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某污水处理厂基于地表Ⅲ类水体标准的改扩建工程设计

作者:刘巨波 麻倩
单位: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山东某污水处理厂原设计规模6万m3/d, 本次改扩建后规模扩容至8万m3/d, 并将出水排放标准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中的一级A标准提高至该地地方标准 (其中氨氮、TP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体标准) , 污泥脱水后含水率由80%降低至60%。在出水水质标准大幅度提高、设计规模扩大、占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 以较低的工程投资实现该厂改造。介绍了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工艺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 分析了工艺方案特点。
关键词:改良AAO 磁混凝沉淀 臭氧 改扩建工程 污水处理厂
作者简介:刘巨波, 电话: (010) 68356662, E-mail:liu2011jubo@126.com;

 

1 工程背景

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原设计规模6万m3/d, 占地面积109亩 (1亩≈667 m2) , 其中一期工程于2001年建设, 设计规模4万m3/d, 二期工程于2013年建设, 设计规模2万m3/d, 均采用CASS工艺, 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中的一级A标准。首先, 随当地经济发展、纳污管网逐渐完善, 该厂已超负荷运行, 目前实际水量已达6.5万m3/d;另外, 随环保意识逐渐加强, 同时出于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受纳水体补充水用途目的, 该厂较大幅度提高了尾水排放标准, 改扩建工程势在必行, 在占地面积维持现状条件下, 扩建后该厂总规模将达8万m3/d, 出水水质标准执行当地地方标准, 部分主要指标需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中的Ⅲ~Ⅳ类水体标准。另外, 因污泥出路的改变, 该厂污泥脱水后含水率由80%降低至60%。以该厂改扩建工程设计为例, 由工艺设计、新旧工程结合、减弱施工对运行的影响、节省占地及工程投资等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图1 现状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图1 现状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Fig.1 Flow chart of current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2 污水处理厂现状及改扩建分析

2.1 实际处理水量及进出水水质

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原设计总规模6m3/d, 目前污水处理平均水量已达6.5m3/d。另外, 该厂现状一期、二期工程原设计进出水水质和近两年实际进出水水质如下表1所示。

表1 一期、二期工程现状进出水水质

Tab.1 Influent and effluent quality before upgrading

 


项目
COD
/mg/L
BOD5
/mg/L
SS
/mg/L
NH3-N
/mg/L
TN
/mg/L
TP
/mg/L
原设计进水 450 230 200 30 40 3

原设计出水
50 10 10 5 (8) 15 0.5

月均进水
148.6 98.5 161 20.4 30.5 2.0

月均出水
19.5 6.5 8 1.3 10.3 0.4

95%覆盖率进水
309 152 197 28.2 37.5 3.0

95%覆盖率出水
29.1 9 10 2.4 14.9 0.5

注: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 ℃时的控制指标, 括号内数值为≤12 ℃时的控制指标。下同。

 

由表1可看出, 该厂95%覆盖率实际进水均在原设计进水水质范围, 除COD、BOD5外, 其他指标较原设计进水水质差异不大;另外, 95%覆盖率实际出水基本可稳定达到原设计出水水质标准。

2.2 现状工程工艺流程及主要设计参数

该厂一期、二期工程除进水管道共用外, 其余均为独立建设, 工艺流程见图1

现状一期粗格栅及进水泵井、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设计规模同二期工程, 均为4m3/d;一期设备按4m3/d配置, 二期进水泵设备按2m3/d配置, 其余设备满足4m3/d处理能力。

一期CASS池设计规模4m3/d, 12组共8格, 单格池每天运行6个周期, 每周期4 h, 总池容32 400 m3。二期CASS池设计规模2m3/d, 14格, 单格池每天运行6个周期, 每周期4 h, 总池容17 796.5 m3

鼓风机房土建及设备均按6m3/d建设, 现状风机形式为多级离心。

现状一期滤布滤池、紫外消毒渠设计规模同二期工程, 均为4m3/d;一期设备按4m3/d配置, 二期设备按2m3/d配置。

现状污泥储池13格, 池体总高5.2 m, 有效水深4.5 m, 总有效容积2 268 m3

现状污泥脱水机房1座, 土建及设备均按6m3/d建设, 内设带式浓缩压滤一体机2台, 带宽2 m,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80%。

2.3 改扩建工程要求

经由本次改扩建后, 该厂总规模将达8m3/d。设计进出水水质如表2所示。

表2 改扩建工程设计进出水水质

Tab.2 Design influent and effluent quality after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项目
COD
/mg/L
BOD5
/mg/L
SS
/mg/L
NH3-N
/mg/L
TN
/mg/L
TP
/mg/L

设计进水
450 230 200 30 40 3

设计出水
25 10 10 1 (3) 10 0.2

 

 

由表2可看出, 本次改扩建工程设计进水水质如现状工程, 设计出水水质大幅度提高, 其中COD、NH3-N、TP已达到或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中的Ⅲ类水体标准。另外, 本次改扩建工程位于厂区东侧, 可利用面积仅约25 000 m2

针对污泥处理, 需将脱水后污泥含水率由现状的80%降低至60%。

2.4 改扩建工程方案分析

本项目在可利用占地面积有限、工程投资受限、并尽可能减弱因改造工程对水厂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的情况下, 同时面临扩容和出水水质大幅度提高的问题。

经对比实际进出水水质与设计进出水水质, 需重点关注的污染物指标为有机物、氮和磷等污染物。主要通过3方面措施达到目标:①挖潜现状预处理及二级处理设施, 使其发挥极致效果以节省工程投资;②基于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 酌情考虑新建二级处理工艺, 满足扩容要求, 并使其具备较高的脱氮除磷效率;③新建占地面积少、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强化对磷、悬浮物、有机物的去除。最终确保各项出水水质达标。

现状生化池为CASS工艺, 基于该工艺机理及大量工程运行实际经验, 其对有机物、氮、磷、SS去除效果均一般, 本次将其改造为多点进水改良AAO工艺。经核算, 一期CASS池现有池容约对应4m3/d处理能力, 另外, 新建4m3/d处理能力的改良AAO生化池及总规模为8m3/d的二沉池。同时, 因该地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 考虑到雨季溢流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将二期CASS池改造为雨水调蓄池。

本项目对出水COD有较高的要求。基于表1中该厂近年实际运行数据, 出水COD基本可维持在≤30 mg/L, 单纯靠常规二级处理无法满足出水标准。工程上常用的深度脱除COD的工艺主要有高级氧化 (臭氧氧化法、芬顿法等) 、活性炭吸附、膜分离工艺等[1], 相关研究及工程案例表明[2,3], 臭氧氧化法因应用相对广泛、技术成熟、出水水质有保障、工程经济性相对可接受, 本项目针对COD深度脱除采用臭氧氧化法。

TP可由微生物的同化作用, 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形式得以部分去除, 但出水总磷浓度要低于0.2 mg/L, 必须采用化学除磷的方法。考虑到本项目占地面积极为有限, 传统高效沉淀池难以布置得下, 拟采用占地节约、处理效率较高的磁混凝沉淀技术作为深度除磷工艺[4]。同时, 该工艺对SS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将其置于臭氧接触氧化工艺前, 可减小臭氧投加量。

在现状设施的利旧方面, 经核算, 现状预处理工程、滤布滤池、紫外消毒渠构筑物满足8m3/d处理规模, 本次仅需针对进水提升泵、纤维转盘过滤器、紫外灯管等设备进行更换或增设, 使之与该厂扩建后规模匹配, 上述各工艺段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一期CASS池改造后, 现状鼓风机房内风机可满足一期供气要求;另因厂内占地限制, 一期及新建生化池距离较远, 需新建鼓风机房为新建生化池供气。

受限于现状预处理、一期生化池、现状滤布滤池的水力高程, 新建中间提升泵仅服务于现状二级处理系统, 通过抬高新建设施高程的措施达到尽可能减小全厂运行能耗的目的。

现状污泥脱水设备无法满足本工程污泥脱水后含水率要求, 需新增隔膜板框压滤机系统。拟将现状脱水机房利旧, 将现状带式浓缩压滤脱水一体机替换为带式浓缩机, 作为污泥预浓缩设备, 剩余污泥及化学污泥进入现状储泥池后, 经新增带式浓缩机预浓缩, 含水率为95%~96%污泥进入污泥调理池 (新建) , 经絮凝剂、石灰的化学调理, 进入新建污泥脱水机房内板框压滤机系统, 最终脱水后污泥可满足小于60%含水率的设计要求。

3 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

3.1 改扩建工程工艺流程

经由如上方案分析, 本次改扩建工程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3.2 主要水处理建构筑物工艺设计

3.2.1 粗格栅及进水泵井

构筑物利旧。于二期进水泵井内预留泵位处新增2台潜污泵 (Q=1 100 m3/h, H=14 m, N=75 kW) , 原有3台水泵作为备用泵;因现状一期工程1台粗格栅年久失修, 本次更换 (栅隙20 mm, N=1.5 kW) 。

3.2.2 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

构筑物利旧。因现状一期工程1台细格栅年久失修, 本次更换 (栅隙4 mm, N=1.1 kW) 。

3.2.3 改造原有一期CASS

将原有一期18CASS池改造为处理能力仍为4m3/d12组多点进水改良AAO池, 充分利用CASS池隔墙对AAO池进行功能分区。现状CASS池总池容32 400 m3, 改造后AAO池总HRT19.5 h, (其中预缺氧区HRT0.5 h, 厌氧区HRT1.6 h, 一段缺氧区HRT3.5 h, 缺氧好氧调节区HRT2.3 h, 一段好氧区HRT9.3 h, 后缺氧区HRT1.3 h, 后好氧区HRT1 h) , 有效水深4.5 m, 气水比为7.5, 内回流比为200%, 总泥龄20.1 d。同时, 拆除池内8台滗水器, 预缺氧区内新增4N=2 kW搅拌器, 厌氧、缺氧区内共增设16N=7.6 kW搅拌器, 新增内回流泵6台 (Q=900 m3/h, H=1 m, N=5.5 kW) , 原CASS池底管式微孔曝气器利旧。

图2 现状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图2 现状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Fig.2 Flow chart of treatment process after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3.2.4 改造原有二期CASS

拆除二期CASS池内滗水器, 于池内新建泵井, 增设3Q=680 m3/h, H=7 m, N=18.5 kW (变频) 轴流泵。雨季超出该厂设计规模水量经预处理后进入该池暂存, 待旱季时通过提升泵将雨水均匀泵送入一期生化池处理, 减小溢流污染。

3.2.5 新建AAO

设计规模4m3/d, 12组, 尺寸为99 m×65 m×7.5 m, 有效水深6.5 m, 总HRT24 h (其中预缺氧区HRT0.5 h, 厌氧区HRT1.5 h, 一段缺氧区HRT6 h, 一段好氧区HRT12.2 h, 后缺氧区HRT2.7 h, 后好氧区HRT1.1 h) , 气水比为6.5, 内回流比为300%, 污泥回流比100%, 总泥龄20.1 d。为充分利用原水中碳源, 预处理来水可分别进入预缺氧区、厌氧区、一段缺氧区, 各区进水比例可通过闸门调节;为增加工艺运行调整的灵活性, 设两级内回流, 其中一段好氧至一段缺氧区内回流比300%, 二级内回流可由后好氧区分别回流至一段缺氧、二段缺氧, 二级内回流比为150%。

3.2.6 一期二沉池配水井

一期生化池距二沉池较远, 且受限于占地, 难以实现对称布置。为保证一期2座二沉池进水量均等, 设1座配水井, 尺寸为8 m×4 m×5 m。

3.2.7 二沉池

新建规模为8m3/d周进周出圆形辐流式二沉池4座, 2座服务于一期二级处理系统、2座服务于新建二级处理系统, 池径D34 m, 有效水深4.5 m, 设计表面负荷为0.92 m3/ (m2·h) , 采用半桥式中心传动单管刮吸泥机。为尽可能减小中间提升能耗, 一期二沉池设计高程较二期二沉池设计高程低2.2 m。

3.2.8 原有鼓风机房

为一期生化池供气, 建筑物及设备利旧。

3.2.9 新建鼓风机房

为新建生化池配套建设规模为4m3/d鼓风机房1座, 尺寸17.1 m×7.5 m×5 m, 设空悬浮风机4台 (31备) , Q=60 Nm3/min, H=80 kPa, N=121.5 kW。

3.2.10 一期中间提升和回流及剩余污泥泵井

因原有一期与新建二级处理系统高程不同, 一期二沉池出水需经中间提升进入深度处理;另外, 限于厂内占地, 将一期中间提升泵井与一期、新建二期系统回流及剩余污泥泵井合建。该组合池1座共分3格, 尺寸29.1 m×6m×8 m。设中间提升泵3台 (21备) , Q=1 100 m3/h, H=3.0 m, N=15 kW;一期回流污泥泵3台 (21备) , Q=900 m3/h, H=5 m, N=22 kW;二期回流污泥泵3台 (21备) , Q=900 m3/h, H=4 m, N=18.5 kW;剩余污泥泵4台 (22备) , Q=80 m3/h, H=10 m, N=5.5 kW。

3.2.11 磁混凝沉淀池

12组, 规模为8m3/d, 尺寸为24.9 m×19.3 m×8.7 m。T1反应池HRT 1.5 min, 内投加10% PAC, 设计投加量50 mg/L;T2反应池HRT 1.5 min, 内投加磁粉, 设计最大投加量 (补充量) 5 mg/L;T3反应池HRT 3 min, 内投加0.1%阴离子PAM, 设计最大投加量1 mg/L;沉淀池平均表面负荷15.4 m3/m2/h。T1T2T3反应池内分别安装N=3 kW、N=4 kW、N=5.5 kW搅拌器各1台;沉淀池装设D=12 m刮泥机1台;系统设回流污泥泵4台 (22备) , Q=80 m3/h, H=10 m, N=5.5 kW, 回流比5%;剩余污泥泵4台 (22备) , Q=30 m3/h, H=10 m, N=3 kW;高剪切机2台, 处理能力30 m3/h, N=0.75 kW;磁分离机2台, 处理能力30 m3/h, N=3 kW。

3.2.12 臭氧接触池

12组, 规模为8m3/d, 尺寸为21 m×18.4 m×7.5 m, 有效水深6.5 m。设计HRT 30 min, 每组接触池分3段, 臭氧投加比50%:25%:25%, 设计臭氧投加量20 mg/L, 臭氧通过池底微孔曝气盘投加。池内进出水附壁闸门、臭氧投加管线等主要设备材质均为SS316 L, 管材在安装前经脱脂处理。

3.2.13 滤布滤池

原一期、二期设备及构筑物利旧, 二期新增处理能力为2m3/d转盘过滤器一套 (含冲洗水泵) , 装机功率8.5 kW。

3.2.14 紫外消毒渠

原一期、二期设备及构筑物利旧, 二期新增处理能力为2m3/d紫外灯管1套 (64支灯管) 、镇流器柜1台等, 装机功率20.48 kW。

3.2.15 加药间

新建加药间1座, 用以储存、制备及投加化学除磷所需混凝剂、絮凝剂, 并设磁粉储存间、碳源投加间 (预留) 。主要设10% PAC储罐2套, V=20 m3/套;PAC投加泵3台 (21备) , Q=500 L/h, H=3 bar, N=0.75 kW;PAM制备装置1套, 制备能力5 kg/h, N=0.75+0.55×2 kW;PAM投加螺杆泵3台 (21备) , Q=2 m3/h, H=3 bar, N=1.1 kW。

3.2.16 液氧站及臭氧发生间

臭氧发生间1座, 尺寸为22.5 m×11.2 m×5.2 m。设氧气源臭氧发生器3台, 单台发生器制备能力25 kg/h (浓度150 mg/L) , 装机功率262.5 kW。发生器配套板式换热器、内循环冷却水系统、外循环冷却水系统、露点仪、臭氧泄露报警仪、氧气泄露报警仪等设备, 发生间内照明、通风及仪表均采用防爆型, 发生间内消防器材选用七氟丙烷柜式灭火器。

液氧站为租赁形式, 设V=30 m3液氧储罐1台, 储存3 d液氧用量, 并配套远程液位监控系统、空温气化器、调压阀组等设备。

3.3 污泥处理工艺设计

3.3.1 原有污泥储池

利旧, 全厂剩余污泥及化学污泥分别进入污泥储池的不同分格。

3.3.2 原有污泥脱水机房

建筑物利旧, 扩建后设计总泥量14 tDS/d。将现状2台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拆除, 更换为2台带式浓缩机, 每台带宽2.5 m, N=3 kW。配套带机进泥螺杆泵4台 (22备) , Q=70 m3/h, H=20 m, N=22 kW;絮凝剂制备装置1套, 制备能力3.5 kg/h;带机出泥通过螺杆泵 (4台, 22备, Q=20 m3/h, H=20 m, N=5.5 kW) 进入污泥调理池。

3.3.3 污泥调理池

12格, 单格尺寸4.2 m×4.2 m×4.5 m, 每格设竖轴搅拌器1台, N=11 kW。进入板框机前含水率约96%污泥在此进行化学调理, 设计10%液体PAC最大投加量200 kg/tDS, PAM最大投加量4 kg/tDS, 石灰最大投加量200 kg/tDS。

3.3.4 新建污泥脱水机房

12层, 尺寸为40 m×17.5 m×15.2 m。首层布置1套污泥调理加药系统 (石灰料仓及投加系统布置于脱水机房外) 、2套压榨及洗布系统、2套板框机高低压进料系统、1套空压机系统 (气动阀门气源) 等, 二层布置2500 m2全自动隔膜板框压滤机、配电间及控制室、值班室等。经脱水后, 污泥含水率<60%。

4 本工程特点

(1) 可通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 实现对现有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影响最小的目的。

(2) 通过充分挖潜一期原有CASS池并对其进行合理化改造, 强化其脱氮除磷能力、增强运行灵活性、节省运行成本。

(3) 充分利用现状设施及水力高程, 减少工程投资、节省提升能耗, 同时兼顾原有与新建工程的有机协调。

(4) 采用磁混凝沉淀+臭氧接触氧化+滤布滤池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 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得到保障。

5 结论

本工程在新增占地面积较小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使该厂出水水质大幅度提高并将规模由6m3/d提高至8m3/d。本工程改扩建后污水二级处理采用改良AAO工艺, 深度处理采用磁混凝沉淀+臭氧氧化+滤布滤池组合工艺, 污泥脱水采用机械预浓缩+污泥调理+隔膜板框压滤机工艺。本工程设计在各方面细节之处均进行了研究、论证, 在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或改造现有设施, 节约了工程投资和占地, 突出了环境和经济效益, 可为同类污水处理厂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1]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5册) :城镇排水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452-454.

[2] 焦阳, 李军, 董文艺, 等.臭氧对二沉池出水的氧化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 (5) :124-130.

[3] 李魁晓, 白雪, 李鑫玮, 等.城市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 (1) :63-67.

[4] 王旭阳, 刘天顺, 陈伟楠, 等.磁混凝沉淀池在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18, 34 (4) :73-75.

Design of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in shandong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based on class Ⅲ criterion of surface water
Liu Jubo Ma Qian
(Beijing Capital Co., Ltd. Beijing ENF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Abstract: An exist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a designed capacity of 6×104 m3/d, and its capacity will increase to 8×104 m3/d after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effluent quality increased from the first level A criteria specified in the Discharge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GB 18918-2002) to the local standards (NH3-N、TP meeting the Ⅲ category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surface water (GB 3838-2002) , the percent of contained water in the dewatered sludge dropped from 80% to 60%. In the case of the effluent quality increasing substantially and the design scale is enlarged and the floor space is limited, the investment is relatively low to realize the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of this proje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design plan and design parameters for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sludge treatment and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 process plan.
Keywords: Improved AAO process; Magnetic 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Ozone;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project;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864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