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夯土建造的地域性延续策略——以大摆衣夯土实践为例

作者:赵悦 董超 翟辉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省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地域性传统建筑作为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地方文脉相关联,同时也塑造了地方文化。然而,全球化语境为建筑设计创造了大量类似的元素和语言,虽然元素和语言的统一化带来了高效率,但同时也使地域性传统建筑失去了其承载的文化特色,使其与文脉断连。因此,当前地域性传统建筑需要找到在发展的同时保持其本真性的策略。从夯土建造的角度切入,对比大摆衣传统与现代夯土建造实例,分析夯土建造在延续当代地域性传统建筑中的作用。
关键词:夯土 地域性传统建筑 延续策略 大摆衣

 

 

伴随着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高效统一、易复制的现代建筑实践方式逐渐取代了地方性营造方式。地域性建筑的延续因此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问题,地方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平衡与共融是近百年来一直伴随建筑实践发展的课题。弗兰姆普敦指出,积极主动地挖掘建构传统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生土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建筑材料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生土营建的传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夯土作为一种古老的营造工艺,虽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渐渐淡出了主流建筑营造技术的范畴,但其在生态和文化方面的价值依然值得人们关注[1]。因此,夯土建造作为一种介入地域性延续策略的手段具有可研究性。

1 地域性建筑思潮

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得现代建筑简洁高效的建造模式和建筑风格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密斯的“玻璃盒子”和以柯布的“建筑是机器”理论为代表的“国际风格”式建筑盛行,但如此模式下建设的城市逐渐丧失个性,变得千篇一律。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筑师对工业文明与现代化进行反思,开始重视建筑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地域性传统建筑是特定地方文化与环境的产物,其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契合,是地方文脉的延续。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其中提出“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等[2]

2 夯土建造与地域性

土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混合水和砂石成为可塑性极强的环保材料。生土,具体指未经开发和耕种过的土壤,土质紧实、肥力较低,且通气、透水性能较差[3]。生土作为建造材料可以利用不适于耕种的土壤保护耕地,同时经夯筑而成的夯土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使房屋冬暖夏凉,是一种低技高效的绿色建筑材料。

关于地域性建筑,邹德侬先生将其定义为“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夯土建造方式即是土壤资源丰富地区村民们就地取材,合作共建地方民居的建造方式,是地域性建筑产生的方式之一。

2.1 夯土建造作为地域性的一种形式

在人类筑屋建房的社会活动发展中,夯土建造演变出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民居建筑。虽然夯土因施工特点和取材因素,难以适应高楼大厦建造的要求而淡出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但在广大中国乡村中,夯土民居仍广泛分布并成为地方性和乡土性的代表之一(图1)。

2.2 夯土建造作为地域性的一种抵抗手段

夯土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建造技艺,20世纪60年代末便有欧美国家陆续针对传统夯土技术的改良和现代化应用进行探索,极大提升了夯土技术。此间不断涌现出基于技术更新的建筑作品,使现代夯土建筑成为当今建筑舞台的一员[1]。借助工具的发展,当代夯土建造的规范性、可复制性、建造效率、品质和可应用性被大大提升。当传统材料以现代工艺建造时,地域文化以“重写”的方式获得了新的呈现,如王澍“历史重写”砖瓦和隈研吾对瓦的表皮性构筑等;当现代材料以现代工艺构筑时,则通过“转译”的方式与地域文化对话,如苏州博物馆和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等;当从狭义的地域文化中跳脱出来,以适宜的现代材料构筑“场域”,典型案例如朱竞翔在乡村构筑实践中采用的轻钢结构体系。此外,材料的设计与建造方式还需回应不同的自然环境[4]

3 大摆衣民居现状与危机

大摆衣位于昆明晋宁夕阳乡,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彝族村落(图2)。受彝族住屋文化影响,全村基本都是传统的生土民居,依循山势,顺势而建,错落有致。由于村落的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生土建筑特色鲜明,该村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

3.1 民居现状

当地村落风貌完整的另一面是村民经济状况较弱的反映,久经风霜的民居大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已成为危房。同时,建筑采光较差,室内卫生环境混乱,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建构观念远远落后于当代社会(图3)。

3.2 民居困境

从调研现状分析,大摆衣目前民居居住状况较差,需要建设新民居来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传统村落,建造方式的选择需要非常慎重,同时还要兼顾造价。当地传统的建造方式以人力夯土为主,就地取材,一家建房、全村出力,既可省去大量材料费,又可省去劳动费。但传统的人力夯土建造方式耗时耗力,且结构性能较弱,已逐渐被当地人放弃。因此,提升村民人居环境与延续村落风貌成为当地新民居实践的关键。

1 中国传统生土建筑分布现状(部分空白区域信息不全)

1 中国传统生土建筑分布现状(部分空白区域信息不全)

 

2 大摆衣现状

2 大摆衣现状

 

3 大摆衣民居现状

3 大摆衣民居现状

 

4~6大摆衣一期夯土民居实践成果

4~6大摆衣一期夯土民居实践成果

 

4~6大摆衣一期夯土民居实践成果

4~6大摆衣一期夯土民居实践成果

 

4~6大摆衣一期夯土民居实践成果

4~6大摆衣一期夯土民居实践成果

 

7 原址旧民居测绘图

7 原址旧民居测绘图

 

8 夯土新民居平面更新组织关系

8 夯土新民居平面更新组织关系

 

4 大摆衣新民居实践

大摆衣新民居建造是对当地地域性的修复,也是对地方乡土性的重塑。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当前,回应乡村建筑现代化与地域性之间的平衡。项目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展,通过局部的建造实践,使更多村民认识到夯土建造的优势,也使地方政府看到风貌修复的成果,促进夯土建造的传播(图4~6)。

现代夯土技术作为一种延续传统的手段介入大摆衣新民居实践,符合大摆衣传统建造方式,能够与现有村落风貌相统一。大摆衣夯土民居实践本着传授现代夯土技艺、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基本原则,通过简洁合理的民居空间再组织设计,更新传统民居空间,最大程度降低农民建房负担,提升村民的人居环境。该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并行开展,且有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与村民合作共建。这种模式使得村民得到一定政策支持的同时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村民建房的成本,也让村民掌握了现代夯土建造技术,便于村民未来对房屋进行维护,同时使夯土建造技艺得到传承与传播。

4.1 实践要求

地域传统建筑并非无章可循,有其自身独特的脉络和建造语言,大摆衣新民居实践在继承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建筑设计方面:夯土墙承重要求建筑单体空间规整、跨度适中,因此对建筑的造型和体量有一定限制;新民居主要基于几何体块的组合,为避免复杂的空间组合形式,降低建造难度,遵循传统民居平面空间组织形式。

(2)建造材料方面:夯土建造材料就地取材,结合不同地域土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因地制宜的配比研究。

(3)建构方面:建造工艺基于当代建造技术结合传统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改良。

(4)建造过程方面:项目施工在当地培养工匠,邻里互助进行施工,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传播了夯土技艺。

4.2 具体策略

(1)建筑设计策略

滇中传统民居为“一颗印”,以生土材料砌筑,典型的平面形式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居室空间围绕庭院空间组织。大摆衣传统建筑风格受“一颗印”影响,但从前期测绘(图7)中发现,原址内三户村民的住屋在平面空间上并未继承“一颗印”民居的特点,只是属于同一体系,但非常粗糙。

因此在新民居设计中,基于建造方式的限制和“一颗印”空间规整且以院落为空间中心的特点,大摆衣项目团队在设计中将建筑分割为三个简单体块,在左右两体块内布置功能空间,中间体块以中庭形式承担“院落”的角色,组织日常生活(图8)。

(2)建筑材料策略

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地对当地土料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配比方式。同时,新技术土料配比中混凝土含量完全达到可以回归土地的要求。

(3)建构策略

项目实践以夯土墙作为承重结构的同时,结合构造柱、圈梁、局部混凝土板(图9)等一系列构造措施的改良优化,形成了一套成本节约型夯土建筑营造策略。结构设计将建筑左右两体块作为两个独立结构单体(图10,11)布置圈梁,由于左右两部分居住空间独立承重,因此圈梁将不会穿过中间体块,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固性,也保证了中庭空间的完整与美观。此外,为了减轻墙体承重的负担,屋顶部分采用钢架搭建骨架(图12),选用轻质塑钢瓦和明瓦覆盖屋面;楼梯则采用预制好的钢架楼梯,减轻墙体荷载。

9 窗框构造图

9 窗框构造图

 

1 0 结构分析

1 0 结构分析

 

1 1 圈梁布置

1 1 圈梁布置

 

1 2 屋顶结构分析

1 2 屋顶结构分析

 

1 3 施工过程

1 3 施工过程

 

1 4 中庭空间

1 4 中庭空间

 

(4)施工策略

基于土材料的特性,实践过程中特地避开雨季施工,提高建造效率且保证质量(图13,14)。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对部分村民进行了夯土建造培训,引导村民参与共建。

5 结论

夯土建造的大摆衣新民居与当地传统民居和谐相融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的建筑品质。2018年5月,大摆衣一期3户新型抗震夯土民居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吸引更多村民希望以夯土建造的方式更新自宅。在一期成果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之后,2018年10月大摆衣有5户村民与“一专一村”签署了二期夯土民宅建设协议,以点带面的实践形式初见成效。

夯土作为一种普遍的建筑材料,在人类建造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国际交流越来越容易的当代社会,统一与同质只是基础,多元与特色、因地制宜、传承、交流与发展才是目的。夯土作为一种地方性材料,并不代表落后,而是作为地域性建筑的载体。夯土建造这种地域性再造的手段,以其独特的建造语言,为地域性建筑保持本真性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策略。

 

参考文献[1]黄岩.现代夯土建筑案例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罗洁.丽江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3]骆婧.甘肃地区传统夯土建筑形制区划与营造技艺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8.

[4]刘星谊.基于材料的地域性建筑建构解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6.

[5]黄瑜,郑少鹏.当代文化建筑材料表现的设计策略研究[J].南方建筑,2018(5):73-79.

[6]迟辛安,吴恩融,万丽.基于西南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筑策略研究[J].建筑学报, 2014(S2):55-59.

[7]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4-6.

[8]林挺,张雯.粘土“混凝土”——生土材料与夯土建造[J].建筑技艺,2013(3).

Regional Continu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Rammed Earth Practice in Da Bai Yi Village
ZHAO Yue DONG Chao ZHAI Hui
Abstract: Reg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local culture and related to local context, but also shaping the local culture. Howev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a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similar elements and language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Although the unification of elements and languages has brought high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reg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gradually loses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context. Therefore, nowadays reg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needs to find a strategy to maintain its authenticity while develop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 examples in Da Bai Yi village, analyzes the role of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inuation of contemporary reg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words: rammed earth; reg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gional continuation strategy; Da Bai Yi;
1273 3 3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