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回到思考原点的四个小项目

作者:张博
单位:一乘建筑
摘要:选取一乘建筑自2015年成立至今的四个小项目,在这些体现碰撞与纯粹、落脚于城市与社区、以“故事性”和“日常感”呈现的设计结论上,一乘建筑表达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反馈,这将会是一个持续的思考过程。
关键词:一乘建筑 人 故事 精神场所 材料 游戏空间 城市与社区 景观装置
作者简介:张博 一乘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1缘起

一乘建筑,出发于空间的媒介属性,立足于“一”,继而进行建筑的原发性思考,触发与世界的趣味性联动的多种可能性。“乘”谓之“基本与根本起点的变化与转移”,从而介入未知领域的多元化实践。不止步于“建造”与“完成”,以空间的延续性为引,创建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发生场所。

起始于建筑师张博与王晶晶对建筑思考与实践的热爱,一乘建筑于2015年成立于深圳。事务所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启发性、过程性、落地性,通过多方设计交流,结合创意、材料、工艺、成本、施工、限制等诸多因素的过程性思考,在“启发”到“落地”的各方关系之间,通过建筑设计的系列化解决策略,构建文化和精神的空间体验。

新时代、新现象、新矛盾的城市现状之下,我们更加关注看似无序、实则有机生长的城中村、充满时代烙印的工业厂房和前沿的艺术创意社区,以及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兴产业形态,并通过体系化的设计思考与实践给予回应。面对信息过载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坚信:设计是一种研究、提炼、内求、过程、转换的新职业诉求,通过草图和模型的推敲方式,形成了事务所相对秩序化的工作习惯。

2做建筑是一件急不来的事

海德格尔曾说过,做哲学最危险的倾向,就是不假思索地滑向一种经验认知。我觉得做建筑亦然,事务所成立五年,建筑创作亦伴随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初为人父人母,很多事情我们意识到才起步,急不来。那种无休止的处理、安排、更新,并非生活的全部定义。我一直觉得项目陈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感觉越是精确的文字越缺乏代入感,这个时代的我们不是看得太多,而是太多都看不进去。一个项目的尘埃落地,如果能够用心去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那些细小颗粒上的光感与温度。建筑的趣味,正是带领我们去发现与思考。

每一个新项目的展开,如同我们所期待的每日晨辉,等待着不一样的注入。我们对事物的坚持,是因为觉得当下“积累”“沉淀”“缠斗”的成果,会让下一次变得更好。而最近的思考,正在引导我走出这样一种理解。当我意识到圆熟只是衰朽的另一个面向,而经验的得到还是会重复被验证,那么突破的不再只是经验,而是个人部分的成长。这些思考,可能就来自于以下的这些实践与思索。

3一叶宅:小的尺度容易让人回到思考的原点

居住的原点,这是安藤忠雄2018年在东京作品展的第一章,我和搭档王晶晶去到了现场。小,并不是大的对立面。现代人常常喜欢锋芒毕露,而小,有的时候更能包容与藏匿、小中见大。《十宅论》中写到:“日本人有双重意义的住宅观,一方面会向都市靠拢,另一方面又想要逃向自然。倾向于都市的一面同时也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渴望,而逃向自然的一面又显示出对现实世界拒绝和蔑视的感情倾向。”38m2的一叶宅,勾勒了一个类似的图景,它一定不奢华,但或许容纳了大量的想象。

1 工作室使用前

1 工作室使用前

 

2 工作室使用三年后

2 工作室使用三年后

 

3 一叶宅功能拆解图

3 一叶宅功能拆解图

 

4 从一叶宅客厅看向书房

4 从一叶宅客厅看向书房

 

5 一叶宅客厅6 从一叶宅客厅看向卧室

5 一叶宅客厅6 从一叶宅客厅看向卧室

 

6 从一叶宅客厅看向卧室

6 从一叶宅客厅看向卧室

 

家,是一个复合的小型社会。作为一种生活场所,它既要满足我们的起居、工作等日常空间需求,偶尔也扮演着一种精神场所的作用。一叶宅的构想,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设计,达到解决功能之外的某些意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当时其实想到的是,要容纳一家人,就要合理考虑综合的问题。

在2015年工作室刚刚起步的那个阶段着手这样一个项目,恰恰从内心深处满足了一种想象,一定程度也平衡了内心的那种两头够不着的焦虑。这种焦虑,像是独自走在了一片更开阔的荒野上,你既兴奋又紧张,你有勇气和知识,你知道身后是不想重复的片段,你想改变点什么。

我们希望,家的空间和主人有关,在这里会有你喜欢的书和旅行收藏的小摆件,可能还包括几件上手的好厨具,从疲于应对各种问题的工作状态里抽身和停顿,可以在这里修行或是小住,用独处的方式来获得新的能量。一叶宅,大概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一种居住样式,一路走来,它也有了自己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7 一叶宅书房

7 一叶宅书房

 

8 一叶宅室内光影

8 一叶宅室内光影

 

9 Micartsy旗舰店轴测透视图

9 Micartsy旗舰店轴测透视图

 

1 0 Micartsy旗舰店细部与光

1 0 Micartsy旗舰店细部与光

 

1 1 从Micartsy旗舰店空间的最里面望出去好像一个将要转弯的隧道

1 1 从Micartsy旗舰店空间的最里面望出去好像一个将要转弯的隧道

 

4 Micartsy旗舰店:在超市里塑造的广场公园

2018年秋天的一次见面,品牌的创始人Skelly Wang讲述到Micartsy的理念:用手工缝制与钉珠来呈现绘画的艺术效果,展示艺术与服装的结合。手工缝制更能体现Timeless的感觉,不追随一时的潮流,不担心过时;每个单品通过手工缝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差别,这就是最珍贵的地方。品牌的名字则需要拆开来理解:M.I.C.artsy=Made inChina+artsy。

第一感受Skelly是一个非常有趣可爱的业主,她的生命里一定充满了欢快和能量,否则不会讲出这样的话来。可是很快,难题就来了。业主最后在位于万象新天地的地下一层,选择了一块她认为最有趣的地块。这个三角形场地,不仅仅两头小中间大,还是全场唯一有着巨大高差的空间。60m2的不规则空间,不能封闭,要做出一种与服装结合的体验感,该如何结合与呈现这样一个包罗万象且充满感情的品牌呢?

设计的第一个策略是利用入口的这部分高差,做成城市广场般可供停留的阶梯式空间,进退凹凸的台阶关系让空间的外延部分很容易识别,台阶仿佛是从这个空间生长出来一样。

第二个策略,是把墙体看成折纸的游戏,用“折、撕、抠”三个动作划分出必要的功能空间,再通过一些色彩和框景的手法,让整个空间有一种灵动、自由的感觉,有点像在打造一个小尺度公园的游戏空间。空间内道具的构思,也尝试在另一个更微观的尺度和细节上呼应整体的设计,达到一种秩序。如果说策略一实现了广场式的停留感,策略二就是希望营造出像在广场上一样可以自由行走、穿梭的感觉。

2018年那时的一乘建筑,已经摸索了三年,基本的打法已经形成,有几位骨干,也有自己固定的施工合作方,各类资源汇聚、筛选几轮下来总有一些给力的朋友一起帮忙。这个项目的难,多数情况下是自己给自己布置的命题,譬如说要求设计师定点拍照,要求施工方做节点样板,把项目中最难的几个节点汇聚在一个1:10的模型上,用真实的材料就是要看看工艺的理解水平和差距,算是跟自己磕得蛮狠的一个项目。另一方面的难,是诚品生活的管理确实很严格,台湾派来的设计总监全程监督,很多东西不能改不能挪、墙体不能到顶等,现在看来都是好的经验。面对困难的经验越多,我们才能够越来越从容。我想起山本耀司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1 2 Micartsy旗舰店空间展示面

1 2 Micartsy旗舰店空间展示面

 

5集屿生活馆:社区日常背景下的烟火气

集屿这个项目的出现,可以说意味着一个重大思考上的转折点。它不仅仅是先前我们在一叶宅中讲过的“小”的解读或者大小的分别是什么一类东西,而是更深入地引导我们从城市的维度,思考人、生活、场所、精神、日常的一系列话题。这也激发了我再去回味读过的类似《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影像背后——吕克达内电影手记》和《北野武的小酒馆》这几本书,找寻那些曾经触动过我的一些生活片段。

“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设计就是造就场所。换句话说,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这是诺伯尔·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的。当Logo这种名字一样的东西弱化到极小的状态,甚至融入了整个空间之后,我们希望这个场所的识别感来自于一种氛围,就像诺伯尔·舒尔茨提到的“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而不是巨大特写的金属铭牌。所以,它看上去的“不存在”被提纯后,空间的意图反倒变成了全部,潜移默化地“生根”在这里,不需要去呼喊“我在这里啊”。

1 3 集屿生活馆设计爆炸图

1 3 集屿生活馆设计爆炸图

 

在7万元的有限预算和紧迫的施工周期内,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去节约成本和统筹工期,在结构上用料要足够保证安全,在常规材料里找最接近设计效果的质感,这些反复的推敲离不开施工方的耐心和业主的支持。整个设计策略中,最核心的还是入口门头的设计。

我们将原来厚重的灯箱拆除,使空间的前场变得轻盈,具备遮风避雨的作用,也有一种屋檐下乘凉的体验。从光线的角度,这部分改造对内部空间很窄、很高的状况,有着非常积极的改善作用。

1 4 集屿生活馆模型

1 4 集屿生活馆模型

 

1 5 集屿生活馆改造后

1 5 集屿生活馆改造后

 

1 6 集屿生活馆邻里关系

1 6 集屿生活馆邻里关系

 

1 7 峯茶户外绿植与都市景观融为一体

1 7 峯茶户外绿植与都市景观融为一体

 

2 2《夜鹰》Edward Hopper(来源于网络)

2 2《夜鹰》Edward Hopper(来源于网络)

 

6峯茶:景观式的想象

2017年的秋天,我们接触了峯茶这个项目。记得那个阶段,我在看高居翰写的书,其中一本叫《气势撼人》,讲的是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可能受到了一定启发。结合这个项目的一些条件,我们希望在其中可以实现一个内外互望、偶遇的景观式空间,“内”作为店铺功能的支撑点,“外”作为城市的公共舞台兼备景观性和部分展览功能。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思索如何找到“轻和慢”的感觉。

我们希望在户外通过一组城市家具的设计,灵活地充当体验美食、举办画展、城市丛林的背景。装置由常见的方通构建而成,尺度的高地、大小不同则是为了让人感受到自己与空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叠加的线条形成一幅幅框景,我们希望把使用者理解为这道风景的主角,展示出使用者空间体验的画面感。

1 9 峯茶室内

1 9 峯茶室内

 

2 0 峯茶立面语言创造了新的室内外关系

2 0 峯茶立面语言创造了新的室内外关系

 

2 1 光线缓缓地穿透峯茶立面

2 1 光线缓缓地穿透峯茶立面

 

1 8 改造后的街道与峯茶立面

1 8 改造后的街道与峯茶立面

 

引发立面设计思考的关键,来自于爱德华·霍普的名作《夜鹰》,这幅城市现实主义风格的布面油彩描述了一个通宵用餐的场景,三位顾客各自陷入自己的沉思中,相互之间是紧邻的但却是遥远的,这当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精准而传神的。因为产生了对于人的思考,我们于是希望这样一个店铺,把人的疏离感重新拉回到合适的尺度上,大玻璃这种洁净透亮的手法象征着技术的革命,反之我们希望立面碎片化,在进入这个“玄关立面”的过程中完成一次看与被看的体验。

 

Narrative: Four Small Projects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ought
ZHANG Bo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lects four small projects of Onexn Architectur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2015. Located in cities and communities,these design conclusions presented as “Narrative” and “Everyday” has shown collision and purity. Through these projects, Onexn Architecture expressing its observations and feedback on life, which will be an unremitting process of thinking.
Keywords: Onexn Architects; people; stories; spiritual place; materials; play spac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landscape installations;
125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