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建筑遇到斯堪的纳维亚——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地域文化属性解读

作者:徐宗武 徐雅婧
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的文化特性,先后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进行了简单的总结研究,梳理出各自突出的文化、理念、技术特点,通过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中西融合”设计理念进行深入剖析,整合出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项目中的契合点,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相融合这一“古老”命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斯坦的纳维亚风格 人文主义 技术精美
作者简介: 徐宗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徐雅婧,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2013年,福州市政府举办了“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SCAC)”国际建筑设计竞赛,旨在提升福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并激活福州马尾新城开发区。最终,由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笔者原供职单位)与芬兰PES建筑设计事务所(PES-Architects Ltd.)联合组成的设计联合体获得第一名,并最终获得项目的设计权,经过五年的通力合作,最终在2018年5月竣工验收,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芬兰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以“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为代表的北欧现代建筑在整个西方现代建筑中独树一帜,个性鲜明。这次设计合作是以国际建筑设计大师佩卡·萨米宁(Pekka Salminen)为首的芬兰设计团队与中国本土设计团队在观演建筑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中国与“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设计理念的一次有益的碰撞。

笔者针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项目(SCAC)的文化特性,对“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简要梳理出几点认识:

(1)讲求人文主义精神与共享理念,“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设计中十分强调理性、务实,在注重实际使用功能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情感,强调公共资源的共享、共用。

(2)讲求地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设计文化相结合,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新。

(3)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强调融入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感。

(4)讲求建筑技术的精美性,强调建筑的超高完成度,基于理性思维的卓越技术创新能力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重要特征。

斯堪的纳维亚人怀着根植传统、强调人文、尊重地域、热爱自然、技艺并行的理念,对浪漫与理性、精致与平凡、功能与形式、材质与情感等设计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演绎,从而突显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特征的全貌。这些历经考验而成熟珍贵的理念与思想,正是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所需要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特点十分突出。同样,针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SCAC)项目,笔者对中国传统建筑也简要梳理了几点认识:

(1)讲求“意境”的创造,建筑既重视显形,也强化隐形的意念追求,融入深远的中国哲学思想。

(2)讲求“师法自然”,注重与环境条件相结合,使建筑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天人合一。

(3)讲求“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南北东西地域差别、气候差别、文化差别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和地方性材料。

(4)讲求“匠人精神”,注重工程实践和高超技艺,“匠人”是具体执行者,重视师徒传承、技艺延续,从“器”中以悟“道”。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图2,5,17由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及芬兰PES建筑设计事务所(PES-Architects)联合提供。

1 北向远眺海峡文化中心

1 北向远眺海峡文化中心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与“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设计理念存在着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因而,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SCAC)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就坚定地以“保持中国本土文化自觉”为创作核心,在充分体现当代建筑简约精细的同时,一定要体现中国建筑的本土特色。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的“中西融合”的设计理念进行剖析。

1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现代主义创作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步摆脱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出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这股社会思潮以孔子儒家为主导,着重人的自觉意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中国文化不关心彼岸来世,它是现实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这样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华民族基本审美尺度是“人性”的尺度。

在中国,传统建筑基本上不是以单一的个别建筑物为目标,也不推崇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自然尺度,而是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整体有机安排。建筑体系呈现为由单体、院落、组群空间的组合模式,是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即便是皇家建筑、宗祠建筑、寺庙建筑也是如此。例如,北京故宫建筑群,虽然也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这样的高大建筑,但也是宫廷整体院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凸显自己。这种建造思想已经演变成当今广为应用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思路。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具有深厚传统的人文特点,将功能主义赋予“人情味”,注重普通大众的体验感,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创造出功能与人性并存的设计。因此,其设计作品不仅具有现代主义的特质,同时对日常生活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关注,普遍具有温情脉脉的情调与人文气质,体现了对多样化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尊重和融合。

海峡文化艺术中心(SCAC)共有5个场馆,包括歌剧院(1 600座)、音乐厅(1 000座)、多功能剧院、艺术博物馆和影视中心,如茉莉花的花瓣依次排开,这五个单体由一个共通的文化大厅相连。对此PES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本项目首席建筑师佩卡·萨米宁教授这样描述这个作品:“我们将海峡文化艺术中心(SCAC)这个大型的综合设施划分为更加人性化的小单元,使观众们能自由地出入室内和室外空间。我们为每个单独的体量设计了一个半公共的弧形走廊,它是每个体量的核心区域,将室内公共空间与建筑物周围的茉莉花园景观融为一体。与此同时,整个文化艺术中心与前方的马杭洲岛自然保护区也自然连接起来。”

3 北向外景

3 北向外景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5 一层组合平面图

5 一层组合平面图

 

图2,5,17由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及芬兰PES建筑设计事务所(PES-Architects)联合提供。

4 影视中心外立面

4 影视中心外立面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海峡文化艺术中心(SCAC)这种把大型综合体划分为数个小单元的手法,就是延续中国传统建筑“化整为零”的技法。内部空间设计并不拘泥于刻板的几何形体,每个建筑单体都设计了长长的弧形走廊,走廊随着曲面墙体延伸到顶层,而走廊外侧70m高的倾斜钢柱和遮阳百叶设计模拟自然竹林的形态,不仅在视觉上增加了构件个体元素的可读性,空间整体也更有序又不失情调,契合人们亲近自然的心里诉求,拉近了建筑与人的距离。

2创作有归属感的地域性建筑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地形、人文、气候环境差异明显,中国传统建筑适应和表达的是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意识形态,建筑营造中会融入地方特定的建筑用材、形式以体现其地域性。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对本区域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极其尊重,从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汲取有价值的养分。

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人民对地域性的态度有着惊人的相似,既有学习之情,又有崇拜和敬畏。在这次联合设计中,中外建筑师对当地文化、自然、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渐提炼出来许多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材料和造型,并准确地运用到创作中。

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以福州市花茉莉花为灵感,整体造型如一朵盛开的茉莉花,通体呈现纯净的白色。这一主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地域特征,使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在契合国际化形象定位的同时,营造出对于中国福州的地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本案中将大量地方传统材料通过现代化的加工工艺,形成富有浓郁中国文化内涵的材料肌理,引发人驻足、触碰,感知建筑的真实性、亲切感和场所感。

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材料——陶瓷(福建白瓷),以现代工艺和创新性的手法赋予材料新生,运用在整个建筑的外表皮及最重要的室内演艺厅中。五座建筑的主立面由5万多根176cm长的白色陶瓷百叶组成,选用福建当地黏土烧制而成的无釉陶瓷。室内空间也大量运用了陶瓷作为内装饰材料,并且耐久性和声学性能等都达到了顶尖水平。

6 歌剧院的“曲线展廊”

6 歌剧院的“曲线展廊”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7,8歌剧院内景

7,8歌剧院内景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7,8歌剧院内景

7,8歌剧院内景

 

图8由Marc Goodwin拍摄;

9 音乐厅内景

9 音乐厅内景

 

图9,11,15由张广源拍摄;

1 0 音乐厅内饰面

1 0 音乐厅内饰面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1 1 多功能戏剧厅内景

1 1 多功能戏剧厅内景

 

图9,11,15由张广源拍摄;

其中,歌剧院内厅是由台湾陶瓷艺术家施宣宇先生设计的150万朵茉莉缠枝纹双面陶砖拼贴而成,音乐厅墙面由2.5万片白色釉面陶瓷型材拼贴而成,这些型材借鉴中国古代“蝶翅几”的设计之妙,运用数个简单基本形制的不同排列组合,型材表面以浅雕刻工艺描摹元代牡丹缠枝纹案,形成具有单元重复规律性、表面凹凸变化的立面肌理。

海峡文化艺术中心还将福建建瓯的毛竹运用在各个场馆的共享大厅及多功能剧场的室内墙面,对竹材的铺装方式、比例、尺度精心设计,并仿照水波的纹理依次布置,形成规律的内表皮肌理,充分体现竹材本身的温和质感,增强了建筑的亲和力与生命力。

3尊重自然、融合环境的处理手法

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持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即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往往不单纯、孤立地看待建筑物自身的美,而是更注重与环境的融合效果。“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使建筑融于自然之中,而不与自然争艳,是中国传统建筑意境最高境界。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曾说“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是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这样会使自然与人类更加接近”。也许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居民形成了理性、务实的生活观,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热爱、关注和保护。由于该地区丰富的岛屿、河流和森林,使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建筑师在实践中往往能够回归到建筑最初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模拟自然带给人的细腻感受,注重光、自然的色彩与质感,给使用者提供一处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

在尊重自然、融合环境、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方面,无论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斯堪的纳维亚建筑,都各自探索出许多简单而实用的处理手法。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往往会使用因势借景、临景建造、人工造景等设计手法,所谓“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建造似无还有的“虚”空间,强调其虚空的内部与周围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追求整体环境的协调美。

与此相较,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岛屿、河流和森林资源丰富,建筑多建造在风景秀美的环境中,往往大量采用木材、砖石等传统材料,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运用长廊、室外平台、垂直绿化等手法,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阳光。

由于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临近闽江,本着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设计团队与当地水利部门合作,在改善基地周边地表径流环境的同时,尊重场地的原始地貌条件,保留场地内原有排洪用的“梁厝河”,并沿河修建了一条景观廊道,联系各个单体建筑的屋顶露台以及茉莉花瓣状的附属景观平台,让人们多方位共享景观。同时,设置人工微地形将设备机房隐藏在隆起的土丘之下,并采用当地的自然植被,建筑与自然风景、人工景观融为一体。

1 2 泄洪渠北向外景

1 2 泄洪渠北向外景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4技术精美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

在中国,用“独居具匠心”中的“匠心”形容匠人做事的高妙境界。工艺技术是链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工匠精神是“房子”能成为“建筑”的保证。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与中国古代建筑工匠技艺的历代传承密不可分。中国传统建筑是结构与艺术的完美契合,特别是独有榫卯结构的复杂与精妙让人叹为观止。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善于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建筑师们特别注重对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建筑工艺、当代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对建造细节的极致追求近乎苛刻,“精致化”几乎成了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标签。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虽然很少能看到豪华奢侈的建筑,但无论是普通住宅、写字楼还是机场、音乐厅,其高水准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和极致的细节比比皆是。

佩卡·萨米宁(Pekka Salminen)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描述过他对芬兰建筑的认知:“作为最年轻的北欧国家,芬兰只有一个‘风格’占主导地位,即严格遵循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我们没有太多的‘革命性’或超前卫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不过我认为,对细节的追求是芬兰建筑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设计团队采用现代建筑惯用的钢结构空间形式,同时,使用了富有时代感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形成了极具逻辑与秩序性的建筑空间,有效提升了空间艺术表现力。

1 3 白色陶瓷百叶

1 3 白色陶瓷百叶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项目中的五朵茉莉花瓣主立面均采用双层幕墙体系,内层为直径450mm的主钢结构柱,超高细比钢柱是对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巨大挑战。197根主钢柱,直径仅450mm,长度最长达到70m,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及施工精度要求,钢柱可调偏差仅20mm,幕墙各衔接点误差只允许在20mm之内。

另外,钢柱上附异形钢板、结构玻璃支撑夹具来固定柱子间的低铁双层玻璃。主钢结构柱子外侧为直径150mm的二级钢结构,二级钢结构与主钢结构成夹角交错布置,其与主钢结构之间通过钢结构横臂连接;在二级钢结构上通过连接件挂装陶瓷棍,形成外遮阳陶瓷百叶。这些百叶根据日照计算结果形成错落有致的排列,对室内进行有效遮阳的同时,给建筑增添了轻盈的“外衣”,双层幕墙体系因此成为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重要体现。

歌剧院的墙面内饰陶砖被设计成更适合本案多曲面需求的六边形,由施工人员现场用胶贴敷。其中以曲面处施工难度最高,施工人员需先将六边形瓷砖大面积贴敷后,随即使用零散组件铺贴剩余空间,对设计完成度和施工工艺的完美性都是极大的考验。

无论是双层玻璃幕墙毫米级的精准,还是内部非线性曲面的瓷片粘贴,都体现出精准技艺的工匠美学,更体现了中国建筑工人高超的施工技术,彰显了“工匠精神”。

1 4 建筑主立面双层幕墙体系

1 4 建筑主立面双层幕墙体系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5标准化设计与工业化建造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者身份多为“匠师”,通过师徒传承和大量工程实践积累起丰富经验和力学知识,既能掌起刀斧,又能制作烫样,全面进行设计与建造工作。

《营造法式》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基础上编制、由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用书。“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是其核心内容。清代又由工部编刊了一部《工程做法》的建筑用书,作为控制预算、做法、工料的依据。两书分别以材契制与斗口制作为度量标准单位,设计时按照标定要求逐一换算,准一律百,划一建筑规格,基本趋于标准化,简化了设计实施程序。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化程度极高,按照建筑的等级、功能、规模等确定建筑的高度、开间、进深和结构,再由大小多样的建筑单体组合成建筑群落,经过数千年发展,非但没有千篇一律,反而形成了主次分明、和谐统一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讲究功能合理且讲究经济性,对工业化、模数化、标准化都十分关注。造型夸张、激进的建筑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并非主流,而多见的是造型简洁、逻辑清晰、施工水准高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很多都是基于标准化设计,由工厂生产构件然后进行现场安装的。但是,很多功能要复杂的公共建筑,如航站楼、歌剧院、体育中心也可以看到工业化建造的影子。这些源于建筑高度标准化的发展,造就了功能、效率与艺术效果的高度统一。

1 5 歌剧院墙面内饰陶砖细节

1 5 歌剧院墙面内饰陶砖细节

 

图9,11,15由张广源拍摄;

1 6 多功能戏剧厅、歌剧院及音乐厅组团西向外景

1 6 多功能戏剧厅、歌剧院及音乐厅组团西向外景

 

图1,3,4,6,7,10,12~14,16由章勇拍摄;

1 7 陶瓷贴片的六边形母题及粘贴方式

1 7 陶瓷贴片的六边形母题及粘贴方式

 

图2,5,17由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及芬兰PES建筑设计事务所(PES-Architects)联合提供。

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造型复杂、空间复杂、功能复杂的大型文化类综合体建筑,很多这类建筑往往采用参数化设计,通过计算机设计很多复杂的、不规则的、非标准的构件,造价高昂、现场作业多、工业化水平低。而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则是一座高度标准化设计的复杂造型建筑,这是在方案设计之初就确定的创作思想——“造型复杂的建筑要标准化设计”。

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由五座花瓣形建筑组成,每座建筑单体都由多曲面构成,但是,如此复杂的多曲面外表皮的建成,仅仅采用了两种标准的陶制型材构件排列组合安装完成。

五朵茉莉花瓣沿江的主立面均采用双层幕墙体系,其外层用约5万根梭形陶棍构成,每根陶棍长达1 760mm,截面尺寸220mm×55mm×10mm,重量为20kg。陶棍之间标准间距为350mm,局部间距按比例增加。背立面则为陶板幕墙体系,标准模块为800mm×400mm的矩形陶板。除个别边角处的陶棍、陶板有少许长度变化,所有建筑外表皮基本上就是由这两种构件组成。

针对公共空间、歌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厅,室内空间的内墙材料也分别由相应的母题模块,通过重复的排列组合拼接而成。例如,歌剧院虽然使用了150多万片瓷片,实际是由380mm×310mm为模块,每个模块都由7种陶瓷“花饰”构成,经过标准化设计后由工厂烧制,现场粘贴。

这些化繁为简的标准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施工效率,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建筑作品的完成度。因此,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实践为今后复杂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6结语

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SCAC)的建筑设计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思想的一次完美融合,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建筑设计理念在中国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当代世界先进设计理念这一“古老”命题的一次诠释和探索。无论是以新的建筑形式“再现传统”,还是借用外来形式把中国城市“现代化”,都应该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爱、突出地域特性、融入自然环境,强化技术与艺术并重的理念,进而提升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地域属性和技术属性。

 

When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Scandinavia: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Attribute of Fuzhou Strait Culture and Art Center
XU Zongwu XU Yaj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zhou Strait Cultural and Art Center project, Sort out 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sign concep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usion" of the Straits Culture and Art Center, then integrate the meeting point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s in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fus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dvanced design concept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Scandinavia style; humanism; exquisite technology;
121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