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场所的空间营造——以临海文体中心为例

作者:邓晓舜
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临海文体中心作为建立在城市重要地段、有着复杂功能的建筑,从与场所的联系为基点,剖析其设计构思和高效富有创意的功能组织。
关键词:临海市文体中心 文化建筑 公共空间 公共性

 

业主:临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

建设地点:浙江省临海市

建筑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主创建筑师:杨旭、邓晓舜

设计团队:王晓亮、邝柏练、何媛媛、徐兵、于永强、郑清

总建筑面积:41 803.43m2

设计时间:2014~2015

建造时间:2016~2017

图片版权: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人们对城市意象的体验来自于城市的地形、地貌、开放空间,以及无数建筑拼合与融合的城市肌理,而并非某个建筑片段。城市空间结构和肌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增长方式及交通方式等,它们反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及社会状态。一直以来,公共空间作为一种共有的文化价值和多元化的理想体现,为大家提供了公共交往的行为场所,这种消除排他性的公共空间往往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

项目用地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大洋中心区,紧邻城市“三峰寺风景区——灵湖景区”景观轴线,北邻柏叶西路,西邻张洋路,东邻开发大道,南接临海大道,并与灵湖接壤,景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用地总面积13.74ha,主体功能分为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和会议中心七个部分,总建筑面积15.6万m2

1 对话场所

临海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山水城市。背山面水、“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构成了古典式与浪漫式的地景特征,这样的环境导致建筑与自然联系紧密,并注重与场所的结合。在人文环境方面,临海是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蕴、江南名城秀丽山水、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中营造对话场所,促进认同、激发活力,成为主要的设计命题。

场地内现存的体育馆有着抽象的圆形大穹顶,如何回应现有体量与精神内核,建筑师选择将新建博物馆与城市规划馆共同组成方形空间布局,回字形体块堆叠中形成虚空。两者分列场地中轴线两侧,在动静虚实中进行对话,但在城市形象和显著地位上又相得益彰并牢牢联系为一个整体。这种平等的对话,建立在它们相互联系的环境关系上,而形式上的对比更鲜明地强调了各自的意义,对比与对话正是人们加深对建筑理解的关键。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应与城市空间结构、肌理有机相融,遵循原有的城市空间组织关系。因此,理想的建筑应与城市从属共生。在临海市鲜明清晰的城市肌理之下,建筑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存在于场地之中?建筑师在尊重原有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夸张的建筑尺度与简洁的建筑形象强化自身,因势造物,不试图将建筑隐匿于环境中,保持空间与场所对话而不对立的态度。可以看出,临海文体中心呈现出一种水平稳定和舒展,立面上材料均匀连续,空间具有秩序感和稳定感等。空间与场所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对话,建筑空间成为场所环境的新生部分,也是独立的一部分。

2 功能组织

七个场馆功能复杂多样,因此它的功能和交通流线的组织至关重要。南北方向上打造城市级别的轴线序列,北侧为城市进入建筑的主要入口,南侧面向灵湖为近百米宽的大型硬铺装广场,敞开怀抱纳四方来客,可以满足两万人集会或多种表演。如何实现人车分流最大化的开放地面?建筑师在东西轴向上设置地下通隧整合地下空间,各场馆地下停车汇入东西通道;下沉庭院结合商业,共享连廊伴随文化步行街共同围合出文化广场;竖向多首层的设计高效地分流人车,使城市广场完全开放,引入平民化的公共活动增强亲民性,成为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

一期建设以博物馆和规划馆为重点建设内容,与广场上的体育馆形成均衡构图。两馆功能独立,各自有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内部空间可满足相应功能使用要求,完美表达了自身场馆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同时,场馆也可通过共享平台的联系,作为整体进行使用。可以说无论造型还是内部空间,每个馆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1 沿湖人视

1 沿湖人视

 

3 沿湖鸟瞰

3 沿湖鸟瞰

 

2 广场夜景

2 广场夜景

 

4 用地分析

4 用地分析

 

5 现状分析

5 现状分析

 

二期建设内容主要为位于中轴线上的会议中心及两侧的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和科技馆,形成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每个场馆之间由联系紧密、生动有趣的交通体相互连接,如此一来创造出临时展览、非物质文化展示、市民休闲的复合化空间;竖向分层设计形成的多层活动面,以及文化步行街的引入,使城市活力、文化活力、商业活力同时得到激发。

3空间形态

设计将七个场馆不同的建筑元素依附在一个网格框架上,对于功能复杂的综合体,这个8.4m×8.4m单元组成的网格框架有着显著意义,即将不同特性和功能的单元组织成一个有序相连的整体。

方与圆暗含道法是自然欲求的顺应,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选择方圆作为基本原型轴线布局,使环境多了几分庄重。临海博物馆和规划馆由干净利落的矩形几何体构成,将空间尺度拉高拉大而形成庄严气势。大方稳重的建筑体量,有一种纪念性建筑般的震撼。博物馆与规划馆造型布局合二为一,规划馆位北,博物馆位南,两馆均有良好的采光和视线,同时围合成一个半开敞的景观绿化内院,使两馆流线既互不干扰,又有紧密联系。公共性的策略将建筑切分为反差极大的两个部分,私密的内部展览被墙体包裹固化,而在光的中庭中,公共性的漫步因开放而虚空。立面上朴实的矩形幕墙退缩开窗处理,厚实的墙体与深深嵌入的玻璃窗成为一种整体秩序性的立面标志,给人一种理性之感。几何的比例控制建筑立面上的尺度平衡,立体几何形象成为总体平面布局的延续,强调整体建筑的空间感和体块感。

建筑综合体内部四个部分既独立又相互呼应,其间设置屋顶花园,同时利用建筑之间的空间进行良好的通风,通过屋顶天窗进行采光。地下通过广场下沉庭院来获得通风和部分采光,给人们带来舒适的感受。传统的标志性独立入口被分解成更多有趣的进入方式,开放和漫游使得内外空间因界面开合、视线互动而成为不确定行为的事件场所,建筑如同立体主义式的城市街边公园和小广场。

4 文化隐喻

事实上,临海文体中心一系列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隐含着许多意义。规划馆与博物馆犹如一个堆砌起来的宝盒,承载着临海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建筑体块高低错落,水平舒展,凹凸有致之间又见遒劲有力,试图融入临海山水城市之中。中心巨大的圆形剧院被包裹在矩形体块之中,象征临海在悠久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沉淀。北入口边侧的球形体量,使人不禁想到Adrien Fainsilber和Gérard Chamayou设计的球形电影院,如同LaGéode运用镜像不锈钢将巴黎优美的城市风景映射在建筑表面一样,临海文体中心将莲山峡的美景收入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主体表皮采用网状金属织物覆盖,呈现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寓意在承载历史的同时不忘面向未来。位于南北和东西轴线交点上设置的零公里标志塔,则寓意着上升的生命力。

6 总平面图

6 总平面图

 

9 西北侧半鸟瞰

9 西北侧半鸟瞰

 

1 0 南侧人视

1 0 南侧人视

 

7 功能分析

7 功能分析

 

1 1 西侧人视

1 1 西侧人视

 

8 整体鸟瞰

8 整体鸟瞰

 

1 2 北侧人视

1 2 北侧人视

 

1 3 入口夜景

1 3 入口夜景

 

参考文献[1]邹瑚莹,王路,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郑时龄.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J].时代建筑,2008(6).

[4]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Space Construction of Dialogue with the Context:Taking Linhai Culture and Sports Center as an Example
DENG Xiaoshun
Abstract: Linhai cultural and sports center is a complex building built i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conception and efficient and creativ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building based on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place.
Keywords: Linhai Culture and Sports Center; cultural building; public space; publicity;
122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