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与连接

作者:曾冠生
单位: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摘要:通过阐释建筑与场地、空间和时间的连接,以设计实践表达建筑的在地性、建筑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建筑与时间的连接。当建筑与人、自然获得连接,回应传统与记忆,建筑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在地 连接 日常生活 传统 记忆
作者简介:曾冠生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我的家乡在深圳宝安区沙井,深圳有过一段“二线关”的历史,沙井属于“关外”区域。而我自幼在“关内”的福田区长大,除了经历关内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变化外,因偶尔回家乡,也目睹沙井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从乡村面貌逐渐变成遍地是厂房和农民房的城市空间。除了物理环境变化之外,周围环境里人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以及时代变迁对传统的影响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所感兴趣的电影题材和摄影题材都与之相关联。这对于我来说像是通过别的途径和媒介去找到共鸣,同时也为自己的触动、困惑、思念和想象去寻找答案。直到成立事务所后,我才渐渐意识到建筑对我而言,是我与世界对话以及产生关系的载体。因此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建筑与场地”“日常生活”和“传统与记忆”是我一直关注与思考的内容。

1建筑与场地

建筑的在地性,体现在如何回应场地条件和特征。场地的条件和特征可能是让人陶醉的自然风景,一片绿林、清澈的湖面、连绵起伏的山脉等;或者是让人激动的城市活力,熙熙攘攘的市集、欢快热闹的广场、繁华多姿的街道等;当然还有让人兴致勃勃的当地建造工艺。这些与建筑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场地条件与特征可分为两方面——物理与物质特性、建构与材料特性。物理与物质特性包含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关系、城市肌理、地貌和气候,其对场地边界的界定是模糊的,可以是场地及其周边附近,也可以扩大到区域、乡村、城市。

在生活美学馆项目中,基地的四个朝向是四种不同的城市空间,建筑要植入到场地里,不仅要用不同的策略去回应四种界面,而且要积极整合场地元素、改善空间环境。对着高速公路的建筑北立面,高低错落的墙体既阻挡北侧高速公路的噪音影响,又能借景场地原有的小叶榄仁为室内提供惬意的景观空间。建筑南立面则通过庭院、通透的玻璃界面与建筑南侧的办公楼共同创造尺度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在周边充斥着厂房的消极城市空间包围下,生活美学馆犹如沙漠里的绿洲,这种反差并不是让建筑突兀,而是希望通过建筑介入形成积极的微环境,促进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和意识。此外,物理与物质特性有“物”与“气”两个部分:“物”可以通过研究分析、数据化和模型来进行逻辑推演来形成方法论,“气”即场地的气场,依赖切身的感官进行思考、判断。彼得·卒姆托在《建筑氛围》一书中解释过他对一些设计问题的回答主要受到敏锐感官的影响,其中每个人对场地解答的独特性来源于个人感官的不一样。

建构与材料特性是建筑从概念到物化过程中的核心,清晰的建构逻辑以及对材料本质属性的认知和尊重赋予建筑真实而不矫情的个性。建造与材料选择又应是对当地的建造工艺、施工条件、材料资源、造价等因素的回应与利用。例如,在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项目里,室外平台上樟子松的支撑底座由间隔750mm×750mm的砖砌水泥墩构成,利用不同高度的水泥墩来消解下部水泥层找坡的高差。同时,种植槽底座的做法也是砌砖并同时预埋好疏通排水套管,60mm厚的槽壁则通过现场混凝土施工来实现,并且在中部增加一排钢筋以加强槽壁强度。樟子松的龙骨则选择涂刷沥青的菠萝格,且采用简易的明钉固定方式。当地工匠有着经过时间沉淀而形成的质朴而实际的施工智慧,与他们的沟通交流过程也是我思考建筑在建造层面如何与场地融合的过程。

1 生活美学馆爆破图

1 生活美学馆爆破图

 

2 生活美学馆鸟瞰图

2 生活美学馆鸟瞰图

 

3 生活美学馆平面图

3 生活美学馆平面图

 

4 生活美学馆建筑南立面

4 生活美学馆建筑南立面

 

5 生活美学馆墙体与洞口

5 生活美学馆墙体与洞口

 

6 生活美学馆内庭院

6 生活美学馆内庭院

 

7 生活美学馆室内轴测图

7 生活美学馆室内轴测图

 

2日常生活

人的活动,即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连接赋予建筑生命力。日常生活构成了人主要的活动,因为日常生活真实折射了人的需求、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贾樟柯曾说过:“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人平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在贾樟柯的电影里,社会变革过程中人的状况的变化和社会现实都是通过日常生活来描绘。电影源于生活,建筑创作也应该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真实而灵动的生活本质,探究人在不同空间的行为模式,激发生活的活力和热情,连接建筑、自然和人。

在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项目中,自设计开始我一直思考着创造怎样的空间能聚拢人,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连接,并让这种聚集空间呼应种植体验。慢慢地,它的答案浮现出来——树下空间。在村入口处或是村祠堂外,一棵古树下的空间往往成为村里人聚集的场所,既是精神归宿的庇护所,也是各种交往活动的空间。因为这棵大树,人们在树荫下乘凉,耳边伴着树叶在风中摇曳的哗哗声响,各种鸟类和昆虫也汇聚而来,人与土地紧密连接在一起,富有诗意的日常让人感动。因此,设计选择在两处种植树木——平台中央的香樟树和体验馆外的铁冬青,树的品种、高度和年龄结合空间的尺度和氛围而决定。

在至美术馆项目中,中庭垂直交通空间的形式也是源于日常生活里人与人之间看与被看的生活场景的启发。一层空间作为人们社交和分享的场所,二层则主要是人们参观的展厅。因此,中庭空间除了流线上的组织联系,还扮演着两种不同氛围空间的过渡和联系角色。螺旋式的行走路径、光线的明暗变化以及不同行走速度的精心安排,营造出进入艺术展厅的氛围。同时。当游走于螺旋式的空间时,人们会不时地停下凝望,又或是探头打趣,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过渡到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而建立的相对独立关系。

8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夜景

8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夜景

 

9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施工过程

9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施工过程

 

1 0 至美术馆前台与中庭楼梯

1 0 至美术馆前台与中庭楼梯

 

1 1 至美术馆二楼中庭望向室外

1 1 至美术馆二楼中庭望向室外

 

1 2 至美术馆楼梯看中庭

1 2 至美术馆楼梯看中庭

 

1 3 至美术馆一层平面图

1 3 至美术馆一层平面图

 

1 4 至美术馆二层平面图

1 4 至美术馆二层平面图

 

1 5 安健科技总部办公楼效果图

1 5 安健科技总部办公楼效果图

 

在安健科技松山湖总部项目中,企业希望一层生产空间面积最大化,因此无法将所有公共功能布置在一层。另外,企业希望创造更多与室内联通的室外交流空间,让员工能够随时交流、激发灵感。于是,设计利用户外楼梯串联起不同标高的室外架空层和室外露台,使人可以从室外步行至屋顶花园;在室内建立了一个垂直相连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与室外垂直步行体系相结合。大堂、企业展厅、图书室、健身房、会议中心、休闲茶水区、冥想馆、室外露台和空中花园这些连接人与人的功能共同构筑了一个融合日常生活的办公场所。

3传统与记忆

建筑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媒介,具有时间性和生命力,传统与记忆指引着我们找寻着未来的方向。在多年前的一次论坛上,龙应台先生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我,“传统就是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紧连着土地。它使你仍旧朴实地面对生老病死,它使你仍旧与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脚仍旧踩得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树干,你的眼睛可以为一首古诗流泪,你的心灵可以和两千年前的作者对话。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对于一个在新兴城市长大而又经历过留学的我来说,传统似乎离我遥远而又弥足珍贵,就如脑海中城市的巨大变迁至今难以忘怀。传统不是一成不变,它具有时代性,应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时代精神,才能真正被继承和保护。

在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项目里,我们探究深圳沙井的传统精神。沙井本地主要是三种居民——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以捕捞海鲜为生的渔民和以养殖生蚝为生的蚝民。因为有着大片适合耕种的农田,所以耕种人数和耕种产业占比很大。即使在城市化过程中农田被吞噬而导致无地可种,沙井人依然喜欢在自家的宅院里种一些农作物和果树。这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也体现了沙井人对自然和劳作的敬畏。借助地理优势,沙井在过去二三十年蓬勃发展了低端制造产业,大量工厂的建设吞噬了原有优美的湿地和农田。这些低端制造产业衍生的工厂园区粗暴迅猛地在城市边缘无序扩张,工厂园区和外部的城市空间逐渐形成消极的场所。因此,在停车场上方增设种植平台,一方面既改善原有公共空间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绿色人文空间的重塑,唤醒沙井传统的种植文化。种植槽采用新的空间形式和新的材料构造方式,一百多个种植槽包罗万象,包含农作物、花卉、多肉植物、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让人们去重新认知农作物和植物,其中隆起的采光顶成为孩子们奔跑游玩的场所。

1 6 生活美学馆创造尺度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

1 6 生活美学馆创造尺度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

 

1 7 生活美学馆剖面图

1 7 生活美学馆剖面图

 

1 8 生活美学馆室内与庭院的联系

1 8 生活美学馆室内与庭院的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仅农田被改为建设用地,沙井大量老房子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厂房、农民房和高层住宅。即使保留下来的老房子,也因为破旧而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在一个工业园区里探讨小尺度、低密度的建筑形式。因此,借鉴传统老房子的坡屋顶和小庭院相结合的形式,生活美学馆项目采用单元式的建筑空间,通过植入休闲文化功能成为有活力的场所,创造出适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空间。

4结语

建筑离不开对其特定场地的回应,根植于土地,连接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建筑又向人诉说着传统与过去,勾起人记忆里生活场景的点点滴滴。我一直努力去创造能够与那里的土地和人融为一体的建筑,融于人们生活的建筑。

1 9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成为体验学习的场所

1 9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成为体验学习的场所

 

2 0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成为绿色的活力场所

2 0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成为绿色的活力场所

 

参考文献[1]华黎.起点与重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围[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彼得·卒姆托.思考建筑[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贾樟柯.贾想·I,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5] 贾樟柯.贾想·I 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Locality and Connection
ZENG Guansheng
Abstract: By explai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the site, space and time, the design practice is used to express the local character of the buil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daily life,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time. When architecture is connected with man and nature, responding to tradition and memory, architecture will connect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Keywords: locality; connection; daily life; tradition; memory;
133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