式的叠合柱模型进行了轴压荷载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为了对比,将图9中箍筋形式改为通常配箍方式进行分析。
图10(a),(b)分别对应构造为通常配箍、“角部加强箍筋+八角箍筋”的叠合柱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对应的混凝土应力分布云图。由图10(a)可知,通常配箍方形外箍对混凝土的约束较弱,轴压破坏时外围混凝土压应力不均匀,角部局部压应力大。
图9的构造加强了角部箍筋,并采用八角箍筋和角部箍筋互套,钢管外混凝土大部分区域受到了较强约束作用,破坏时钢管外混凝土应力更加均匀。
图10(b)可知,“角部加强箍筋+八角箍筋”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在轴压荷载下钢管外围混凝土受力更加均匀,延性也更好,其轴压极限承载力相比常规设计时也有5%~10%左右的提高,有效减轻了外方内圆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管外的混凝土过早压碎破坏的缺陷
1.3 角部加强形式对SRC柱施工的有利作用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因其为梁型钢、纵筋和柱型钢、纵筋交汇处,型钢和钢筋交错密集,再加上箍筋给施工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图11为典型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照片,节点区钢筋较难施工。笔者参与多个型钢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工作,深感图纸上型钢混凝土节点设计落地到工程中实际困难很多,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很大程度影响着工程的实际质量。
本文1.1~1.2节所表述的角部加强箍筋改进形式,不仅加强了对型钢外围混凝土的约束,提高了柱的承载力和延性,而且将箍筋和纵筋相对集中在矩形SRC柱的四个角部(图12)。这样,SRC柱中和型钢混凝土梁或混凝土梁连接处的钢筋相对较少,施工会方便,混凝土浇筑质量更容易控制。
2 圆形截面型钢混凝土柱的新型箍筋形式
2.1 圆形截面SRC柱的多边形箍筋形式
圆形截面SRC柱因建筑感观效果较好而在公共建筑特别是超高层的低区楼层中应用广泛。国标图集12SG904-1对圆形截面SRC柱的箍筋排布没有特别的要求,设计时参考矩形截面柱进行。
宁波绿地中心四区塔楼高度240m,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2.2 圆形截面叠合柱的箍筋形式
和外方内圆形叠合柱相比,外圆内圆形叠合柱钢管外围圆箍对钢管外混凝土约束较为有效,虽然钢管外围混凝土轴压强度低于钢管内混凝土,仍然为其薄弱环节,但不明显。图15是2005年设计的上海保利广场
2.3 不同直径圆形截面柱多边形箍筋排布建议
根据本文2.1~2.2节圆柱箍筋的不同排布方式,结合钢筋实际放样的施工方便性,给出内置型钢(型钢或钢管)的几种不同直径混凝土柱的建议箍筋排布。建议900~1 150mm直径SRC柱采用圆箍+2个四角箍(图17(a)),1 200~1 350mm直径SRC柱采用圆箍+2个等边五角箍(图17(b)),1 400~1 700mm直径SRC柱采用圆箍+2个等边六角箍(图17(c))。
按上述排布方式设计环绕型钢的箍筋,柱箍筋能对纵筋形成有效拉结,且柱中部均有较合适的尺寸以放置十字型钢或钢管,施工也较为方便。
2.4 外置双重圆箍的SRC柱
对于圆形截面SRC柱,除了前文所述的箍筋形式,外围箍筋也可采用双重圆箍。双重圆箍能对核心混凝土提供更强的约束作用,提高混凝土变形能力,改善构件延性,增强结构抗震性能。
兰州某超高层项目
和SRC柱相连接的梁为钢筋混凝土梁时,SRC柱的箍筋也可采用螺旋箍。但工地现场直径14mm以上螺旋箍施工非常困难。随着装配式技术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的应用和发展,SRC柱钢骨外围可仅设一道直径14~22mm的螺旋箍,并和纵筋一起在工厂加工成型,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3 内置螺旋箍芯柱的钢筋混凝土柱
对于地震烈度较低的超高层结构,前文中所叙述的各种新型配箍形式的SRC柱,柱内型钢可用螺旋箍芯柱代替。宁波绿地中心二区塔楼结构高度147m
仅从受力角度考虑,除了芯柱箍筋采用螺旋箍,柱外围箍筋也可采用螺旋箍;但现场施工反馈,柱外围箍筋也采用螺旋箍的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梁纵筋与柱连接锚固较为困难,因而最终设计和施工采用了图20、图21的方式。
4 结论
(1)型钢混凝土柱箍筋经常需要穿型钢腹板,节点区型钢和钢筋交错密集,施工较为困难。优化箍筋形式以方便施工非常必要。
(2)矩形截面型钢混凝土柱,型钢布置在中部,角部是柱轴压下的薄弱环节,加强角部箍筋对提高柱延性效果明显,角部配加强箍筋也减小了箍筋穿型钢的数量。
(3)圆形截面型钢混凝土柱,除设置外围圆箍筋外,结合截面大小设置方箍、五角箍、六角箍可加强对纵筋的拉结、避免箍筋穿型钢;柱纵筋很多时可设置双重圆箍筋。上述箍筋形式均加强了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有利于框架柱延性的提高。
(4)上述新型配箍形式的型钢混凝土柱多数已用于实际工程中,施工单位现场反馈良好。
(5)本文侧重于设置新型配箍形式的型钢混凝土柱的工程应用,未能涉及新型箍筋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也未能对新型箍筋型钢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和新型箍筋对核心混凝土约束性能进行定量评价。后续仍需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和系统的数值分析研究。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型钢混凝土钢筋排布及构造详图:12SG904-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4] 常州弘阳广场结构抗震超限审查报告[R].上海: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4.
[5] 兰州东湖广场结构抗震超限审查报告[R].上海: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6.
[6]陆道渊,哈敏强,姜文伟,等.天津现代城酒店塔楼及裙房抗震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2012,42(5):62-67.
[7]哈敏强,李蔚,潘浩浩,等.泰州华润中心超高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5,45(8):1-7.
[8]哈敏强,李蔚,陆陈英,等.宁波绿地中心超高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5,45(7):17-24,42.
[9]哈敏强,陆益鸣,陆道渊.上海保利广场结构设计[J].建筑科学,2011,27(1):88-92.
[10] 宁波绿地中心二区结构抗震超限审查报告[R].上海: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